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開花彈
大明發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作者:老街胖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一早,就有斥候來報。
“阮巡撫,孫副使,倭寇突破了我部封鎖,大敗我軍,我前鋒軍已經潰散!”
周博仁聽了一驚,曆史上這次不是很順利嗎,怎麽把明軍打敗,還打的潰散,莫非這又是自己的蝴蝶效應?
俞大猷上前抓住斥候:“我的那部呢?也潰散了?”
斥候結結巴巴地說:“俞...俞總兵,貴部沒有潰散,就是被退下來的兵士衝擊散了,應該這會聚集起來了吧...”
俞大猷鬆開斥候,氣憤地說:“都是豬嗎。”
周博仁默默地小聲說了一句:“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阮鄂聽到周博仁說的這句話,不禁捋須說:“振南說的對。”
周博仁滿臉問號,哈?發生了啥?
孫宏軾說道:“看來我們離前線遠了些,這些衛所兵就開始怕死了,我們這些老家夥得頂上去。”
戚繼光進來,剛得知這一消息,便拱手道:“阮巡撫,我部已經準備完畢,是否可以頂上?”
阮鄂點點頭:“有勞戚將軍了,俞總兵接著把剩下的部分也帶上,你們兩人一起去。”
二人領命而去。
周博仁拱手道:“阮巡撫,可否讓屬下在旁邊觀戰?”
阮鄂聽到周博仁的要求,高興地拍了拍周博仁的肩膀,說道:“振南不愧為狀元郎,陛下派你來南京兵部就是對你的栽培,去吧,帶上你的兵。”
周博仁詫異地點點頭,不知道為何阮鄂對自己總是那麽的袒護或者喜愛。
其實一是因為周博仁是文官,雖然阮鄂身在抗倭第一線,與武將為伍,但是他還是以自己是文官而驕傲。
二就是周博仁作為一百多年才出一個的連中三元的人才,阮鄂非常愛惜人才,尤其是周博仁文武雙全,又是三元又文武雙全,整個大明朝恐怕前無古人,後有無來者他就不知道了。
崇禎年間倒是出了一個袁崇煥,但是那個人雖然是文官,但不是三元,而且爭議太大,從五年平遼到誅殺毛文龍,真的是毀譽參半。
周博仁跟著前麵兩人的隊伍,押在後麵,周博仁騎著馬,後麵的兩個連小跑跟進。對於每天負重20公斤跑20裏的士兵來說,這樣的小跑真的是太輕鬆了。
此時在義烏周家軍新兵營。
周博仁三個徒弟測試出的開花彈正在測試,一炮過去,前方1300米左右的稻草人倒了一片。
“怎麽不爆炸呢?”
“會不會燃燒時把我們新作的第三代引線又燒沒了,就像前麵幾次似的。”
“可我們已經做到最好了呀,怎麽迴事呢?”
轟的一聲爆響,把三人嚇了一跳。
“這是...成功了?”
“是吧,引線留的有點長,這次引線的燃燒速度慢了些。”
三人走過去,隻見稻草人歪扭七八,有的已經起火,地上有個半米左右的深坑,冒著黑煙。
“這肯定成功了,走,裝上藥再試幾次!”三個人興奮異常。
沒想到車床製造和開花彈如此順利。
其實周博仁小看了這個時候的工匠。三個徒弟作為工匠世家,又已經跟那刷下去的17個人取經,每個工匠的家傳絕活都不一樣,加上統一的度量衡,以及周博仁的引導,還有他們三人之前的參與的水力鍛錘製造,目前他們三個人已經能代表明朝的最高工匠水平。
是周博仁對他們不自信,導致他們自己也不自信,因為周博仁教給他們的都是理論,他們也不過是能用巧而已,真正的道理卻不懂。
此時的三人已經今非昔比,屬於理論和實踐的工匠金字塔尖的人物。
經過多次測試,開花彈已經趨於穩定,炮擊後兩三秒必炸,燃燒引信的配方已經被三人徹底掌握。
“要不我們造一批開花彈,找人運到前線吧?師父不是帶了四門炮走嘛。”
“行,咱們先造個一百個,叫一個連的士兵運過去。”
作為周博仁的徒弟,三個人在軍營裏威信很高,雖然不領兵,但是士兵對三人的尊敬僅次於對周博仁的尊敬。
三人找來幾十個工兵,一天內就一起組裝了百個開花彈,找了三連送往前線。
周博仁造的振南二式炮,曆史上叫做六磅炮,或者叫1841型拿破侖六磅炮也是合適的。
目前周博仁還沒有在炮膛內刻膛線的計劃,因為飯要一口一口吃,炮要一代一代拿出來。
