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決定,皇上的英明
由封首輔提出糧草的問題後,眾文臣便當場討論,要如何保證大軍的糧草供給?
武將們十分幹脆,就一句:“糧食不夠,咱們就去搶,搶西胡和北齊的糧食。”反正西胡和北齊也是這麽幹的,他們這麽做也算是正常。
可是……
那些以最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文官們,是不會允許他們這麽做的。
“粗暴,野蠻,你們這麽做,和西胡、北齊蠻子有什麽區別?我泱泱大國,豈可做出此等無恥之事。”
就算要做也不能這麽說,無論如何都得美化它一下,好讓自己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不然他們大秦必會被天下讀書人唾罵,同時也會激起西胡與北齊百姓的不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行事還需要小心為上。
“聞大人說的有道理,我大秦乃禮儀之邦。我們去搶西胡和北齊的糧食,這和強盜有什麽區別?”
“這是無恥的行為,西胡和北齊可以無恥,但我們大秦不可以。要與他們同流合汙,我們成了什麽?”
一眾文臣站出來附和這話,把眾武將貶得一文不值。
幾個武將一看,怒了,雙手一攤,說道:“你們有法子,你們自己想。”他們想了辦法,這些人不說好就算了,還罵他們是土匪強盜,簡直豈有此理。
武將撂攤子不管,文臣也不在意,自個人討論了起來,很快就有結果。
當然,他們的結果就是把武將提出來的辦法美化一番,將搶劫北齊、西胡的糧草,說成是幫邊境百姓,拿迴被搶的財物。
這財物裏麵包含很多東西,到時候具體拿迴了什麽財務,自然是由他們說了算。
文臣討論的熱烈,武將們雖說撂攤子不管,可卻豎起耳朵在聽,聽到他們說來說去,還是從西胡和北齊搶糧,不由得嗤鼻——還以為多聰明,多能幹呢,還不是用了他們先前提的辦法。
武將們等著那一幹文臣說出來,然後被聞大人罵。可不想代表文臣發言的戶部尚書,將這個法子一說,聞大人不僅不罵,還倒一拍大腿,“好,好好,我大秦的兒郎,就該保護我大秦百姓的財物,不能讓西胡與北齊在我大秦的地盤囂張。我們這一次一定要將他們打怕,讓他們再也不敢來搶我們。”
聞大人說得義正辭嚴,正氣凜然,就好像秦寂言不采納這個理由,就是不愛護大秦百姓一樣。
一眾武將聽的一頭霧水,摸著腦袋,半天不能明白聞大人為什麽不噴那些文臣,反倒誇讚他們?
要知道,這個法子可是他們先提出來的,雖說他們表達的不同,可意思是一樣的呀?
最讓文臣們不解的還是,之前沒有發表意見,默許文武大臣爭吵的秦寂言,這個時候卻滿意的點頭,不僅虧了聞大人,還誇了戶部尚書,說他們為百姓考慮,很好!
武將們很委屈,明明他們也是為百姓著想,而且這個法子還是他們先想到的,為什麽皇上不誇他們?
當然,委屈歸委屈,他們還沒膽在大殿上,當著秦寂言的麵,說自己的不滿。
有武將起頭,有文臣修飾,搶劫西胡、北齊糧草的方案就此通過,可是……
光憑這一條還是不行的。
西胡與北齊的糧草,要等戰爭開打,或者打到一半才可能搶,他們現在還需要運一批糧食到前線,保證將士們能吃飽上戰場。
這一批糧食朝廷是有的,但秦寂言並不想讓朝廷出這批糧,他想把這批糧留下來,作為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虛。
手裏沒糧,心裏發虛。而且這一年才剛開始,天知道還會不會出什麽天災人禍,到時候哪裏出了事,朝廷拿不出糧食,不是添內亂嘛。
戶部尚書早就知道秦寂言的意思,是以在說起兵馬未行,糧草先行的這個道理時,戶部尚書提出直接從各地征糧,以節省運輸的時間。
當然,在當地征糧這個辦法肯定通不過。各城,各鎮糧倉的存糧有限,要是把存糧給了大軍,本城百姓極有可能不夠吃,到時候市麵上的糧食不夠,必然會引起糧價上漲,而糧價上漲,必然會造成惶恐。
有事,想不出對策,隻能大家一起議一議。眾大臣再次討論起籌糧的問題,而這一次武將們沒有參與。他們沒有文臣那麽奸詐,可也不是蠢貨,給文臣做一次嫁衣就行了,再做一次那就是蠢得無可救藥了。
辦法早就有了,所謂的討論,不過是騙騙那些不知情的人,走個行式而已。戶部尚書作為主要負責人,成功掌控了討論的節奏,一個時辰後結果就出來了。
朝廷直接與糧商做生意,讓糧商給他們送糧。
至於具體細節?
