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社會分配原則我不知道,但是國家那麽大六億多人口,哪怕是每人一天二兩米,數字都海了去了,所以中國的當家人確實難為了。我記憶中六0年以前,在我們村裏從沒見過,什麽雞鴨鵝之類的家禽。
那麽農民家裏的糧食,雖少但又從哪裏來呢?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能理解到國家之難處,但是之後如何走出困局,我輩年紀還小那就不知道了。大概一年吧生活也逐漸好起來了。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缺乏,我記得爺爺患了水腫病這一群老人,還是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顧,每個老人每個月,還是發放兩三斤營養粉。這些營養粉是炒熟的粉狀吃起來很香,但是具體由什麽組成的營養就不知道了。國家人民政府在這麽困難的條件下,能如此關懷老年人,足可證明共產黨之偉大。
正因此爺爺頂住了生活困境,逐漸身體好起來了。水腫病好了。爺爺挺住了極端困難的歲月,便逢人便說不是他亞二,不是亞香妹一家人,長年照顧早就見閻王了。
爺爺精神日益好轉,打那時起爺爺繼續教我讀書,並教我寫毛筆字,記得初初拿起毛筆並不是直接寫字,而是先練畫圓圈,圓圈從小到大一個接一個地畫。中間很小筆畫間隔要均勻,一層一層往外畫。
這種練習是吊手的。不斷地練爺爺說一直練到,筆畫圓周均勻間隔均勻。而且還要每一個圓都必須圓,才基本像練字之人,當畫圓圈到了一定程度時。
又進行練第二種那就是寫口字,第一個很小第二層的間隔間隙,隻準與第一個隔,筆畫那麽大。那就是一層兩層至五六層,如此不斷的練,我記得將近練了兩個月。一直練到手提筆寫字時不會搖擺,不擅動才再進行練字。這就是當年老學派的教學方法。經過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從此之後爺爺看過我畫的圓圈,和口字加層寫法後,才開始教我寫楷書,還是叫我抄那,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這一套書。故此爺爺教我的這些技能受用一輩子。當年教我認字寫毛筆字的同時,再找到我姐姐二年級的算術和語文,對我的學習加碼。
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好學求知心切是我的本性。所以隻要教我學新的知識,我必會全神貫注的。當我看到姐姐書本的時候,認識到二年級的語文全都是課文。
雖然讀起來基本上很少生字,當碰到生字就問爺爺,當時爺爺教我翻開書要默讀,碰到生字生詞用筆畫一杠,看完一篇再提問等待解答。他說這樣才會產生更強的記憶效果。聽完解釋再重讀一兩遍,才會達到讀書的效果。
這種教課文的方法我讀初中時,才碰到用這種方法教語文的胡老師。然後我用這種方法將姐姐的,第三冊第四冊語文一課不落地讀過一遍。通過係統的學習,基本對一、二年級的語文有了概念。
我在學語文的同時,對二年級的算術也未荒廢,當年二年級的算術,第三冊應該入學後前四五周的課程,還是一百以內兩位數三位數加減法,後才有一位數的乘法。然而加減法掌握好根本的要領,將個位十位百位對齊,列出豎式如數相加,並知道逢十進一也是很簡單的。
乘法要熟讀九九表,那就可以了,我在爺爺的指導下,利用未上學以前將近兩年時間。預習了一、二年級的書本,基本上對所預習的,有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到了一九六一年下半年,那時農村人算我十歲了,其實九歲還不足,我同村的同齡人都上學一年了,到了那年九月份,父母也為我辦好了上學的一切手續。開學時也高高興興跟著姐姐上學了。
當我第一天走進教室時,環視四周便知道,這裏可不是正式的學校。而是政府暫時的安排,在一座民房的上正廳作為臨時教室。第一天上學一切都是那麽的新鮮,一切都令我好奇。
但是我很遵規守紀,上課時很認真專心聽老師講。但是經過幾周之後,才發現老師所講的如此簡單,情緒上便開始有點波動,上課時搞小動作,不專心聽課。
