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放假的那天起農村,夏收夏種的戰局早已全麵鋪開,農村處處呈現出,奔騰急,萬馬戰猶酣的生產場麵。人們熱情的勞動場景,直接感染著每一個即將成年的學生。
我們是勞動者的真正接班人,我們不能例外,必須自動請纓。隊長說今天下午先休息,明天起再看看什麽工作,適合你們做再下結論。
那天下午母親叫我幫她收拾門前曬幹的稻草,她說收好了,晚上又有新的稻草分下來,又要曬幾天才幹。這可是牛的主要糧食,可不能掉以輕心,到了下午四點,在母親的指導下。
我先將整個門坪的幹稻草,收好一小堆一小堆,由母親綁好一把一把。我再將一把一把收到,一個既幹燥又通風的地方保管好。這可是牛的生命線,母親還稱讚我做事幹淨利落,動作敏捷。
我很快把活幹完,搬了這些稻草很多人都會引起皮膚過敏。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幹完活全身癢死了,馬上跑去小溪裏洗淨才免受皮肉之苦。
老人說稻穀渾身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毛,雖然稻穀打下來了。但穀毛仍然沾在稻草上,所以穀毛沾到稻草上很難掉下來。
人的皮膚碰到穀毛,就會產生皮膚過敏症。這也是書本上無法找到的答案,也是老農才有的知識。所以在農村很多方麵,都必須向老人們學習。這些知識都是中華五千年之文化的結晶,一切都必須從零學起。才會讓青少年一代強過一代,為中華崛起不斷地增強後備力量。
到了晚上我跟著大哥大嫂和姐姐到打穀場上,那個時候給稻穀脫粒全都是用人工。一把一把將稻穗上的穀子打下來。那時候的農民的很多農具,還是老祖宗沿用了千百年的。
客家人叫禾石板,他是用花崗岩石做成的。一般一塊有寬六十公分,七至八十公分高。厚度有十二公分左右,一塊禾石板重量不小於一百斤。
它在邊沿下來十來公分處鑿了一個洞,大人可從此洞兩隻手伸進去,左右手指相互扡緊。將石板在胯下提起來,往前慢慢一步一步移動擺放好。它還有一個小石墩給石板當靠背,這樣才穩當。
像我們生產隊有四五套禾石板,擺放好之後所有能出工的勞動力,都自覺地為集體出力。當然要在家有小孩需要照顧的例外,像我們這些小學生也可以學著大人打禾。
那時候是以一擔一擔禾計公分,你跟著你家大人,從他認定的禾擔裏抓一把去脫粒。但稻草上的穀子要徹底脫幹淨,否則大人就會罵你。雙手用力抓緊禾頭上,舉得高過人頭,狠狠地將禾穗打在石板上。一般一抓打在石板上三至四次,穀也全掉光了,這樣才算完成了一次脫粒。
每當農忙季節都是白天割禾晚上打禾,不管多晚都要將白天割迴來的,徹底處理幹淨稻穀入倉才收工,這是不用多說的規矩。
還要將稻草分給各個養牛戶,這個現場徹底處理幹淨,明天的生產才能正常運行。這是農民內心的規矩,誰也不會吭聲,一切處理妥當也就自然離場休息。
這些落後的禾石板到了一九六八、六九年就全麵消失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快速的進步,都用腳踏打禾機代替了。
那天晚上我家四個挑稻草,每人跑了兩迴。把它曬開了才衝涼休息,時間就十一點了。
第二天早飯後,隊長叫我們這些學生,各人帶好工具。將生產隊肥料倉的有機肥,擔到紅薯地選一個地方堆好。大人們一大早都在種紅薯的地裏挖壟去了,當我們挑肥到那裏時,他們都做了有兩畝地的壟。
大人教我們將挑來的肥放在壟的中間,要將肥放均勻。然後大人再將邊上的泥用鋤頭鏟起來,拉至兩邊一樣高。這樣的紅薯壟從頭至尾,都在一條直線很好看。
