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名師出高徒”有反例的話,那麽李嚐淺就是最好的證明。
跟隨掌門習劍已經第五年,李嚐淺的身高長高了不少,相貌也愈發英俊,但劍法雖有進步卻稱不上頂尖,沒人再因少年師傅的身份而感到驚訝和羨慕。
“掌門根本不會使劍”,風言風語在少年拜掌門為師的第一年就已經布滿山莊。
李嚐淺毫不在意,甚至有些可憐謠言散播者的愚蠢和無知。
因為少年有幸見過掌門出劍,雖然隻有一次,但他很確信那是他見過的最完美的一劍,淩厲且精準,印象深刻,足以到年老時再從迴憶中摸索,也能夠記得每一個畫麵。
那一劍是掌門對屬於自己“撫雲劍法”的演示,目標是少年的脖頸,快速的遞出一劍又收迴,隨即恢複原來的姿勢。
殺氣如潮水一樣撲麵而來,少年隻覺得每一根汗毛都豎了起來,幾秒鍾後汗水才像瀑布一樣湧出。
李嚐淺摸了摸自己的脖子,確認毫發無傷之後鬆了口氣,從此再也沒有質疑過掌門的劍法,一心一意跟著掌門習劍了。
師傅劍術高超但卻很少展示,徒弟不想隱藏自己的疑惑,經常向師父發問究其原因。
“鋒利的寶劍若在眼前,人人都想把它握在手中然後做些什麽,如果寶劍上鑲了美玉和寶石,那麽人人都會讚歎它的美麗,然後轉頭遺忘。”師傅的解釋不如不說。
李嚐淺雖然似懂非懂,但是也大概明白了師傅不喜歡被人握在手中。
那一劍是屬於師徒二人的秘密。
內功修煉的進展同樣緩慢,從小就修煉的歸藏心法現在才剛剛達到第四層,而用同樣時間來修行心法的道士最少也達到了第四層和第五層的分水嶺。
李嚐淺在師傅的幫助下已經覺得自己進步神速了,不然因為缺乏道家知識,歸藏心法可能連第二層都突破不了。
道門書籍在李嚐淺看來簡直是浪費紙張,印些什麽不好,偏要印這些晦澀難懂的“道法”,真是想不明白。
雖說如此,李嚐淺還是做出了一部分的妥協,他已經讀完了所有基礎的道書,但是再進一步麵對更為複雜深奧的道家知識時,少年還是放棄了。
“天生無道。”
師傅說話總是一針見血又故弄玄虛,李嚐淺也搞不懂師傅是譏諷自己還是別有深意。
“無道”的李嚐淺還好遇到了“有道”的師傅。
掌門用自己多年的修道經驗,幫助李嚐淺總結了一篇精簡的“道法”,取名《靜心咒》。每日清晨師傅會將徒弟喚入醒身閣內,麵對麵傳授道法內容。
起初李嚐淺覺得《靜心咒》又是一些無用且晦澀的道法經文,但是師傅親自口述傳道,做徒弟的多少也要給些麵子。
難以置信的是,每當李嚐淺默念經文並運轉歸藏心法時,丹田內的內力就會猶如充沛的泉水,湧入各個穴道。
就是靠著掌門傳授的經文,少年才勉強達到歸藏心法的第四層。
師傅隻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教給了徒弟所有的劍式,一共隻有九劍。單從招式看,劍法實在是簡單,總結來說就是把胳膊伸長,然後刺向目標,像是憤怒的公雞拿嘴巴啄人。
不同於其他同門的瀟灑飄逸,掌門傳授的“撫雲劍法”動作單一,雖說有九劍,但都是差不多的出劍方式,沒有“劈,砍,削”的招式,“刺”是唯一的技法。
一早的誦經結束,師徒二人麵對麵坐在屏風後的兩朵蒲團上。
李嚐淺瞪大眼睛看著師傅,希望能在下午和鍾子良的劍法比試中得到一些提示。
“出劍,收劍。”對麵的老人還在閉目養神,微微思考了一下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謝師傅。”少年暗暗翻了個白眼,似乎不太領情,說完這句就離開了。
