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有對師徒在破廟中燒火取暖
遇到同樣來借宿的人
師傅還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分給他們
到了半夜的時候
師傅突然讓徒弟把火熄了
誰知竟因此找到了自己走失很久的女兒
這是怎麽迴事呢
話說在明朝建文年間
北縣有個很有名的木匠
不知道叫什麽名字
人們都叫他檀木匠做的家具十分的新巧
許多人家啊,要打新家具都會找他
這譚木匠呢,是個瘸子
據說當年曾經有個女兒名叫芸娘
四五歲大的時候和母親一起被人販子拐走了
譚木匠去追
結果中了埋伏
從此腳就跛了
走起路來十分的明顯
不過呢,卻不影響幹活
譚木匠尋了妻女很久都找不到
錢都花光了
隻能迴老家繼續做木匠
想著多攢下些錢,將來繼續出去找
有一年呢
鬧災荒常有逃荒的從北線路過
譚木匠收了個逃荒的孤兒做徒弟
給他取名譚石來
時來很能幹
56年的功夫,就把譚木匠的手藝學了個7788
做出來的家具都很有些模樣了
這一天
臨縣的陳員外派人來
請譚木匠去給準備出嫁的孫女兒打一套家具
這陳員外為人很是慷慨
據說以前是做官的
但是因為為人耿直
為官場所不容
所以就辭官迴家了
譚木匠帶著徒弟往臨縣趕,半路上遇到大雨
見旁邊有個破廟,就躲進去避雨
鄉野之地這種殘破的建築很是常見
大概以前還有過和尚
現在呢
雖然荒廢了
也常有路過的人進去歇腳啊
借宿啊
師徒倆進了破廟
看見屋子角落裏好像有誰燒過的炭火
明顯呀,是之前有人留下的
譚木匠從身上拿出火折子
把留下的炭火重新點著了
取暖石來呢
在房間角落處收拾了一塊幹淨的地方,讓師傅坐下
又四周轉了轉
撿了不少的幹草啊
木柴呀,木板啊
凡是能燒的都弄了過來
火焰瞬間就升了起來
一股很溫暖的感覺
倆人圍在火堆旁
拿出隨身攜帶的幹糧和水就開始吃飯
就在這時啊,外麵傳來了響動
有三個人前後走了進來
為首的是個書生模樣的
攙扶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弱女子
倆人看樣子好像是夫妻女子懷裏呢
抱著個包袱,身後跟著個仆從模樣的人
這仆人好像竟然赤手空拳,什麽也沒拿
一搭眼,這譚木匠心裏就有數了
這包袱裏呀,大概是些錢財首飾
要不就是一些貴重之物
唯有親自拿著才會安心
三個人走到裏邊
目光就看到了師徒二人這裏書生模樣
這男子就抱拳在下三人路過此地,倒是唐突了
打擾兩位,呃
不知可否借宿一下
時來沒說話
譚木匠就說呢
唉
這又不是我家的地方
隨便隨便那嚇人模樣的男子啊
隨即在另一個角落裏收拾了一下
離著火堆呢
不是很遠
讓書生和女子坐下
那女子好像是餓了
指了指火堆,低聲對書生說了幾句
那書生啊,走過來了
臉上呢
看樣子有點為難,衝譚木匠就抱拳說
呃
這位大叔啊
真是不好意思
我們主仆三人趕路
呃,錯過了宿頭兒
一天都沒吃飯了
不知可否賣給我們些吃的
說著就從袖口裏呀拿出了一些銅錢遞過來
譚木匠看了看那名女子,歎了口氣
讓石來從包袱裏邊取了幾個烤餅給他們
並沒有收書生的錢
遲來有點不高興,是吧
我們帶的幹糧也不夠啊
譚木匠說,喊給他吧
要是芸娘還活著呀
也得她那麽大了
出門在外都不容易
時來知道師父
又想起自己女兒來了,就不再說話了
取了三個烤餅遞給了書生
天黑了,眾人就準備睡覺
譚木匠啊
老覺得那個下人呐
有點賊眉鼠眼的目光啊
總是往女子抱的那包袱上瞄
譚木匠大江南北走過不少地方
江湖閱曆很是豐富
一搭眼就知道怎麽迴事