隊長號召大家加把勁,爭取在今明兩天把這四畝紅薯地做好,這兩天還不會有雨。我們抓住了最好的時機,也正好又碰到學生放假也幫了大忙。
大人說種紅薯的地,要求首先要有七成幹燥,它是當禾苗抽穗後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生長。增加穀粒的飽滿成熟,禾穗達到有七成以上轉黃時,就要進行排水。
到收割完水稻再進行犁地耙地,幹到一定程度才好做成一壟一壟。假如下雨還未做成壟,會增加很多麻煩,所以人們要與老天搶時間。爭取未下雨之前做好紅薯壟。做完了再碰到下雨那就妙哉,下雨種紅薯會生長得更快更好。
經過兩天全隊社員們的共同努力,終於完成紅薯地的挖壟工種。到了第三天天氣終於轉陰,隊長號召各家按原定的數量將薯苗割好,全隊男女老少都積極投入搶種薯苗。
那天的勞動場麵熱鬧非凡,真正到達男女老少齊上陣,你追我趕搶速度。老人在揀薯苗,略年輕點的手托一大遝苗從壟頭放到尾。
中青年婦女扡種薯苗,她們一手拿沒柄的秧鏟往壟中間扡,一手將薯苗往土裏扡。不停地扡種一會一壟,一會又一行,扡完這壟過那壟,扡好這行轉那行。
男人們挑著射桶,往兩壟剛扡了苗的壟上淋水。我們生產隊每逢遇到這種場景,都做到關心社員的生活,有兩個人挑來四大桶綠豆糖水。這些涼茶類的糖水見者有份,體現出了十足的人情味。
那時候我們生產隊的人,都不顯得特別餓,糖水送來了。也陸陸續續有幾個輪著去喝一碗,又迴到原地繼續戰鬥。我們生產隊人心很齊,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隻有人人這樣做,大家這樣想,才有可能過上好日子。
經過全隊社員們和男女老少的努力,經過一天半的共同奮鬥,終於完成紅薯的栽種。大人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是夏收夏種確實是一年最忙的季節。
大人們又在準備掄扡大暑禾,老人說大暑扡下去的禾苗穀穗會更長,穀粒也會更飽滿。老人說要在大暑季節前後三天,扡下去才叫大暑禾,提前或滯後都不算。這也是老農的經驗,也是世代傳承下來的知識。
隊長說下午全隊社員,和全體學生都去拔秧苗,準備明天開始搶扡大暑禾。我們第一次去拔秧苗,跟著大人一起去看看,邊看邊學估計也不會有難度。
到了下午全隊社員和同學們,一齊開赴目的地。那裏就是我們屋對麵山的後麵,叫坪托裏。到了這裏我們才知道,有十幾塊旱地總麵積大約接近三畝。這些地幾乎接近山頂,是名副其實的旱地。
但當每一年到了立夏小滿季節雨水充沛時,都會將這些地邊沿圍好就能裝滿水。再用牛耙好這些地,到了小滿季節播下穀種,所以到了今天就有了這秋季秧苗。
我們到達目的地,大人爭先恐後找好個人的位置。就開始了緊張的拔秧,大人很快拔了一大把,抓住秧苗中間往腳上踢幾下。意思是敲掉秧頭上的泥,再往平地上把秧苗整齊,然後用稻草紮好。就變成一個一個秧苗把子了,我也看一下就會了,大嫂還說我做得很好。
拔這種秧苗的人兩腳與肩同寬,向前彎腰雙手緊密配合好。抓住秧苗往自己胯下向後拔,抓幾把手上的感覺就知道,足有一把秧把分量時,就站起來將秧苗在腳尖踢幾下。
去掉秧苗頭上的泥,也就完成了一把秧苗。隨後我緊跟大人的腳步,也是拔幾下就一大把,紮好一把又一把。這樣的秧把又不要太大,又不要太小,適中即可。
我幹手工活這方麵可不落後,這些是眼見功夫,再加上有些同齡人,大人老教仍做不好。他們大聲教他,那這個人不就是自己間接的老師嗎?有人說誰什麽事,都沒有人教他都做得很好。
但是在那裏學的他沒告訴你,有一個成語叫旁敲側擊,就深含著一層意思吧。這方麵就體現了人的靈活性和聰明。人的成長過程處處都是課堂,處處都有老師在,隻要你用心。