李嚐淺出了醒身閣就奔向悟劍長廊,師傅不讓少年在悟劍長廊練劍,所學的九劍都是在醒身閣之內,練習也都是在師傅的注視下。
雖不清楚原因,但少年還是照做了,不過悟劍長廊有同門的道友,每當自己練完劍都會過去“觀摩”一下。
身處同一屋舍的道五道六,劍法越來越高超了,看起來賞心悅目,行雲流水。
李嚐淺再看向鍾子良,他是會令所有師傅都滿意的習劍人,天賦異稟,修煉刻苦,走路時下巴微微抬起,氣質好像下凡的仙人。
鍾子良的師傅是山莊內的老道,和掌門同輩,德高望重,雖然早年傳出對掌門的即位頗有微詞,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風波。
李嚐淺對這些都不關心,他隻關心鍾子良的劍法,他需要仔細觀察,來應對下午的比試。
完美的劍法,外行人能看出幹脆利落,李嚐淺在身法之外能看出更多東西。歸藏心法與撫雲劍法的完美融合,由內而外毫無破綻,能教出如此劍法的人也一定是個一流的高手。
鍾子良比李嚐淺年長兩歲,今年十七歲,如果按照這種習劍速度,再有兩三年就可順利出出師,之後可以選擇下山遊曆,或者選擇留在雲頂觀內繼續潛心修道。
比試的雙方是黎旭流長老抽簽決定的,比試時不用真劍,而是換成重量相仿的木劍。
規則奇怪且不公。
奇怪在每人隻可出三招,三招過後結束比試,不判勝負,觀內道士皆可觀戰,但觀戰結束當日不許議論,第二日才可對勝負進行討論。
不公在比試雙方不分年齡大小,不論內力深淺,不講練劍時間長短。隻要是習劍人都需參加比試,由抽簽決定對決雙方。
李嚐淺之前已經參加過幾次比試了,而且贏得了“怪劍”的稱號。稱號是褒是貶已經無從得知,少年的劍卻有目共睹,因為少年的劍總是“略勝一籌”。
這是所有看客心中最直觀的感受,李嚐淺的劍直來直去,“刺過去,然後快速後退”,看起來非常簡單,可以說是毫無章法,但是過程極快,每個人都需要睜大眼睛才可能看清楚全過程,在當時甚至觀察不出勝負,過後迴想起來,才發現少年的劍確實是快了一些。
幾次比試過後,雖然李嚐淺並沒有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已經沒人再輕視少年的劍法。
而鍾子良是觀內少見的天才,所有年輕弟子敬仰的對象,他的劍法足以代表所有習劍人中“撫雲劍法“的最高水準。
這是一場“怪劍”和“正劍”的對決。
所以當比試準備開始,李嚐淺站在鍾子良的對麵時,道士們也已經各自找到了觀戰的最佳位置。
第一次有那麽多人觀戰,李嚐淺有些緊張,但當把注意力放迴右手緊握的木劍時,少年的心又靜了下來,眼中隻剩下麵前的“敵人”。
鍾子良對李嚐淺的劍法早有研究,也清楚如何應對,他自認為隻需要躲開兇猛的第一劍。
“請。”鍾子良的話代表比試開始。
李嚐淺沒有迴應,不是因為他沒有禮貌,而是此時此刻他需要集中注意。
內力運轉,配合“靜心咒”,內息匯於右手,李嚐淺依舊決定先發製人。
一劍遞出,直直的朝著“敵人”的胸膛刺去,“敵人”似乎早有防備,重心極速下降,同時側身想要躲過迎來的一劍。
鍾子良的應對方法沒錯,可沒想到李嚐淺和手中的木劍好似融為一體,身體竟彎曲成詭異的弧線,木劍的劍尖如弦月的月芒,“追蹤”著敵人的胸膛。
鍾子良以為自己的躲避足夠迅速,卻怎麽也想不到對手的劍竟然能夠轉彎。本打算在躲過李嚐淺的第一劍後,再迅速迴擊一劍,所以鍾子良在側身的同時也微抬劍柄,準備好隨時出劍,但是為了躲避衝向胸口的木劍,他隻能隨手揮出一劍,並繼續側身旋轉。
