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倆人的解釋,徐浩明的火氣也就消了,說:“姨,我倆給你寫張借條吧?等我們長大了一定還你。”
姨嫣然一笑說:“姨媽也是半個媽,你們的事也是我的事,不必放在心上,你們一起多叫我幾聲姨媽,我這錢就用得開心。”
徐浩明及華誌芸異口同聲叫著:“姨媽,姨媽,好姨媽!”
姨忙不迭地應著:“哎!哎!哎!好外甥(女)!”倆人高高興興告辭迴家。
浩明幫著借來了錢,小孩幹大事,華誌芸父母佩服得五體投地。誌芸母親馬上雇人把誌芸父親送進了醫院。交了錢後醫院馬上進行腰椎dhs內固定術,手術很成功。住院期間,病人能吃能睡能拉,大家也放心。華誌芸母親因為家中事多,還得參加隊裏勞動增加收入,隻得留在家中,由兩個孩子在醫院服侍病人。泡水買飯,服侍大小便,倒扁馬桶及夜壺,擦身換衣,洗衣……兩個小孩搶著幹,病人閑得慌,兩個孩子一左一右,坐在病床上陪聊,晚上就各租了躺椅及被子睡在病床後走道上,把病人服侍得無微不至,頭頭是道……同室的病人陪護及醫生護士,都稱讚倆小孩手腳勤快,配合默契,長大了一定能孝敬長輩。有人問誌芸父親:“看長相,這倆孩子不像親兄妹啊,到底是什麽關係?”
華誌芸父親自豪地把兩個孩子青梅竹馬不是兄妹勝似兄妹的關係告訴了大家。大家齊讚:“自小看看長大更能進一步。”
徐浩明與華誌芸相視一笑,禮貌地向大家鞠躬致謝。
半個月後華誌芸父親出院迴家養傷。後來華誌芸父親沒有留下殘疾,全家人從心底感謝徐浩明。
以後倆人更是難解難分——
徐浩明十七歲初中畢業,華誌芸十五歲小學畢業,特殊時期學校停課,小小年紀倆人都失學在家。生產隊安排未成年的孩子在一起勞動,那時是大唿隆作業,他們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就是一個小組,專幹那些說不重卻也不輕的活兒,不挑擔,專幹手力活,桑田削草,坌桑田,種麥,種豆種瓜,撒河泥,撒羊灰豬灰等,徐浩明畢竟力氣大,勞動時就幫華誌芸帶掉一些,因而總能齊頭並進。夏天,華誌芸用毛巾擦了汗馬上就傳給徐浩明擦;喝水時倆人也用一隻杯子,春秋冬勞動時太熱脫下的衣服也總是放在一起,休工時一起穿上;他們五個半大孩子做的活既快又好,甚至比有些婦女做得還多還好,可工分卻要少許多,他們也從不計較。徐浩明讀了許多小說,把讀過的小說講給小夥伴聽,《紅岩》《紅日》《紅旗譜》等深深吸引了小夥伴,特別是華誌芸,她聽得津津有味,聽了還想聽。漸漸地養成了一個習慣,休息時倆人總是坐在一起,休工時也並肩迴家,休工後一起去割草,種自留田也是互相幫助,從不避人耳目。
徐浩明父親是汙派,他覺著出身不好,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他自慚形穢,一直悶悶不樂,鬱鬱寡歡,萎靡不振,像冬天的煨灶貓,不認識的人隻要一看他的相就知道他出身有汙點,比臉上寫著字還明顯。隊中頑童圍著他拍著手唱著不堪入耳的順口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大汙派生了個小汙派……”
他想發火,可向小孩發火有什麽用,驅趕不散徐浩明竟蹲在地上掩麵而泣。頑童變本加厲,說些汙言穢語諷刺挖苦,還往他身上扔瓜皮果殼紙張泥土……惹急了兔子也會咬人,徐浩明再也無法忍受,無法容忍,如咆哮的獅子,拿了根樹棍衝上去……說時遲,那時快,華誌芸見勢不妙,也衝上去,可要想阻擋已來不及,她急中生智,抓起一把黃沙遠遠地往徐浩明眼睛上撒去,徐浩明的眼睛突然被蒙住了,什麽也看不見,他停止了衝鋒,停止了咆哮,丟下樹棍,他二手摸著眼睛席地而坐,嗚嗚大哭。華誌芸忙奔去,蹲到他身旁,責怪:“險些傷人……”
徐浩明恍然醒悟,他不管眼睛疼痛,忘情地撲在華誌芸腿上,說:“芸妹,我差點兒成了傷害犯,你救了我!”
