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倉庫裏麵的紐扣的情況是什麽樣子的呢?由於某種原因,倉庫裏出現了灰色的錫,而且那裏的溫度又非常適宜——倉庫裏是不會生火的。隻要有一點灰色的錫落到紐扣上,紐扣立刻就會呈現很多斑點,並且越來越多。從一顆紐扣傳染到另一顆紐扣。最終,這種“灰錫瘟疫”便席卷了整個倉庫。


    有沒有黃色的銅?


    關於生鐵、熟鐵和鋼的話題,我們已經談得不少了,然而,我們卻完全忽視了銅燉鍋的存在。


    有不少燉鍋都是紅銅製成的。也可以簡單地認為它們是銅製的,因為沒有不是紅色的銅。我們常常會提到黃銅,可是,黃銅根本就不是銅,而是銅和鋅的合金。我們使用的門把手正是這種合金製成的。黃銅裏麵隻有一半是銅,不管怎麽說也超不過三分之二。黃銅的含鋅量越高,顏色就越淺。假如含鋅量超過了百分之五十,黃銅就幾乎變成了白色。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看顏色的方法來判斷黃銅裏麵的鋅究竟多不多。


    我們在這裏所說的燉鍋是非常愛清潔的,如果不把它們擦拭幹淨,它們的表麵上很快就會蒙上一層褐色或者綠色的東西。


    這樣的一層薄薄的東西就是銅鏽。銅和鐵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鐵生鏽會一直生到裏層,而銅生鏽,或者說所謂的氧化,隻發生在表層。在表層生出的氧化薄膜自己就會保證銅不再受到腐蝕,就像在表麵塗上一層油漆一樣。


    這就是為什麽會有很多青銅能夠保存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原因了,因為它們穿上了一層綠色的衣服,從而使自己多少個世紀都不會受到氧化。


    銅幣也很快就會變得晦暗無光,因為它們的表層被氧化了。當然,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就使它們煥然一新——隻要把它們放到氨水裏就可以了。銅的氧化物會溶解在氨水裏,把氨水變成美麗的藍色,而銅幣又重新變得光彩熠熠了。


    黃銅(銅和鋅的合金)的氧化要比純銅慢很多。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燉鍋的內壁,它的內壁完全不像外麵所看到的那樣:不是紅色的,而是白色的。這些東西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它的名字叫做“鍍錫”。這層鍍錫可以保護銅不受到食物裏麵的酸和鹽類物質的侵蝕。要知道酸性的和含鹽的食物會腐蝕銅器,而它所產生的銅鹽就像是給人下了最毒的毒藥一樣。如此說來,鍍錫不僅能夠防止銅接觸食物,也能夠防止食物接觸銅。


    除了瓦罐以外,還有什麽東西是黏土製成的?


    說起來也真是難以置信啊,那些擺放在集市上和碗鋪裏的所有發亮描花的瓦罐和盆缽竟然都是由最普通的黏土製成的。當我們不得不在鄉間泥濘的小路上行走的時候,我們會咒罵,而我們所咒罵的東西正是這種黏土。


    可是,並不僅僅瓦罐和盆缽是這樣,那麽,還有什麽東西是用黏土製成的呢?磚、碟子、水泥、顏料以及洗白色衣物時用的藍粉,這些東西都是由黏土製成的。而且,最妙不過的事情就是各種各樣的黏土裏麵都含有鋁。


    就在不久之前,還隻有科學家知道這種銀白色的輕金屬,可是到了今天,差不多家家戶戶的廚房中都能夠找到鋁鍋。其實,這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你知道的,鋁並不像鐵那樣愛生鏽,而且又不會被酸性食物腐蝕。盡管它害怕肥皂和堿,可這個小缺點還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往往把鋁叫做“土銀”,然而,鋁跟銀實際上還差得很遠呢。它的銀白色很快就會變成灰色,這是因為它在空氣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氧化物。盡管這層氧化物能夠保護鋁不再繼續被氧化,可是也同時改變了鋁的外觀。另外,它與銅的氧化物是有區別的,因為它是無毒無害的。


    用鋁做材料不可能製造出永遠閃閃發光的東西。不過,它所具備的一個性質卻是金銀銅鐵都不具備的,那就是它很輕,一般隻有鐵的三分之一重。這對於飛機的製造來說尤為關鍵,一般來說,飛機越輕就應該越好。


    鋁能夠跟很多種金屬混合製成非常有價值的合金。比如說硬鋁就是鋁和鎂、銅、錳的合金,隻有鋼的三分之一重,卻擁有鋼一樣的強度和硬度。


    因此,我們腳下所踩的黏土,原來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金屬的原封未動的礦物!到現在為止,鋁仍然是從別種礦物——鋁礬土和冰晶石中提煉得到的。從黏土中提煉鋁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簡便的方法還沒有被創造出來。


