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倭寇任務
大明發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作者:老街胖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沒等周博仁想好拿什麽東西出來賺錢,係統的聲音又出現了。
“主人,現在有個任務要接嗎?這個任務剛好是五萬積分。”
啥?有任務可以換科舉大禮包,必須接啊。
“什麽任務?危險不?”
“馬上就要到倭寇肆虐的時候了,殺掉十個真倭寇就可以到五萬積分了,一個真倭寇五千積分呢!”
周博仁一愣,呦嗬?十個倭寇?我剛好有十個複合穿甲箭,配合複合弓不就行了?
明代的倭寇有真倭和假倭之分。真倭是日本人,而假倭是被裹挾進了倭寇隊伍的中國人,被剃了發,冒充倭寇,開戰時被推在陣前,先打頭陣,充當炮灰,真倭緊隨其後,在後麵坐享其成。
隻不過好危險啊,即使是射箭,最大的射程也就是250米,即使是穿甲箭,也隻能在150米破甲,250米是沒有辦法破甲的。
“這邊建議主人用剩餘的積分換一套內甲呢,由防割材料製作而成,平時就像內衣一樣穿著,可以防止刀劍槍和一般弓箭和弩箭等對身體造成傷害,實在是行走江湖必備的防身利器。”
聽到這裏,周博仁眼睛裏都是小星星。
自己有複合弓,又有防身內甲,簡直要在冷兵器時代無敵了好嗎。
“換換,現在就換!”周博仁已經迫不及待了。
頓時自己衣服裏麵多了一套內甲,說是內甲,很是輕便,不知道是什麽防割材料,還挺透氣,也很輕,不知道效果是不是跟係統說的一樣。
“倭寇什麽時候來?”周博仁問了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趕上。
“還有兩個月,嘉靖三十四年6月7日,來自日本的僅有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橫行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禦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就是這股倭寇,都是真倭寇。”
“啥?就53個人,就能攻陷三個省?衛所的人都幹什麽吃的?戰鬥力這麽差勁了嗎?”周博仁震驚的無以複加。
根據胡宗憲命人編纂的《籌海圖編》記載,這隊倭寇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不殺人,不掠財,不奸婦女”,而是登陸之後便直接穿府過縣、殺奔內陸。
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筆記中,對於這場戰爭進行了詳細記載,“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被)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勳貴騎從嗬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麵對這隊隻有幾十人的倭寇,南京守軍在具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竟然還是被殺了兩個把總,死了八九百士兵。南京城更是緊閉城門,就連百姓都被發動起來登城備戰,最後更是坐視倭寇攻城不成自行離去。雖然關於倭寇的人數,這段記載與《籌海圖編》略有不同,但無論是53人還是72人,這個戰績都令人難以想象。
嘉靖八年的時候,內閣大臣桂萼,公布天下兵籍,衛所官兵的在籍人數,已經從明朝初期的兩百餘萬,減少到了九十七萬,但這僅是在籍軍士,實際上有些衛所的逃亡軍士已經達到了在籍軍士的70%左右。可以說,到嘉靖年間時,明朝的衛所製實際已經崩潰,這也是嘉靖時期不得不以募兵製來補充兵力的原因。
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如何準備抵禦這支倭寇?周博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既然來到了南京城下,那麽可以不用去浙江,在城外埋伏是比較好的選擇。根據周博仁的了解,倭寇用的倭刀要比同時期衛所兵器強不少。自己近戰是不可能取勝的,那麽即使用複合弓也隻有十支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這邊的鐵匠想辦法打造至少六十支箭簇。
不過如今大明缺鐵,而且鐵礦石雜質較多,想要鋼是不可能了,不過熟鐵應該也夠吧。
應天府的鐵匠一般集中在箍桶巷附近,周博仁叫上申時行,叫李管家安排個車夫,坐著驢車去鐵匠那裏看看。
隻不過對申時行,周博仁沒有說實話。
“師父,我們去找鐵匠,是有什麽新器物要打造嗎?”
對於上次製作的蒸餾裝置,申時行覺得隻有仙人能想出來這個東西。
“為師近日喜好匠造之學,去鐵匠那裏看看。對了,為師讓你天天做的訓練如何了?”
