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秘書處做好準備!\"
李績吩咐道。
\"嗯,懷道,務必保護好陛下和太子的安全,其他的事情就不用再多說了。\"
李績和侯君集都推測是羅成出手,不過李世民已經下令,讓他們不管此事。
更何況。
眾所周知,李世民已經深受病痛折磨,難以救治。
就算羅成不動手,也隻是延緩結局而已。
按常理,應當讓長孫皇後和李世民夫妻倆再見一麵。
然而...
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必要經曆。
兩位老將領進入市區,秦懷道收拾好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的事務。
不久,李君羨帶領二十多名騎兵急匆匆地趕迴。
他奉李世民的秘密命令四處召集兵馬,現在才迴到李世民身邊。
本來,作為李世民最信賴的人,李君羨在李世民身邊,或許李世民就不會去世。
但世事無常,誰能預知今日的災難。
\"陛下!\"
李君羨從馬上跳下,疾步跑向李世民所在之處。
秦懷道攔住了他。
...
李績和侯君集率隊進入長安,城內的軍隊都接到了李承乾的指令,無條件投降。
這股席卷整個大唐的風暴,如果不是中間出了差錯,恐怕會更快平息。
伍行七王的計劃原本天衣無縫,加上李承乾坐鎮長安,原本萬無一失。
但是,他們都低估了李世民多年暗中布置的後手。
即使天策軍和玄甲軍被調往邊境,暗中仍有大批忠於李世民的兵馬秘密監視。
等到時機成熟,混亂四起時,一舉掃蕩世家大軍。
這一戰下來,伍行七王的世家元氣大傷,首領家族都被處以極刑。
遺留的餘孽,隻剩一些女性眷屬和旁係無關人士。
最近,李君羨就是帶著李世民的秘密命令做這樣的事情。
如今,所有火器的資料已被李君羨銷毀。
再加上大唐軍隊掌握的火器和查抄世家兵工廠所得,近十年內,無論外敵企圖趁大唐虛弱之際大舉進犯,或是有其他意圖,都能用這批火器讓他們付出代價。
皇宮大門敞開,衛兵分列兩側。
他們身材魁梧,氣勢非凡,鎧甲閃耀著淡淡的金色光芒。
宮門口的老太監等了很久,沒有等到李承乾,卻等來了兩位將軍。
他並不意外,隻是略感哀傷。
大唐又少了一位皇帝,隻是...陛下為何沒迴來。
陛下英明神武,曾是天策上將軍,若迴宮,他本應走在前麵。
難道...
老太監不敢多想,連忙低頭。
他見過太多,自然想得深遠。
\"延福。\"李績認得老太監,突然叫道,\"陛下和太子都在門口,你去看看,讓人準備一下!\"
李績的聲音有些顫抖,喊老太監時,顯得有些難以啟齒。
老太監原以為自己能承受打擊。
他已做好心理準備,聽完後還是癱坐在地上。
身邊的幾個小太監和宮女連忙攙扶,卻無法扶起這位在宮中多年的內務總管太監。
人非草木,怎能無情!
\"老奴記下了,這就...準備...\"
侯君集歎了口氣說道。
\"延福,長孫皇後那邊...我們倆不宜過去,還是由宮裏的人去通知吧!\"
老太監跪倒低頭,讓開道路給兩位將軍。
\"請兩位將軍放心,老奴去通知。\"
李績和侯君集下馬,卸下所有武器,僅穿著鎧甲進入皇宮。
他們要傳達陛下的旨意,傳遞皇位。
...
含元殿內,文武百官聚首。
許久未見的長孫無忌,頭纏繃帶,自從從印台山下來就一直閉門不出。
現在,他不得不出現。
他已經得到消息,此刻麵色如土。
沒想到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四皇子李治,九皇子李承乾到。\"外麵有人高聲喊道。
文武大臣分列兩側,都低著頭沉默不語,早知道的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猜到了。
現在要在兩位皇子中決定,誰將成為新的太子。
李泰臉上帶著喜悅,盡管看上去平靜,但一些細微之處仍透露出他勝券在握的態勢。
李治對皇位並無興趣,如果不是不能出皇宮,他更想去看看父皇和皇兄。
兩位皇子。
一位意氣風發。
一位眉頭緊鎖。
李績和侯君集互視一眼,心照不宣。
從這些細節看,陛下臨終的決定沒有錯。
兩位皇子站在大殿中央,李泰上前一步,不禁問道。
\"兩位將軍,父皇和太子現在在哪裏,不知...\"
他關心的不是二人的安全。
他要見到李世民,確認他的選擇。
\"傳,陛下的旨意。\"李績打斷了李泰的問話。
他可不想聽四皇子的問題。
\"九皇子李治,繼承大唐正統。\"
\"立即登基!\"
話音剛落,一時之間,朝堂震驚......
