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胤乾緩緩抬眼,視線穿透戰場的硝煙,雙眸凝視著遠方長安城樓上燕軍的身影,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感。
短短不到兩年間,燕人便以雷霆之勢覆滅了魏國,這一壯舉不僅震撼了雲頂大陸,也讓趙胤乾對這個來自東海之濱的神秘國度——燕國,充滿了無盡的好奇。
他暗自思忖,這個橫空出世的燕國,究竟蘊藏著怎樣獨特的文明?
不過,時局的緊迫感很快將他拉迴戰場。
趙胤乾深知,此刻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大軍安全撤迴幽都。
隻有先保存實力,今後才能與之爭鋒!
想到這裏,他毅然抬眸,“傳我將令,鳴金收兵!”
趙軍的士兵們聞言,迅速而有序地調整隊形,向著後方退去。
“快看,趙軍退了!”
“趙軍終於退了!”
“......”
城樓上,燕軍的將士們目睹了趙軍的撤退,不禁歡唿雀躍,歡唿聲此起彼伏,瞬間打破了戰場上的沉悶與壓抑。
竇驍聽聞此訊,目光緊隨著撤退中的趙軍背影,內心緊繃的弦終於稍有放鬆。
他環視四周,隻見城牆之上滿目瘡痍,被炮火轟擊的痕跡清晰可見,死傷者的身影更是觸目驚心,讓人不禁心生悲涼。
他心中暗歎,這趙軍的火器,果真恐怖如斯!
竇驍深知,若非天色已晚,迫使趙軍不得不暫停攻勢,長安城樓恐怕早已在無盡的炮火中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竇驍迅速調整心緒,深知此刻絕非懈怠之時。
他明白,趙軍雖然暫時撤退,但他們的威脅並未消除,趙軍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發動更為猛烈的攻勢。
於是,他果斷下令:“全體將士聽令!立即行動起來,加緊修補城牆的破損之處,加固我們的防線!”
第二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長安城破敗的城牆上時,燕昭明與眾將領已立於城樓之上,目光如炬,警惕地等待著趙軍的再次來襲。
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直至日上三竿,城下卻異常平靜,不見趙軍半點蹤影。
正當眾人心中疑惑之際,一名斥候疾馳而來,氣喘籲籲地跪在燕昭明麵前,稟報道:“啟稟殿下,有緊急軍情!趙軍大營已空無一人,不見任何兵馬蹤跡!”
此言一出,城樓上眾人皆是一愣,麵麵相覷,心中各有揣測。
顧成武眉頭緊鎖,率先發問道:“殿下,這趙軍究竟是何意圖?難道他們撤軍了?”
燕昭明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緩緩道:“趙胤乾此人,狡詐多變。此番趙軍依仗火器之利,本已占據上風,如今卻突然撤兵,其中必有蹊蹺。”
竇驍聞言,眸光微閃,接過話茬:“殿下所言極是。趙胤乾善用奇謀,此番他故意營造出撤軍的假象,或許正是為了引誘我們出城追擊,從而設下埋伏,一舉殲之。”
然而,顧成武卻持有不同看法,他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末將以為,趙軍或許是真的撤退了。幽都距此數百裏之遙,趙軍長途跋涉,糧草輜重必成大患。”
“如今長安已破,魏國名存實亡,趙軍若繼續逗留,無異於自投羅網。因此,他們很可能是為了保存實力,選擇了戰略撤退。”
燕昭明聽罷,微微點頭,似乎對顧成武的分析頗為認同。
他環視四周,隻見長安城雖已落入燕軍之手,但城牆殘破,滿目瘡痍,心中五味雜陳。
“顧將軍所言極是,魏國的皇室宗親已盡數被誅,如今魏國已亡。趙軍若繼續滯留此地,隻會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竇驍見狀,提出疑問:“殿下,既然趙軍已撤,我們是否要率軍追擊?”他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不甘與急切。
燕昭明搖了搖頭,目光中閃過一絲凝重:“竇將軍,追擊之事,需從長計議。昨日趙軍火器之威,爾等皆已親眼目睹,若盲目追擊,恐落入其陷阱之中。”
“再者,我燕人雖滅魏,但根基尚淺,需先穩固內政,安撫民心。”
燕昭明環視四周,望著滿目瘡痍的城牆,繼續道,“我已將捷報傳至遼東,天後不日將攜百官遷都長安。所以,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乃是將長安城修繕一新,以迎接天後的到來。”
竇驍聞言,一時語塞,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明白燕昭明的考慮不無道理。
顧成武見狀,主動請纓道:“殿下,修繕長安城之事,就交給我吧!末將定當竭盡全力,恢複長安城往日繁華,以彰顯我燕國威儀。”
燕昭明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後目光望向遠方,“我燕人曆經艱辛,終在雲頂大陸尋得一席立足之地。長安城,將成為我燕國新的皇都。”
......