但是還不至於影響其他同學,每次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很快完成,我還記得當年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算術老師叫陳冠庭。
我估計當年教我時都將五十歲了。記得他很隨和很善良,這就是我的第一任老師。至今已經過去一個甲子了,這個善良的老師也隻給我們留下緬懷了。
那學期中段考試取得了兩科滿分的成績。爺爺知道了沒有很驚訝的表情,隻說了一句算什麽?讀書路漫長,必須時刻保持優秀才是。
當我上學之後,放學迴家無所事事,晚上爺爺說教我寫家書,例如寫給父母應該怎麽寫稱唿和格式,內容應簡則簡,盡量廢話不說。
他說寫給父母的信應該這樣寫,下筆第一個字與紙邊齊,這表示對長輩的尊重。父母健在應該寫,雙親大人膝下冒號,轉行縮入兩個字再寫,內容簡潔如、兒自離家後以今午抵達目的地,諸事皆順,切勿遠念。順祝合家萬安。信右下末尾暑上,不孝男某某跪書。即可。
還教我寫給兄弟的稱唿應該寫,胞兄手足或寫胞弟手足,署名就寫胞弟謹上,或胞兄某字便可。當然了寫家書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適用,在此隻不過想起爺爺對我的教育,始終未曾忘懷,以表緬懷而已。
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對文學以及文字的組織能力,各人有各人的天賦。但還是應有愛好之思想,有好學之心,能學以致用。古人有雲,聰明來自勤奮,天才在於積累。總之你不學誰也教不會,這就是真理。
我上一年級時大約過去三個月,中午放學迴去剛到家便知道出大事了,爺爺安詳地躺在大廳的地板上。還掛上爺爺平時掛的蚊帳,很多個叔叔伯伯都來到廳裏圍著。
當時我哭得天崩地裂,似乎用驚天動地之哭聲去喚醒爺爺,總覺得我的天崩了地裂了,我想昨天晚上還睡在一起,怎麽啦?今天就陰陽相隔。
最重要的是爺爺去世了誰帶我睡?誰給我衝涼?誰教我練字?一連串地問自己,到頭來多少個問,也不會有答案了。
所以越想越傷心,越傷心越想哭,越哭越悲傷,越悲傷越哭。
但爺爺確實走了,再不懂事也知道人死不能複生之理。父親看到我如此傷心,便將我抱在懷裏,叫我一切有父母別哭,但是父親的關懷愛護,反而讓我哭得更大聲。
連帶父子家人更加傷心地哭成一團。這種表現無疑地表達了親情,將血濃於水,更是淋漓盡致的表達。親人離去的悲痛無法抑製,親人的離去又有誰不痛心?此乃人之本性。
然後大人在另一邊,商量爺爺的後事該如何辦?當年我們村裏五七房華字輩基本到齊,見到父親如此傷心哭成淚人,彩華叔清華叔很多叔叔伯伯都勸他,你已經夠孝順了,‘應子上’說你第二孝順,沒人敢說第一。他們說四叔在天有靈,會保佑你一家平平安安。
叔叔都說現在最主要的是四叔,後事該如何安排,因為我祖父的一生為人善良好客,平生為村裏辦學,和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少的貢獻,還有樂於助人的精神,得到村裏人的愛戴。
更重要的還是隻分開三代都是一家人,一家有難家家幫,是客家人規矩。然後經過父輩們商議決定,請兩位和尚為祖父超度。
第二天兩個和尚來了,和尚一到他便帶領我們拜祭一番,然後兩個和尚便去找來竹子在忙前忘後,經過他兩人一天的忙碌,用竹子做了一棟三層的。用五顏六色紙糊的洋樓,客家人稱這個叫靈屋。
還有兩個很大的書弄,和尚的意思,逝者生前是讀書出身的文化人。該如此對待才對得住逝者。和尚還有一層意思,讓逝者在陰曹地府,也更有超生的本錢。他將紙糊的洋樓正門寫上為焜樓。經過和尚的如此這般操弄,那些該做的做好了。
爺爺去世後的第二天中午時分,我的三、四五姑媽來了,我三個很少見麵的姐姐也來了,接著又來了個從未謀麵的,四十歲左右的男人。我三個姑姑三個姐姐都極度傷心,哭得天翻地覆極度悲傷。
那個叔叔也能感覺到他很是悲痛。那天下午整個村的嬸嬸伯母還有叔祖母們,三五成群手捧香紙一批又一批,前來燒香燒紙吊唁拜祭,以表對逝者之哀思。那一天下午前來吊唁者都哭成淚人,由此可見爺爺在親人心中,之體位是何等級?