什麽!
這是什麽話!
這是什麽意思!
四皇子李泰聽到旨意,大吃一驚。
瞬間。
不知是激動還是憤怒,他緊握雙拳。
\"陛下呢,為什麽由兩位將軍傳旨,而不是陛下!\"
一位老臣上前說道。
這可是大事,在未見到李世民之前,即使李績和侯君集都是朝廷德高望重的老將軍。
但他們隻是將軍,並且沒有朝廷官員在場,根本無法確定他們說的是真是假。
決定一國之君,本就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
這還不是聖旨,而是旨意。
自然有很多人不信服。
\"張大人,您是在質疑本將所說的話嗎?如果不是事態緊急,我也不會召集你們前來。\"
\"陛下已經駕崩,這旨意是在邊軍麵前宣布的。\"
\"你可以不信我和君集,但你不可以質疑邊軍的人。\"
\"他們總不會欺騙你們吧。\"
李績上前一步,怒聲道。
\"我們和陛下拚死殺迴來,會為了一個皇位騙你們嗎?\"
\"你們這些老臣在朝堂上無所作為,現在居然還敢質疑我們。\"
\"張大人,如果你不信,大可去查證!\"
朝堂上頓時一片靜默。
這兩位將軍,一位鎮守邊陲多年,另一位則是大唐兩大支柱之一。
這兩個人,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撒謊。
但決定國家領導權的問題,怎能僅憑他們倆的話就定論。
有人開始動起了心思,畢竟空口無憑。
“長孫大人,您現在怎麽沉默了,這個時候應該由您發言才是。”
有人望向長孫無忌,原本最該發聲的應該是他,朝中許多人其實都傾向於李泰。
因為李泰常年居住在長安,而李治則多年在外遊學,自然與朝廷官員少有交集。
如今若李治登基,他的心思難以揣測,甚至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但四皇子李泰不同,他常與官員打交道,李世民也時常帶他見朝臣。
朝堂上的事,李泰了如指掌。
況且大家都知道。
李泰甘願為帝位做替身,長久被困於皇宮地牢。
如今大難不死,李世民離世後為何會忘記這位付出甚多的皇子呢?
眾人紛紛催促長孫無忌表態。
就連李泰也用威逼的目光盯著長孫無忌。
他不僅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更是李世民的摯友,本就位高權重。
他隻要一句話,再加朝臣們合力一搏。
無論李世民的口諭真假,都能變成假的。
關鍵看長孫無忌如何抉擇。
文臣當然希望四皇子李泰即位,而留在朝堂的眾多武將則支持李績和侯君集的口述。
如果兩派立場相悖,整個大唐也將動蕩不安。
“長孫大人,本王認為現在您應該站出來講句公道話。”
李泰盡量保持平靜的聲音。
“如今父皇駕崩,如果您不說話,難道要母後出麵主持公道嗎?”
“母後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最好別讓她操心。”
越說到後麵,語氣越是冷峻。
這一刻,連傻子都明白李泰的意圖,何況各位大臣。
“此事需從長計議。”
長孫無忌終於開口。
若不是要考慮長孫家族的利益,他必定會遵從李世民的遺命。
但李治登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沒人知道李治的想法。
四皇子不同,他更能平衡朝局,也更易溝通。
“放肆!你們這些老家夥,難道要違抗聖旨嗎!!!”
李績勃然大怒。
他甚至有心殺光這些大臣,這些老家夥早已腐朽,是朝廷的蛀蟲。
侯君集則冷靜得多。
陛下離世前雖考慮周全,唯獨沒料到這一茬。
以當時的條件,李世民已無力親筆書寫聖旨,再加上玉璽還在皇宮內。
這場風暴是注定的。
四皇子李泰和這些大臣的強硬態度,絕非易事。
九皇子登基看來風波不斷。
“懋功,父皇剛駕崩,再等等看。”
“此事不可急,如今天下劇變,世家之事和我們的幾場大戰讓百姓惶恐。”
“現在朝廷不能大亂,等處理完世家餘孽,安撫百姓,我們再與這些人好好周旋。”
李績不再言語,但這並不意味著四皇子不會步步緊逼。
他轉向九皇子李治。
“九皇弟,兄長覺得九弟應該站出來講句話。”
“暫且不論父皇的命令是否有意義,看當前形勢。”
“你應該說句公道話。”
“九弟,早年遊曆天下,功勞不小。”
“但九弟未曾與朝中大臣交往,也不懂朝廷大事。”
“皇兄以為可能是兩位老將軍聽錯了父皇的口諭,你說...是嗎!!!”