此時火堆裏可燒的木料都快燒盡了
他就讓石來呢
把火熄了
大家各自睡覺
臨睡前呢
他跟石來耳語了幾句
半夜破廟裏突然響起一聲尖叫
那女子大喊呢
你幹嘛
還我包袱
一道黑影就竄起來
朝大門的方向奔去
譚木匠一推十來上
遲來並沒睡
知道師傅故意引誘這個人
見師傅推他馬上跳起來衝那人就撲了過去
那人呢,卻十分靈活
躲過了石來,奔出了廟門
石來就緊隨其後,也追了出去
譚木匠掏出火折子重新將火點燃
見那女的急得直哭
書生呢,想要追出去
女子卻很害怕
緊緊拽住書生的胳膊
沒過一會,兒啊
石來迴來了
抱著那包袱
可惡,讓那人跑了
應該抓他去報官
譚木匠接過包袱就還給這女子
女子見了急忙上前接過包袱
對著師徒倆就千恩萬謝
譚木匠說
出門在外,別輕易相信別人
即便是仆人這錢財的誘惑呀
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得住的
書生抱拳感謝道
我二人乃是逃出來的
這下人不離不棄
我還以為是個忠仆呢
沒想到是盯上我們倆帶的這個財物了
真是該死
譚木匠說,隻有千裏做賊
沒有千日防賊的,你們以後要多加小心呐
呃,家離這兒遠不遠呐
因為譚木匠幫了這對夫妻
倆人也就打開話匣子
說了好多自己的事
原來這書生的家離此地有七八天的路程
這女子呢,是他家的女仆
倆人青梅竹馬呀
自幼就挺好
可惜家裏是不同意他們的婚事
為了拆散他們呢
書生的母親決定把這女子呀賣給一家富戶做妾
書生知道以後就十分的著急
倆人一商量啊
幹脆一起就跑了
準備去蘇州投奔南方的舅舅
譚木匠一聽心中一動
問這女子是多大道的書生家
女子說自己叫芸娘
五六歲的時候跟著母親一起被賣到書生家
可惜母親很快就染病去世了
臨死前隻說讓他記住他姓譚
是北縣人
可是他不知道北縣是哪兒
而且賣身契呢
在主家手裏行動並不自由
所以他也就沒法去尋找自己的親人
譚木匠聽了心中一驚
急忙就問
這芸娘,你後腰處是否有胎記
芸娘不解呀
譚木匠就說
我女兒自幼被人販子拐走了
她的後腰處有一塊葫蘆形狀的胎記
芸娘一聽,大聲痛哭
書生告訴譚木匠啊
芸娘的後腰處確實有一塊胎記
也確實是葫蘆形狀的
想不到啊
譚木匠找了10年的女兒
竟就這麽出現在眼前了
譚木匠也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啊
幾人重新見過以後
譚木匠就和書生商議
這兒啊
離蘇州還挺遠的
你們倆人兒沒人護送,那可不行
路上一定會遇到危險
不如等我把手頭的活忙完嘍
我送你們去蘇州怎麽樣
書生經過剛才那事
兒也是嚇得不輕
當即就同意了
第二天
書生和芸娘就隨譚木匠一起去了陳員外家
陳員外聽說昨夜發生的事
兒啊,也十分感興趣
就過來呀
細細問了經過
又考教了一番這書生的學問
覺得嗯,可堪一用
當即就留下書生二人
等譚木匠打完家具以後
這陳員外不是要辦婚禮嗎
給自己孫女,那書生和芸娘一起吧
大家一塊來個集體婚禮
婚禮以後呢
陳員外還給自己在蘇州做官的朋友寫了一封舉薦信
讓書生啊
拿著信去見自己的朋友
說不定可以謀個一官半職
譚木匠幾人呐
對陳員外是千恩萬謝
之後譚木匠和徒弟送書生和芸娘去了蘇州
這書生果然謀得了一個主簿的職位
從此在蘇州安定下來
譚木匠和徒弟呀,也不迴家了
也在蘇州定居
一家人安安樂樂,共享餘生
這檀木家雖說落魄
但是也能路見不平
救人於危難
這就是社會底層的良善
他也因為這個善舉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
大概這就是善有善報