那一天凡來拜祭的親人們,都或多或少帶來糧食和青菜,還有一些親人抓來雞鴨。這種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就是我們村親人們的規矩。
到了那天晚飯後和尚的超度開鑼。聽老人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村包括隔離十裏八鄉在內,我爺爺是老人死後第二位請和尚超度的。
當和尚鑼聲敲響全場肅靜非凡,倆和尚喃喃自語說個不停,但他倆在唱什麽?說什麽一句也聽不懂。隻有他才知道了,那天晚上爺爺的超度。
引來了十裏八鄉的看新鮮的鄉親,據說足足來了兩三百人。這也不足為奇,因為當年的社會通信不便科技落後,在當時為逝者超度也極為少見,看看也會有一種超高的新鮮感。
在這一批人當中,也有幾十個人手捧香紙,前來燒香吊唁逝者。為此當事方亦隻能誠心地鞠躬以表謝意了。和尚的超度直至通宵,和尚是否兩個一起通宵我不知道,我還不到十二點就睡著了。
至我醒來他兩個也還在喃喃自語。從這一點看起來他們的超度,還是很誠心盡責的。亦望祖父能早日超生,一路走好直到天堂。
第二天早飯後,緊接著又是三五成群的,叔祖父、叔祖母和叔叔伯伯們,照樣手捧香燭紙寶前來誠心地,燒紙燒香逐個下跪拜祭。當然家屬也給前來拜祭者一一鞠躬謝禮。
不一會又來了八個壯漢,他們也拜祭之後吃早飯,然後帶著工具上山去了。那時候也知道這八個壯漢,是為祖父挖墳墓,並肩負抬棺材的,統稱八仙。農村延續千百年均如此送走逝者。
到了下午兩點鍾左右,開始準備爺爺的葬禮。當時爺爺的葬禮由彩華叔全權主持,首先由家屬祭拜。祭拜的禮物有完整的豬頭三牲,並鮮魚粉果,酒肉齊全。家屬子孫全部到齊由先生喊祭,經三叩九拜禮畢後,緊接著第二場家族祭拜也是三叩九拜。
然後由八仙將逝者入殮再蓋棺。到此時人就真正走完一生,蓋棺定論了。然後將棺柩抬到屋門坪停放,和尚將爺爺生前的遺物,和他們做的紙樓書弄一並火化。直至那些東西灰飛煙滅了,八仙們就抬著爺爺的棺柩,往他老人家的墳墓去了。
將爺爺下葬在他墳墓裏了。如此一番爺爺的葬禮就結束了。隻是給我們留下緬懷。當爺爺送走當晚,我在我的語文書上寫上,祖父於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五號,星期三,農曆十一月初九日上午十時駕崩。這本書上初中後就弄丟了。
那天晚上我呆呆地望著,兩個第一次見麵的姐姐,母親跟我詳細說了一切經過,兩個姐姐的經曆總算明白了一切。幸虧她們的那個家的家人很愛護她,另外就是三姑四姑也極少見麵,後來也才知道她們的經曆。還有昨天來拜祭的那個四十歲左右的男人,原來他是我六叔童養媳的,第二任丈夫叫繆柏祥。
據說我六叔的童養媳姓翁,因我六叔離開老家時她還小,但六叔離家後多年音訊全無,她也在家等待至近二十歲,父輩還說將我和六姐給她做兒女。
但她最後還是嫁人了,我記得我和六姐還去過她家。是冰坎河屋村,還去過翁氐的娘家,那個外婆還很愛惜我姐弟。那一次是這個外婆做生日,當我到這個外婆家裏,她見到人就說,我倆姐弟是亞良妹的大女兒和兒子。
當年我和姐姐見到她,一直都叫她媽咪都很親熱。也可能六叔的童養媳都是很小抱來的,她至二十歲左右才離開這個家,相信她也是為了感激爺爺的養育之恩。她本人又因故無法參加爺爺的葬禮,才叫她老公前來參加,從這方麵看來此人還是有情有義的。
爺爺的後事一切費用,全由我父親一人承擔,我們兄弟對父親待祖父的孝道行為,一切曆曆在目,如此大的場麵到底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糧我輩一點也不知道。
