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向房玄嶺和杜如晦確認,是否有關於城市邊界的最新情報,他此刻顯得有些困惑。
“陛下,長安市的消息至關重要,未雨綢繆總是好的。如果頡利準備南下,我建議我們采取全麵反攻,當年的六路大軍策略是個不錯的選擇。”李績堅定地提議,雙手抱拳。
春節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大地逐漸迴春。盡管北方氣候依然寒冷,但比起冬季的大雪封山,情況已經好了許多。北伐的計劃應該提上日程了。
“朝廷已經籌備了三年,財政充足,軍隊強大,我們有能力一戰,陛下,下令吧!”李孝恭建議。
然而,蕭禹站出來反對:“王爺,糧草未備,兵馬未集,北方氣候惡劣,時機並不成熟。”
“怎能說是無端出兵呢?難道我們不應雪恥嗎?”李孝恭反駁。
“王爺,頡利勢力強大,就算內部動蕩,仍有忠誠的將領。北伐,您有必勝的把握嗎?”蕭禹針鋒相對,“若戰敗,王爺和各位將領能承擔得起後果嗎?”
這話一出,立刻引來將領們的反駁,文臣武將爭論不休。
李世民麵色猶豫,他在等待,等待北方的確切消息,出兵必須有正當理由,才能激發士氣,得到民眾的支持。況且,許多重臣反對出兵,除非消息確鑿,否則必須謹慎對待。
“咳咳。”李世民輕咳兩聲,示意轉移話題,“此事尚無定論,但朝廷需盡快行動,抓住機會,伺機而動。”
“陛下,武功侯求見。”太監適時報告。
“宣!”李世民下令。
林川步入大殿,鞠躬行禮,看到朝堂內聚集了不少官員,或是國公,或是重臣,個個麵紅耳赤,顯然剛剛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李孝恭急忙問道:“林川,甘州、肅州的情況是真的嗎?”
“還沒有確切的結果嗎?”林川好奇地問。
李孝恭瞪了蕭禹、裴寂等人一眼,氣憤地說:“有人認為出兵沒有正當理由。”
“哦!沒有正當理由。”林川輕輕應了一聲。
在朝廷裏,總有人在關鍵時刻設絆子,更何況是大規模的北伐行動。林川抱拳向李世民建議:“陛下,有人想逃避,有人追求仁義之名卻忘了,這些代價是邊城士兵和百姓的生命。我建議,誰主張求和,誰追求仁義之名,就讓他全家遷往邊疆,希望突厥攻城時他們還能安然無恙。”
蕭禹和裴寂聞言,不禁倒吸一口冷氣,覺得林川太過激進了。
“沒錯,什麽沒有理由,什麽仁義之師,都是廢話,我看他們就是貪生怕死。”李孝恭附和。
“邊疆的將領、士兵,邊疆百姓的命也是命。”程咬金說道。
“長安公、王爺、宿國公,你們別隻顧嘴上痛快,你們忘了隋煬帝嗎?忘了渭水之盟嗎?這場仗,誰能保證必勝?”蕭禹提醒。
這話一出,大殿內的氣氛變得尷尬。蕭禹似乎把北伐看作是隋煬帝對高句麗的三次遠征。
若敗,皇帝的威信受損,將領們也將難辭其咎。
“哈哈哈。”林川笑道,“丞相,您不僅危言聳聽,還打擊士氣,我保證這場仗必勝。”
“沒有理由,你憑什麽保證?”蕭禹怒斥。
這時,虞世南進言:“陛下,朝廷內外交困,百姓議論紛紛,若出兵無名,大唐恐怕會重蹈隋朝覆轍,連陛下……。”
他的話雖未明說,但意思十分明顯。
武將們氣憤卻又不敢多言,畢竟他們不擅長辯論。李世民的神色漸漸猶豫,若落下窮兵黷武的名聲,再加上玄武門之變,他的聲譽將徹底毀掉。
北伐失敗,他也將萬劫不複。
“陛下,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林川直言。
“說!”李世民煩躁地迴應。
林川瞥了蕭禹、裴寂、虞世南一眼,直接說道:“陛下,所謂的仁義之師,是以邊境百姓的生命為代價。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他們的生命也不例外,不是用來當炮灰的。”
“至於沒有理由,黑騎救了那麽多百姓,當初有借口卻沒有實力,現在有了實力,可以以保護邊疆百姓免受突厥侵害為由出兵。若要鼓舞士氣,以大唐的榮譽為由,也能出兵。”
“林川,你是在故意忽視隋煬帝嗎?”蕭禹質問,“他滅吐穀渾,討占城,征契丹,突厥,琉球,三次征高句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楊玄感叛亂,難道你想讓陛下也落得如此下場嗎?”
“丞相,容我直言。帝王的私德不論,隋煬帝創立科舉製度,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如今朝廷享受著運河帶來的好處。如果不是急於求成,導致民不聊生,他堪稱明君。”林川說,“即使陛下,也該以他為榜樣。”
“大膽!”長孫無忌嗬斥。
蕭禹痛心疾首地說:“你怎麽敢將陛下與隋煬帝相提並論?”
