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被參了?
追殺係統,結果我成了女帝! 作者:陽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雲平二十四年的春闈如期舉行,沒什麽稀奇。
就是皇帝突然下旨增加了一個百工榜考試,說是可以自由選擇答題,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倒是北地的學子若有所思,有聰明的嗅到了某種氣息。
於是趁著最後幾日瘋狂學習各類知識。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春闈三日,肖知行為主考官,無人有異議。
她在北州日報上海納百川的思想言論誤打誤撞獲得了各方喜歡與認可。
沒人會覺得她年輕不配做主考官,畢竟達者為師。
今年肖知行沒有收到有人搞事的消息,不過也不敢輕敵。
全程和張山海提高警惕盯著全場。
到了第三日,她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
她出的那份附加題考卷,竟沒有一人放棄不做。
有的人抓耳撓腮也坐在那裏硬寫答案。
肖知行莞爾一笑,仿佛看到了曾經熟悉的場景。
誰都不想錯過可能的機會。
最後一日的春闈延長了兩個時辰,月上柳梢後貢院大門才打開。
“附加題我答了兩道,你呢?”一個北州學子輕聲問同伴。
“我答了三道,走走,我們迴去詳談。”
此次春闈的北地學子大部分出自北州總院。
等他們暗地裏一合計,大家竟都能粗略答些題目。
高興之餘有人開始為肖知行捏把汗,她這是公然給他們行方便啊,豈不是授人以柄?
閱卷時,黎國公和趙坤也反應過來,麵麵相覷。
元盛王爺不會是真的想給北地學子提供方便吧?
肖知行正在批閱附加題考卷,速度很快。
因為真答全的很少,有的答案更是南轅北轍狗屁不通,她全部打叉。
一抬頭對上趙坤打量的視線,她挑眉,“趙大人怎麽了?”
趙坤遲疑兩下,悄摸摸走過來,低聲道:“北地學子應是比南邊學子要多接觸到雜學……”
北州總院無所不教,號稱全大盛最大的書館裏麵書卷浩如煙海,這些學子多少有學過看過各種書籍。
肖知行恍然,然後笑道:“這個啊,放心,本王心裏有數。”
趙坤見此不再多說,他能來提醒她已經是仁至義盡。
直播間觀眾非常好奇她要怎麽處理這個事?
肖知行專心閱卷,很快判出來高低,最後選了分數前三十的卷子。
這次先取錄這麽多,再多可能就不合適了。
改革也要循序漸進,讓他們有個適應接受過程。
二十天左右,走完所有程序,最終取錄名單確定,遞給皇帝去聖準。
這時外麵已經有了肖知行給北地學子大開方便之門的流言出來。
在各方暗手推動下愈演愈烈。
張山海帶著皇帝聖旨迴來,同她說了這事。
“王爺,陛下讓下官告知您,流言肆虐,已經鬧到了禦前,有人當朝參您,陛下讓您想法子盡快處理。”
這事都說不上陰謀,有人推動也是陽謀,畢竟事實擺在那裏。
肖知行不慌不忙地鋪開空白榜單,依然用隸書書寫名冊,嘴裏隨意問道:“哪位大人參了本王?”
張山海道:“是年家二爺年穀用。”
“接任理藩院的年穀用?”
他啊?似乎有望進入禦史台接年長齡的班,就是不湊巧,他瞄準的位置被皇帝給了薑檀。
這是心中不忿在報複?
“對,還有幾位禦史台的大人一起參了您。”
肖知行表情淡淡。
果然,她的人突然進入六部,搶了一些人的位子,反彈來了。
“年長齡老大人呢?他什麽反應?”
張山海詫異,沒想到她問的正是皇帝讓自己轉告的內容。
“年老大人當朝氣的拿玉笏揍了年穀用一頓,把那幾個擅自做主的禦史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年穀用卻堅持參您,把年老大人氣厥了過去。”
肖知行點頭,表示她已清楚,繼續專心抄錄名冊。
那場麵她看到了,很是熱鬧。
年長齡估計是真不知道這事,又驚又怒下昏了過去,不是演戲。
至於這個年穀用,她若沒記錯的話,此人雖是年承瀚的親叔叔,卻敵視大房。
尹一曾經給她關於年家的資料上有一條重要信息。
年承瀚的父親早死,以及年承瀚的突然墜馬傷腿,都有這位的影子。
張山海見此不再打擾她,瞧王爺的樣子應是胸有成竹。
肖知行把兩張榜單抄錄完,慢慢擦手。
站在旁邊靜靜聽他們對話的黎國公和趙坤相視,好奇她要怎麽應對?