父親的勇於擔當,孝順老人之行為,以及極其高尚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兄弟。從而同心合力勇敢前行。
我和姐姐又迴到了寧靜的教室,專心聆聽著老師講課。但是爺爺的離去,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失落感。情緒此起彼伏,對學習上心不在焉,但作業還是積極完成。
因一年級的課程簡單,寫的拚音字母還經常貼在牆上,老師也很滿意的。對這些書本兩年來不斷地翻看拚音字母,也係統性寫過多少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
上學了在學校裏有很多同學,上課下課又上課,分散了注意力,加上同學之間相互嬉鬧心情好多了,但是一旦放學迴到家裏心裏空蕩蕩的。
爺爺的離去多少的不習慣,多少的不自然,多少的不方便,也隻有自己才知道。盡管多少的困難多少的不便,還是要鼓起勇氣勇敢向前。
然而爺爺的離去直接影響到我五姐,從此五姐輟學了。五姐才上五年級,弟弟還小才七歲要人照看,當年母親要參加集體勞動。父親迴他廠裏工作離家五六十公裏,大哥剛高中畢業迴家。所以五姐輟學也是條件所迫實屬無奈。
聽母親說當時的生產隊幹部我叫大伯,他整天罵罵咧咧,說我母親全家人都讀書,誰做給你一家人吃。當年我家現實如此,但他們可不知道知識大過天的說法。
五姐那一年十五歲已成大姑娘了,家裏的所有家務一日三餐,菜地澆水撿柴割草全由他一肩挑盡。逐漸逐漸也參加集體勞動,不管多苦多累從不說一聲。
以後很多要母親幹的活都由她頂上。當年修水利建水庫山塘,這些苦活都由五姐去幹。五姐自從參加了集體勞動之後,也得到叔伯們的認可,都充分表揚她,是能吃苦耐勞積極肯幹的好姑娘。
從此母親也逐漸輕鬆一些了,加上那一年大哥高中畢業迴家參加集體勞動。家裏的勞動力也增加了,那些罵罵咧咧的聲調也降低了。
那一年全國性的大饑荒仍未徹底消除,農民隻能靠生產隊分口糧,是按人口分糧食,聽大人說人平每月二十五斤穀子,那麽二十五斤穀是什麽概念呢?現代人是不知道的。
那就是每百斤穀通過加工,隻能碾出六十八斤左右的米,這可是最高標準的出米率了。假如碾成現代米的質量,又白又精細最多也就是六成。
就算當年六成八的出米率可以說是糙米。也才隻有十七斤米,那十七斤米分成九十份,那就意味著一頓飯一個人還不足二兩米。這分量能吃飽嗎?當年農民煮什麽菜都沒有油,一年四季如此。
如果現代人一頓飯,肯定吃不了二兩米飯,那年代吃不飽加野菜,村裏沒野菜上大山裏采,人們就是用這種方法,艱難地一天天煎熬著,用各種方法去戰勝困難。
那麽農民家裏的糧食,雖少但又從哪裏來呢?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能理解到國家之難處,但是之後如何走出困局,我輩年紀還小那就不知道了。大概一年吧生活也逐漸好起來了。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缺乏,我記得爺爺患了水腫病這一群老人,還是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顧,每個老人每個月,還是發放兩三斤營養粉。這些營養粉是炒熟的粉狀吃起來很香,但是具體由什麽組成的營養就不知道了。國家人民政府在這麽困難的條件下,能如此關懷老年人,足可證明共產黨之偉大。