李世民臉色陰沉,狠狠瞪著林川。大唐建國以來,有意無意貶低楊廣,以彰顯大唐的正統,這個混蛋竟說他效仿隋煬帝,不怕讓人聯想到玄武門之變。他瞬間逼近爆發的邊緣。
大殿內鴉雀無聲,百官惶恐,生怕李世民遷怒於他們。
林川無視他憤怒的表情,大聲說:“隋煬帝被人唾棄,是因為他失敗了,成了亡
“陛下,長安市的消息至關重要,未雨綢繆總是好的。如果頡利準備南下,我建議我們采取全麵反攻,當年的六路大軍策略是個不錯的選擇。”李績堅定地提議,雙手抱拳。
春節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大地逐漸迴春。盡管北方氣候依然寒冷,但比起冬季的大雪封山,情況已經好了許多。北伐的計劃應該提上日程了。
“朝廷已經籌備了三年,財政充足,軍隊強大,我們有能力一戰,陛下,下令吧!”李孝恭建議。
然而,蕭禹站出來反對:“王爺,糧草未備,兵馬未集,北方氣候惡劣,時機並不成熟。”
“怎能說是無端出兵呢?難道我們不應雪恥嗎?”李孝恭反駁。
“王爺,頡利勢力強大,就算內部動蕩,仍有忠誠的將領。北伐,您有必勝的把握嗎?”蕭禹針鋒相對,“若戰敗,王爺和各位將領能承擔得起後果嗎?”
這話一出,立刻引來將領們的反駁,文臣武將爭論不休。
李世民麵色猶豫,他在等待,等待北方的確切消息,出兵必須有正當理由,才能激發士氣,得到民眾的支持。況且,許多重臣反對出兵,除非消息確鑿,否則必須謹慎對待。
“咳咳。”李世民輕咳兩聲,示意轉移話題,“此事尚無定論,但朝廷需盡快行動,抓住機會,伺機而動。”
“陛下,武功侯求見。”太監適時報告。
“宣!”李世民下令。
林川步入大殿,鞠躬行禮,看到朝堂內聚集了不少官員,或是國公,或是重臣,個個麵紅耳赤,顯然剛剛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李孝恭急忙問道:“林川,甘州、肅州的情況是真的嗎?”
“還沒有確切的結果嗎?”林川好奇地問。
李孝恭瞪了蕭禹、裴寂等人一眼,氣憤地說:“有人認為出兵沒有正當理由。”
“哦!沒有正當理由。”林川輕輕應了一聲。
在朝廷裏,總有人在關鍵時刻設絆子,更何況是大規模的北伐行動。林川抱拳向李世民建議:“陛下,有人想逃避,有人追求仁義之名卻忘了,這些代價是邊城士兵和百姓的生命。我建議,誰主張求和,誰追求仁義之名,就讓他全家遷往邊疆,希望突厥攻城時他們還能安然無恙。”
蕭禹和裴寂聞言,不禁倒吸一口冷氣,覺得林川太過激進了。
“沒錯,什麽沒有理由,什麽仁義之師,都是廢話,我看他們就是貪生怕死。”李孝恭附和。
“邊疆的將領、士兵,邊疆百姓的命也是命。”程咬金說道。
“長安公、王爺、宿國公,你們別隻顧嘴上痛快,你們忘了隋煬帝嗎?忘了渭水之盟嗎?這場仗,誰能保證必勝?”蕭禹提醒。
這話一出,大殿內的氣氛變得尷尬。蕭禹似乎把北伐看作是隋煬帝對高句麗的三次遠征。
若敗,皇帝的威信受損,將領們也將難辭其咎。
“哈哈哈。”林川笑道,“丞相,您不僅危言聳聽,還打擊士氣,我保證這場仗必勝。”
“沒有理由,你憑什麽保證?”蕭禹怒斥。
這時,虞世南進言:“陛下,朝廷內外交困,百姓議論紛紛,若出兵無名,大唐恐怕會重蹈隋朝覆轍,連陛下……。”
他的話雖未明說,但意思十分明顯。
武將們氣憤卻又不敢多言,畢竟他們不擅長辯論。李世民的神色漸漸猶豫,若落下窮兵黷武的名聲,再加上玄武門之變,他的聲譽將徹底毀掉。
北伐失敗,他也將萬劫不複。
“陛下,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林川直言。
“說!”李世民煩躁地迴應。
林川瞥了蕭禹、裴寂、虞世南一眼,直接說道:“陛下,所謂的仁義之師,是以邊境百姓的生命為代價。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他們的生命也不例外,不是用來當炮灰的。”
“至於沒有理由,黑騎救了那麽多百姓,當初有借口卻沒有實力,現在有了實力,可以以保護邊疆百姓免受突厥侵害為由出兵。若要鼓舞士氣,以大唐的榮譽為由,也能出兵。”
“林川,你是在故意忽視隋煬帝嗎?”蕭禹質問,“他滅吐穀渾,討占城,征契丹,突厥,琉球,三次征高句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楊玄感叛亂,難道你想讓陛下也落得如此下場嗎?”
“丞相,容我直言。帝王的私德不論,隋煬帝創立科舉製度,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如今朝廷享受著運河帶來的好處。如果不是急於求成,導致民不聊生,他堪稱明君。”林川說,“即使陛下,也該以他為榜樣。”
“大膽!”長孫無忌嗬斥。
蕭禹痛心疾首地說:“你怎麽敢將陛下與隋煬帝相提並論?”
李世民臉色陰沉,狠狠瞪著林川。大唐建國以來,有意無意貶低楊廣,以彰顯大唐的正統,這個混蛋竟說他效仿隋煬帝,不怕讓人聯想到玄武門之變。他瞬間逼近爆發的邊緣。
大殿內鴉雀無聲,百官惶恐,生怕李世民遷怒於他們。
林川無視他憤怒的表情,大聲說:“隋煬帝被人唾棄,是因為他失敗了,成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