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明的臉瞬間暗淡,這是直接衝林川來的,還是含沙射影地影射他?
然而,裴傑無視李誌明的情緒變化,特意加大聲音說:“陛下,徐國公殺伐太過,為了避免關內地區再遭受幹旱蟲災,理應罷免林川的官職,把他貶到南方邊境去。”
“微臣同意,撤職林川,南下服役。”
目睹裴傑設局想要扳倒林川,他的黨羽紛紛附和。
“媽的!裴傑,我怎麽覺得我名譽受損的程度,比你老子去世還要悲催。” 林川高聲罵道,他知道裴傑自小父親去世,由長兄養育成人,裴傑這麽做絕非偶然。
“你、你……。”裴傑憤怒到口吃。
林川抖了抖官袍,不屑道:“無官一身輕,本官正愁找不到辭職的借口呢。”
“要是不做官,平時逗逗嵐萱、雲裳,戲耍一下那四個丫頭,登山看水,日子多逍遙啊。”
“徐國公,不能辭官!”魏征大叫。
他對以頡利獻祭持反對意見,但發現裴傑出聲,事情變得詭異起來,為什麽這麽多官員突然針對林川?
林川北伐有重大貢獻,要是被逼辭職,必將損害帝王在百姓中的威信,說不定會導致北方軍隊嘩變。
況且,朝廷各方勢力割據,太上皇派,秦王府派,還有隱秘勢力,加上幾位皇帝年齡漸長,也有各自的親信。
裴傑對太上皇死心塌地,執意打擊朝廷要員,必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內幕。
魏征直視裴傑,說道:“裴大人,您這話不對。徐國公憑兩次神頭嶺之戰就重挫敵軍,已是大唐的國家脊梁。我不知哪來給大人的勇氣,竟堂而皇之地發表如此厚顏無恥的言論,這是要顛覆大唐基石啊!”
“噴子魏說得沒錯,人要有道德,你的道德被狗吃了嗎?” 尉遲恭抓住機會猛烈迴懟:“老子都羞於跟你們同一朝為官。”
“正是,裴大人,請問您邀百官商討頡利一事,為何不斷將話題導向林川,公開詆毀?”長孫無忌質問道。
他反對處死頡利,卻從沒想過誣賴林川。
朝廷氣氛驟變,裴傑處於劣勢,憤怒吼叫:“你們,你們血口噴人。”
“您也知道這是血口噴人,那你們栽贓陷害徐國公呢,難道不是一樣?”長孫無忌寸步不讓。
“你、你休要狡辯。”裴傑怒火中燒。
見文臣武將爭論激烈,李承乾緩步走出,捧著朝板說:“父親,任何人都不會有叛亂的想法,孩兒認為徐國公絕不會有此舉。”
天子居然幫徐國公說話。
滿朝文武沒想到天子會袒護林川。
瞬間,紛紛投向天子的目光。
如果天子與林川結盟,那將是僅次於皇權的勢力。
李誌明神色一亮,驚訝地望向侄子李承乾。
他記得林川與其他皇帝沒有什麽交往,甚至有些疏遠,為什麽此時天子要站出來為林川辯護?
於是他忍不住問:“乾兒,講講你的理由吧。”
“父親。”
“徐國公職責重重,又身兼弘文館的學士。本該給我們這些皇家子弟授課,但他北伐歸來卻一直待在府裏,我還特意打聽,徐國公似乎總是陪著那兩位姬妾,在府中與丫頭們嬉鬧,沉迷於美色。”
“若他真有悖逆之心,應當趁北伐凱旋,趁機廣攬人才啊,可徐國公並沒有那樣做。”
“因此指責他會叛亂,純屬無稽之談。至於殺了頡利,孩兒讚同徐國公的做法。”
“徐國公性情怠惰,隻願沉迷於美人與生意之中,所以他想要一勞永逸。根據他對付奚族和契丹的提議,幾乎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他絕不會是因為殺人滅口而殺頡利。”
李誌明聞言不由瞥了眼林川,這時林川臉色都綠了。
這傻小子,真是個鐵憨憨。
這是在幫他辯護,還是在揭他的短?