正因此爺爺頂住了生活困境,逐漸身體好起來了。水腫病好了。爺爺挺住了極端困難的歲月,便逢人便說不是他亞二,不是亞香妹一家人,長年照顧早就見閻王了。
爺爺精神日益好轉,打那時起爺爺繼續教我讀書,並教我寫毛筆字,記得初初拿起毛筆並不是直接寫字,而是先練畫圓圈,圓圈從小到大一個接一個地畫。中間很小筆畫間隔要均勻,一層一層往外畫。
這種練習是吊手的。不斷地練爺爺說一直練到,筆畫圓周均勻間隔均勻。而且還要每一個圓都必須圓,才基本像練字之人,當畫圓圈到了一定程度時。
又進行練第二種那就是寫口字,第一個很小第二層的間隔間隙,隻準與第一個隔,筆畫那麽大。那就是一層兩層至五六層,如此不斷的練,我記得將近練了兩個月。一直練到手提筆寫字時不會搖擺,不擅動才再進行練字。這就是當年老學派的教學方法。經過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從此之後爺爺看過我畫的圓圈,和口字加層寫法後,才開始教我寫楷書,還是叫我抄那,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這一套書。故此爺爺教我的這些技能受用一輩子。當年教我認字寫毛筆字的同時,再找到我姐姐二年級的算術和語文,對我的學習加碼。
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好學求知心切是我的本性。所以隻要教我學新的知識,我必會全神貫注的。當我看到姐姐書本的時候,認識到二年級的語文全都是課文。
雖然讀起來基本上很少生字,當碰到生字就問爺爺,當時爺爺教我翻開書要默讀,碰到生字生詞用筆畫一杠,看完一篇再提問等待解答。他說這樣才會產生更強的記憶效果。聽完解釋再重讀一兩遍,才會達到讀書的效果。
這種教課文的方法我讀初中時,才碰到用這種方法教語文的胡老師。然後我用這種方法將姐姐的,第三冊第四冊語文一課不落地讀過一遍。通過係統的學習,基本對一、二年級的語文有了概念。
我在學語文的同時,對二年級的算術也未荒廢,當年二年級的算術,第三冊應該入學後前四五周的課程,還是一百以內兩位數三位數加減法,後才有一位數的乘法。然而加減法掌握好根本的要領,將個位十位百位對齊,列出豎式如數相加,並知道逢十進一也是很簡單的。
乘法要熟讀九九表,那就可以了,我在爺爺的指導下,利用未上學以前將近兩年時間。預習了一、二年級的書本,基本上對所預習的,有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到了一九六一年下半年,那時農村人算我十歲了,其實九歲還不足,我同村的同齡人都上學一年了,到了那年九月份,父母也為我辦好了上學的一切手續。開學時也高高興興跟著姐姐上學了。
當我第一天走進教室時,環視四周便知道,這裏可不是正式的學校。而是政府暫時的安排,在一座民房的上正廳作為臨時教室。第一天上學一切都是那麽的新鮮,一切都令我好奇。
但是我很遵規守紀,上課時很認真專心聽老師講。但是經過幾周之後,才發現老師所講的如此簡單,情緒上便開始有點波動,上課時搞小動作,不專心聽課。
但是還不至於影響其他同學,每次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很快完成,我還記得當年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算術老師叫陳冠庭。
我估計當年教我時都將五十歲了。記得他很隨和很善良,這就是我的第一任老師。至今已經過去一個甲子了,這個善良的老師也隻給我們留下緬懷了。