這一個下午我的產量並不低,自己也十四虛歲了。這樣的年齡段手腳是最靈活的,學什麽也是接受能力最快的。我聯想起林場的老職工說的,他說感覺到你們這樣年齡段的人會飛。我今天在寫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寫小時候蹦蹦跳跳上學去的情景,仿佛迴到歌詠比賽的指揮現場。
又似乎我們幾個在拉二胡合奏著過江龍。但老職工何不讚你,十幾歲年齡的小朋友會飛?我今天也會對小朋友、對年輕人說你真的會飛。你們真的會飛呀,可惜了自己老了。傷心喚不迴青春,淚水洗不掉皺紋。
經過一個下午的共同努力,整個戰場已掃清三分之二的秧地,此時亦已太陽落山久矣。隊長宣布準備收工,迴家之後各家各戶今晚,準備好明天的插秧工具。明天早上早點吃飯八點正式開工,還要求明天上午小學生也要迴來這裏拔秧。
但千萬記住不要浪費秧苗,老人說的一棵秧苗百粒米。大家也應該明白什麽意思,最後我們各自挑著一擔,滿滿的秧苗迴家了。經過記分員過秤,我這一次有六十五斤。記分員叔叔還表揚我相當不錯,大嫂跟我說將秧苗擔迴家去。自己保管好,明天自己擔去田裏就可以。
我輩是農民的後代,雖有遠大的理想有宏偉的抱負,但是也要看你的命。正如北宋宰相呂蒙所言,‘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雙翼,飛不過鴉。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
這是事實的寫照,雖年紀享小,但亦會引起思緒萬千。也學了不少的農業知識,如早造的秧苗和晚造的秧苗,是絕對不同的培育過程。
早造的秧苗培育是每一年驚蟄前後,就應將種子擔去河裏浸一天水。讓它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之後,擔迴家裏燒一鍋熱水。
水溫到了四十五度左右,將浸泡後的裝在竹籮裏的穀種,連籮一起放在有熱水的鍋的架子上。直接將熱水一勺一勺淋到穀種裏,用手感覺到淋到籮裏流出的水,都達到四十五度左右時就再換一籮。
這樣要堅持七天左右,直到種子發芽了,淋水的溫度要隨之稍微減低,以免燙壞了穀芽。到穀芽長到一公分時,馬上就要播到備好的秧田裏。春天氣溫低,所以必須如此培育穀芽。
晚造的秧苗,一般在小滿前後就要播下地,耙好秧地直接將穀種播下地裏。經過五十天左右的生長,就會成為我們拔的旱地秧苗。
這些都是我讀高中以前的經曆,高中畢業後就離開了。據現代農民說現在不再要這樣插秧了,也不用插秧了。他們說叫拋秧,一個人一天可以完成兩三畝地。這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這些場麵反而沒見過,但也想有一天去,看看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一旱我們七點就吃早飯,吃完早飯各自奔赴各自的戰場。一個是搶扡大暑禾的水田裏,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拔秧苗的旱地裏。我們一到地方便立即開始拔秧,大家都展現出所有的技能,一會紮一把一會又紮一把。你追我趕看誰快,誰也不讓誰爭先,多麽快樂的勞動場麵,多麽天真的幼稚小臉。
有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叔叔,因高考成績不達標失去讀大學的資格。他很講究穿著長褲子,隨願腳跟踩到褲腳全是泥,他也不卷起褲腳。據說他怕卷起了褲腳曬黑了腿,他也穿著長袖襯衫。也不卷起袖子拔秧苗,小心翼翼地拔著秧苗,給人一個不可理喻的印象。