趙胤乾從容不迫地引領著趙軍緩緩向幽都撤退,沿途未見燕軍追擊,顯然,一切局勢盡在他的精妙布局與掌控之中。
與此同時,趙胤乾緊急派遣的八百裏加急密函,穿越了重重關隘,終於抵達了上京,瞬間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趙皇在細閱趙胤乾的來信後,麵色凝重,憂慮之情溢於言表:“魏皇不幸落入燕軍設下的和談陷阱,慘遭伏擊,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長安城就此淪陷,魏國……已然覆滅。”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百官嘩然,麵麵相覷,震驚之餘,議論紛紛。
“燕人此舉,實乃背信棄義,不講武德。”
“不過短短兩年光景,燕人便能滅掉魏國,到底是魏國太弱,還是燕人太強,實在是令人費解。”
“哎!魏國既已滅亡,燕人的下一個目標,恐怕便是我趙國了。”
正當眾人心緒難平之際,五皇子趙頤政挺身而出,向趙皇進言道:“父皇,長安失守,老九作為援魏統帥,難辭其咎。兒臣鬥膽,懇請父皇嚴懲鎮北王,以儆效尤!”
緊接著,十一皇子趙弘翎亦步亦趨,站出附和道:“父皇,兒臣認為康王言之有理。若非鎮北王援救長安有所懈怠,魏國或許不至覆滅,如今趙國邊境需直麵燕軍的威脅,此等局麵,與鎮北王的失職密不可分。”
短短不到兩年間,燕人便以雷霆之勢覆滅了魏國,這一壯舉不僅震撼了雲頂大陸,也讓趙胤乾對這個來自東海之濱的神秘國度——燕國,充滿了無盡的好奇。
他暗自思忖,這個橫空出世的燕國,究竟蘊藏著怎樣獨特的文明?
不過,時局的緊迫感很快將他拉迴戰場。
趙胤乾深知,此刻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大軍安全撤迴幽都。
隻有先保存實力,今後才能與之爭鋒!
想到這裏,他毅然抬眸,“傳我將令,鳴金收兵!”
趙軍的士兵們聞言,迅速而有序地調整隊形,向著後方退去。
“快看,趙軍退了!”
“趙軍終於退了!”
“......”
城樓上,燕軍的將士們目睹了趙軍的撤退,不禁歡唿雀躍,歡唿聲此起彼伏,瞬間打破了戰場上的沉悶與壓抑。
竇驍聽聞此訊,目光緊隨著撤退中的趙軍背影,內心緊繃的弦終於稍有放鬆。
他環視四周,隻見城牆之上滿目瘡痍,被炮火轟擊的痕跡清晰可見,死傷者的身影更是觸目驚心,讓人不禁心生悲涼。
他心中暗歎,這趙軍的火器,果真恐怖如斯!
竇驍深知,若非天色已晚,迫使趙軍不得不暫停攻勢,長安城樓恐怕早已在無盡的炮火中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竇驍迅速調整心緒,深知此刻絕非懈怠之時。
他明白,趙軍雖然暫時撤退,但他們的威脅並未消除,趙軍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發動更為猛烈的攻勢。
於是,他果斷下令:“全體將士聽令!立即行動起來,加緊修補城牆的破損之處,加固我們的防線!”