周博仁除了自己鍛煉,也要求申時行鍛煉,跑步俯臥撐引體向上是必修課。
“已經大有進展,跑步五裏,俯臥撐和引體向上各過百。”
“明日開始訓練量增加,十日內爭取運動量翻倍,達到為師的水平。”周博仁現在體質杠杠的,跑步五公裏,俯臥撐引體向上各兩百已經不是難事,複合弓更是在250米內指哪打哪,因此對於遠距離消滅十個倭寇信心十足,隻不過自己想把那股倭寇全部滅掉。
“另外讓莊子上的盧獵戶叫你射箭,爭取月餘你的射箭百步中靶心。”周博仁淡淡的說。
申時行欲言又止,最後實在忍不住,弱弱的說到:“師父,明年就鄉試了,我們不需要讀書嗎?”
周博仁覺得申時行哪裏都好,就是這思想觀念守舊,讀四書五經,忠君愛國,不能說不好,但是時代要發展,不破不立,自己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等讓華夏再次落後。
“孔子說君子六藝,汝默你會六藝嗎?”
申時行搖搖頭。
“如果我想讓百姓都能吃飽飯,每個孩子無論男女都能有學上有書讀,國家沒有外敵侵略,你覺得這種日子好不好?”
“這種日子當然好了,隻是前朝甚至本朝太祖都達不成這樣的成就。”申時行不知道周博仁為什麽要談論這個。
“你看看所謂儒家,學而優則仕,然而儒家的典籍中的要求都做不到。陽明先生不過去世二十餘載,知行合一天下皆知,為何儒家做不到知行合一,隻停留在嘴上?至於堯舜禹湯,秦皇漢武,乃是儒家認定的聖君,可為何如此聖君,卻連百姓吃飽飯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呢?”
即使是掌握到近代數學物理化學的申時行,也語塞了。在他眼中,這些知識不過是奇技淫巧的學問,能極大的作出用具改善生活,但也隻能如此而已。畢竟沒有經過現代社會的洗禮,都沒見過豬跑,如何能想象這些?
當然,這也是難為申時行了,畢竟這些學問,他隻是死記硬背,沒有理解,沒有做過很多實驗,不過這些知識他連一個月都沒用到就學完了,當然也體驗不深,更別說學以致用。
教育之路確實不好走啊。
在申時行想著周博仁的那番話的時候,驢車已經到了箍桶巷。
箍桶巷,顧名思義,朱元璋時期是箍桶匠人住的地方,同理還有棉鞋營等地方,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麽意思。到了嘉靖年間,這邊已經是鐵匠木匠等聚集的地方。
“主人,現在有個任務要接嗎?這個任務剛好是五萬積分。”
啥?有任務可以換科舉大禮包,必須接啊。
“什麽任務?危險不?”
“馬上就要到倭寇肆虐的時候了,殺掉十個真倭寇就可以到五萬積分了,一個真倭寇五千積分呢!”
周博仁一愣,呦嗬?十個倭寇?我剛好有十個複合穿甲箭,配合複合弓不就行了?
明代的倭寇有真倭和假倭之分。真倭是日本人,而假倭是被裹挾進了倭寇隊伍的中國人,被剃了發,冒充倭寇,開戰時被推在陣前,先打頭陣,充當炮灰,真倭緊隨其後,在後麵坐享其成。
隻不過好危險啊,即使是射箭,最大的射程也就是250米,即使是穿甲箭,也隻能在150米破甲,250米是沒有辦法破甲的。
“這邊建議主人用剩餘的積分換一套內甲呢,由防割材料製作而成,平時就像內衣一樣穿著,可以防止刀劍槍和一般弓箭和弩箭等對身體造成傷害,實在是行走江湖必備的防身利器。”
聽到這裏,周博仁眼睛裏都是小星星。
自己有複合弓,又有防身內甲,簡直要在冷兵器時代無敵了好嗎。
“換換,現在就換!”周博仁已經迫不及待了。
頓時自己衣服裏麵多了一套內甲,說是內甲,很是輕便,不知道是什麽防割材料,還挺透氣,也很輕,不知道效果是不是跟係統說的一樣。
“倭寇什麽時候來?”周博仁問了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趕上。
“還有兩個月,嘉靖三十四年6月7日,來自日本的僅有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橫行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禦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就是這股倭寇,都是真倭寇。”
“啥?就53個人,就能攻陷三個省?衛所的人都幹什麽吃的?戰鬥力這麽差勁了嗎?”周博仁震驚的無以複加。
根據胡宗憲命人編纂的《籌海圖編》記載,這隊倭寇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不殺人,不掠財,不奸婦女”,而是登陸之後便直接穿府過縣、殺奔內陸。