他沉默寡言,因他年齡大很多,輩分又高一輩大家埋頭苦幹,他也磨洋工在拔。他又高又大昨天我沒注意他拔了多少秧?我略瞥了他一眼,拔的個數還不到我的一半。我心想這個叔叔可能一邊拔秧苗,一邊在解幾何或三角或是解方程。千萬別打擾他,讓他靜靜地想,靜靜地思考吧。
我們這些學生你追我趕,沒有一個人說累,個個都是好樣的。不一會有幾個人都說口太幹了,在這高高的山崗上沒有水,有人建議下去山窩裏有泉水。下到山窩裏有一百多米,來迴跑一趟三百多米。我建議大家加把勁,一人多拔五個也拔完了。
還不如忍一忍早點迴家,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議。又大幹了起來,不到半個小時全拔幹淨。我們挑著一擔滿滿的秧苗迴家了,經過過秤我一擔六十八斤,比昨天還多真高興。
那天上午我挑著秧苗放在家裏,喝了一大碗開水。剛坐下看到母親準備去翻稻草,我馬上跑去叫母親迴屋去我來翻。我到曬稻草的場上,左翻右翻一下子就做好了。我這樣的年齡段占絕大多數農村人,都會主動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各類工作中去。
一是鍛煉自己,二是幫助了父母和家庭。所以農民的兒女,十歲以上的都沒有閑著,有很多沒有爺爺奶奶的,五六歲就成為弟妹的保姆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的成長是有特殊性。
上有哥哥姐姐那麽多個,最重要的是有爺爺帶我和弟弟。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時至今天弟弟也十一歲了,所以自己一年一年長大。有了能力也應該盡最大地努力幫助家庭,這是正常的為人之道。
到了下午那個當先生的叔叔,隊長叫他帶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拔秧苗。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上學路下邊,一個山窩裏叫花裏樹下。
到了秧田裏我特意靠近他,就在他旁邊占了個位置。我很快投入在緊張的勞動當中,大約過去一個小時大多數同齡人,都拔了二十幾把了。這個叔叔才十幾把,他還是上午的做派。
我突然問他,叔叔你讀了多少年書?他想了好久才說十六年,我迴了他哎喲你上學我還沒有出生。我問他叔讀書苦嗎?他說讀書又苦又累。我說叔既然讀書這種滋味還讀它幹什麽?
他接著說你真是讀書雖然又苦又累,但你聽過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還說我還小什麽都不懂?我隻哦了一聲。
我還是一邊對話一邊努力地拔秧苗,又多了十幾把。我又試著問他,叔叔有一句話我不會解,不知道什麽意思?叫‘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什麽意思?他問我讀幾年級?我說四年級,他說有頓過班嗎?我迴答他不喜歡頓班,叔叔笑了。
他說誰也不喜歡頓班。“頓班”就是留級的意思,你本身有實力才說這樣的話。叔叔說我和你大哥你亞理哥就是,十年寒窗的代表。但是都無緣下一句你懂了嗎?
和這個叔叔交流過程中,發現了他十年寒窗之苦,他內心之苦並非這十年之苦,苦在無緣成名。這種苦造成了一輩子之苦,一生一世之痛,誰之過?誰之罪?隻有天知道?以本人之見是自己不認真讀書之過,又豈能歸於日月之過?