秦寂言交給了戶部尚書,然後讓六部協同戶部尚書作業。
眾人都知這一戰的重要性,當殿表示他們一定會配合戶部,盡快完成籌糧一事。
而糧草籌備好了,那就是大軍的問題。
西北前線就有數十萬大軍,再加上風遙手上的人,他們無需在往西北派兵。而有糧商送糧,他們也無需再派軍隊送糧,瞬間就可以進入備戰狀態。
秦寂言任命平西郡王為主帥,讓風遙前往輔佐,於十日後出發。
之所以定到十天後,是因為他們要等送糧的糧商。
糧商可以請普通百姓送糧,但論起保衛工作,還是訓練有素的軍隊更勝一籌。要是糧商願意的話,可以跟著平西郡王、風遙的隊伍走,這樣一來一路上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皇上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秦寂言的決定一出,滿朝皆讚秦寂言英明、仁愛。
雖說明知大臣們說的是假的,可高高坐在龍椅上,看著眾臣匍匐在腳下,一臉認真的歌頌他的公德,秦寂言還是很高興的。
至少,他表麵功夫做得很好,在眾大臣眼中,還是英明的,仁愛的明君!
“眾卿平身,無事退朝。”秦寂言難得多說了一句話,把底下的大臣驚了一跳。
要知道,在早朝上,秦寂言的話一向不多。他們這位皇帝,更多的時候是坐在那裏,冷眼看他們爭吵,在他們吵得差不多後,才出來說出自己的決定。
而這個決定,有時候是他們某方提出來的,有時候他們誰也沒有說,純粹是皇上的意思。可皇上在那個時候提出來,沒有人會說他乾坤獨斷,因為……
由封首輔提出糧草的問題後,眾文臣便當場討論,要如何保證大軍的糧草供給?
武將們十分幹脆,就一句:“糧食不夠,咱們就去搶,搶西胡和北齊的糧食。”反正西胡和北齊也是這麽幹的,他們這麽做也算是正常。
可是……
那些以最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文官們,是不會允許他們這麽做的。
“粗暴,野蠻,你們這麽做,和西胡、北齊蠻子有什麽區別?我泱泱大國,豈可做出此等無恥之事。”
就算要做也不能這麽說,無論如何都得美化它一下,好讓自己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不然他們大秦必會被天下讀書人唾罵,同時也會激起西胡與北齊百姓的不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行事還需要小心為上。
“聞大人說的有道理,我大秦乃禮儀之邦。我們去搶西胡和北齊的糧食,這和強盜有什麽區別?”
“這是無恥的行為,西胡和北齊可以無恥,但我們大秦不可以。要與他們同流合汙,我們成了什麽?”
一眾文臣站出來附和這話,把眾武將貶得一文不值。
幾個武將一看,怒了,雙手一攤,說道:“你們有法子,你們自己想。”他們想了辦法,這些人不說好就算了,還罵他們是土匪強盜,簡直豈有此理。
武將撂攤子不管,文臣也不在意,自個人討論了起來,很快就有結果。
當然,他們的結果就是把武將提出來的辦法美化一番,將搶劫北齊、西胡的糧草,說成是幫邊境百姓,拿迴被搶的財物。
這財物裏麵包含很多東西,到時候具體拿迴了什麽財務,自然是由他們說了算。
文臣討論的熱烈,武將們雖說撂攤子不管,可卻豎起耳朵在聽,聽到他們說來說去,還是從西胡和北齊搶糧,不由得嗤鼻——還以為多聰明,多能幹呢,還不是用了他們先前提的辦法。
武將們等著那一幹文臣說出來,然後被聞大人罵。可不想代表文臣發言的戶部尚書,將這個法子一說,聞大人不僅不罵,還倒一拍大腿,“好,好好,我大秦的兒郎,就該保護我大秦百姓的財物,不能讓西胡與北齊在我大秦的地盤囂張。我們這一次一定要將他們打怕,讓他們再也不敢來搶我們。”
聞大人說得義正辭嚴,正氣凜然,就好像秦寂言不采納這個理由,就是不愛護大秦百姓一樣。
一眾武將聽的一頭霧水,摸著腦袋,半天不能明白聞大人為什麽不噴那些文臣,反倒誇讚他們?