那學期中段考試取得了兩科滿分的成績。爺爺知道了沒有很驚訝的表情,隻說了一句算什麽?讀書路漫長,必須時刻保持優秀才是。
當我上學之後,放學迴家無所事事,晚上爺爺說教我寫家書,例如寫給父母應該怎麽寫稱唿和格式,內容應簡則簡,盡量廢話不說。
他說寫給父母的信應該這樣寫,下筆第一個字與紙邊齊,這表示對長輩的尊重。父母健在應該寫,雙親大人膝下冒號,轉行縮入兩個字再寫,內容簡潔如、兒自離家後以今午抵達目的地,諸事皆順,切勿遠念。順祝合家萬安。信右下末尾暑上,不孝男某某跪書。即可。
還教我寫給兄弟的稱唿應該寫,胞兄手足或寫胞弟手足,署名就寫胞弟謹上,或胞兄某字便可。當然了寫家書對現代人來說根本不適用,在此隻不過想起爺爺對我的教育,始終未曾忘懷,以表緬懷而已。
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對文學以及文字的組織能力,各人有各人的天賦。但還是應有愛好之思想,有好學之心,能學以致用。古人有雲,聰明來自勤奮,天才在於積累。總之你不學誰也教不會,這就是真理。
我上一年級時大約過去三個月,中午放學迴去剛到家便知道出大事了,爺爺安詳地躺在大廳的地板上。還掛上爺爺平時掛的蚊帳,很多個叔叔伯伯都來到廳裏圍著。
當時我哭得天崩地裂,似乎用驚天動地之哭聲去喚醒爺爺,總覺得我的天崩了地裂了,我想昨天晚上還睡在一起,怎麽啦?今天就陰陽相隔。
最重要的是爺爺去世了誰帶我睡?誰給我衝涼?誰教我練字?一連串地問自己,到頭來多少個問,也不會有答案了。
所以越想越傷心,越傷心越想哭,越哭越悲傷,越悲傷越哭。
但爺爺確實走了,再不懂事也知道人死不能複生之理。父親看到我如此傷心,便將我抱在懷裏,叫我一切有父母別哭,但是父親的關懷愛護,反而讓我哭得更大聲。
連帶父子家人更加傷心地哭成一團。這種表現無疑地表達了親情,將血濃於水,更是淋漓盡致的表達。親人離去的悲痛無法抑製,親人的離去又有誰不痛心?此乃人之本性。
然後大人在另一邊,商量爺爺的後事該如何辦?當年我們村裏五七房華字輩基本到齊,見到父親如此傷心哭成淚人,彩華叔清華叔很多叔叔伯伯都勸他,你已經夠孝順了,‘應子上’說你第二孝順,沒人敢說第一。他們說四叔在天有靈,會保佑你一家平平安安。
叔叔都說現在最主要的是四叔,後事該如何安排,因為我祖父的一生為人善良好客,平生為村裏辦學,和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少的貢獻,還有樂於助人的精神,得到村裏人的愛戴。
更重要的還是隻分開三代都是一家人,一家有難家家幫,是客家人規矩。然後經過父輩們商議決定,請兩位和尚為祖父超度。
第二天兩個和尚來了,和尚一到他便帶領我們拜祭一番,然後兩個和尚便去找來竹子在忙前忘後,經過他兩人一天的忙碌,用竹子做了一棟三層的。用五顏六色紙糊的洋樓,客家人稱這個叫靈屋。
還有兩個很大的書弄,和尚的意思,逝者生前是讀書出身的文化人。該如此對待才對得住逝者。和尚還有一層意思,讓逝者在陰曹地府,也更有超生的本錢。他將紙糊的洋樓正門寫上為焜樓。經過和尚的如此這般操弄,那些該做的做好了。
爺爺去世後的第二天中午時分,我的三、四五姑媽來了,我三個很少見麵的姐姐也來了,接著又來了個從未謀麵的,四十歲左右的男人。我三個姑姑三個姐姐都極度傷心,哭得天翻地覆極度悲傷。
那個叔叔也能感覺到他很是悲痛。那天下午整個村的嬸嬸伯母還有叔祖母們,三五成群手捧香紙一批又一批,前來燒香燒紙吊唁拜祭,以表對逝者之哀思。那一天下午前來吊唁者都哭成淚人,由此可見爺爺在親人心中,之體位是何等級?