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筆記中,對於這場戰爭進行了詳細記載,“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被)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勳貴騎從嗬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麵對這隊隻有幾十人的倭寇,南京守軍在具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竟然還是被殺了兩個把總,死了八九百士兵。南京城更是緊閉城門,就連百姓都被發動起來登城備戰,最後更是坐視倭寇攻城不成自行離去。雖然關於倭寇的人數,這段記載與《籌海圖編》略有不同,但無論是53人還是72人,這個戰績都令人難以想象。
嘉靖八年的時候,內閣大臣桂萼,公布天下兵籍,衛所官兵的在籍人數,已經從明朝初期的兩百餘萬,減少到了九十七萬,但這僅是在籍軍士,實際上有些衛所的逃亡軍士已經達到了在籍軍士的70%左右。可以說,到嘉靖年間時,明朝的衛所製實際已經崩潰,這也是嘉靖時期不得不以募兵製來補充兵力的原因。
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如何準備抵禦這支倭寇?周博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既然來到了南京城下,那麽可以不用去浙江,在城外埋伏是比較好的選擇。根據周博仁的了解,倭寇用的倭刀要比同時期衛所兵器強不少。自己近戰是不可能取勝的,那麽即使用複合弓也隻有十支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這邊的鐵匠想辦法打造至少六十支箭簇。
不過如今大明缺鐵,而且鐵礦石雜質較多,想要鋼是不可能了,不過熟鐵應該也夠吧。
應天府的鐵匠一般集中在箍桶巷附近,周博仁叫上申時行,叫李管家安排個車夫,坐著驢車去鐵匠那裏看看。
隻不過對申時行,周博仁沒有說實話。
“師父,我們去找鐵匠,是有什麽新器物要打造嗎?”
對於上次製作的蒸餾裝置,申時行覺得隻有仙人能想出來這個東西。
“為師近日喜好匠造之學,去鐵匠那裏看看。對了,為師讓你天天做的訓練如何了?”
周博仁除了自己鍛煉,也要求申時行鍛煉,跑步俯臥撐引體向上是必修課。
“已經大有進展,跑步五裏,俯臥撐和引體向上各過百。”
“明日開始訓練量增加,十日內爭取運動量翻倍,達到為師的水平。”周博仁現在體質杠杠的,跑步五公裏,俯臥撐引體向上各兩百已經不是難事,複合弓更是在250米內指哪打哪,因此對於遠距離消滅十個倭寇信心十足,隻不過自己想把那股倭寇全部滅掉。
“另外讓莊子上的盧獵戶叫你射箭,爭取月餘你的射箭百步中靶心。”周博仁淡淡的說。
申時行欲言又止,最後實在忍不住,弱弱的說到:“師父,明年就鄉試了,我們不需要讀書嗎?”
周博仁覺得申時行哪裏都好,就是這思想觀念守舊,讀四書五經,忠君愛國,不能說不好,但是時代要發展,不破不立,自己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等讓華夏再次落後。
“孔子說君子六藝,汝默你會六藝嗎?”
申時行搖搖頭。
“如果我想讓百姓都能吃飽飯,每個孩子無論男女都能有學上有書讀,國家沒有外敵侵略,你覺得這種日子好不好?”
“這種日子當然好了,隻是前朝甚至本朝太祖都達不成這樣的成就。”申時行不知道周博仁為什麽要談論這個。
“你看看所謂儒家,學而優則仕,然而儒家的典籍中的要求都做不到。陽明先生不過去世二十餘載,知行合一天下皆知,為何儒家做不到知行合一,隻停留在嘴上?至於堯舜禹湯,秦皇漢武,乃是儒家認定的聖君,可為何如此聖君,卻連百姓吃飽飯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呢?”
即使是掌握到近代數學物理化學的申時行,也語塞了。在他眼中,這些知識不過是奇技淫巧的學問,能極大的作出用具改善生活,但也隻能如此而已。畢竟沒有經過現代社會的洗禮,都沒見過豬跑,如何能想象這些?
當然,這也是難為申時行了,畢竟這些學問,他隻是死記硬背,沒有理解,沒有做過很多實驗,不過這些知識他連一個月都沒用到就學完了,當然也體驗不深,更別說學以致用。
教育之路確實不好走啊。
在申時行想著周博仁的那番話的時候,驢車已經到了箍桶巷。
箍桶巷,顧名思義,朱元璋時期是箍桶匠人住的地方,同理還有棉鞋營等地方,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麽意思。到了嘉靖年間,這邊已經是鐵匠木匠等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