因果循環
遇到同樣來借宿的人
師傅還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分給他們
到了半夜的時候
師傅突然讓徒弟把火熄了
誰知竟因此找到了自己走失很久的女兒
這是怎麽迴事呢
話說在明朝建文年間
北縣有個很有名的木匠
不知道叫什麽名字
人們都叫他檀木匠做的家具十分的新巧
許多人家啊,要打新家具都會找他
這譚木匠呢,是個瘸子
據說當年曾經有個女兒名叫芸娘
四五歲大的時候和母親一起被人販子拐走了
譚木匠去追
結果中了埋伏
從此腳就跛了
走起路來十分的明顯
不過呢,卻不影響幹活
譚木匠尋了妻女很久都找不到
錢都花光了
隻能迴老家繼續做木匠
想著多攢下些錢,將來繼續出去找
有一年呢
鬧災荒常有逃荒的從北線路過
譚木匠收了個逃荒的孤兒做徒弟
給他取名譚石來
時來很能幹
56年的功夫,就把譚木匠的手藝學了個7788
做出來的家具都很有些模樣了
這一天
臨縣的陳員外派人來
請譚木匠去給準備出嫁的孫女兒打一套家具
這陳員外為人很是慷慨
據說以前是做官的
但是因為為人耿直
為官場所不容
所以就辭官迴家了
譚木匠帶著徒弟往臨縣趕,半路上遇到大雨
見旁邊有個破廟,就躲進去避雨
鄉野之地這種殘破的建築很是常見
大概以前還有過和尚
現在呢
雖然荒廢了
也常有路過的人進去歇腳啊
借宿啊
師徒倆進了破廟
看見屋子角落裏好像有誰燒過的炭火
明顯呀,是之前有人留下的
譚木匠從身上拿出火折子
把留下的炭火重新點著了
取暖石來呢
在房間角落處收拾了一塊幹淨的地方,讓師傅坐下
又四周轉了轉
撿了不少的幹草啊
木柴呀,木板啊
凡是能燒的都弄了過來
火焰瞬間就升了起來
一股很溫暖的感覺
倆人圍在火堆旁
拿出隨身攜帶的幹糧和水就開始吃飯
就在這時啊,外麵傳來了響動
有三個人前後走了進來
為首的是個書生模樣的
攙扶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弱女子
倆人看樣子好像是夫妻女子懷裏呢
抱著個包袱,身後跟著個仆從模樣的人
這仆人好像竟然赤手空拳,什麽也沒拿
一搭眼,這譚木匠心裏就有數了
這包袱裏呀,大概是些錢財首飾
要不就是一些貴重之物
唯有親自拿著才會安心
三個人走到裏邊
目光就看到了師徒二人這裏書生模樣
這男子就抱拳在下三人路過此地,倒是唐突了
打擾兩位,呃
不知可否借宿一下
時來沒說話
譚木匠就說呢
唉
這又不是我家的地方
隨便隨便那嚇人模樣的男子啊
隨即在另一個角落裏收拾了一下
離著火堆呢
不是很遠
讓書生和女子坐下
那女子好像是餓了
指了指火堆,低聲對書生說了幾句
那書生啊,走過來了
臉上呢
看樣子有點為難,衝譚木匠就抱拳說
呃
這位大叔啊
真是不好意思
我們主仆三人趕路
呃,錯過了宿頭兒
一天都沒吃飯了
不知可否賣給我們些吃的
說著就從袖口裏呀拿出了一些銅錢遞過來
譚木匠看了看那名女子,歎了口氣
讓石來從包袱裏邊取了幾個烤餅給他們
並沒有收書生的錢
遲來有點不高興,是吧
我們帶的幹糧也不夠啊
譚木匠說,喊給他吧
要是芸娘還活著呀
也得她那麽大了
出門在外都不容易
時來知道師父
又想起自己女兒來了,就不再說話了
取了三個烤餅遞給了書生
天黑了,眾人就準備睡覺
譚木匠啊
老覺得那個下人呐
有點賊眉鼠眼的目光啊
總是往女子抱的那包袱上瞄
譚木匠大江南北走過不少地方
江湖閱曆很是豐富
一搭眼就知道怎麽迴事
此時火堆裏可燒的木料都快燒盡了
他就讓石來呢
把火熄了
大家各自睡覺
臨睡前呢
他跟石來耳語了幾句