那一天凡來拜祭的親人們,都或多或少帶來糧食和青菜,還有一些親人抓來雞鴨。這種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就是我們村親人們的規矩。
到了那天晚飯後和尚的超度開鑼。聽老人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村包括隔離十裏八鄉在內,我爺爺是老人死後第二位請和尚超度的。
當和尚鑼聲敲響全場肅靜非凡,倆和尚喃喃自語說個不停,但他倆在唱什麽?說什麽一句也聽不懂。隻有他才知道了,那天晚上爺爺的超度。
引來了十裏八鄉的看新鮮的鄉親,據說足足來了兩三百人。這也不足為奇,因為當年的社會通信不便科技落後,在當時為逝者超度也極為少見,看看也會有一種超高的新鮮感。
在這一批人當中,也有幾十個人手捧香紙,前來燒香吊唁逝者。為此當事方亦隻能誠心地鞠躬以表謝意了。和尚的超度直至通宵,和尚是否兩個一起通宵我不知道,我還不到十二點就睡著了。
至我醒來他兩個也還在喃喃自語。從這一點看起來他們的超度,還是很誠心盡責的。亦望祖父能早日超生,一路走好直到天堂。
第二天早飯後,緊接著又是三五成群的,叔祖父、叔祖母和叔叔伯伯們,照樣手捧香燭紙寶前來誠心地,燒紙燒香逐個下跪拜祭。當然家屬也給前來拜祭者一一鞠躬謝禮。
不一會又來了八個壯漢,他們也拜祭之後吃早飯,然後帶著工具上山去了。那時候也知道這八個壯漢,是為祖父挖墳墓,並肩負抬棺材的,統稱八仙。農村延續千百年均如此送走逝者。
到了下午兩點鍾左右,開始準備爺爺的葬禮。當時爺爺的葬禮由彩華叔全權主持,首先由家屬祭拜。祭拜的禮物有完整的豬頭三牲,並鮮魚粉果,酒肉齊全。家屬子孫全部到齊由先生喊祭,經三叩九拜禮畢後,緊接著第二場家族祭拜也是三叩九拜。
然後由八仙將逝者入殮再蓋棺。到此時人就真正走完一生,蓋棺定論了。然後將棺柩抬到屋門坪停放,和尚將爺爺生前的遺物,和他們做的紙樓書弄一並火化。直至那些東西灰飛煙滅了,八仙們就抬著爺爺的棺柩,往他老人家的墳墓去了。
將爺爺下葬在他墳墓裏了。如此一番爺爺的葬禮就結束了。隻是給我們留下緬懷。當爺爺送走當晚,我在我的語文書上寫上,祖父於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五號,星期三,農曆十一月初九日上午十時駕崩。這本書上初中後就弄丟了。
那天晚上我呆呆地望著,兩個第一次見麵的姐姐,母親跟我詳細說了一切經過,兩個姐姐的經曆總算明白了一切。幸虧她們的那個家的家人很愛護她,另外就是三姑四姑也極少見麵,後來也才知道她們的經曆。還有昨天來拜祭的那個四十歲左右的男人,原來他是我六叔童養媳的,第二任丈夫叫繆柏祥。
據說我六叔的童養媳姓翁,因我六叔離開老家時她還小,但六叔離家後多年音訊全無,她也在家等待至近二十歲,父輩還說將我和六姐給她做兒女。
但她最後還是嫁人了,我記得我和六姐還去過她家。是冰坎河屋村,還去過翁氐的娘家,那個外婆還很愛惜我姐弟。那一次是這個外婆做生日,當我到這個外婆家裏,她見到人就說,我倆姐弟是亞良妹的大女兒和兒子。
