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或許並沒有這麽簡單,可不管怎麽說,當博特格僥幸得到這種非常合適的黏土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一半。
第二個秘密就是他找到了純淨的白沙和非常優質的雲母或者長石。就像製陶器一樣,製細瓷器的時候也同樣需要沙子,為的是使黏土幹燥的時候不會開裂,而加入雲母或者長石,是為了讓黏土更加容易黏合。
第三個秘密是這樣的:不管是沙子,還是雲母,抑或是長石,它們都要被碾碎。接下來,用沉澱的方法把大的顆粒分離出去——就如同我們在杯子裏沉澱黏土一樣。那些沉在底部的東西完全不要,要的隻是那些最細的粉末,它們會慢慢地沉澱下去的。黏土也要經過一番沉澱,你知道的,這裏麵也有不少大顆粒的雜質。
接下來,把黏土、沙子和長石的細粉末混合起來,加水調成黏土團。然後把它放到陶工旋盤上,在這裏把黏土團製成坯。使之幹燥和成坯的過程都不需要什麽特別的技巧。
然而,燒製細瓷器卻與燒製陶器完全不一樣,是需要很大的本事的。
細瓷器需要燒兩遍:第一遍隻是略微燒一下,然後上釉,接著再燒一遍。而第二遍正是燒製細瓷器的關鍵所在,這裏麵包含著很多秘密。
其實,秘密就在於燒製細瓷器時的溫度要盡可能高,幾乎要把它燒化一樣。可是,你知道燒化後會出現什麽情況嗎?
費盡千辛萬苦才製成的茶杯,在窯裏由於強熱而開始塌落、歪斜,慢慢地變為畸形。所以,這時就需要使用各種支架和木棒來幫助茶杯不至於傾倒下來,就像人拄拐杖一樣。可是,窯裏仍然會有很多件製品被燒壞。
所以,還有另外一個秘密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假如不把底部挨著支架的一圈釉擦掉,就會發生一件令人非常鬱悶的事情:釉熔化了,把茶杯粘連在支架上。
為什麽燒製細瓷器需要如此之高的溫度呢?把溫度燒得低一些難道不好嗎?
可是,把溫度燒低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溫度不高,燒出來的就不是細瓷器,而是陶器了。
那麽,細瓷器和陶器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呢?
原來,細瓷器能夠像玻璃一樣形成整體;而陶器都是有孔的,就像瓦罐一樣。因此,在細瓷器裏,所有的黏土顆粒都由於強熱而連在一起了。所以,它是半透明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知道一個盤子究竟是細瓷器的還是陶器的,你隻要拿著它對著光看就行了。細瓷器是透光的,而陶器卻是不透光的,至少我們平常看到的陶器就是這樣的。
此外,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辨別細瓷器和陶器,那就是看它的底部,假如底部有一圈釉,那說明是陶器;假如底部的一圈釉被擦去了,那說明是細瓷器。
你的碗櫃裏麵有沒有用沙子製成的東西?
現在,就請你仔細地檢查一下你的碗櫃。除了茶杯和盤子之外,你在那裏還看到了什麽?難道你沒有看到那裏有用沙子製成的東西嗎?那麽,那些玻璃杯、高腳杯和鹽罐呢?你知道的,這些東西都是由玻璃製成的。而玻璃是由沙子製成的,用那種最普通的、小孩子常玩的細沙製成的。而且並不僅僅玻璃杯和高腳杯是這樣,現如今,有些建築物整體都是由玻璃和鋼鐵建成的。
比如說倫敦就有這樣的一座建築,名字叫做“玻璃大廈”。這座大廈高聳入雲,它的大廳裏麵種植著百年大樹,就像生長在室外一樣。盡管這座大廈的一半都是由沙子構成的,可卻仍然屹立不倒。
液體有沒有硬的?