注意到林川神情尷尬,李誌明仰天輕笑:“天子言糙理不糙,徐國公確非扶不上牆之徒。往後若未經確證便誣陷徐國公者,當場杖責。”
靠,這對父子都不是善茬。
林川心中疑惑,天子出麵袒護他確實超乎預料。
即便李誌明不治他罪,但李承乾身為天子,寧願得罪許多文官來幫襯他,必將令有不同意見的大臣倒向別的皇帝。
他不禁低語:“或許是長孫無忌的主意吧。”
長孫無忌神色亦有迷茫。
“陛下,徐國公為了丫鬟動殺,看來也有幾分道理。”長孫無忌說。
“是呀!最近林川都憔悴不少,肯定是過於縱欲。”李誌明笑道。
你才有病呢,老子正當年。
林川沒好氣地瞪了李誌明一眼。
如今,既然天子出聲了,朝廷的輿論立刻反轉。
李誌明饒有趣味掃視著百官,最後目光停在蜀王、魏王身上:“恪兒,朱雀,說說你們如何處置頡利?”
李恪看了林川一眼,果斷站出來:“父親,兒臣曾經赴前線,親眼目睹了將士們的慘狀,和邊境人民的困苦。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兒臣支持徐國公的意見。”
“陛下,唯有以仁德為政,才會獲得民眾擁戴,否則即使是漢武帝也被後世批判為濫用武力,兒臣支持父親懷柔策略。”
“好!”
李誌明起身,朗聲宣布:“天子和蜀王的做法沒錯,但我決定一意孤行,采納懷柔政策,若我決策失誤,讓天子、蜀王、徐國公等人彌補。”
“陛下,請再思慮。” 武官們不樂意地說。
“朕心意已決。”李誌民揮手道:“你們身為將領,南征北戰時殺伐建功,身為天子怎會殺盡俘虜,留下壞名聲?裴傑你負責處理頡利的事,林川你負責北伐俘虜的工作,嚐試招攬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杜爾等。若是他們投降,編入神武軍中,盡快將神武軍建製擴增到十萬人。”
然而,裴傑無視李誌明的情緒變化,特意加大聲音說:“陛下,徐國公殺伐太過,為了避免關內地區再遭受幹旱蟲災,理應罷免林川的官職,把他貶到南方邊境去。”
“微臣同意,撤職林川,南下服役。”
目睹裴傑設局想要扳倒林川,他的黨羽紛紛附和。
“媽的!裴傑,我怎麽覺得我名譽受損的程度,比你老子去世還要悲催。” 林川高聲罵道,他知道裴傑自小父親去世,由長兄養育成人,裴傑這麽做絕非偶然。
“你、你……。”裴傑憤怒到口吃。
林川抖了抖官袍,不屑道:“無官一身輕,本官正愁找不到辭職的借口呢。”
“要是不做官,平時逗逗嵐萱、雲裳,戲耍一下那四個丫頭,登山看水,日子多逍遙啊。”
“徐國公,不能辭官!”魏征大叫。
他對以頡利獻祭持反對意見,但發現裴傑出聲,事情變得詭異起來,為什麽這麽多官員突然針對林川?
林川北伐有重大貢獻,要是被逼辭職,必將損害帝王在百姓中的威信,說不定會導致北方軍隊嘩變。
況且,朝廷各方勢力割據,太上皇派,秦王府派,還有隱秘勢力,加上幾位皇帝年齡漸長,也有各自的親信。
裴傑對太上皇死心塌地,執意打擊朝廷要員,必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內幕。
魏征直視裴傑,說道:“裴大人,您這話不對。徐國公憑兩次神頭嶺之戰就重挫敵軍,已是大唐的國家脊梁。我不知哪來給大人的勇氣,竟堂而皇之地發表如此厚顏無恥的言論,這是要顛覆大唐基石啊!”
