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的外壁更是匠心之作,它並未采用傳統的皮革、氈布或布料,而是由厚達寸許的蜀竹精心打造而成。


    這種材質不僅強韌輕便,而且具有出色的耐火性和低廉的成本。


    除了專為射擊而留的小窗,車身周圍被堅固的裝甲緊密包裹,猶如一座移動的堡壘。


    當第一輛戰車震撼登場時,它經曆了反複的調試與優化,以確保其性能達到最佳狀態。


    工匠們重點研究了如何提升其穩固性、抗風能力和耐顛簸性,同時改善了移動與轉向的靈活性。


    在這段時間裏,霍去病與工匠們並肩作戰,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共同鑄就了這一戰爭利器。


    霍去病的設想在漠南漠北的廣袤戰場上得到了完美的驗證。


    盡管戰車體型龐大,但它卻能夠輕鬆馳騁於戰場之上。


    在眾多隨馬的助力下,這一戰鬥堡壘展現出驚人的機動性。


    十四匹駿馬並駕齊驅,將戰車帶至前線,為戰鬥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這一創新設計不僅充分發揮了隨馬的作用,更在戰場上構築了一座堅不可摧的移動堡壘。


    敵人麵對箭射不穿、刀劈不破、馬踏不翻的弩車束手無策,而戰車則能源源不斷地發射箭矢,展現出強大的攻擊力。


    同時,藏匿於車內的馬匹還能為弩車提供靈活的移動能力,使得敵人難以捉摸其蹤跡。


    在霍去病的帶領下,弩戰車成為了戰場上的無敵利器,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


    大將軍衛青一睹新戰車之風采,頓時興趣盎然。


    想當年,他以“龍騎將軍”之名著稱於世,對戰車之運用自有獨到見解。


    自古以來,英勇的戰將駕馭戰車馳騁沙場,戰車的數量更曾彰顯國家之強盛,“幹乘之國”、“萬乘之國”之說便由此而來。


    然而,戰車之威,受限於地形。


    昔日,戰場之上,雙方將領恪守“堂堂之陣”的原則,擇開闊之地,鳴鼓而戰,不施詭計。


    彼時,戰車得以大展雄風。


    然春秋之後,“禮崩樂壞”,詭道漸盛,崎嶇之地成為常用戰場,戰車之作用日漸式微。


    及至戰國末年,“胡服騎射”改革興起,輕騎兵風靡一時,戰車似乎已無用武之地。


    時至今日,漢軍雖仍有車輛,卻多用於輜重運輸,昔日的戰車榮光已然黯淡。


    然而,衛青與霍去病這兩位當世名將,卻敏銳地察覺到,在漠北草原的廣袤戰場上,戰車將重煥生機。


    此地地形平坦開闊,正是戰車馳騁的絕佳舞台。


    總而言之,即便不用於進攻,戰車亦可承擔運輸重任。


    漠北遙遠,糧草武器運輸艱難,車輛之助力不可或缺,強化車輛防禦性能更是勢在必行。


    衛青對新戰車寄予厚望,親自為其命名“猛行車”,寓意其堅不可摧,勇猛剛強。


    他引經據典,言及古兵法中的記載,使得這一命名更顯莊重與威嚴。


    霍去病雖對舅父的命名心存疑惑,卻也未深究其中緣由。


    畢竟,名稱之爭並非關鍵,真正的較量在於戰場之上的運用。


    談及猛行車在戰場上的運用,衛青與霍去病的見解產生分歧,卻也激發出更多的火花與思考。


    衛青認為,應將猛行車作為外圍屏障,構築堅不可摧的營盤。


    輜重、隨馬、傷兵及預備部隊等皆可隱匿其中,確保安全無虞。


    每次衝鋒陷陣之後,勇士們可迴歸這一堅固堡壘休整養息,待到再戰之時,便可重振旗鼓,繼續奮勇殺敵。


    衛青之構想,無疑為漢軍注入了一股新的戰術活力,使得戰車在戰場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想象一下,在漠北的廣袤草原上,一輛輛猛行車如同移動的堡壘,保護著漢軍的輜重與戰士。


    衝鋒陷陣時,它們是勇士們的堅實後盾;休整之時,它們又是遮風擋雨的港灣。


    在衛青的指揮下,這些猛行車將成為漢軍征戰漠北的一大法寶,助力漢軍創造更多的輝煌戰績。


    霍去病向舅父衛青表達了他的獨特見解:“舅父,猛行車的真正威力,在於其卓越的機動性。


    若我們巧妙地將其楔入敵陣之中,便能截斷敵人的衝鋒之路。”此


    言一出,仿佛為戰場上的風雲變幻增添了一抹亮色。


    他的想法源於夢中所見,那場夢境深深啟發了他,使他看到了猛行車在戰場上的無限可能。


    在如何更有效地對抗匈奴的問題上,衛青與霍去病的策略之爭,實際上並無絕對的對錯。


    這恰恰是他們性格與戰術風格的映射。


    衛青,如同穩重的山嶽,更傾向於堅固的防守,以確保萬無一失;而霍去病則如烈火般勇猛,他深信隻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對於外甥的提議,衛青沉思良久。


    他承認這一戰術的別出心裁,但仍覺得其風險過大,心中難免有所顧慮。


    然而,霍去病卻滿懷信心地辯解道:“舅父,此舉看似冒險,實則不然。


    因敵人難以預料我們的舉動,這便是我們最大的安全屏障。”


    衛青默然,而霍去病則繼續慷慨陳詞:“舅父,您應信我。


    在戰術謀略上,匈奴人絕非我的對手。


    可惜,您未曾親眼目睹我作戰的英姿。”此言雖帶有些許年少的傲氣,卻也是他的真心話。


    畢竟,衛青未曾親眼見過他在戰場上的風采,而他自己又是一位戰無不勝的將領。


    因此,要讓衛青完全接納他的戰術理念,的確需要一些時間和理解。


    盡管存在分歧,但霍去病對舅父的戰法了如指掌。


    他在學習並成功模仿舅父的戰法後,便勇敢地踏上創新之路。


    可以想象,倘若河西之戰由衛青掛帥,雖然勝券在握,但倘若身陷九千人對戰八萬人的皋蘭山困境,他或許無法像霍去病那般勇猛突圍。


    當然,以衛青的深謀遠慮,他也不太可能讓自己身陷險境。


    總的來說,隻有霍去病那淩厲、狠絕的戰法,才能在短暫的戰役中徹底摧毀河西匈奴人的鬥誌。


    舅甥二人的爭議並未影響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衛青,作為一位通達的長者,並未強迫外甥改變自己的戰術理念。


    他深知戰法的多樣性是戰爭的勝利之源。


    在改進猛行車的過程中,他們達成了許多共識。


    特別是霍去病對猛行車上弩兵技法的獨到見解,贏得了衛青的極高讚譽。


    這種相互尊重與學習的氛圍為漢軍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預示著未來戰場上更多的輝煌與榮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霍去病戰神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麵包小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麵包小子並收藏霍去病戰神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