製造普通玻璃瓶的時候,在一口坩堝裏麵放上沙子,然後加入堿和白堊,放在一種特別的窯裏。坩堝應該是由耐火黏土製成的,而耐火黏土就是那種即便是遇到強熱也不會熔化的黏土。
現在,三種東西由於強熱而融合在一起了,它們分別是堿、白堊和沙子。而結果就是得到了像水一樣的液態玻璃。
然而,玻璃隻是在表麵上看起來像水。在它冷卻之後,就跟水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將水冷卻,隻要溫度不降到零攝氏度,它仍然是液體。然而,一旦溫度計的水銀柱下降到零攝氏度,水就會凝固,從而變成固體的冰。
可是,熔化之後的液態玻璃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當它冷卻的時候,它會慢慢地變稠。達到12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像糖漿一樣;達到10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可以拉絲了;到8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會變得更加黏稠。
液體就像瀝青一樣,已經變得越來越黏稠了,終於,它變成了一個軟塊,而軟塊變硬之後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玻璃。
你在看到玻璃的這個變化之後,試著來說明它在達到什麽溫度時會熔化,什麽溫度時會凝固。然而,這卻是辦不到的。
而這也正是為什麽人們常常會把玻璃叫做“硬的液體”的道理了,盡管這種說法與說白的煤或者熱的冰一樣荒唐。
如果玻璃不是“硬的液體”,如果它不能做成像麵團一樣柔軟的東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形狀各異的器皿——包括所有那些凸肚的酒瓶、有花紋的高腳杯和富麗堂皇的大花瓶。
肥皂泡製造工廠
俗話說:“趁熱打鐵。”因此,我們差不多也可以這樣來形容玻璃:趁熱吹玻璃。這是說趁它還沒有變硬變脆之前就吹它。
可是,你或許還不知道,絕大多數的玻璃器皿都是吹出來的——就像小孩子吹肥皂泡那樣吹出來。隻不過不是用麥稈吹的,而是用一根有木頭嘴的長鐵管吹的。在坩堝裏,等熔化了的玻璃稍稍冷卻下來之後,工人們就用鐵管末端蘸上一點玻璃液,用力地吹起來。這樣一來,就得到了一個玻璃泡。
這個玻璃泡可以製成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杯子、瓶子,甚至是平板窗上的玻璃。
製造瓶子的時候,工人會把玻璃泡放在一個模子裏,往管子裏吹氣,一直吹到玻璃泡充滿整個模子為止。這個時候,玻璃泡會緊緊地抵住模子內壁。在瓶子冷卻下來之後,就很容易取下來了:這需要把模子做成可以拆開的樣子。當然了,首先得先把瓶子從吹管上切割下來,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隻需要用一根冷的鐵棒劃一下瓶頸就可以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工人能夠用一根簡單的吹管吹玻璃,而且,我們不知道有什麽形狀是他所不能吹出來的。
你有沒有看到過實驗室裏麵的那些玻璃儀器?要知道,它們可全都是用玻璃吹出來的。
吹玻璃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而且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很多的工廠裏,尤其是在吹大件的玻璃製品的時候,往往不是用人的肺來吹的,而是用空氣泵——利用機械的方法。
三十年之前發明出來一種專門吹製玻璃瓶的機器。這種機器,隻需要兩個人操作就可以了,但工作量卻抵得上八十個吹玻璃工人。它工作一天就可以吹製兩萬隻瓶子。
然而,玻璃器皿吹出來之後還並不算完,你還要很好地使其冷卻。
假如拿著一根玻璃棒放到火裏麵去燒熔,並且讓一滴玻璃落到水中,你就可以得到透明的硬的玻璃珠。這樣的玻璃珠隻要掰下一小塊兒,就會碎成粉末。