第二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長安城破敗的城牆上時,燕昭明與眾將領已立於城樓之上,目光如炬,警惕地等待著趙軍的再次來襲。
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直至日上三竿,城下卻異常平靜,不見趙軍半點蹤影。
正當眾人心中疑惑之際,一名斥候疾馳而來,氣喘籲籲地跪在燕昭明麵前,稟報道:“啟稟殿下,有緊急軍情!趙軍大營已空無一人,不見任何兵馬蹤跡!”
此言一出,城樓上眾人皆是一愣,麵麵相覷,心中各有揣測。
顧成武眉頭緊鎖,率先發問道:“殿下,這趙軍究竟是何意圖?難道他們撤軍了?”
燕昭明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緩緩道:“趙胤乾此人,狡詐多變。此番趙軍依仗火器之利,本已占據上風,如今卻突然撤兵,其中必有蹊蹺。”
竇驍聞言,眸光微閃,接過話茬:“殿下所言極是。趙胤乾善用奇謀,此番他故意營造出撤軍的假象,或許正是為了引誘我們出城追擊,從而設下埋伏,一舉殲之。”
然而,顧成武卻持有不同看法,他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末將以為,趙軍或許是真的撤退了。幽都距此數百裏之遙,趙軍長途跋涉,糧草輜重必成大患。”
“如今長安已破,魏國名存實亡,趙軍若繼續逗留,無異於自投羅網。因此,他們很可能是為了保存實力,選擇了戰略撤退。”
燕昭明聽罷,微微點頭,似乎對顧成武的分析頗為認同。
他環視四周,隻見長安城雖已落入燕軍之手,但城牆殘破,滿目瘡痍,心中五味雜陳。
“顧將軍所言極是,魏國的皇室宗親已盡數被誅,如今魏國已亡。趙軍若繼續滯留此地,隻會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竇驍見狀,提出疑問:“殿下,既然趙軍已撤,我們是否要率軍追擊?”他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不甘與急切。
燕昭明搖了搖頭,目光中閃過一絲凝重:“竇將軍,追擊之事,需從長計議。昨日趙軍火器之威,爾等皆已親眼目睹,若盲目追擊,恐落入其陷阱之中。”
“再者,我燕人雖滅魏,但根基尚淺,需先穩固內政,安撫民心。”
燕昭明環視四周,望著滿目瘡痍的城牆,繼續道,“我已將捷報傳至遼東,天後不日將攜百官遷都長安。所以,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乃是將長安城修繕一新,以迎接天後的到來。”
竇驍聞言,一時語塞,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明白燕昭明的考慮不無道理。
顧成武見狀,主動請纓道:“殿下,修繕長安城之事,就交給我吧!末將定當竭盡全力,恢複長安城往日繁華,以彰顯我燕國威儀。”
燕昭明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後目光望向遠方,“我燕人曆經艱辛,終在雲頂大陸尋得一席立足之地。長安城,將成為我燕國新的皇都。”
......
趙胤乾從容不迫地引領著趙軍緩緩向幽都撤退,沿途未見燕軍追擊,顯然,一切局勢盡在他的精妙布局與掌控之中。
與此同時,趙胤乾緊急派遣的八百裏加急密函,穿越了重重關隘,終於抵達了上京,瞬間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趙皇在細閱趙胤乾的來信後,麵色凝重,憂慮之情溢於言表:“魏皇不幸落入燕軍設下的和談陷阱,慘遭伏擊,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長安城就此淪陷,魏國……已然覆滅。”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百官嘩然,麵麵相覷,震驚之餘,議論紛紛。
“燕人此舉,實乃背信棄義,不講武德。”
“不過短短兩年光景,燕人便能滅掉魏國,到底是魏國太弱,還是燕人太強,實在是令人費解。”
“哎!魏國既已滅亡,燕人的下一個目標,恐怕便是我趙國了。”
正當眾人心緒難平之際,五皇子趙頤政挺身而出,向趙皇進言道:“父皇,長安失守,老九作為援魏統帥,難辭其咎。兒臣鬥膽,懇請父皇嚴懲鎮北王,以儆效尤!”
緊接著,十一皇子趙弘翎亦步亦趨,站出附和道:“父皇,兒臣認為康王言之有理。若非鎮北王援救長安有所懈怠,魏國或許不至覆滅,如今趙國邊境需直麵燕軍的威脅,此等局麵,與鎮北王的失職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