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確有過人之處,勝過許多女性。”
對方以充滿讚賞的眼神瞥了她一眼,但話鋒一轉,“然而,我並非指此。
我意指的是,倘若我當初並非最出眾的那人,倘若我從未擁有這副容貌、這份才華、這些成就,你是否仍會傾心於我?”
“但那便不再是真正的你了。”公主迴應道。
“並非如此,”霍去病輕輕搖頭,“那依然是我,至少在我心中如此。因為內心的本質始終如一,靈魂未曾改變。
那麽,我問你,你是否還會對這個我產生情感?換而言之,你是否還能認出這樣的我?”
公主陷入了沉思。
過了許久,她試探性地問:“你的意思是說,真正深愛你的人,應該能夠無論你如何變化,都能認出你來?”
“正是如此。而且……”霍去病的聲音略顯顫抖,盡管他努力保持冷靜。
“而且什麽?”公主追問。
“我也能認出真正愛我的那個人。”
霍去病的手開始微微顫抖,他明白今天的對話過於直接,甚至有些殘酷。
他找不到更委婉的方式來表達,隻能坦言相告。他知道,任何溫柔的措辭都無法改變事實的本質。
長時間的沉默後,公主抬起頭,聲音堅定地說:“不,我無法相信!”
“你可以懷疑,但事實可能確實如此。”霍去病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隨著燈光逐漸暗淡,公主仿佛在自言自語:“但要怎麽去辨認呢……”
她本以為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卻意外地聽到了表兄的迴應:“隻需憑借內心的直覺。”
自那次深談之後,霍去病的心情久久未能平複。
他既懺悔於那日言辭的決絕,又被一個難解之謎所困擾——那個讓公主緘默的問題,亦使他自身陷入深深的迷惘。
他如同那些卓爾不群的人物,身邊從不缺乏傾慕者。
然而,這些傾慕往往引發他的思索:人們究竟傾心於他的何處?
許多傑出之士能夠洞悉名聲、地位與榮華富貴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區別,明了那些僅被外在所吸引的人,並非出於真摯之情。
但霍去病的尋覓更為深刻,他渴望尋得那位能洞察他真實靈魂之人,不為世俗所累,隻因他內心的純淨思緒與深切願望而心動。
唯有如此,他方能真正感受到心靈的共鳴,擺脫孤獨的桎梏。
他深信自己已覓得建華,讚她“心懷高遠”,此乃他對她的至高讚許,亦是她為他所傾心的緣由。
然而,他心存疑慮,不知建華是否亦已識得他的真心。
兩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她所傾心的,究竟是我的何物?
她之拒絕,又為何讓我如此痛楚?”在旁觀者眼中,前一問題或許是他過慮了,而後一問題則是他思索不周。
對於前者,既然他能洞悉建華的“心懷高遠”,說明他自身亦具備相應的境界,那麽建華又怎會不察他的心靈之光呢?
至於後者,他既然了解建華之心如天上仙子,便應想到此等女子所求的伴侶,亦非尋常之人。
人間的權貴對她而言,或許並非佳選,反倒可能成為一種羈絆或苦楚。
他自覺深受其苦,被她所折磨,卻未曾意識到,自己亦在無意間給予她痛苦,尤其是他以權貴之身,行權貴之事。
某日,建華於書屋之中收到霍去病所遣之人送來的書信。
她懷揣著期待拆開信封,然而讀完之後,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信上所述,乃是霍去病的侍妾已為他誕下麟兒,而他尚未歸家探望,卻先向建華報以此喜訊。
在來往的書信中,霍去病傾訴得子之喜,同時細述為孩子定名之考量,言辭間流露出身為人父的自豪與期望。
其筆觸細膩,如同與正室夫人共議家中瑣事,仿佛言到:“吾家新添一丁,名字之選取,皆寓深意。
夫人,日後對其教育,尚望汝悉心指導,感激不盡。”
然而,霍去病未曾想到,信中的每個字句,都似細針,深深刺痛建華之心。
建華緩緩展開信箋,提筆欲迴,卻陷入深深沉思,清淚如珠,滴滴滾落。
她縱有千言萬語,卻都化作一汪深情之淚。
她深知,有些情愫,難以啟齒:“吾不奢求為正室,唯願為汝心頭之唯一。”
她明白,在那仙境般的洞府,或在那幽靜的南山之腳,一生一世一雙人的願望或可達成。
但在這繁華的長安城,顯赫的侯府之中,那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出身侯門的她,深知其中的繁文縟節與無奈。
那些紅袖添香,夫人又怎能真的毫不在意?