玻璃冷卻得太快,可這樣是不結實的。
如果想讓玻璃變得更加結實,就得把它放在一種特別的窯裏經過比較長的時間,從而使其慢慢冷卻。
有些玻璃器皿,比如說高腳杯和小花瓶,冷卻之後還要在磨石上打磨一遍。先打磨成非常粗糙並且沒有光澤的平麵,再用金剛砂或者其他的某種粉末來將其拋光,使這些平麵變得光亮平滑。
也有不用這種先吹製、後打磨、再拋光的方法,而是采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法——澆鑄法,就像用生鐵澆鑄東西一樣。假如某種玻璃容易熔化,加熱之後容易變軟,那麽,就可以用簡單的壓製法。
用澆鑄法或者壓製法製成的玻璃器皿很容易和打磨而成的器皿區分開來,因為它們的角都是圓潤的,而不是尖銳的。你不妨把這個特點牢牢地記在心裏,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用得上。特別是當需要分辨打磨成的高腳杯和廉價的澆鑄酒杯的時候。
麵積很大的鏡子也不是吹成的,而是澆鑄成的。先製成一大塊厚平板,然後將其打磨拋光。
實際上,各種玻璃製品的區別並不體現在製作方法上。
玻璃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比如說綠色的玻璃瓶是用普通的黃色沙子、堿和白堊製成的。普通的沙子裏麵存在著很多鐵鏽,從而使其呈現出黃色。在玻璃窯中,黃色逐漸轉化為綠色——這是一個確鑿的證據,說明玻璃裏麵含鐵。
如果想要製出無色的玻璃,就得選用比較白的沙子。可是,如果想要製出最上等的玻璃,就得用潔白無瑕的白色沙子,另外還得用鉀堿代替普通的堿,用石灰石或者鉛丹代替白堊。這樣一來,像金剛鑽那樣又重又亮的一種玻璃——水晶玻璃就製出來了。
不會碎的玻璃
人們發現,用沙子或者石英熔化製成的器皿要比玻璃製品結實數倍,甚至可以在它燒紅之後把它扔到冷水裏,它也毫發無損。
情況既然是這樣的,那麽,為什麽不用石英來製杯子、盤子和瓶子呢?那是因為石英製品的造價很高。你知道的,要想使石英熔化就必須要使用電爐,那是得消耗掉很多電能的。
現如今,人們做的還僅僅是改進普通玻璃的工作,而美國人已經發明出了一種新型玻璃,即便是把它加熱到200攝氏度然後再扔到冰水裏使其立刻冷卻,它也不會裂開。這種玻璃的名字就叫做“耐熱玻璃”。
法國人發明出來一種“夾層玻璃”,這種玻璃在給子彈打中之後也不會碎裂。因為它是用透明的賽璐珞膠把幾層玻璃黏合而成的。
就在不久之前,蘇聯的科學家發明出了一種用塑料製成的不會碎的玻璃。
第二個秘密就是他找到了純淨的白沙和非常優質的雲母或者長石。就像製陶器一樣,製細瓷器的時候也同樣需要沙子,為的是使黏土幹燥的時候不會開裂,而加入雲母或者長石,是為了讓黏土更加容易黏合。
第三個秘密是這樣的:不管是沙子,還是雲母,抑或是長石,它們都要被碾碎。接下來,用沉澱的方法把大的顆粒分離出去——就如同我們在杯子裏沉澱黏土一樣。那些沉在底部的東西完全不要,要的隻是那些最細的粉末,它們會慢慢地沉澱下去的。黏土也要經過一番沉澱,你知道的,這裏麵也有不少大顆粒的雜質。
接下來,把黏土、沙子和長石的細粉末混合起來,加水調成黏土團。然後把它放到陶工旋盤上,在這裏把黏土團製成坯。使之幹燥和成坯的過程都不需要什麽特別的技巧。
然而,燒製細瓷器卻與燒製陶器完全不一樣,是需要很大的本事的。
細瓷器需要燒兩遍:第一遍隻是略微燒一下,然後上釉,接著再燒一遍。而第二遍正是燒製細瓷器的關鍵所在,這裏麵包含著很多秘密。
其實,秘密就在於燒製細瓷器時的溫度要盡可能高,幾乎要把它燒化一樣。可是,你知道燒化後會出現什麽情況嗎?
費盡千辛萬苦才製成的茶杯,在窯裏由於強熱而開始塌落、歪斜,慢慢地變為畸形。所以,這時就需要使用各種支架和木棒來幫助茶杯不至於傾倒下來,就像人拄拐杖一樣。可是,窯裏仍然會有很多件製品被燒壞。
所以,還有另外一個秘密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假如不把底部挨著支架的一圈釉擦掉,就會發生一件令人非常鬱悶的事情:釉熔化了,把茶杯粘連在支架上。
為什麽燒製細瓷器需要如此之高的溫度呢?把溫度燒得低一些難道不好嗎?