華誌芸知義多情說:“你心情不佳容易犯傻,我得保護你!”說罷也在徐浩明身旁席地而坐,嬌嗔地打了他一下說:“你還像個小孩,讓人擔心,好像不是我的哥哥而是我的弟弟,快,我來幫你治眼睛。”
她挪開徐浩明捂住眼睛的手,翻開他的眼皮,伸出舌頭舔徐浩明的眼睛,塵沙都到了華誌芸的舌頭上,她舔一口吐一口,舔了一隻眼又一隻,一會後徐浩明覺著眼睛舒服了,一睜眼,目光明亮如初,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被救的一群小孩也返迴來觀看,暗暗發笑。華誌芸站起嗬嗬笑,對小朋友說:“出身不由選擇,你們也是爹娘生,你們爹娘也有不足,咱們農村人個個有缺點,個個有綽號,假如我把你們父母的不足、綽號、缺點編成順口溜唱,你們會怎麽想?還不要與我扭打?!人心都是肉做,人心皆同,假使你們被他揮舞的樹棍打了……後果不堪設想。”
小朋友齊刷刷跪下:“誌芸姐姐,我們錯了,是你救了我們,我們保證今後不再目中無人,胡言亂語中傷人。”
華誌芸忙一個個攙起小朋友。小朋友紅著臉走了。華誌芸指著徐浩明指責:“出身不由選擇,不能自慚形穢、自愧不如;不能情緒消極、精神懈怠。這會讓人瞧不起,受人非議,再說有了不足缺陷人們總得說,你越是怕,別人就越要說,你豁達大度,微笑接受,人們說過也就不說了。快聽妹妹話,應與普通人一樣抬起頭挺起胸,人模人樣走在人麵前,多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遵紀守法,積極向上才是正路!立正,起步走!”
春意濃濃暖人心,徐浩明仰頭挺胸甩開大步走了出去。華誌芸拍起了手。意想不到,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姨嫣然一笑說:“姨媽也是半個媽,你們的事也是我的事,不必放在心上,你們一起多叫我幾聲姨媽,我這錢就用得開心。”
徐浩明及華誌芸異口同聲叫著:“姨媽,姨媽,好姨媽!”
姨忙不迭地應著:“哎!哎!哎!好外甥(女)!”倆人高高興興告辭迴家。
浩明幫著借來了錢,小孩幹大事,華誌芸父母佩服得五體投地。誌芸母親馬上雇人把誌芸父親送進了醫院。交了錢後醫院馬上進行腰椎dhs內固定術,手術很成功。住院期間,病人能吃能睡能拉,大家也放心。華誌芸母親因為家中事多,還得參加隊裏勞動增加收入,隻得留在家中,由兩個孩子在醫院服侍病人。泡水買飯,服侍大小便,倒扁馬桶及夜壺,擦身換衣,洗衣……兩個小孩搶著幹,病人閑得慌,兩個孩子一左一右,坐在病床上陪聊,晚上就各租了躺椅及被子睡在病床後走道上,把病人服侍得無微不至,頭頭是道……同室的病人陪護及醫生護士,都稱讚倆小孩手腳勤快,配合默契,長大了一定能孝敬長輩。有人問誌芸父親:“看長相,這倆孩子不像親兄妹啊,到底是什麽關係?”