隻是,一切都需合乎禮法,內心的痛苦與掙紮,隻能隱藏在那得體而優雅的微笑背後。
盡管心頭苦澀,但相思之情仍如烈火般在建華心中燃燒。
當得知有機會重返長安時,她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終於能再次與他相見!”
此次迴城,緣由頗為特別,竟是為了參與一場關於曆法改製的議會。
此會議由太史公司馬談召集。
漢朝沿用秦製之曆法——顓頊曆,然此曆法製於戰國秦獻公之時,曆經二百四十餘年,已現明顯偏差。
現如今,諸多天象與日曆相左,甚至出現朔日與晦日可見明月的異象。
朔日為月初,晦日為月末,此二日本當無月,然今卻明月高懸,足見日曆之誤已甚。
故而,諸多學者致力於修正曆法,太史公亦為曆法研究之大家。
此番誠邀海內名士,共商改製大計,其中便包括曾為建華改進渾儀的前輩。
該前輩對建華頗為看重,欲傳其衣缽,因此帶她參與此次盛會。
然而,建華因情思所困,難以專心於學者們的高談闊論,一入長安,便急書一封,探問霍去病是否有暇相見。
霍去病得知建華相約之意,內心湧動喜悅之情。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今番她主動相約,真乃天大之幸事。
二人相會於章城門外的渭水橋畔。
此地毗鄰繁華之都長安,又通往城外駐軍之所,堪稱扼要之地。
橋下渭水潺潺流淌,岸邊蘆葦叢生,正值蘆花爛漫時,涼風輕輕掠過,蘆花隨之搖曳生姿,放眼望去,銀裝素裹,仿佛白雪覆蓋了渭水之畔。
對方以充滿讚賞的眼神瞥了她一眼,但話鋒一轉,“然而,我並非指此。
我意指的是,倘若我當初並非最出眾的那人,倘若我從未擁有這副容貌、這份才華、這些成就,你是否仍會傾心於我?”
“但那便不再是真正的你了。”公主迴應道。
“並非如此,”霍去病輕輕搖頭,“那依然是我,至少在我心中如此。因為內心的本質始終如一,靈魂未曾改變。
那麽,我問你,你是否還會對這個我產生情感?換而言之,你是否還能認出這樣的我?”
公主陷入了沉思。
過了許久,她試探性地問:“你的意思是說,真正深愛你的人,應該能夠無論你如何變化,都能認出你來?”
“正是如此。而且……”霍去病的聲音略顯顫抖,盡管他努力保持冷靜。
“而且什麽?”公主追問。
“我也能認出真正愛我的那個人。”
霍去病的手開始微微顫抖,他明白今天的對話過於直接,甚至有些殘酷。
他找不到更委婉的方式來表達,隻能坦言相告。他知道,任何溫柔的措辭都無法改變事實的本質。
長時間的沉默後,公主抬起頭,聲音堅定地說:“不,我無法相信!”
“你可以懷疑,但事實可能確實如此。”霍去病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隨著燈光逐漸暗淡,公主仿佛在自言自語:“但要怎麽去辨認呢……”
她本以為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卻意外地聽到了表兄的迴應:“隻需憑借內心的直覺。”
自那次深談之後,霍去病的心情久久未能平複。
他既懺悔於那日言辭的決絕,又被一個難解之謎所困擾——那個讓公主緘默的問題,亦使他自身陷入深深的迷惘。
他如同那些卓爾不群的人物,身邊從不缺乏傾慕者。
然而,這些傾慕往往引發他的思索:人們究竟傾心於他的何處?