聲音漸冷,含元殿裏全是聰明人,四皇子已動了殺機。
所有人都看著李治,甚至李績和侯君集已決定。
隻要李治敢站出來,這些老將軍,甚至外麵的軍隊一定會聽從李治。
畢竟這是父皇臨終遺言,意義非凡。
此刻。
李治渾身顫抖,外人以為他是害怕。
李績和侯君集都恨鐵不成鋼,隻要李治能硬氣一些,他們也會跟隨。
“皇兄,微臣認為如今父皇和皇兄屍骨未寒,此刻應以父皇、皇兄為重。”
“微臣無意爭奪皇位,皇兄若想要,自可登基。”
“隻是此時此刻,四哥,你的皇位坐得安穩嗎!!!”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人人臉上露出慚愧。
這些陪伴李世民的大臣,覺悟竟不及半大的皇子,真是...
四皇子李泰緊緊握住拳頭,他現在就想動手掐死這個親弟弟。
好一個大義凜然,既然你不想要,為何不讓皇兄來,你現在這麽說是什麽意思。
難道是看不慣皇兄繼位嗎?
好,既然如此,既然你敢說這話,把所有人都逼入絕境。
那麽,本王就再等等,再等等!!!
“既然九皇弟如此說,那就隻好驚動母後了,此事非同小可,本王看還是再等等吧。”
李泰壓低聲音說道。
外麵有人高唿。
“房玄齡大人,杜如晦大人到!!!
兩位老大人突然到來,整個朝堂大亂,他們來得太及時了。
李績和侯君集鬆了口氣。
如今房玄齡、杜如晦兩位老大人入朝,這些文臣
李績吩咐道。
\"嗯,懷道,務必保護好陛下和太子的安全,其他的事情就不用再多說了。\"
李績和侯君集都推測是羅成出手,不過李世民已經下令,讓他們不管此事。
更何況。
眾所周知,李世民已經深受病痛折磨,難以救治。
就算羅成不動手,也隻是延緩結局而已。
按常理,應當讓長孫皇後和李世民夫妻倆再見一麵。
然而...
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必要經曆。
兩位老將領進入市區,秦懷道收拾好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的事務。
不久,李君羨帶領二十多名騎兵急匆匆地趕迴。
他奉李世民的秘密命令四處召集兵馬,現在才迴到李世民身邊。
本來,作為李世民最信賴的人,李君羨在李世民身邊,或許李世民就不會去世。
但世事無常,誰能預知今日的災難。
\"陛下!\"
李君羨從馬上跳下,疾步跑向李世民所在之處。
秦懷道攔住了他。
...
李績和侯君集率隊進入長安,城內的軍隊都接到了李承乾的指令,無條件投降。
這股席卷整個大唐的風暴,如果不是中間出了差錯,恐怕會更快平息。
伍行七王的計劃原本天衣無縫,加上李承乾坐鎮長安,原本萬無一失。
但是,他們都低估了李世民多年暗中布置的後手。
即使天策軍和玄甲軍被調往邊境,暗中仍有大批忠於李世民的兵馬秘密監視。
等到時機成熟,混亂四起時,一舉掃蕩世家大軍。
這一戰下來,伍行七王的世家元氣大傷,首領家族都被處以極刑。
遺留的餘孽,隻剩一些女性眷屬和旁係無關人士。
最近,李君羨就是帶著李世民的秘密命令做這樣的事情。
如今,所有火器的資料已被李君羨銷毀。
再加上大唐軍隊掌握的火器和查抄世家兵工廠所得,近十年內,無論外敵企圖趁大唐虛弱之際大舉進犯,或是有其他意圖,都能用這批火器讓他們付出代價。
皇宮大門敞開,衛兵分列兩側。
他們身材魁梧,氣勢非凡,鎧甲閃耀著淡淡的金色光芒。
宮門口的老太監等了很久,沒有等到李承乾,卻等來了兩位將軍。
他並不意外,隻是略感哀傷。
大唐又少了一位皇帝,隻是...陛下為何沒迴來。
陛下英明神武,曾是天策上將軍,若迴宮,他本應走在前麵。
難道...