這個下午我和叔叔不停地對活,也不停手上的活,毫不放鬆拔秧苗的活計。經過一個下午的努力,我也拔了將近七十把。這時候太陽已下山,我們人人滿滿的一擔。迴去過秤足足七十斤,挑迴家裏放好秧苗,又投入了緊張的挑水,一口氣挑迴四擔水。
此時大哥大嫂姐姐都放工迴家了,大哥說吃了晚飯又去拔秧,今晚每個人一斤穀的糯米飯。大概一個人有六兩多米的分量,我們家沒有一個人可以一次吃完,當年這種大鍋煮的飯特別香。
那個時候的生產隊能這樣做,那是很了不起。當然這些也是集體財產,也是大家的財產。有這種意外的福利,肯定更加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但也有一家人是很貪小便宜,白天拔秧隻有一個和我同年的女兒去。聽說晚上有這種福利,她就叫她十二歲女孩,一個十歲的男孩也去。這行為很顯然是衝糯米飯而來。
這家人與眾不同,這個嬸嬸很厲害,誰人動了他一根毫毛。她都會罵你三天三夜不停嘴,還會罵你祖宗十八代。所以這家人連小孩都避而遠之,她們的孩子都是很孤獨的。但她還沾沾自喜不以為恥,這種人實質上是很可悲的,但顯然她的子女更可悲。
我們是勞動者的真正接班人,我們不能例外,必須自動請纓。隊長說今天下午先休息,明天起再看看什麽工作,適合你們做再下結論。
那天下午母親叫我幫她收拾門前曬幹的稻草,她說收好了,晚上又有新的稻草分下來,又要曬幾天才幹。這可是牛的主要糧食,可不能掉以輕心,到了下午四點,在母親的指導下。
我先將整個門坪的幹稻草,收好一小堆一小堆,由母親綁好一把一把。我再將一把一把收到,一個既幹燥又通風的地方保管好。這可是牛的生命線,母親還稱讚我做事幹淨利落,動作敏捷。
我很快把活幹完,搬了這些稻草很多人都會引起皮膚過敏。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幹完活全身癢死了,馬上跑去小溪裏洗淨才免受皮肉之苦。
老人說稻穀渾身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毛,雖然稻穀打下來了。但穀毛仍然沾在稻草上,所以穀毛沾到稻草上很難掉下來。
人的皮膚碰到穀毛,就會產生皮膚過敏症。這也是書本上無法找到的答案,也是老農才有的知識。所以在農村很多方麵,都必須向老人們學習。這些知識都是中華五千年之文化的結晶,一切都必須從零學起。才會讓青少年一代強過一代,為中華崛起不斷地增強後備力量。
到了晚上我跟著大哥大嫂和姐姐到打穀場上,那個時候給稻穀脫粒全都是用人工。一把一把將稻穗上的穀子打下來。那時候的農民的很多農具,還是老祖宗沿用了千百年的。
客家人叫禾石板,他是用花崗岩石做成的。一般一塊有寬六十公分,七至八十公分高。厚度有十二公分左右,一塊禾石板重量不小於一百斤。
它在邊沿下來十來公分處鑿了一個洞,大人可從此洞兩隻手伸進去,左右手指相互扡緊。將石板在胯下提起來,往前慢慢一步一步移動擺放好。它還有一個小石墩給石板當靠背,這樣才穩當。
像我們生產隊有四五套禾石板,擺放好之後所有能出工的勞動力,都自覺地為集體出力。當然要在家有小孩需要照顧的例外,像我們這些小學生也可以學著大人打禾。
那時候是以一擔一擔禾計公分,你跟著你家大人,從他認定的禾擔裏抓一把去脫粒。但稻草上的穀子要徹底脫幹淨,否則大人就會罵你。雙手用力抓緊禾頭上,舉得高過人頭,狠狠地將禾穗打在石板上。一般一抓打在石板上三至四次,穀也全掉光了,這樣才算完成了一次脫粒。
每當農忙季節都是白天割禾晚上打禾,不管多晚都要將白天割迴來的,徹底處理幹淨稻穀入倉才收工,這是不用多說的規矩。
還要將稻草分給各個養牛戶,這個現場徹底處理幹淨,明天的生產才能正常運行。這是農民內心的規矩,誰也不會吭聲,一切處理妥當也就自然離場休息。
這些落後的禾石板到了一九六八、六九年就全麵消失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快速的進步,都用腳踏打禾機代替了。
那天晚上我家四個挑稻草,每人跑了兩迴。把它曬開了才衝涼休息,時間就十一點了。
