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麵對朝堂上的酸文腐儒,同時,為了更多時間參與軍務,劉辯將朝議改成五日製(初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日上朝),讓群臣也能多點時間下沉基層,不要坐而論道。平日朝議由王允、楊彪主持,再由他們向劉辯湊呈歸納好的商議事項,劉辯每月的初一、十五需上朝聽政,稱作“半月談”。
董卓仍在雍州未迴,彼此和平過了十五日。
東觀殿內劉辯悠閑品茶看書,張讓悄聲進門“陛下,王允、楊彪求見。”
“上午不是剛見麵嗎?宣他們進來。”劉辯放下書籍,抿一口茶。
王允、楊彪帶著兩人進殿,一起叩拜請安。
王允起身先稟報道“稟陛下,今日潁川孝廉荀彧,荀文若奉旨到任,特來覲見。”
“誰?是潁川的荀彧、荀文若嗎?”劉辯驚喜地站起,茶盞碰翻在桌上。
荀彧惶恐跪下“迴陛下,臣姓荀,名彧,字文若,確來自潁川。”
荀彧身材中等,麵容清秀,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透出智慧與洞察力。穿著寬鬆的儒袍,腰間係著簡約的玉帶,顯得儒雅。
“快快請起,張讓,看座!”劉辯喚到張讓,心裏樂開了花。眾人落座,看到王允身旁的楊彪,才想起來詢問“楊太尉,你有何事稟報?”
楊彪起身迴稟“稟陛下,臣也為陛下引薦一位賢臣宗親。我身旁這位是漢室宗親,劉曄、劉子揚是也,聽聞洛陽受難,特從淮南領1000宗族子弟前來救駕。”
劉曄身材修長,麵容俊秀,眉宇間顯露出一種堅定的神情,膚色白皙,顴骨略高,嘴角微微上揚,總是帶著淡淡的笑意,穿著寬鬆的長袍,腰間係著素雅的玉帶,盡顯書生的風範。劉曄曾被許劭評價是佐世之才,隻是作為漢家宗親,劉曄在投奔曹家後一直慘遭雪藏,直到暮年才高光了幾把。
劉曄想要起身見禮,劉辯一把抓住其手,盯著劉曄傻樂嗬起來。暗喜道“今天是做了什麽好夢?兩大王佐之才同日入朝。”
四人麵麵相覷,看著癔症似的皇帝不知如何是好。在張讓咳嗽提醒下,劉辯才察覺失態,正了正衣冠坐迴寶座。
相互攀談一陣才知,靈帝今年年初(189年4月病逝),親點了一批孝廉,其中荀彧被舉薦入朝廷任職守宮令,隻不過後麵朝廷接連出亂,同批孝廉多避禍辭官,荀彧不畏艱險趕赴朝廷。沒想到這個便宜老爹還給劉辯留了這麽一個大禮包;
劉曄純被劉辯的無心之言打動,劉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玄孫,正經皇室宗親,少有才智,聰慧機敏,善審視局勢。他本對當下時局失望透頂,欲隱居田園,劉辯在朝堂一句“朕令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傳揚出去被他聽到,被深深激勵,帶領淮南宗親弟子,北上勤王投效。
聊到晚膳時間,王允、楊彪紛紛請辭迴府,劉辯不是不留他們吃飯,邀請過幾次,但是老人家都不適應劉辯改良的菜肴。作為一名現代人來說,漢朝飲食佐料太少,大部分菜肴不合胃口,所以劉辯把還習慣的菜肴一頓爆改,高油、辛辣。每每看著一大桌子菜肴吃不完倒掉,心裏過意不去,所以也將用膳標準定成三菜一湯。
今日留荀彧和劉曄用膳,提高用膳標準,七菜一湯。
荀彧看著菜肴,眼睛驚得老大,敬佩道“陛下勤儉,百姓之福!”
劉辯揮了揮手“快入座用膳,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吃飯嘛,吃飽就好,何必鋪張浪費。”
劉曄拱手說道“陛下務實逼虛,臣等敬佩!”