“王爺的字愈發純熟,堪為大家。”
黎國公真心誇讚,隸書如今流傳天下,不少書法大家都改為鍾愛隸書。
不過寫得最有風骨的還是屬肖知行。
“這個我就不謙虛了,多謝國公爺誇讚。”
兩人搖頭失笑。
等待榜單風幹的間隙,三人移步旁邊落座對飲。
趙坤忍不住問,“麵對外邊的流言,王爺瞧著胸有成竹?”
肖知行淺啜一口,笑道:“不是什麽大事,也算不上胸有成竹。”
兩人也不好再深問。
隻是這會貢院外的學子可不好打發,不會又要跟上一屆那樣鬧出大動靜吧?
榜單快幹時,肖知行寫了一封信讓張山海交給皇帝。
張山海不敢耽擱,親自去送了信,又揣著一張聖旨往貢院跑。
這時,時間一到,榜單開始張貼。
依然還是那個地方,那群舉子,人間百態,隻是人已不同。
有了上一屆的事,這次舉子們學謹慎了,盯著榜單張貼。
“快,這邊是百工榜!”
沒想到百工榜榜前麵圍的人更多,都是些看熱鬧的。
有人大聲開始報名單,“海州……”
“陽州……”
“慶州……”
“北州……”
“東州……”
一個個人名報下來,現場越來越安靜。
他們詫異又困惑,沒想到這些中榜舉子並不全是北地人。
三十人裏麵北地四州隻有八人,剩下的全是其他州的。
真是見鬼了,其他州的舉子有這麽多學雜學的嗎?
竟然還能考贏北地學子?
也有人模模糊糊反應過來為什麽會這樣,不過他們聰明地沒說話。
這時,肖知行和趙坤、黎國公走了出來,後麵有人抱著考卷,“過來,都過來。”
肖知行大聲道:“百工榜為新事物,本王把前一百的考卷拿了過來,大家可隨意查看比對,做個公證,看本王判的中肯不中肯。”
她隨手點了前麵幾人上前做代表。
就是皇帝突然下旨增加了一個百工榜考試,說是可以自由選擇答題,讓他們摸不著頭腦。
倒是北地的學子若有所思,有聰明的嗅到了某種氣息。
於是趁著最後幾日瘋狂學習各類知識。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春闈三日,肖知行為主考官,無人有異議。
她在北州日報上海納百川的思想言論誤打誤撞獲得了各方喜歡與認可。
沒人會覺得她年輕不配做主考官,畢竟達者為師。
今年肖知行沒有收到有人搞事的消息,不過也不敢輕敵。
全程和張山海提高警惕盯著全場。
到了第三日,她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
她出的那份附加題考卷,竟沒有一人放棄不做。
有的人抓耳撓腮也坐在那裏硬寫答案。
肖知行莞爾一笑,仿佛看到了曾經熟悉的場景。
誰都不想錯過可能的機會。
最後一日的春闈延長了兩個時辰,月上柳梢後貢院大門才打開。
“附加題我答了兩道,你呢?”一個北州學子輕聲問同伴。
“我答了三道,走走,我們迴去詳談。”
此次春闈的北地學子大部分出自北州總院。
等他們暗地裏一合計,大家竟都能粗略答些題目。
高興之餘有人開始為肖知行捏把汗,她這是公然給他們行方便啊,豈不是授人以柄?
閱卷時,黎國公和趙坤也反應過來,麵麵相覷。
元盛王爺不會是真的想給北地學子提供方便吧?
肖知行正在批閱附加題考卷,速度很快。
因為真答全的很少,有的答案更是南轅北轍狗屁不通,她全部打叉。
一抬頭對上趙坤打量的視線,她挑眉,“趙大人怎麽了?”
趙坤遲疑兩下,悄摸摸走過來,低聲道:“北地學子應是比南邊學子要多接觸到雜學……”
北州總院無所不教,號稱全大盛最大的書館裏麵書卷浩如煙海,這些學子多少有學過看過各種書籍。
肖知行恍然,然後笑道:“這個啊,放心,本王心裏有數。”
趙坤見此不再多說,他能來提醒她已經是仁至義盡。
直播間觀眾非常好奇她要怎麽處理這個事?