李嚐淺的劍“蹭”過鍾子良胸膛心口的位置,一擊得中後迅速收劍,身體卻跟隨劍勢繼續向前衝去,然後足尖一點,穩住重心,收斂氣息,李嚐淺做到了師傅說的話,“出劍,收劍”。
鍾子良在原地轉了一圈,揮出的劍則“削”在李嚐淺飛身而過的腳踝,原本這劍本應劃過李嚐淺的脖子。
在觀戰者的眼中,李嚐淺不顧一切,飛身一劍,途中還被鍾子良擊中腳踝,最後狼狽落地,勉強維持身型沒有摔倒。
而鍾子良宛若仙人,身法飄逸,輕鬆躲過一劍,順勢出劍擊中對手。
兩人由出劍到結束隻有不到一個唿吸,“怪劍”還是不如“正劍”。
大部分觀戰者都把鍾子良作為心中的勝者,隻有少數人低頭不語,似乎在迴想剛剛的畫麵,鍾子良的師傅也是其中之一。
比試中的兩人也沒有再出下一招的打算,李嚐淺站直身子,向對手抱拳行禮,鍾子良也抱拳迴禮,這意味著比試的結束。
兩人都覺得自己獲得了比試的勝利,沒必要再出下一劍了。
李嚐淺迴到醒身閣,想讓師傅對自己剛剛的表現做出點評。
“差了一點。”沒等李嚐淺說話,掌門已經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我沒有,我收住了劍勢。”
“那你差的,可不止一點。”師傅抬起頭,注視著李嚐淺的雙眼。
“雖然是木劍,可他也會受傷的。”李嚐淺把自己的猶豫歸結為手下留情。
“你缺少殺心。”
“殺心太重...好嗎?”
“道士從不嫌自己飛升太快,劍客隻會嫌自己殺氣不足。”
“但道士殺心太重也不是好事吧?”李嚐淺試圖做最後的口舌之辯。
“你是嗎?”不知道掌門是在挖苦自己還是在陳述事實,但這個問題確實讓少年難以迴答。
“明天有個客人要上山,你去山下幫我接上來。”掌門話鋒一轉,沒有等待李嚐淺的答案,反而交給了少年一項任務。
跟隨掌門習劍已經第五年,李嚐淺的身高長高了不少,相貌也愈發英俊,但劍法雖有進步卻稱不上頂尖,沒人再因少年師傅的身份而感到驚訝和羨慕。
“掌門根本不會使劍”,風言風語在少年拜掌門為師的第一年就已經布滿山莊。
李嚐淺毫不在意,甚至有些可憐謠言散播者的愚蠢和無知。
因為少年有幸見過掌門出劍,雖然隻有一次,但他很確信那是他見過的最完美的一劍,淩厲且精準,印象深刻,足以到年老時再從迴憶中摸索,也能夠記得每一個畫麵。
那一劍是掌門對屬於自己“撫雲劍法”的演示,目標是少年的脖頸,快速的遞出一劍又收迴,隨即恢複原來的姿勢。
殺氣如潮水一樣撲麵而來,少年隻覺得每一根汗毛都豎了起來,幾秒鍾後汗水才像瀑布一樣湧出。
李嚐淺摸了摸自己的脖子,確認毫發無傷之後鬆了口氣,從此再也沒有質疑過掌門的劍法,一心一意跟著掌門習劍了。
師傅劍術高超但卻很少展示,徒弟不想隱藏自己的疑惑,經常向師父發問究其原因。
“鋒利的寶劍若在眼前,人人都想把它握在手中然後做些什麽,如果寶劍上鑲了美玉和寶石,那麽人人都會讚歎它的美麗,然後轉頭遺忘。”師傅的解釋不如不說。
李嚐淺雖然似懂非懂,但是也大概明白了師傅不喜歡被人握在手中。
那一劍是屬於師徒二人的秘密。
內功修煉的進展同樣緩慢,從小就修煉的歸藏心法現在才剛剛達到第四層,而用同樣時間來修行心法的道士最少也達到了第四層和第五層的分水嶺。
李嚐淺在師傅的幫助下已經覺得自己進步神速了,不然因為缺乏道家知識,歸藏心法可能連第二層都突破不了。
道門書籍在李嚐淺看來簡直是浪費紙張,印些什麽不好,偏要印這些晦澀難懂的“道法”,真是想不明白。