可是,把溫度燒低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溫度不高,燒出來的就不是細瓷器,而是陶器了。
那麽,細瓷器和陶器的區別究竟在哪裏呢?
原來,細瓷器能夠像玻璃一樣形成整體;而陶器都是有孔的,就像瓦罐一樣。因此,在細瓷器裏,所有的黏土顆粒都由於強熱而連在一起了。所以,它是半透明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知道一個盤子究竟是細瓷器的還是陶器的,你隻要拿著它對著光看就行了。細瓷器是透光的,而陶器卻是不透光的,至少我們平常看到的陶器就是這樣的。
此外,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辨別細瓷器和陶器,那就是看它的底部,假如底部有一圈釉,那說明是陶器;假如底部的一圈釉被擦去了,那說明是細瓷器。
你的碗櫃裏麵有沒有用沙子製成的東西?
現在,就請你仔細地檢查一下你的碗櫃。除了茶杯和盤子之外,你在那裏還看到了什麽?難道你沒有看到那裏有用沙子製成的東西嗎?那麽,那些玻璃杯、高腳杯和鹽罐呢?你知道的,這些東西都是由玻璃製成的。而玻璃是由沙子製成的,用那種最普通的、小孩子常玩的細沙製成的。而且並不僅僅玻璃杯和高腳杯是這樣,現如今,有些建築物整體都是由玻璃和鋼鐵建成的。
比如說倫敦就有這樣的一座建築,名字叫做“玻璃大廈”。這座大廈高聳入雲,它的大廳裏麵種植著百年大樹,就像生長在室外一樣。盡管這座大廈的一半都是由沙子構成的,可卻仍然屹立不倒。
液體有沒有硬的?
製造普通玻璃瓶的時候,在一口坩堝裏麵放上沙子,然後加入堿和白堊,放在一種特別的窯裏。坩堝應該是由耐火黏土製成的,而耐火黏土就是那種即便是遇到強熱也不會熔化的黏土。
現在,三種東西由於強熱而融合在一起了,它們分別是堿、白堊和沙子。而結果就是得到了像水一樣的液態玻璃。
然而,玻璃隻是在表麵上看起來像水。在它冷卻之後,就跟水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將水冷卻,隻要溫度不降到零攝氏度,它仍然是液體。然而,一旦溫度計的水銀柱下降到零攝氏度,水就會凝固,從而變成固體的冰。
可是,熔化之後的液態玻璃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當它冷卻的時候,它會慢慢地變稠。達到12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像糖漿一樣;達到10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可以拉絲了;到800攝氏度的時候,它就會變得更加黏稠。
液體就像瀝青一樣,已經變得越來越黏稠了,終於,它變成了一個軟塊,而軟塊變硬之後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玻璃。
你在看到玻璃的這個變化之後,試著來說明它在達到什麽溫度時會熔化,什麽溫度時會凝固。然而,這卻是辦不到的。
而這也正是為什麽人們常常會把玻璃叫做“硬的液體”的道理了,盡管這種說法與說白的煤或者熱的冰一樣荒唐。
如果玻璃不是“硬的液體”,如果它不能做成像麵團一樣柔軟的東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形狀各異的器皿——包括所有那些凸肚的酒瓶、有花紋的高腳杯和富麗堂皇的大花瓶。
肥皂泡製造工廠
俗話說:“趁熱打鐵。”因此,我們差不多也可以這樣來形容玻璃:趁熱吹玻璃。這是說趁它還沒有變硬變脆之前就吹它。
可是,你或許還不知道,絕大多數的玻璃器皿都是吹出來的——就像小孩子吹肥皂泡那樣吹出來。隻不過不是用麥稈吹的,而是用一根有木頭嘴的長鐵管吹的。在坩堝裏,等熔化了的玻璃稍稍冷卻下來之後,工人們就用鐵管末端蘸上一點玻璃液,用力地吹起來。這樣一來,就得到了一個玻璃泡。
這個玻璃泡可以製成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杯子、瓶子,甚至是平板窗上的玻璃。