肖知行專心閱卷,很快判出來高低,最後選了分數前三十的卷子。
這次先取錄這麽多,再多可能就不合適了。
改革也要循序漸進,讓他們有個適應接受過程。
二十天左右,走完所有程序,最終取錄名單確定,遞給皇帝去聖準。
這時外麵已經有了肖知行給北地學子大開方便之門的流言出來。
在各方暗手推動下愈演愈烈。
張山海帶著皇帝聖旨迴來,同她說了這事。
“王爺,陛下讓下官告知您,流言肆虐,已經鬧到了禦前,有人當朝參您,陛下讓您想法子盡快處理。”
這事都說不上陰謀,有人推動也是陽謀,畢竟事實擺在那裏。
肖知行不慌不忙地鋪開空白榜單,依然用隸書書寫名冊,嘴裏隨意問道:“哪位大人參了本王?”
張山海道:“是年家二爺年穀用。”
“接任理藩院的年穀用?”
他啊?似乎有望進入禦史台接年長齡的班,就是不湊巧,他瞄準的位置被皇帝給了薑檀。
這是心中不忿在報複?
“對,還有幾位禦史台的大人一起參了您。”
肖知行表情淡淡。
果然,她的人突然進入六部,搶了一些人的位子,反彈來了。
“年長齡老大人呢?他什麽反應?”
張山海詫異,沒想到她問的正是皇帝讓自己轉告的內容。
“年老大人當朝氣的拿玉笏揍了年穀用一頓,把那幾個擅自做主的禦史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年穀用卻堅持參您,把年老大人氣厥了過去。”
肖知行點頭,表示她已清楚,繼續專心抄錄名冊。
那場麵她看到了,很是熱鬧。
年長齡估計是真不知道這事,又驚又怒下昏了過去,不是演戲。
至於這個年穀用,她若沒記錯的話,此人雖是年承瀚的親叔叔,卻敵視大房。
尹一曾經給她關於年家的資料上有一條重要信息。
年承瀚的父親早死,以及年承瀚的突然墜馬傷腿,都有這位的影子。
張山海見此不再打擾她,瞧王爺的樣子應是胸有成竹。
肖知行把兩張榜單抄錄完,慢慢擦手。
站在旁邊靜靜聽他們對話的黎國公和趙坤相視,好奇她要怎麽應對?
“王爺的字愈發純熟,堪為大家。”
黎國公真心誇讚,隸書如今流傳天下,不少書法大家都改為鍾愛隸書。
不過寫得最有風骨的還是屬肖知行。
“這個我就不謙虛了,多謝國公爺誇讚。”
兩人搖頭失笑。
等待榜單風幹的間隙,三人移步旁邊落座對飲。
趙坤忍不住問,“麵對外邊的流言,王爺瞧著胸有成竹?”
肖知行淺啜一口,笑道:“不是什麽大事,也算不上胸有成竹。”
兩人也不好再深問。
隻是這會貢院外的學子可不好打發,不會又要跟上一屆那樣鬧出大動靜吧?
榜單快幹時,肖知行寫了一封信讓張山海交給皇帝。
張山海不敢耽擱,親自去送了信,又揣著一張聖旨往貢院跑。
這時,時間一到,榜單開始張貼。
依然還是那個地方,那群舉子,人間百態,隻是人已不同。
有了上一屆的事,這次舉子們學謹慎了,盯著榜單張貼。
“快,這邊是百工榜!”
沒想到百工榜榜前麵圍的人更多,都是些看熱鬧的。
有人大聲開始報名單,“海州……”
“陽州……”
“慶州……”
“北州……”
“東州……”
一個個人名報下來,現場越來越安靜。
他們詫異又困惑,沒想到這些中榜舉子並不全是北地人。
三十人裏麵北地四州隻有八人,剩下的全是其他州的。
真是見鬼了,其他州的舉子有這麽多學雜學的嗎?
竟然還能考贏北地學子?
也有人模模糊糊反應過來為什麽會這樣,不過他們聰明地沒說話。
這時,肖知行和趙坤、黎國公走了出來,後麵有人抱著考卷,“過來,都過來。”
肖知行大聲道:“百工榜為新事物,本王把前一百的考卷拿了過來,大家可隨意查看比對,做個公證,看本王判的中肯不中肯。”
她隨手點了前麵幾人上前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