雖說如此,李嚐淺還是做出了一部分的妥協,他已經讀完了所有基礎的道書,但是再進一步麵對更為複雜深奧的道家知識時,少年還是放棄了。
“天生無道。”
師傅說話總是一針見血又故弄玄虛,李嚐淺也搞不懂師傅是譏諷自己還是別有深意。
“無道”的李嚐淺還好遇到了“有道”的師傅。
掌門用自己多年的修道經驗,幫助李嚐淺總結了一篇精簡的“道法”,取名《靜心咒》。每日清晨師傅會將徒弟喚入醒身閣內,麵對麵傳授道法內容。
起初李嚐淺覺得《靜心咒》又是一些無用且晦澀的道法經文,但是師傅親自口述傳道,做徒弟的多少也要給些麵子。
難以置信的是,每當李嚐淺默念經文並運轉歸藏心法時,丹田內的內力就會猶如充沛的泉水,湧入各個穴道。
就是靠著掌門傳授的經文,少年才勉強達到歸藏心法的第四層。
師傅隻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教給了徒弟所有的劍式,一共隻有九劍。單從招式看,劍法實在是簡單,總結來說就是把胳膊伸長,然後刺向目標,像是憤怒的公雞拿嘴巴啄人。
不同於其他同門的瀟灑飄逸,掌門傳授的“撫雲劍法”動作單一,雖說有九劍,但都是差不多的出劍方式,沒有“劈,砍,削”的招式,“刺”是唯一的技法。
一早的誦經結束,師徒二人麵對麵坐在屏風後的兩朵蒲團上。
李嚐淺瞪大眼睛看著師傅,希望能在下午和鍾子良的劍法比試中得到一些提示。
“出劍,收劍。”對麵的老人還在閉目養神,微微思考了一下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謝師傅。”少年暗暗翻了個白眼,似乎不太領情,說完這句就離開了。
李嚐淺出了醒身閣就奔向悟劍長廊,師傅不讓少年在悟劍長廊練劍,所學的九劍都是在醒身閣之內,練習也都是在師傅的注視下。
雖不清楚原因,但少年還是照做了,不過悟劍長廊有同門的道友,每當自己練完劍都會過去“觀摩”一下。
身處同一屋舍的道五道六,劍法越來越高超了,看起來賞心悅目,行雲流水。
李嚐淺再看向鍾子良,他是會令所有師傅都滿意的習劍人,天賦異稟,修煉刻苦,走路時下巴微微抬起,氣質好像下凡的仙人。
鍾子良的師傅是山莊內的老道,和掌門同輩,德高望重,雖然早年傳出對掌門的即位頗有微詞,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風波。
李嚐淺對這些都不關心,他隻關心鍾子良的劍法,他需要仔細觀察,來應對下午的比試。
完美的劍法,外行人能看出幹脆利落,李嚐淺在身法之外能看出更多東西。歸藏心法與撫雲劍法的完美融合,由內而外毫無破綻,能教出如此劍法的人也一定是個一流的高手。
鍾子良比李嚐淺年長兩歲,今年十七歲,如果按照這種習劍速度,再有兩三年就可順利出出師,之後可以選擇下山遊曆,或者選擇留在雲頂觀內繼續潛心修道。
比試的雙方是黎旭流長老抽簽決定的,比試時不用真劍,而是換成重量相仿的木劍。
規則奇怪且不公。
奇怪在每人隻可出三招,三招過後結束比試,不判勝負,觀內道士皆可觀戰,但觀戰結束當日不許議論,第二日才可對勝負進行討論。
不公在比試雙方不分年齡大小,不論內力深淺,不講練劍時間長短。隻要是習劍人都需參加比試,由抽簽決定對決雙方。
李嚐淺之前已經參加過幾次比試了,而且贏得了“怪劍”的稱號。稱號是褒是貶已經無從得知,少年的劍卻有目共睹,因為少年的劍總是“略勝一籌”。
這是所有看客心中最直觀的感受,李嚐淺的劍直來直去,“刺過去,然後快速後退”,看起來非常簡單,可以說是毫無章法,但是過程極快,每個人都需要睜大眼睛才可能看清楚全過程,在當時甚至觀察不出勝負,過後迴想起來,才發現少年的劍確實是快了一些。