華誌芸父親自豪地把兩個孩子青梅竹馬不是兄妹勝似兄妹的關係告訴了大家。大家齊讚:“自小看看長大更能進一步。”
徐浩明與華誌芸相視一笑,禮貌地向大家鞠躬致謝。
半個月後華誌芸父親出院迴家養傷。後來華誌芸父親沒有留下殘疾,全家人從心底感謝徐浩明。
以後倆人更是難解難分——
徐浩明十七歲初中畢業,華誌芸十五歲小學畢業,特殊時期學校停課,小小年紀倆人都失學在家。生產隊安排未成年的孩子在一起勞動,那時是大唿隆作業,他們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就是一個小組,專幹那些說不重卻也不輕的活兒,不挑擔,專幹手力活,桑田削草,坌桑田,種麥,種豆種瓜,撒河泥,撒羊灰豬灰等,徐浩明畢竟力氣大,勞動時就幫華誌芸帶掉一些,因而總能齊頭並進。夏天,華誌芸用毛巾擦了汗馬上就傳給徐浩明擦;喝水時倆人也用一隻杯子,春秋冬勞動時太熱脫下的衣服也總是放在一起,休工時一起穿上;他們五個半大孩子做的活既快又好,甚至比有些婦女做得還多還好,可工分卻要少許多,他們也從不計較。徐浩明讀了許多小說,把讀過的小說講給小夥伴聽,《紅岩》《紅日》《紅旗譜》等深深吸引了小夥伴,特別是華誌芸,她聽得津津有味,聽了還想聽。漸漸地養成了一個習慣,休息時倆人總是坐在一起,休工時也並肩迴家,休工後一起去割草,種自留田也是互相幫助,從不避人耳目。
徐浩明父親是汙派,他覺著出身不好,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他自慚形穢,一直悶悶不樂,鬱鬱寡歡,萎靡不振,像冬天的煨灶貓,不認識的人隻要一看他的相就知道他出身有汙點,比臉上寫著字還明顯。隊中頑童圍著他拍著手唱著不堪入耳的順口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大汙派生了個小汙派……”
他想發火,可向小孩發火有什麽用,驅趕不散徐浩明竟蹲在地上掩麵而泣。頑童變本加厲,說些汙言穢語諷刺挖苦,還往他身上扔瓜皮果殼紙張泥土……惹急了兔子也會咬人,徐浩明再也無法忍受,無法容忍,如咆哮的獅子,拿了根樹棍衝上去……說時遲,那時快,華誌芸見勢不妙,也衝上去,可要想阻擋已來不及,她急中生智,抓起一把黃沙遠遠地往徐浩明眼睛上撒去,徐浩明的眼睛突然被蒙住了,什麽也看不見,他停止了衝鋒,停止了咆哮,丟下樹棍,他二手摸著眼睛席地而坐,嗚嗚大哭。華誌芸忙奔去,蹲到他身旁,責怪:“險些傷人……”
徐浩明恍然醒悟,他不管眼睛疼痛,忘情地撲在華誌芸腿上,說:“芸妹,我差點兒成了傷害犯,你救了我!”
華誌芸知義多情說:“你心情不佳容易犯傻,我得保護你!”說罷也在徐浩明身旁席地而坐,嬌嗔地打了他一下說:“你還像個小孩,讓人擔心,好像不是我的哥哥而是我的弟弟,快,我來幫你治眼睛。”
她挪開徐浩明捂住眼睛的手,翻開他的眼皮,伸出舌頭舔徐浩明的眼睛,塵沙都到了華誌芸的舌頭上,她舔一口吐一口,舔了一隻眼又一隻,一會後徐浩明覺著眼睛舒服了,一睜眼,目光明亮如初,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被救的一群小孩也返迴來觀看,暗暗發笑。華誌芸站起嗬嗬笑,對小朋友說:“出身不由選擇,你們也是爹娘生,你們爹娘也有不足,咱們農村人個個有缺點,個個有綽號,假如我把你們父母的不足、綽號、缺點編成順口溜唱,你們會怎麽想?還不要與我扭打?!人心都是肉做,人心皆同,假使你們被他揮舞的樹棍打了……後果不堪設想。”
小朋友齊刷刷跪下:“誌芸姐姐,我們錯了,是你救了我們,我們保證今後不再目中無人,胡言亂語中傷人。”
華誌芸忙一個個攙起小朋友。小朋友紅著臉走了。華誌芸指著徐浩明指責:“出身不由選擇,不能自慚形穢、自愧不如;不能情緒消極、精神懈怠。這會讓人瞧不起,受人非議,再說有了不足缺陷人們總得說,你越是怕,別人就越要說,你豁達大度,微笑接受,人們說過也就不說了。快聽妹妹話,應與普通人一樣抬起頭挺起胸,人模人樣走在人麵前,多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遵紀守法,積極向上才是正路!立正,起步走!”
春意濃濃暖人心,徐浩明仰頭挺胸甩開大步走了出去。華誌芸拍起了手。意想不到,一波剛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