炮架重約170公斤左右,結構簡單,大致可分成車輪、主軸、炮尾架和俯仰裝置這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裝置是由全金屬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用硬木製成。
一般用來製作炮架的木材多為橡木或樺木,因為炮架上沒有反後座措施,大部分後坐力要靠炮架本身來吸收,因此整個炮架必須要做得非常堅固。
火炮的後坐力通過炮耳直接傳導到炮架上,推動炮架向後麵移動。為了防止後座時炮尾架插進地麵折斷,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處做成了滑撬狀。此外,為了保證在通過惡劣的路麵時車輪不損壞,在輪子上包了鐵皮。
最厲害的是,整個炮可以拆裝運輸,為了保密,周博仁就是把炮拆了用牛車或者騾車運。
盡管周博仁認為打倭寇這種低端兵用大炮真的是大炮打蚊子,用開花彈更是殺雞用牛刀,不過周博仁想把這六磅炮裝到船上,周博仁還不具備造大船的能力,福船的話得用12磅甚至36磅炮才行,這六磅炮裝在小沙船上比較適合,既能打炮又能登陸作戰,美滋滋。
最大1300米的射程也夠了,打建虜都行。
周博仁看到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兵上去衝殺,自己命令兩個連嚴陣以待,主要是排好隊看戲。
在戰場上,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兵士都很好分別,結陣的是戚繼光的兵士,四處找人砍的是俞大猷的兵士。
舊的軍隊叫兵士,自己的軍隊叫士兵,周博仁喜歡這麽叫,什麽百戶千戶的,自己這也就是營連排班。
新式軍隊怎麽能和舊軍隊一樣,不能掉了身份。
有一股20多人的倭寇很猛,已經幹翻了俞大猷的40多個兵,這20多人陣法嚴明,倭刀功夫了得。
情況有點不妙。
“阮巡撫,孫副使,倭寇突破了我部封鎖,大敗我軍,我前鋒軍已經潰散!”
周博仁聽了一驚,曆史上這次不是很順利嗎,怎麽把明軍打敗,還打的潰散,莫非這又是自己的蝴蝶效應?
俞大猷上前抓住斥候:“我的那部呢?也潰散了?”
斥候結結巴巴地說:“俞...俞總兵,貴部沒有潰散,就是被退下來的兵士衝擊散了,應該這會聚集起來了吧...”
俞大猷鬆開斥候,氣憤地說:“都是豬嗎。”
周博仁默默地小聲說了一句:“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阮鄂聽到周博仁說的這句話,不禁捋須說:“振南說的對。”
周博仁滿臉問號,哈?發生了啥?
孫宏軾說道:“看來我們離前線遠了些,這些衛所兵就開始怕死了,我們這些老家夥得頂上去。”
戚繼光進來,剛得知這一消息,便拱手道:“阮巡撫,我部已經準備完畢,是否可以頂上?”
阮鄂點點頭:“有勞戚將軍了,俞總兵接著把剩下的部分也帶上,你們兩人一起去。”
二人領命而去。
周博仁拱手道:“阮巡撫,可否讓屬下在旁邊觀戰?”
阮鄂聽到周博仁的要求,高興地拍了拍周博仁的肩膀,說道:“振南不愧為狀元郎,陛下派你來南京兵部就是對你的栽培,去吧,帶上你的兵。”
周博仁詫異地點點頭,不知道為何阮鄂對自己總是那麽的袒護或者喜愛。
其實一是因為周博仁是文官,雖然阮鄂身在抗倭第一線,與武將為伍,但是他還是以自己是文官而驕傲。
二就是周博仁作為一百多年才出一個的連中三元的人才,阮鄂非常愛惜人才,尤其是周博仁文武雙全,又是三元又文武雙全,整個大明朝恐怕前無古人,後有無來者他就不知道了。
崇禎年間倒是出了一個袁崇煥,但是那個人雖然是文官,但不是三元,而且爭議太大,從五年平遼到誅殺毛文龍,真的是毀譽參半。
周博仁跟著前麵兩人的隊伍,押在後麵,周博仁騎著馬,後麵的兩個連小跑跟進。對於每天負重20公斤跑20裏的士兵來說,這樣的小跑真的是太輕鬆了。
此時在義烏周家軍新兵營。
周博仁三個徒弟測試出的開花彈正在測試,一炮過去,前方1300米左右的稻草人倒了一片。
“怎麽不爆炸呢?”