幾次比試過後,雖然李嚐淺並沒有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已經沒人再輕視少年的劍法。
而鍾子良是觀內少見的天才,所有年輕弟子敬仰的對象,他的劍法足以代表所有習劍人中“撫雲劍法“的最高水準。
這是一場“怪劍”和“正劍”的對決。
所以當比試準備開始,李嚐淺站在鍾子良的對麵時,道士們也已經各自找到了觀戰的最佳位置。
第一次有那麽多人觀戰,李嚐淺有些緊張,但當把注意力放迴右手緊握的木劍時,少年的心又靜了下來,眼中隻剩下麵前的“敵人”。
鍾子良對李嚐淺的劍法早有研究,也清楚如何應對,他自認為隻需要躲開兇猛的第一劍。
“請。”鍾子良的話代表比試開始。
李嚐淺沒有迴應,不是因為他沒有禮貌,而是此時此刻他需要集中注意。
內力運轉,配合“靜心咒”,內息匯於右手,李嚐淺依舊決定先發製人。
一劍遞出,直直的朝著“敵人”的胸膛刺去,“敵人”似乎早有防備,重心極速下降,同時側身想要躲過迎來的一劍。
鍾子良的應對方法沒錯,可沒想到李嚐淺和手中的木劍好似融為一體,身體竟彎曲成詭異的弧線,木劍的劍尖如弦月的月芒,“追蹤”著敵人的胸膛。
鍾子良以為自己的躲避足夠迅速,卻怎麽也想不到對手的劍竟然能夠轉彎。本打算在躲過李嚐淺的第一劍後,再迅速迴擊一劍,所以鍾子良在側身的同時也微抬劍柄,準備好隨時出劍,但是為了躲避衝向胸口的木劍,他隻能隨手揮出一劍,並繼續側身旋轉。
李嚐淺的劍“蹭”過鍾子良胸膛心口的位置,一擊得中後迅速收劍,身體卻跟隨劍勢繼續向前衝去,然後足尖一點,穩住重心,收斂氣息,李嚐淺做到了師傅說的話,“出劍,收劍”。
鍾子良在原地轉了一圈,揮出的劍則“削”在李嚐淺飛身而過的腳踝,原本這劍本應劃過李嚐淺的脖子。
在觀戰者的眼中,李嚐淺不顧一切,飛身一劍,途中還被鍾子良擊中腳踝,最後狼狽落地,勉強維持身型沒有摔倒。
而鍾子良宛若仙人,身法飄逸,輕鬆躲過一劍,順勢出劍擊中對手。
兩人由出劍到結束隻有不到一個唿吸,“怪劍”還是不如“正劍”。
大部分觀戰者都把鍾子良作為心中的勝者,隻有少數人低頭不語,似乎在迴想剛剛的畫麵,鍾子良的師傅也是其中之一。
比試中的兩人也沒有再出下一招的打算,李嚐淺站直身子,向對手抱拳行禮,鍾子良也抱拳迴禮,這意味著比試的結束。
兩人都覺得自己獲得了比試的勝利,沒必要再出下一劍了。
李嚐淺迴到醒身閣,想讓師傅對自己剛剛的表現做出點評。
“差了一點。”沒等李嚐淺說話,掌門已經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我沒有,我收住了劍勢。”
“那你差的,可不止一點。”師傅抬起頭,注視著李嚐淺的雙眼。
“雖然是木劍,可他也會受傷的。”李嚐淺把自己的猶豫歸結為手下留情。
“你缺少殺心。”
“殺心太重...好嗎?”
“道士從不嫌自己飛升太快,劍客隻會嫌自己殺氣不足。”
“但道士殺心太重也不是好事吧?”李嚐淺試圖做最後的口舌之辯。
“你是嗎?”不知道掌門是在挖苦自己還是在陳述事實,但這個問題確實讓少年難以迴答。
“明天有個客人要上山,你去山下幫我接上來。”掌門話鋒一轉,沒有等待李嚐淺的答案,反而交給了少年一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