    瓷器並不是用我們腳下所踩的那種黏土製成的,它是用高嶺土製成的。


    高嶺土是一種非常純淨的白色黏土,比較稀少,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找到的。在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的黏土。在我們聖彼得堡這種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普通製磚的黏土,那裏麵摻雜著各種各樣的雜質。


    在那些雜質之中,有好幾種是很容易從黏土中分離出來的。


    將一小塊黏土放在杯子裏麵,用水調和。這時,所有沉重的雜質都會沉到杯底,而黏土則仍然留在水中,形成了一種懸浮的混濁液。接著,把這些混濁液倒在另外一隻杯子裏麵,黏土中較輕的顆粒會慢慢地沉到杯底,水也變得差不多完全清澈了,而杯底則形成了一層黏土層。可是,原來那隻杯子中卻留下了大量的粗石灰石和沙礫。


    現在,這兩隻杯子裏麵所發生的事情正是自然界中自然而然的奇觀。


    對於那個混合著沙礫的黏土塊,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座巨大的花崗岩山脈,而倒在杯子裏麵的水則成了山澗中奔騰的激流。


    不管花崗岩有多麽堅固,它總是怕風怕水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花崗岩山脈就會風化成沙礫和黏土。


    山澗中的激流帶著沙礫和黏土往下流。礫石和粗沙沉澱得比較快,而黏土和細沙則沉澱得慢很多,它們會沉積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


    這樣一來,河底就形成了一層黏土層。河水幹涸或者改道之後,黏土層就被保留了下來。而那些被水流衝得圓滑的小卵石,就如同我們杯子中與沙子混合在一起的那些礫石一樣。它們在提醒著我們,那裏在過去的某個時候是河流,可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除了礫石和沙子之外,黏土中還存在著其他的雜質,比如說鐵鏽,它會讓黏土變成紅色或者黃色。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用黏土燒出來的磚頭是紅色的,盡管沒有任何人給它上過色。另外,黏土本身就經常被用來製造顏料。比如說赭土,這是一種紅色或者黃色的黏土,裏麵含有大量的鐵的氧化物。


    其實,花崗岩變成沙礫和黏土,還不如黏土變成最普通的廚房裏使用的瓦罐那樣奇怪。


    你可以試著比較一下一小塊黏土和一塊陶瓷碎片。黏土是非常疏鬆的,很容易散掉;而陶瓷碎片則緊致密實。


    黏土一遇到水,就會被泡得軟軟的,進而變成泥漿;而陶瓷碎片遇水則不會起任何變化。


    黏土可以被塑造成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種形狀:可以把它塑成模型,壓成薄片,撚成細條;而陶瓷碎片的形狀則不能夠輕易改變,除非你把它打碎。


    如果你想了解這一切,那就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瓦罐吧。做這件事情並不怎麽困難,俗話說,“燒瓦罐不要神仙”嘛!


    廚房裏使用的瓦罐能夠給你什麽啟示?


    如果你想用黏土捏成一隻瓦罐,那就應該先準備好黏土團——在黏土中加水並調和均勻。然而,我們不要對所有的事情都想當然,而是還要追問一個問題:不用水可不可以?


    實際上是完全可以的。現如今已經發明出來了一種衝壓機,能夠不用一滴水就製造出來各種各樣的黏土製品——瓦、陶器、鋪地的瓷磚。把幹黏土放在鋼模子裏,用鋼做成的衝壓機來壓。不錯,這樣做需要很大的壓強——200大氣壓。你知道這樣的壓強有多大嗎?


    如果在一本書上加上如此大的壓強,那就需要在它上麵一輛疊一輛地壓上四輛滿載貨車的車廂。不過,我和你都沒有這樣的衝壓機,假如用手給黏土加上這樣大的壓力,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潤滑劑可以有效地減少機器裏的摩擦一樣,黏土團裏麵的水分也可以減少個別黏土顆粒之間的摩擦。你知道的,其實模子所起的作用就是使黏土的顆粒各就各位。另外,水不是讓它們分散的,而是使它們彼此更加靠近。


    而且,事情遠不止這些:我們在用壓機模製造黏土製品的時候,不僅要使它們變形,還要把它們壓得更加結實。


    在這個時候,水又幫了我們一個忙。


    當黏土團所製成的東西變得幹燥的時候,水就完全蒸發掉了。由於黏土之間的顆粒離得很近,所以我們製造的東西就變得更加結實。


    當黏土幹燥的時候,黏土製成的磚會縮小整整四分之一。


    唯一一點美中不足的就是黏土製品幹燥之後常常會開裂,就如同幹燥的池塘底部一樣。我想你也應該看見過黏土地因幹燥而產生的那些裂縫吧,它們讓人想起了地震時地麵上所形成的那些大裂罅。也許有那麽一隻螞蟻,在它看來,池塘底部的裂縫就像是一個深淵,甚至連朝裏麵望一望都會嚇得心驚膽戰。