許多傑出之士能夠洞悉名聲、地位與榮華富貴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區別,明了那些僅被外在所吸引的人,並非出於真摯之情。
但霍去病的尋覓更為深刻,他渴望尋得那位能洞察他真實靈魂之人,不為世俗所累,隻因他內心的純淨思緒與深切願望而心動。
唯有如此,他方能真正感受到心靈的共鳴,擺脫孤獨的桎梏。
他深信自己已覓得建華,讚她“心懷高遠”,此乃他對她的至高讚許,亦是她為他所傾心的緣由。
然而,他心存疑慮,不知建華是否亦已識得他的真心。
兩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她所傾心的,究竟是我的何物?
她之拒絕,又為何讓我如此痛楚?”在旁觀者眼中,前一問題或許是他過慮了,而後一問題則是他思索不周。
對於前者,既然他能洞悉建華的“心懷高遠”,說明他自身亦具備相應的境界,那麽建華又怎會不察他的心靈之光呢?
至於後者,他既然了解建華之心如天上仙子,便應想到此等女子所求的伴侶,亦非尋常之人。
人間的權貴對她而言,或許並非佳選,反倒可能成為一種羈絆或苦楚。
他自覺深受其苦,被她所折磨,卻未曾意識到,自己亦在無意間給予她痛苦,尤其是他以權貴之身,行權貴之事。
某日,建華於書屋之中收到霍去病所遣之人送來的書信。
她懷揣著期待拆開信封,然而讀完之後,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信上所述,乃是霍去病的侍妾已為他誕下麟兒,而他尚未歸家探望,卻先向建華報以此喜訊。
在來往的書信中,霍去病傾訴得子之喜,同時細述為孩子定名之考量,言辭間流露出身為人父的自豪與期望。
其筆觸細膩,如同與正室夫人共議家中瑣事,仿佛言到:“吾家新添一丁,名字之選取,皆寓深意。
夫人,日後對其教育,尚望汝悉心指導,感激不盡。”
然而,霍去病未曾想到,信中的每個字句,都似細針,深深刺痛建華之心。
建華緩緩展開信箋,提筆欲迴,卻陷入深深沉思,清淚如珠,滴滴滾落。
她縱有千言萬語,卻都化作一汪深情之淚。
她深知,有些情愫,難以啟齒:“吾不奢求為正室,唯願為汝心頭之唯一。”
她明白,在那仙境般的洞府,或在那幽靜的南山之腳,一生一世一雙人的願望或可達成。
但在這繁華的長安城,顯赫的侯府之中,那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出身侯門的她,深知其中的繁文縟節與無奈。
那些紅袖添香,夫人又怎能真的毫不在意?
隻是,一切都需合乎禮法,內心的痛苦與掙紮,隻能隱藏在那得體而優雅的微笑背後。
盡管心頭苦澀,但相思之情仍如烈火般在建華心中燃燒。
當得知有機會重返長安時,她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終於能再次與他相見!”
此次迴城,緣由頗為特別,竟是為了參與一場關於曆法改製的議會。
此會議由太史公司馬談召集。
漢朝沿用秦製之曆法——顓頊曆,然此曆法製於戰國秦獻公之時,曆經二百四十餘年,已現明顯偏差。
現如今,諸多天象與日曆相左,甚至出現朔日與晦日可見明月的異象。
朔日為月初,晦日為月末,此二日本當無月,然今卻明月高懸,足見日曆之誤已甚。
故而,諸多學者致力於修正曆法,太史公亦為曆法研究之大家。
此番誠邀海內名士,共商改製大計,其中便包括曾為建華改進渾儀的前輩。
該前輩對建華頗為看重,欲傳其衣缽,因此帶她參與此次盛會。
然而,建華因情思所困,難以專心於學者們的高談闊論,一入長安,便急書一封,探問霍去病是否有暇相見。
霍去病得知建華相約之意,內心湧動喜悅之情。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今番她主動相約,真乃天大之幸事。
二人相會於章城門外的渭水橋畔。
此地毗鄰繁華之都長安,又通往城外駐軍之所,堪稱扼要之地。
橋下渭水潺潺流淌,岸邊蘆葦叢生,正值蘆花爛漫時,涼風輕輕掠過,蘆花隨之搖曳生姿,放眼望去,銀裝素裹,仿佛白雪覆蓋了渭水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