老太監不敢多想,連忙低頭。
他見過太多,自然想得深遠。
\"延福。\"李績認得老太監,突然叫道,\"陛下和太子都在門口,你去看看,讓人準備一下!\"
李績的聲音有些顫抖,喊老太監時,顯得有些難以啟齒。
老太監原以為自己能承受打擊。
他已做好心理準備,聽完後還是癱坐在地上。
身邊的幾個小太監和宮女連忙攙扶,卻無法扶起這位在宮中多年的內務總管太監。
人非草木,怎能無情!
\"老奴記下了,這就...準備...\"
侯君集歎了口氣說道。
\"延福,長孫皇後那邊...我們倆不宜過去,還是由宮裏的人去通知吧!\"
老太監跪倒低頭,讓開道路給兩位將軍。
\"請兩位將軍放心,老奴去通知。\"
李績和侯君集下馬,卸下所有武器,僅穿著鎧甲進入皇宮。
他們要傳達陛下的旨意,傳遞皇位。
...
含元殿內,文武百官聚首。
許久未見的長孫無忌,頭纏繃帶,自從從印台山下來就一直閉門不出。
現在,他不得不出現。
他已經得到消息,此刻麵色如土。
沒想到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四皇子李治,九皇子李承乾到。\"外麵有人高聲喊道。
文武大臣分列兩側,都低著頭沉默不語,早知道的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猜到了。
現在要在兩位皇子中決定,誰將成為新的太子。
李泰臉上帶著喜悅,盡管看上去平靜,但一些細微之處仍透露出他勝券在握的態勢。
李治對皇位並無興趣,如果不是不能出皇宮,他更想去看看父皇和皇兄。
兩位皇子。
一位意氣風發。
一位眉頭緊鎖。
李績和侯君集互視一眼,心照不宣。
從這些細節看,陛下臨終的決定沒有錯。
兩位皇子站在大殿中央,李泰上前一步,不禁問道。
\"兩位將軍,父皇和太子現在在哪裏,不知...\"
他關心的不是二人的安全。
他要見到李世民,確認他的選擇。
\"傳,陛下的旨意。\"李績打斷了李泰的問話。
他可不想聽四皇子的問題。
\"九皇子李治,繼承大唐正統。\"
\"立即登基!\"
話音剛落,一時之間,朝堂震驚......
什麽!
這是什麽話!
這是什麽意思!
四皇子李泰聽到旨意,大吃一驚。
瞬間。
不知是激動還是憤怒,他緊握雙拳。
\"陛下呢,為什麽由兩位將軍傳旨,而不是陛下!\"
一位老臣上前說道。
這可是大事,在未見到李世民之前,即使李績和侯君集都是朝廷德高望重的老將軍。
但他們隻是將軍,並且沒有朝廷官員在場,根本無法確定他們說的是真是假。
決定一國之君,本就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
這還不是聖旨,而是旨意。
自然有很多人不信服。
\"張大人,您是在質疑本將所說的話嗎?如果不是事態緊急,我也不會召集你們前來。\"
\"陛下已經駕崩,這旨意是在邊軍麵前宣布的。\"
\"你可以不信我和君集,但你不可以質疑邊軍的人。\"
\"他們總不會欺騙你們吧。\"
李績上前一步,怒聲道。
\"我們和陛下拚死殺迴來,會為了一個皇位騙你們嗎?\"
\"你們這些老臣在朝堂上無所作為,現在居然還敢質疑我們。\"
\"張大人,如果你不信,大可去查證!\"
朝堂上頓時一片靜默。
這兩位將軍,一位鎮守邊陲多年,另一位則是大唐兩大支柱之一。
這兩個人,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撒謊。
但決定國家領導權的問題,怎能僅憑他們倆的話就定論。
有人開始動起了心思,畢竟空口無憑。
“長孫大人,您現在怎麽沉默了,這個時候應該由您發言才是。”
有人望向長孫無忌,原本最該發聲的應該是他,朝中許多人其實都傾向於李泰。
因為李泰常年居住在長安,而李治則多年在外遊學,自然與朝廷官員少有交集。
如今若李治登基,他的心思難以揣測,甚至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但四皇子李泰不同,他常與官員打交道,李世民也時常帶他見朝臣。
朝堂上的事,李泰了如指掌。
況且大家都知道。
李泰甘願為帝位做替身,長久被困於皇宮地牢。
如今大難不死,李世民離世後為何會忘記這位付出甚多的皇子呢?