“噴子魏說得沒錯,人要有道德,你的道德被狗吃了嗎?” 尉遲恭抓住機會猛烈迴懟:“老子都羞於跟你們同一朝為官。”
“正是,裴大人,請問您邀百官商討頡利一事,為何不斷將話題導向林川,公開詆毀?”長孫無忌質問道。
他反對處死頡利,卻從沒想過誣賴林川。
朝廷氣氛驟變,裴傑處於劣勢,憤怒吼叫:“你們,你們血口噴人。”
“您也知道這是血口噴人,那你們栽贓陷害徐國公呢,難道不是一樣?”長孫無忌寸步不讓。
“你、你休要狡辯。”裴傑怒火中燒。
見文臣武將爭論激烈,李承乾緩步走出,捧著朝板說:“父親,任何人都不會有叛亂的想法,孩兒認為徐國公絕不會有此舉。”
天子居然幫徐國公說話。
滿朝文武沒想到天子會袒護林川。
瞬間,紛紛投向天子的目光。
如果天子與林川結盟,那將是僅次於皇權的勢力。
李誌明神色一亮,驚訝地望向侄子李承乾。
他記得林川與其他皇帝沒有什麽交往,甚至有些疏遠,為什麽此時天子要站出來為林川辯護?
於是他忍不住問:“乾兒,講講你的理由吧。”
“父親。”
“徐國公職責重重,又身兼弘文館的學士。本該給我們這些皇家子弟授課,但他北伐歸來卻一直待在府裏,我還特意打聽,徐國公似乎總是陪著那兩位姬妾,在府中與丫頭們嬉鬧,沉迷於美色。”
“若他真有悖逆之心,應當趁北伐凱旋,趁機廣攬人才啊,可徐國公並沒有那樣做。”
“因此指責他會叛亂,純屬無稽之談。至於殺了頡利,孩兒讚同徐國公的做法。”
“徐國公性情怠惰,隻願沉迷於美人與生意之中,所以他想要一勞永逸。根據他對付奚族和契丹的提議,幾乎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他絕不會是因為殺人滅口而殺頡利。”
李誌明聞言不由瞥了眼林川,這時林川臉色都綠了。
這傻小子,真是個鐵憨憨。
這是在幫他辯護,還是在揭他的短?
注意到林川神情尷尬,李誌明仰天輕笑:“天子言糙理不糙,徐國公確非扶不上牆之徒。往後若未經確證便誣陷徐國公者,當場杖責。”
靠,這對父子都不是善茬。
林川心中疑惑,天子出麵袒護他確實超乎預料。
即便李誌明不治他罪,但李承乾身為天子,寧願得罪許多文官來幫襯他,必將令有不同意見的大臣倒向別的皇帝。
他不禁低語:“或許是長孫無忌的主意吧。”
長孫無忌神色亦有迷茫。
“陛下,徐國公為了丫鬟動殺,看來也有幾分道理。”長孫無忌說。
“是呀!最近林川都憔悴不少,肯定是過於縱欲。”李誌明笑道。
你才有病呢,老子正當年。
林川沒好氣地瞪了李誌明一眼。
如今,既然天子出聲了,朝廷的輿論立刻反轉。
李誌明饒有趣味掃視著百官,最後目光停在蜀王、魏王身上:“恪兒,朱雀,說說你們如何處置頡利?”
李恪看了林川一眼,果斷站出來:“父親,兒臣曾經赴前線,親眼目睹了將士們的慘狀,和邊境人民的困苦。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兒臣支持徐國公的意見。”
“陛下,唯有以仁德為政,才會獲得民眾擁戴,否則即使是漢武帝也被後世批判為濫用武力,兒臣支持父親懷柔策略。”
“好!”
李誌明起身,朗聲宣布:“天子和蜀王的做法沒錯,但我決定一意孤行,采納懷柔政策,若我決策失誤,讓天子、蜀王、徐國公等人彌補。”
“陛下,請再思慮。” 武官們不樂意地說。
“朕心意已決。”李誌民揮手道:“你們身為將領,南征北戰時殺伐建功,身為天子怎會殺盡俘虜,留下壞名聲?裴傑你負責處理頡利的事,林川你負責北伐俘虜的工作,嚐試招攬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杜爾等。若是他們投降,編入神武軍中,盡快將神武軍建製擴增到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