當年我和姐姐見到她,一直都叫她媽咪都很親熱。也可能六叔的童養媳都是很小抱來的,她至二十歲左右才離開這個家,相信她也是為了感激爺爺的養育之恩。她本人又因故無法參加爺爺的葬禮,才叫她老公前來參加,從這方麵看來此人還是有情有義的。
爺爺的後事一切費用,全由我父親一人承擔,我們兄弟對父親待祖父的孝道行為,一切曆曆在目,如此大的場麵到底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糧我輩一點也不知道。
父親的勇於擔當,孝順老人之行為,以及極其高尚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們兄弟。從而同心合力勇敢前行。
我和姐姐又迴到了寧靜的教室,專心聆聽著老師講課。但是爺爺的離去,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失落感。情緒此起彼伏,對學習上心不在焉,但作業還是積極完成。
因一年級的課程簡單,寫的拚音字母還經常貼在牆上,老師也很滿意的。對這些書本兩年來不斷地翻看拚音字母,也係統性寫過多少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
上學了在學校裏有很多同學,上課下課又上課,分散了注意力,加上同學之間相互嬉鬧心情好多了,但是一旦放學迴到家裏心裏空蕩蕩的。
爺爺的離去多少的不習慣,多少的不自然,多少的不方便,也隻有自己才知道。盡管多少的困難多少的不便,還是要鼓起勇氣勇敢向前。
然而爺爺的離去直接影響到我五姐,從此五姐輟學了。五姐才上五年級,弟弟還小才七歲要人照看,當年母親要參加集體勞動。父親迴他廠裏工作離家五六十公裏,大哥剛高中畢業迴家。所以五姐輟學也是條件所迫實屬無奈。
聽母親說當時的生產隊幹部我叫大伯,他整天罵罵咧咧,說我母親全家人都讀書,誰做給你一家人吃。當年我家現實如此,但他們可不知道知識大過天的說法。
五姐那一年十五歲已成大姑娘了,家裏的所有家務一日三餐,菜地澆水撿柴割草全由他一肩挑盡。逐漸逐漸也參加集體勞動,不管多苦多累從不說一聲。
以後很多要母親幹的活都由她頂上。當年修水利建水庫山塘,這些苦活都由五姐去幹。五姐自從參加了集體勞動之後,也得到叔伯們的認可,都充分表揚她,是能吃苦耐勞積極肯幹的好姑娘。
從此母親也逐漸輕鬆一些了,加上那一年大哥高中畢業迴家參加集體勞動。家裏的勞動力也增加了,那些罵罵咧咧的聲調也降低了。
那一年全國性的大饑荒仍未徹底消除,農民隻能靠生產隊分口糧,是按人口分糧食,聽大人說人平每月二十五斤穀子,那麽二十五斤穀是什麽概念呢?現代人是不知道的。
那就是每百斤穀通過加工,隻能碾出六十八斤左右的米,這可是最高標準的出米率了。假如碾成現代米的質量,又白又精細最多也就是六成。
就算當年六成八的出米率可以說是糙米。也才隻有十七斤米,那十七斤米分成九十份,那就意味著一頓飯一個人還不足二兩米。這分量能吃飽嗎?當年農民煮什麽菜都沒有油,一年四季如此。
如果現代人一頓飯,肯定吃不了二兩米飯,那年代吃不飽加野菜,村裏沒野菜上大山裏采,人們就是用這種方法,艱難地一天天煎熬著,用各種方法去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