第二天早飯後,隊長叫我們這些學生,各人帶好工具。將生產隊肥料倉的有機肥,擔到紅薯地選一個地方堆好。大人們一大早都在種紅薯的地裏挖壟去了,當我們挑肥到那裏時,他們都做了有兩畝地的壟。
大人教我們將挑來的肥放在壟的中間,要將肥放均勻。然後大人再將邊上的泥用鋤頭鏟起來,拉至兩邊一樣高。這樣的紅薯壟從頭至尾,都在一條直線很好看。
隊長號召大家加把勁,爭取在今明兩天把這四畝紅薯地做好,這兩天還不會有雨。我們抓住了最好的時機,也正好又碰到學生放假也幫了大忙。
大人說種紅薯的地,要求首先要有七成幹燥,它是當禾苗抽穗後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生長。增加穀粒的飽滿成熟,禾穗達到有七成以上轉黃時,就要進行排水。
到收割完水稻再進行犁地耙地,幹到一定程度才好做成一壟一壟。假如下雨還未做成壟,會增加很多麻煩,所以人們要與老天搶時間。爭取未下雨之前做好紅薯壟。做完了再碰到下雨那就妙哉,下雨種紅薯會生長得更快更好。
經過兩天全隊社員們的共同努力,終於完成紅薯地的挖壟工種。到了第三天天氣終於轉陰,隊長號召各家按原定的數量將薯苗割好,全隊男女老少都積極投入搶種薯苗。
那天的勞動場麵熱鬧非凡,真正到達男女老少齊上陣,你追我趕搶速度。老人在揀薯苗,略年輕點的手托一大遝苗從壟頭放到尾。
中青年婦女扡種薯苗,她們一手拿沒柄的秧鏟往壟中間扡,一手將薯苗往土裏扡。不停地扡種一會一壟,一會又一行,扡完這壟過那壟,扡好這行轉那行。
男人們挑著射桶,往兩壟剛扡了苗的壟上淋水。我們生產隊每逢遇到這種場景,都做到關心社員的生活,有兩個人挑來四大桶綠豆糖水。這些涼茶類的糖水見者有份,體現出了十足的人情味。
那時候我們生產隊的人,都不顯得特別餓,糖水送來了。也陸陸續續有幾個輪著去喝一碗,又迴到原地繼續戰鬥。我們生產隊人心很齊,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隻有人人這樣做,大家這樣想,才有可能過上好日子。
經過全隊社員們和男女老少的努力,經過一天半的共同奮鬥,終於完成紅薯的栽種。大人們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是夏收夏種確實是一年最忙的季節。
大人們又在準備掄扡大暑禾,老人說大暑扡下去的禾苗穀穗會更長,穀粒也會更飽滿。老人說要在大暑季節前後三天,扡下去才叫大暑禾,提前或滯後都不算。這也是老農的經驗,也是世代傳承下來的知識。
隊長說下午全隊社員,和全體學生都去拔秧苗,準備明天開始搶扡大暑禾。我們第一次去拔秧苗,跟著大人一起去看看,邊看邊學估計也不會有難度。
到了下午全隊社員和同學們,一齊開赴目的地。那裏就是我們屋對麵山的後麵,叫坪托裏。到了這裏我們才知道,有十幾塊旱地總麵積大約接近三畝。這些地幾乎接近山頂,是名副其實的旱地。
但當每一年到了立夏小滿季節雨水充沛時,都會將這些地邊沿圍好就能裝滿水。再用牛耙好這些地,到了小滿季節播下穀種,所以到了今天就有了這秋季秧苗。
我們到達目的地,大人爭先恐後找好個人的位置。就開始了緊張的拔秧,大人很快拔了一大把,抓住秧苗中間往腳上踢幾下。意思是敲掉秧頭上的泥,再往平地上把秧苗整齊,然後用稻草紮好。就變成一個一個秧苗把子了,我也看一下就會了,大嫂還說我做得很好。
拔這種秧苗的人兩腳與肩同寬,向前彎腰雙手緊密配合好。抓住秧苗往自己胯下向後拔,抓幾把手上的感覺就知道,足有一把秧把分量時,就站起來將秧苗在腳尖踢幾下。
去掉秧苗頭上的泥,也就完成了一把秧苗。隨後我緊跟大人的腳步,也是拔幾下就一大把,紮好一把又一把。這樣的秧把又不要太大,又不要太小,適中即可。
我幹手工活這方麵可不落後,這些是眼見功夫,再加上有些同齡人,大人老教仍做不好。他們大聲教他,那這個人不就是自己間接的老師嗎?有人說誰什麽事,都沒有人教他都做得很好。
但是在那裏學的他沒告訴你,有一個成語叫旁敲側擊,就深含著一層意思吧。這方麵就體現了人的靈活性和聰明。人的成長過程處處都是課堂,處處都有老師在,隻要你用心。