要知道,這個法子可是他們先提出來的,雖說他們表達的不同,可意思是一樣的呀?
最讓文臣們不解的還是,之前沒有發表意見,默許文武大臣爭吵的秦寂言,這個時候卻滿意的點頭,不僅虧了聞大人,還誇了戶部尚書,說他們為百姓考慮,很好!
武將們很委屈,明明他們也是為百姓著想,而且這個法子還是他們先想到的,為什麽皇上不誇他們?
當然,委屈歸委屈,他們還沒膽在大殿上,當著秦寂言的麵,說自己的不滿。
有武將起頭,有文臣修飾,搶劫西胡、北齊糧草的方案就此通過,可是……
光憑這一條還是不行的。
西胡與北齊的糧草,要等戰爭開打,或者打到一半才可能搶,他們現在還需要運一批糧食到前線,保證將士們能吃飽上戰場。
這一批糧食朝廷是有的,但秦寂言並不想讓朝廷出這批糧,他想把這批糧留下來,作為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虛。
手裏沒糧,心裏發虛。而且這一年才剛開始,天知道還會不會出什麽天災人禍,到時候哪裏出了事,朝廷拿不出糧食,不是添內亂嘛。
戶部尚書早就知道秦寂言的意思,是以在說起兵馬未行,糧草先行的這個道理時,戶部尚書提出直接從各地征糧,以節省運輸的時間。
當然,在當地征糧這個辦法肯定通不過。各城,各鎮糧倉的存糧有限,要是把存糧給了大軍,本城百姓極有可能不夠吃,到時候市麵上的糧食不夠,必然會引起糧價上漲,而糧價上漲,必然會造成惶恐。
有事,想不出對策,隻能大家一起議一議。眾大臣再次討論起籌糧的問題,而這一次武將們沒有參與。他們沒有文臣那麽奸詐,可也不是蠢貨,給文臣做一次嫁衣就行了,再做一次那就是蠢得無可救藥了。
辦法早就有了,所謂的討論,不過是騙騙那些不知情的人,走個行式而已。戶部尚書作為主要負責人,成功掌控了討論的節奏,一個時辰後結果就出來了。
朝廷直接與糧商做生意,讓糧商給他們送糧。
至於具體細節?
秦寂言交給了戶部尚書,然後讓六部協同戶部尚書作業。
眾人都知這一戰的重要性,當殿表示他們一定會配合戶部,盡快完成籌糧一事。
而糧草籌備好了,那就是大軍的問題。
西北前線就有數十萬大軍,再加上風遙手上的人,他們無需在往西北派兵。而有糧商送糧,他們也無需再派軍隊送糧,瞬間就可以進入備戰狀態。
秦寂言任命平西郡王為主帥,讓風遙前往輔佐,於十日後出發。
之所以定到十天後,是因為他們要等送糧的糧商。
糧商可以請普通百姓送糧,但論起保衛工作,還是訓練有素的軍隊更勝一籌。要是糧商願意的話,可以跟著平西郡王、風遙的隊伍走,這樣一來一路上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皇上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秦寂言的決定一出,滿朝皆讚秦寂言英明、仁愛。
雖說明知大臣們說的是假的,可高高坐在龍椅上,看著眾臣匍匐在腳下,一臉認真的歌頌他的公德,秦寂言還是很高興的。
至少,他表麵功夫做得很好,在眾大臣眼中,還是英明的,仁愛的明君!
“眾卿平身,無事退朝。”秦寂言難得多說了一句話,把底下的大臣驚了一跳。
要知道,在早朝上,秦寂言的話一向不多。他們這位皇帝,更多的時候是坐在那裏,冷眼看他們爭吵,在他們吵得差不多後,才出來說出自己的決定。
而這個決定,有時候是他們某方提出來的,有時候他們誰也沒有說,純粹是皇上的意思。可皇上在那個時候提出來,沒有人會說他乾坤獨斷,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