半夜破廟裏突然響起一聲尖叫
那女子大喊呢
你幹嘛
還我包袱
一道黑影就竄起來
朝大門的方向奔去
譚木匠一推十來上
遲來並沒睡
知道師傅故意引誘這個人
見師傅推他馬上跳起來衝那人就撲了過去
那人呢,卻十分靈活
躲過了石來,奔出了廟門
石來就緊隨其後,也追了出去
譚木匠掏出火折子重新將火點燃
見那女的急得直哭
書生呢,想要追出去
女子卻很害怕
緊緊拽住書生的胳膊
沒過一會,兒啊
石來迴來了
抱著那包袱
可惡,讓那人跑了
應該抓他去報官
譚木匠接過包袱就還給這女子
女子見了急忙上前接過包袱
對著師徒倆就千恩萬謝
譚木匠說
出門在外,別輕易相信別人
即便是仆人這錢財的誘惑呀
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得住的
書生抱拳感謝道
我二人乃是逃出來的
這下人不離不棄
我還以為是個忠仆呢
沒想到是盯上我們倆帶的這個財物了
真是該死
譚木匠說,隻有千裏做賊
沒有千日防賊的,你們以後要多加小心呐
呃,家離這兒遠不遠呐
因為譚木匠幫了這對夫妻
倆人也就打開話匣子
說了好多自己的事
原來這書生的家離此地有七八天的路程
這女子呢,是他家的女仆
倆人青梅竹馬呀
自幼就挺好
可惜家裏是不同意他們的婚事
為了拆散他們呢
書生的母親決定把這女子呀賣給一家富戶做妾
書生知道以後就十分的著急
倆人一商量啊
幹脆一起就跑了
準備去蘇州投奔南方的舅舅
譚木匠一聽心中一動
問這女子是多大道的書生家
女子說自己叫芸娘
五六歲的時候跟著母親一起被賣到書生家
可惜母親很快就染病去世了
臨死前隻說讓他記住他姓譚
是北縣人
可是他不知道北縣是哪兒
而且賣身契呢
在主家手裏行動並不自由
所以他也就沒法去尋找自己的親人
譚木匠聽了心中一驚
急忙就問
這芸娘,你後腰處是否有胎記
芸娘不解呀
譚木匠就說
我女兒自幼被人販子拐走了
她的後腰處有一塊葫蘆形狀的胎記
芸娘一聽,大聲痛哭
書生告訴譚木匠啊
芸娘的後腰處確實有一塊胎記
也確實是葫蘆形狀的
想不到啊
譚木匠找了10年的女兒
竟就這麽出現在眼前了
譚木匠也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啊
幾人重新見過以後
譚木匠就和書生商議
這兒啊
離蘇州還挺遠的
你們倆人兒沒人護送,那可不行
路上一定會遇到危險
不如等我把手頭的活忙完嘍
我送你們去蘇州怎麽樣
書生經過剛才那事
兒也是嚇得不輕
當即就同意了
第二天
書生和芸娘就隨譚木匠一起去了陳員外家
陳員外聽說昨夜發生的事
兒啊,也十分感興趣
就過來呀
細細問了經過
又考教了一番這書生的學問
覺得嗯,可堪一用
當即就留下書生二人
等譚木匠打完家具以後
這陳員外不是要辦婚禮嗎
給自己孫女,那書生和芸娘一起吧
大家一塊來個集體婚禮
婚禮以後呢
陳員外還給自己在蘇州做官的朋友寫了一封舉薦信
讓書生啊
拿著信去見自己的朋友
說不定可以謀個一官半職
譚木匠幾人呐
對陳員外是千恩萬謝
之後譚木匠和徒弟送書生和芸娘去了蘇州
這書生果然謀得了一個主簿的職位
從此在蘇州安定下來
譚木匠和徒弟呀,也不迴家了
也在蘇州定居
一家人安安樂樂,共享餘生
這檀木家雖說落魄
但是也能路見不平
救人於危難
這就是社會底層的良善
他也因為這個善舉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
大概這就是善有善報
因果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