    如果要使黏土幹燥的時候不開裂,就得往裏麵摻入一些沙子。分散在黏土裏麵的沙子可以把黏土顆粒緊緊地夾在一起,就如同一副堅實的骨架一樣,使它不會收縮得過於厲害。


    在我們把所有情況都搞清楚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工作了。


    首先,取一小塊黏土(可以向任何一位修爐匠要一塊),加入三分之一的水,再慢慢地揉和。如果水加得過多,黏土團就會黏手;如果過少,黏土就會又鬆又散。


    在黏土團中加入少量的細沙,仔細地揉和,使一粒細沙也看不出來。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捏成小罐了。


    黏土也有不同之處:有的黏土需要多加些沙子,有的需要少加,所以,當你第一次揉黏土團的時候很有可能揉不好。最好用實驗來確定黏土團中的成分。一個小罐不行,那就再做一個,直到合適為止。


    現在,一個小罐終於完成了,可是,它看起來十分不規則,非常難看。如果從上向下看,你所看到的不是圓形,而是被拉長了的,就好像一張雙頰腫脹的臉一樣。


    如果你想要做得更好些,那就更困難一些了。你知道的,你要依靠眼睛使得罐壁各處到中心的距離都一樣,這是非常困難的。困難得就如同不用圓規畫一個圓一樣。


    陶工製罐時是在一個特製的旋盤上進行的。


    這個旋盤叫做陶工旋盤,是裝在一根軸上旋轉的一塊圓板。旋轉的時候,陶工把一塊黏土團放在板子的正中央,把大拇指摁進黏土團裏,而其餘的四根手指則在外麵將其扶穩。


    這時,黏土團會隨著陶工的手指慢慢形成圓形的罐壁。


    這就如同我們畫圓一樣,圓規不動卻旋轉紙張。實際上,圓規——就是不動的陶工的手,而轉動的紙則是陶工旋盤的圓板。


    不管怎麽樣,我們總算把罐子給捏出來了。接著,我們要把它先放到架子上去曬上兩天。等它幹了之後,還得再燒一下。如果罐子不燒的話,就盛不了水。沒有燒過的黏土一遇水就會重新變成黏土團。原本還好好的一個罐子,可是一遇水就變成一灘爛泥了!


    燒製的工作是在窯裏進行的,罐子會被放到熾熱的煤炭上。


    在這個時候,或許會發生一件令人十分掃興的事情。那就是如果罐子沒有幹透的話,它就會裂開。


    黏土中的水分遇熱而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所占的地方要遠遠多於水,所以它就衝破罐壁跑了出來。如果你想要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就一定要使罐子幹透。


    趁罐子還待在窯裏的時候,我們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麽要把它放到窯裏去燒呢?


    燃燒的時候,黏土中的顆粒就互相連接起來了。這就意味著燒過的陶瓷片中已經不是一經水打濕就容易移動位置的個別黏土顆粒了,而是成為了像海綿那樣的一整塊。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陶瓷片也就不能再做成黏土團了。


    幾個小時之後,我們的罐子終於燒好了。它的顏色變成了磚紅色,已經可以用來裝水了,不再害怕水把它泡軟了。


    然而,它卻還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會不斷地滲水,盡管滲得很慢。在相連的黏土顆粒之間都存在著小孔,水會從這些小孔中滲出來。


    假如你拿過來一隻不是自製的而是真正的廚房中使用的瓦罐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它的外表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薄膜,或者把它稱為釉,能夠把陶器裏麵的小孔完全堵住,這個道理就像玻璃把屋子裏的窗口堵住一樣。假如我們能夠把身體變小,小到可以鑽進陶器的縫隙中去,我們就如同置身於曲折蜿蜒的岩洞中一樣,這個岩洞貫穿著整個由黏土顆粒構成的石壁。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周圍一片漆黑,可是,到後來你再看,終於出現了一絲光明。我們急急忙忙地朝那個地方跑去,可誰知卻碰上了一道透明的、無法穿透的牆壁。我們往迴走,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先向左轉,接著再向右轉,可不管走到哪裏都遇到同樣的障礙。這座石牢的所有出口似乎都被一層透明的釉給緊緊封住了。


    給罐子上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鹽、水和沙子調和起來,在燒罐子之前,把這種混合物塗在罐子的表麵。鹽、沙子會和黏土融合在一起,我們於是便得到了一層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萬個為什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米·伊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米·伊林並收藏十萬個為什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