眾人紛紛催促長孫無忌表態。
就連李泰也用威逼的目光盯著長孫無忌。
他不僅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更是李世民的摯友,本就位高權重。
他隻要一句話,再加朝臣們合力一搏。
無論李世民的口諭真假,都能變成假的。
關鍵看長孫無忌如何抉擇。
文臣當然希望四皇子李泰即位,而留在朝堂的眾多武將則支持李績和侯君集的口述。
如果兩派立場相悖,整個大唐也將動蕩不安。
“長孫大人,本王認為現在您應該站出來講句公道話。”
李泰盡量保持平靜的聲音。
“如今父皇駕崩,如果您不說話,難道要母後出麵主持公道嗎?”
“母後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最好別讓她操心。”
越說到後麵,語氣越是冷峻。
這一刻,連傻子都明白李泰的意圖,何況各位大臣。
“此事需從長計議。”
長孫無忌終於開口。
若不是要考慮長孫家族的利益,他必定會遵從李世民的遺命。
但李治登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沒人知道李治的想法。
四皇子不同,他更能平衡朝局,也更易溝通。
“放肆!你們這些老家夥,難道要違抗聖旨嗎!!!”
李績勃然大怒。
他甚至有心殺光這些大臣,這些老家夥早已腐朽,是朝廷的蛀蟲。
侯君集則冷靜得多。
陛下離世前雖考慮周全,唯獨沒料到這一茬。
以當時的條件,李世民已無力親筆書寫聖旨,再加上玉璽還在皇宮內。
這場風暴是注定的。
四皇子李泰和這些大臣的強硬態度,絕非易事。
九皇子登基看來風波不斷。
“懋功,父皇剛駕崩,再等等看。”
“此事不可急,如今天下劇變,世家之事和我們的幾場大戰讓百姓惶恐。”
“現在朝廷不能大亂,等處理完世家餘孽,安撫百姓,我們再與這些人好好周旋。”
李績不再言語,但這並不意味著四皇子不會步步緊逼。
他轉向九皇子李治。
“九皇弟,兄長覺得九弟應該站出來講句話。”
“暫且不論父皇的命令是否有意義,看當前形勢。”
“你應該說句公道話。”
“九弟,早年遊曆天下,功勞不小。”
“但九弟未曾與朝中大臣交往,也不懂朝廷大事。”
“皇兄以為可能是兩位老將軍聽錯了父皇的口諭,你說...是嗎!!!”
聲音漸冷,含元殿裏全是聰明人,四皇子已動了殺機。
所有人都看著李治,甚至李績和侯君集已決定。
隻要李治敢站出來,這些老將軍,甚至外麵的軍隊一定會聽從李治。
畢竟這是父皇臨終遺言,意義非凡。
此刻。
李治渾身顫抖,外人以為他是害怕。
李績和侯君集都恨鐵不成鋼,隻要李治能硬氣一些,他們也會跟隨。
“皇兄,微臣認為如今父皇和皇兄屍骨未寒,此刻應以父皇、皇兄為重。”
“微臣無意爭奪皇位,皇兄若想要,自可登基。”
“隻是此時此刻,四哥,你的皇位坐得安穩嗎!!!”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人人臉上露出慚愧。
這些陪伴李世民的大臣,覺悟竟不及半大的皇子,真是...
四皇子李泰緊緊握住拳頭,他現在就想動手掐死這個親弟弟。
好一個大義凜然,既然你不想要,為何不讓皇兄來,你現在這麽說是什麽意思。
難道是看不慣皇兄繼位嗎?
好,既然如此,既然你敢說這話,把所有人都逼入絕境。
那麽,本王就再等等,再等等!!!
“既然九皇弟如此說,那就隻好驚動母後了,此事非同小可,本王看還是再等等吧。”
李泰壓低聲音說道。
外麵有人高唿。
“房玄齡大人,杜如晦大人到!!!
兩位老大人突然到來,整個朝堂大亂,他們來得太及時了。
李績和侯君集鬆了口氣。
如今房玄齡、杜如晦兩位老大人入朝,這些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