“會不會燃燒時把我們新作的第三代引線又燒沒了,就像前麵幾次似的。”
“可我們已經做到最好了呀,怎麽迴事呢?”
轟的一聲爆響,把三人嚇了一跳。
“這是...成功了?”
“是吧,引線留的有點長,這次引線的燃燒速度慢了些。”
三人走過去,隻見稻草人歪扭七八,有的已經起火,地上有個半米左右的深坑,冒著黑煙。
“這肯定成功了,走,裝上藥再試幾次!”三個人興奮異常。
沒想到車床製造和開花彈如此順利。
其實周博仁小看了這個時候的工匠。三個徒弟作為工匠世家,又已經跟那刷下去的17個人取經,每個工匠的家傳絕活都不一樣,加上統一的度量衡,以及周博仁的引導,還有他們三人之前的參與的水力鍛錘製造,目前他們三個人已經能代表明朝的最高工匠水平。
是周博仁對他們不自信,導致他們自己也不自信,因為周博仁教給他們的都是理論,他們也不過是能用巧而已,真正的道理卻不懂。
此時的三人已經今非昔比,屬於理論和實踐的工匠金字塔尖的人物。
經過多次測試,開花彈已經趨於穩定,炮擊後兩三秒必炸,燃燒引信的配方已經被三人徹底掌握。
“要不我們造一批開花彈,找人運到前線吧?師父不是帶了四門炮走嘛。”
“行,咱們先造個一百個,叫一個連的士兵運過去。”
作為周博仁的徒弟,三個人在軍營裏威信很高,雖然不領兵,但是士兵對三人的尊敬僅次於對周博仁的尊敬。
三人找來幾十個工兵,一天內就一起組裝了百個開花彈,找了三連送往前線。
周博仁造的振南二式炮,曆史上叫做六磅炮,或者叫1841型拿破侖六磅炮也是合適的。
目前周博仁還沒有在炮膛內刻膛線的計劃,因為飯要一口一口吃,炮要一代一代拿出來。
炮架重約170公斤左右,結構簡單,大致可分成車輪、主軸、炮尾架和俯仰裝置這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裝置是由全金屬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用硬木製成。
一般用來製作炮架的木材多為橡木或樺木,因為炮架上沒有反後座措施,大部分後坐力要靠炮架本身來吸收,因此整個炮架必須要做得非常堅固。
火炮的後坐力通過炮耳直接傳導到炮架上,推動炮架向後麵移動。為了防止後座時炮尾架插進地麵折斷,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處做成了滑撬狀。此外,為了保證在通過惡劣的路麵時車輪不損壞,在輪子上包了鐵皮。
最厲害的是,整個炮可以拆裝運輸,為了保密,周博仁就是把炮拆了用牛車或者騾車運。
盡管周博仁認為打倭寇這種低端兵用大炮真的是大炮打蚊子,用開花彈更是殺雞用牛刀,不過周博仁想把這六磅炮裝到船上,周博仁還不具備造大船的能力,福船的話得用12磅甚至36磅炮才行,這六磅炮裝在小沙船上比較適合,既能打炮又能登陸作戰,美滋滋。
最大1300米的射程也夠了,打建虜都行。
周博仁看到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兵上去衝殺,自己命令兩個連嚴陣以待,主要是排好隊看戲。
在戰場上,俞大猷和戚繼光的兵士都很好分別,結陣的是戚繼光的兵士,四處找人砍的是俞大猷的兵士。
舊的軍隊叫兵士,自己的軍隊叫士兵,周博仁喜歡這麽叫,什麽百戶千戶的,自己這也就是營連排班。
新式軍隊怎麽能和舊軍隊一樣,不能掉了身份。
有一股20多人的倭寇很猛,已經幹翻了俞大猷的40多個兵,這20多人陣法嚴明,倭刀功夫了得。
情況有點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