這一個下午我的產量並不低,自己也十四虛歲了。這樣的年齡段手腳是最靈活的,學什麽也是接受能力最快的。我聯想起林場的老職工說的,他說感覺到你們這樣年齡段的人會飛。我今天在寫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寫小時候蹦蹦跳跳上學去的情景,仿佛迴到歌詠比賽的指揮現場。
又似乎我們幾個在拉二胡合奏著過江龍。但老職工何不讚你,十幾歲年齡的小朋友會飛?我今天也會對小朋友、對年輕人說你真的會飛。你們真的會飛呀,可惜了自己老了。傷心喚不迴青春,淚水洗不掉皺紋。
經過一個下午的共同努力,整個戰場已掃清三分之二的秧地,此時亦已太陽落山久矣。隊長宣布準備收工,迴家之後各家各戶今晚,準備好明天的插秧工具。明天早上早點吃飯八點正式開工,還要求明天上午小學生也要迴來這裏拔秧。
但千萬記住不要浪費秧苗,老人說的一棵秧苗百粒米。大家也應該明白什麽意思,最後我們各自挑著一擔,滿滿的秧苗迴家了。經過記分員過秤,我這一次有六十五斤。記分員叔叔還表揚我相當不錯,大嫂跟我說將秧苗擔迴家去。自己保管好,明天自己擔去田裏就可以。
我輩是農民的後代,雖有遠大的理想有宏偉的抱負,但是也要看你的命。正如北宋宰相呂蒙所言,‘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雙翼,飛不過鴉。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
這是事實的寫照,雖年紀享小,但亦會引起思緒萬千。也學了不少的農業知識,如早造的秧苗和晚造的秧苗,是絕對不同的培育過程。
早造的秧苗培育是每一年驚蟄前後,就應將種子擔去河裏浸一天水。讓它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之後,擔迴家裏燒一鍋熱水。
水溫到了四十五度左右,將浸泡後的裝在竹籮裏的穀種,連籮一起放在有熱水的鍋的架子上。直接將熱水一勺一勺淋到穀種裏,用手感覺到淋到籮裏流出的水,都達到四十五度左右時就再換一籮。
這樣要堅持七天左右,直到種子發芽了,淋水的溫度要隨之稍微減低,以免燙壞了穀芽。到穀芽長到一公分時,馬上就要播到備好的秧田裏。春天氣溫低,所以必須如此培育穀芽。
晚造的秧苗,一般在小滿前後就要播下地,耙好秧地直接將穀種播下地裏。經過五十天左右的生長,就會成為我們拔的旱地秧苗。
這些都是我讀高中以前的經曆,高中畢業後就離開了。據現代農民說現在不再要這樣插秧了,也不用插秧了。他們說叫拋秧,一個人一天可以完成兩三畝地。這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這些場麵反而沒見過,但也想有一天去,看看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一旱我們七點就吃早飯,吃完早飯各自奔赴各自的戰場。一個是搶扡大暑禾的水田裏,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拔秧苗的旱地裏。我們一到地方便立即開始拔秧,大家都展現出所有的技能,一會紮一把一會又紮一把。你追我趕看誰快,誰也不讓誰爭先,多麽快樂的勞動場麵,多麽天真的幼稚小臉。
有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叔叔,因高考成績不達標失去讀大學的資格。他很講究穿著長褲子,隨願腳跟踩到褲腳全是泥,他也不卷起褲腳。據說他怕卷起了褲腳曬黑了腿,他也穿著長袖襯衫。也不卷起袖子拔秧苗,小心翼翼地拔著秧苗,給人一個不可理喻的印象。
他沉默寡言,因他年齡大很多,輩分又高一輩大家埋頭苦幹,他也磨洋工在拔。他又高又大昨天我沒注意他拔了多少秧?我略瞥了他一眼,拔的個數還不到我的一半。我心想這個叔叔可能一邊拔秧苗,一邊在解幾何或三角或是解方程。千萬別打擾他,讓他靜靜地想,靜靜地思考吧。
我們這些學生你追我趕,沒有一個人說累,個個都是好樣的。不一會有幾個人都說口太幹了,在這高高的山崗上沒有水,有人建議下去山窩裏有泉水。下到山窩裏有一百多米,來迴跑一趟三百多米。我建議大家加把勁,一人多拔五個也拔完了。
