劉徹,大漢的天子,因匈奴的無理要求而大為震怒。


    這明顯表明,匈奴並未真心實意地將自己視為戰敗方。


    劉徹斷然迴絕了這一要求,並作為反擊,漢朝廷也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傳達了明確的信息。


    “你等蠻族,理應臣服於我大漢,行朝貢之禮!”


    在漢人眼中,和親是莫大的屈辱,但匈奴對此卻頗為不解,他們僅視其為拉近關係、暫時息兵的策略。


    盡管求和親被拒並未出乎伊稚斜的預料,但漢朝廷的朝貢要求卻使他大為光火,憤而扣押了漢朝使者任敞。


    消息迅速傳至長安,漢朝廷上下驚愕不已。


    他們未曾料到,即使在戰敗之際,匈奴仍能保持如此傲氣。


    於是,本著“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漢朝廷也將匈奴使者扣留在長安。


    因此,若要說匈奴問題已徹底解決,顯然還為時尚早。


    大漢軍民幾十年來深受匈奴侵擾之苦,盡管漠北大捷後民眾歡欣鼓舞,但此次使者互扣事件卻讓人們意識到這個野蠻未開化的民族仍未被徹底降服。


    故此,全國上下仍需保持警惕,繼續備戰。


    盡管備戰意味著沉重的負擔,但大漢軍民卻滿懷信心。


    他們深知,“有衛霍等英勇將領在,匈奴左右兩部已幾近覆滅,僅剩單於孤家寡人。下一戰,定將決定漢匈之間的最終勝負!”


    這段時間裏,陳老先生一直留在龍門,為葉青的婚事忙碌著。


    而建華在歸家探望老母之後也捎來了消息——她抵家時,母親的身體狀況已岌岌可危。


    幸得愛女及時歸家,與慈母共度餘生最後時光,陪伴其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慈母如今已安息九泉,愛女需恪守喪儀,方能歸家。


    陳老先生對建華之情緣,采取順其自然之策,然於葉青之婚姻大事,卻傾盡心力,親自為其篩選佳偶。


    雖平素不涉占卜星相之術,但此次為了給心愛的徒弟覓得良緣,不惜屢次拆字解卦,以求吉兆。


    經千挑萬選,終定河東名門之吳姓才女為婚配對象。


    此女係出名門,德才兼備,且久仰葉城先生之大名,心生仰慕。


    卦象昭示,她與葉青性格契合,可望百年好合,白頭偕老。


    訂婚典禮,禮儀繁瑣,細節重重。


    待一切安排周妥,陳老先生頓感輕鬆,如釋重負,遂前往尋訪徒弟葉青。


    踏入其室,見葉青正忙於懸壺濟世,陳老先生擺手示意,無須拘禮起身,自己則靜坐於旁。


    一邊細閱醫案,一邊聆聽葉青與病患之間的對話。


    葉青之醫術,並非傳承於陳老先生,而是得自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師伯。


    其門中習醫者寥寥無幾,蓋因他們認為養生之道如同駕車,醫術則如同修車之術。


    駕車之術,乃生活必備;而修車之技,則無需人人掌握。


    如遇車馬損壞,知曉何處可尋良匠修複即可。


    諸如建華所擅之“金針刺法”,便屬於養生之道,若論及治病救人,則尚有所欠缺。


    此時,聽聞病患與葉青交談之言辭,陳老先生不禁展露笑顏。


    病患道:“先生,月初十日我曾造訪貴處,您可還記得?


    當時此處腫脹如球!如今已消退大半,隻是……”話未說完,便被葉青果斷打斷:“過往之事,我已悉數忘卻。


    你有何病痛,請從頭細述。”


    病患無奈,隻得重新陳述病情始末。


    心中暗想:“我這病症實屬罕見,先生怎會如此迅速遺忘?


    哦,曾聽聞先生記性不佳,亦因此傳出不少趣聞軼事……”偷偷抬眼望去。


    見葉城先生麵容沉靜如水、波瀾不驚,更不禁暗自感慨:“唉,醫術如此精湛之士,怎奈記性卻這般不濟……”


    陳翁雖未曾親自懸壺濟世、為人診病治傷,但他對愛徒了如指掌、深知其心。


    他明白葉青並非真正健忘之人,實則胸懷壯誌、心係天下蒼生福祉;其誌向之遠大、非常人所能及也。


    在世人眼中,醫者被賦予了“父母心”的美譽,然而,這並非醫者的全部。


    麵對無盡的病痛和苦難,若醫者將每個患者的苦楚都視作己出,恐怕早已心力交瘁,無法繼續肩負救治之責。


    《易經》中所言的“合”,非簡單的慈悲,而是更深層的與自然法則相融合,這才是真正的醫道。


    葉青,這位醫者,他的忘懷,不僅限於病人,更包括了名利與私欲。


    他深知,無論是兵家還是醫家,追求的是與道合一的境界,而非表麵的忘我或無我。


    在華夏的道統中,無論是兵家還是醫家,他們的修行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因為最終的目標是達到至善的境地。


    葉青忙於診治,無暇顧及旁人的目光。


    他以針藥治療病患,不以溫情撫慰,也不因感激之言而動容。


    在他看來,是患者教會了他醫術,而非他施恩於人。對於那些他未能治愈的病例,他感激患者的寬容。


    當最後一個病人離開,陳老先生才與葉青談起了婚事。


    婚期定在入冬前,屆時師父和師兄弟們將齊聚一堂,共享喜悅。唯獨建華,因喪母之痛,無法前來。


    葉青對即將到來的婚姻並無太多期待,畢竟他與妻子未曾謀麵。


    然而,建華的境遇卻讓他想到了霍去病。


    過去,他隻關注霍去病的戰功,而現在,他開始關注這位英雄背後的朝局。


    “師父,關於漠北之戰後的封賞,您有何看法?


    難道不覺得其中有些難以理解之處嗎?”葉青問道,他的聲音平靜,卻透露出一絲探究的意味。


    陳老先生輕撫長須,微微頷首,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洞悉世事的光芒。


    漠北戰後,朝廷的封賞之舉已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想必不僅他的高祖對此感到困惑,天下士子亦多有不解之處。明察秋毫之士,早已窺見此次封賞背後的深層問題。


    那麽,症結何在呢?其實,不外乎是封賞之不均也。


    驃騎將軍霍去病,受封五千五百戶,威名遠揚。


    其麾下諸將,如路博通、李峰等人,亦各有封賞,聲名鵲起。


    甚至連那歸降的匈奴將領複陸支與伊即肝,也得以受封,榮耀一時。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將軍及其部將卻一無所獲,令人扼腕歎息。


    天子對此的解釋,乃是西路漢軍戰功未足以彌補損失。


    此言一出,天下嘩然。


    戰功之評判,豈不應以全局勝負為先?西路漢軍明明大獲全勝,重創敵軍主力,何以因損失相當而抹殺其赫赫戰功?


    此等邏輯,豈非咄咄怪事?勝利之師,竟不得封賞,實乃天下奇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霍去病戰神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麵包小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麵包小子並收藏霍去病戰神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