製造瓶子的時候,工人會把玻璃泡放在一個模子裏,往管子裏吹氣,一直吹到玻璃泡充滿整個模子為止。這個時候,玻璃泡會緊緊地抵住模子內壁。在瓶子冷卻下來之後,就很容易取下來了:這需要把模子做成可以拆開的樣子。當然了,首先得先把瓶子從吹管上切割下來,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隻需要用一根冷的鐵棒劃一下瓶頸就可以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工人能夠用一根簡單的吹管吹玻璃,而且,我們不知道有什麽形狀是他所不能吹出來的。
你有沒有看到過實驗室裏麵的那些玻璃儀器?要知道,它們可全都是用玻璃吹出來的。
吹玻璃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而且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很多的工廠裏,尤其是在吹大件的玻璃製品的時候,往往不是用人的肺來吹的,而是用空氣泵——利用機械的方法。
三十年之前發明出來一種專門吹製玻璃瓶的機器。這種機器,隻需要兩個人操作就可以了,但工作量卻抵得上八十個吹玻璃工人。它工作一天就可以吹製兩萬隻瓶子。
然而,玻璃器皿吹出來之後還並不算完,你還要很好地使其冷卻。
假如拿著一根玻璃棒放到火裏麵去燒熔,並且讓一滴玻璃落到水中,你就可以得到透明的硬的玻璃珠。這樣的玻璃珠隻要掰下一小塊兒,就會碎成粉末。
玻璃冷卻得太快,可這樣是不結實的。
如果想讓玻璃變得更加結實,就得把它放在一種特別的窯裏經過比較長的時間,從而使其慢慢冷卻。
有些玻璃器皿,比如說高腳杯和小花瓶,冷卻之後還要在磨石上打磨一遍。先打磨成非常粗糙並且沒有光澤的平麵,再用金剛砂或者其他的某種粉末來將其拋光,使這些平麵變得光亮平滑。
也有不用這種先吹製、後打磨、再拋光的方法,而是采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法——澆鑄法,就像用生鐵澆鑄東西一樣。假如某種玻璃容易熔化,加熱之後容易變軟,那麽,就可以用簡單的壓製法。
用澆鑄法或者壓製法製成的玻璃器皿很容易和打磨而成的器皿區分開來,因為它們的角都是圓潤的,而不是尖銳的。你不妨把這個特點牢牢地記在心裏,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用得上。特別是當需要分辨打磨成的高腳杯和廉價的澆鑄酒杯的時候。
麵積很大的鏡子也不是吹成的,而是澆鑄成的。先製成一大塊厚平板,然後將其打磨拋光。
實際上,各種玻璃製品的區別並不體現在製作方法上。
玻璃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比如說綠色的玻璃瓶是用普通的黃色沙子、堿和白堊製成的。普通的沙子裏麵存在著很多鐵鏽,從而使其呈現出黃色。在玻璃窯中,黃色逐漸轉化為綠色——這是一個確鑿的證據,說明玻璃裏麵含鐵。
如果想要製出無色的玻璃,就得選用比較白的沙子。可是,如果想要製出最上等的玻璃,就得用潔白無瑕的白色沙子,另外還得用鉀堿代替普通的堿,用石灰石或者鉛丹代替白堊。這樣一來,像金剛鑽那樣又重又亮的一種玻璃——水晶玻璃就製出來了。
不會碎的玻璃
人們發現,用沙子或者石英熔化製成的器皿要比玻璃製品結實數倍,甚至可以在它燒紅之後把它扔到冷水裏,它也毫發無損。
情況既然是這樣的,那麽,為什麽不用石英來製杯子、盤子和瓶子呢?那是因為石英製品的造價很高。你知道的,要想使石英熔化就必須要使用電爐,那是得消耗掉很多電能的。
現如今,人們做的還僅僅是改進普通玻璃的工作,而美國人已經發明出了一種新型玻璃,即便是把它加熱到200攝氏度然後再扔到冰水裏使其立刻冷卻,它也不會裂開。這種玻璃的名字就叫做“耐熱玻璃”。
法國人發明出來一種“夾層玻璃”,這種玻璃在給子彈打中之後也不會碎裂。因為它是用透明的賽璐珞膠把幾層玻璃黏合而成的。
就在不久之前,蘇聯的科學家發明出了一種用塑料製成的不會碎的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