還不如忍一忍早點迴家,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議。又大幹了起來,不到半個小時全拔幹淨。我們挑著一擔滿滿的秧苗迴家了,經過過秤我一擔六十八斤,比昨天還多真高興。
那天上午我挑著秧苗放在家裏,喝了一大碗開水。剛坐下看到母親準備去翻稻草,我馬上跑去叫母親迴屋去我來翻。我到曬稻草的場上,左翻右翻一下子就做好了。我這樣的年齡段占絕大多數農村人,都會主動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各類工作中去。
一是鍛煉自己,二是幫助了父母和家庭。所以農民的兒女,十歲以上的都沒有閑著,有很多沒有爺爺奶奶的,五六歲就成為弟妹的保姆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的成長是有特殊性。
上有哥哥姐姐那麽多個,最重要的是有爺爺帶我和弟弟。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時至今天弟弟也十一歲了,所以自己一年一年長大。有了能力也應該盡最大地努力幫助家庭,這是正常的為人之道。
到了下午那個當先生的叔叔,隊長叫他帶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拔秧苗。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上學路下邊,一個山窩裏叫花裏樹下。
到了秧田裏我特意靠近他,就在他旁邊占了個位置。我很快投入在緊張的勞動當中,大約過去一個小時大多數同齡人,都拔了二十幾把了。這個叔叔才十幾把,他還是上午的做派。
我突然問他,叔叔你讀了多少年書?他想了好久才說十六年,我迴了他哎喲你上學我還沒有出生。我問他叔讀書苦嗎?他說讀書又苦又累。我說叔既然讀書這種滋味還讀它幹什麽?
他接著說你真是讀書雖然又苦又累,但你聽過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還說我還小什麽都不懂?我隻哦了一聲。
我還是一邊對話一邊努力地拔秧苗,又多了十幾把。我又試著問他,叔叔有一句話我不會解,不知道什麽意思?叫‘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什麽意思?他問我讀幾年級?我說四年級,他說有頓過班嗎?我迴答他不喜歡頓班,叔叔笑了。
他說誰也不喜歡頓班。“頓班”就是留級的意思,你本身有實力才說這樣的話。叔叔說我和你大哥你亞理哥就是,十年寒窗的代表。但是都無緣下一句你懂了嗎?
和這個叔叔交流過程中,發現了他十年寒窗之苦,他內心之苦並非這十年之苦,苦在無緣成名。這種苦造成了一輩子之苦,一生一世之痛,誰之過?誰之罪?隻有天知道?以本人之見是自己不認真讀書之過,又豈能歸於日月之過?
這個下午我和叔叔不停地對活,也不停手上的活,毫不放鬆拔秧苗的活計。經過一個下午的努力,我也拔了將近七十把。這時候太陽已下山,我們人人滿滿的一擔。迴去過秤足足七十斤,挑迴家裏放好秧苗,又投入了緊張的挑水,一口氣挑迴四擔水。
此時大哥大嫂姐姐都放工迴家了,大哥說吃了晚飯又去拔秧,今晚每個人一斤穀的糯米飯。大概一個人有六兩多米的分量,我們家沒有一個人可以一次吃完,當年這種大鍋煮的飯特別香。
那個時候的生產隊能這樣做,那是很了不起。當然這些也是集體財產,也是大家的財產。有這種意外的福利,肯定更加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但也有一家人是很貪小便宜,白天拔秧隻有一個和我同年的女兒去。聽說晚上有這種福利,她就叫她十二歲女孩,一個十歲的男孩也去。這行為很顯然是衝糯米飯而來。
這家人與眾不同,這個嬸嬸很厲害,誰人動了他一根毫毛。她都會罵你三天三夜不停嘴,還會罵你祖宗十八代。所以這家人連小孩都避而遠之,她們的孩子都是很孤獨的。但她還沾沾自喜不以為恥,這種人實質上是很可悲的,但顯然她的子女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