劉辯不再和他們客氣,給每人盛了一碗肉湯,開始自己吃了起來。兩人夾了一口菜,被辛辣得慌忙喝湯。劉辯訕笑道“如果不習慣,這些青菜是清淡的,就著肉湯也還可以。”兩人默默地吃著青菜,喝著肉湯,心裏驚歎陛下果然異於凡人。
用膳之後,劉辯實在不舍倆人,留宿荀彧、劉曄秉燭夜談。
劉辯對著兩人拱手以禮,正色問道“如今大漢危卵,民不聊生,不臣者眾,朕向二位諮詢救國之策。”
倆人對視一眼,荀彧先答道“臣以為,大漢危機始於黨錮之禍,使皇家與世家嫌隙,朝廷流失賢良,治政不善,疲敝百姓,引發黃巾之亂,後飲鴆止渴,為平亂而推州牧,導致地方軍、政合一,促成諸侯崛起。臣認為應再善用世家,軍、政分立,施懷柔之策,修養天下。”
劉曄提出異議“黨錮之禍有錯,皆因世家壓皇權,天下諸侯林立,也少不了世家身影。臣以為軍、政要分,天下要修養,世家更要製、用。所謂製、用既要管製,也要巧用。”
荀彧、劉曄倆人基本點出弊端,隻是所站身份不同,對世家的態度有所不同,整體思路基本和劉辯所想一致。
思量倆人所說,劉辯也道出自己想法“兩位先生所說很有道理,但朕認為當下弊端還有一點,就是斷了天路。昔日高祖亭長出生,開國功勳多半白身,為何當今大漢,隻有舉薦之製?百姓的孩子永遠是百姓,不被察舉者就泯滅眾生,朝廷也失去一位賢能。若那位賢能不甘心,不就憋著造反。應有一策,能為天下開新科,給天下能者一個機會,這也是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荀彧、劉曄沉思半晌,敬佩說道“陛下之遠略,實在遠見卓識,臣等佩服。”劉辯牽起二人手,欣慰道“有兩位王佐賢臣的輔佐,朕想我們定能開創一個中興的大漢。製、用世家,軍、政分立,修養天下,天恩開科。”
荀彧、劉曄二人跪地叩拜“臣等定當竭力,不辱皇恩。”
劉辯攙扶起二位,想到當下,不由黯然歎氣“國策都是以後長遠之事,如今董卓還在,時局不利,不知有未來否。”
荀彧說道“陛下不必憂愁,正如王司徒女兒所說,我方三勝,董卓三敗,何況陛下已經打敗董卓一次,董卓滅亡隻是時間問題,我等隻需堅持即可。”
劉曄也說道“根據楊太尉所說,我們現在精兵1.5萬,新兵2.5萬,並且新兵經此前戰役洗禮和這半月訓練,也初具戰力。我等隻需繼續堅守至關東盟軍到達,董卓必亡無疑。”
由兩位王佐的肯定,劉辯也自信了不少,再問詢道“消滅董卓之後,兩個愛卿認為該如何再為一統?”劉辯也不再繞彎,如今諸侯林立,董卓造反就如鄭公射向周天子的箭,天下不臣者都躍躍欲試,當今天下,皇命所及不過兩三州郡而已。
此次倆人意見高度一致,異口同聲道“效仿高祖!”
劉曄說道“高祖立足川蜀,暗度陳倉入關中,以圖得天下。當今我等已在關中,立關中入川蜀更易而,待關中、雍、涼、漢中,川蜀在手,厲兵秣馬,修養三載,再不臣者,王師所至,無不投降。”
荀彧補充道“陛下仍是正統,敢冒天下大不韙者少也。陛下隻需沉心閉守,憑關中之險,也不是那個諸侯可輕易攻取。守雍、涼、關中3年,足以成軍20萬,兩年內可取漢中、川蜀,五年內氣吞中原。”
聽著倆人建議,略有劉備隆中對的感覺,先占天下一分,後謀求一統。細細想來,也是如此,關中良田沃土,而且易守難攻,若後麵順利占據雍、涼、漢中、川蜀,既有戰馬之地又有廣袤資源,想不成功也難,而且劉辯也才14歲。
三人暢聊至深夜,油燈補了兩次燈油。張讓實在堅持不住,最後跪求劉辯入寢,才草草結束。
倆人因還未立功勳,也是暫時隱秘好倆人,荀彧按照舉孝廉任職守宮令,劉曄任職中書令,這樣倆人能陪同劉辯左右,供其詢政問策,同時劉曄帶來1000宗親子弟編入禁衛軍,守護皇宮。
董卓仍在雍州未迴,彼此和平過了十五日。
東觀殿內劉辯悠閑品茶看書,張讓悄聲進門“陛下,王允、楊彪求見。”
“上午不是剛見麵嗎?宣他們進來。”劉辯放下書籍,抿一口茶。
王允、楊彪帶著兩人進殿,一起叩拜請安。
王允起身先稟報道“稟陛下,今日潁川孝廉荀彧,荀文若奉旨到任,特來覲見。”
“誰?是潁川的荀彧、荀文若嗎?”劉辯驚喜地站起,茶盞碰翻在桌上。
荀彧惶恐跪下“迴陛下,臣姓荀,名彧,字文若,確來自潁川。”
荀彧身材中等,麵容清秀,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透出智慧與洞察力。穿著寬鬆的儒袍,腰間係著簡約的玉帶,顯得儒雅。
“快快請起,張讓,看座!”劉辯喚到張讓,心裏樂開了花。眾人落座,看到王允身旁的楊彪,才想起來詢問“楊太尉,你有何事稟報?”
楊彪起身迴稟“稟陛下,臣也為陛下引薦一位賢臣宗親。我身旁這位是漢室宗親,劉曄、劉子揚是也,聽聞洛陽受難,特從淮南領1000宗族子弟前來救駕。”
劉曄身材修長,麵容俊秀,眉宇間顯露出一種堅定的神情,膚色白皙,顴骨略高,嘴角微微上揚,總是帶著淡淡的笑意,穿著寬鬆的長袍,腰間係著素雅的玉帶,盡顯書生的風範。劉曄曾被許劭評價是佐世之才,隻是作為漢家宗親,劉曄在投奔曹家後一直慘遭雪藏,直到暮年才高光了幾把。
劉曄想要起身見禮,劉辯一把抓住其手,盯著劉曄傻樂嗬起來。暗喜道“今天是做了什麽好夢?兩大王佐之才同日入朝。”
四人麵麵相覷,看著癔症似的皇帝不知如何是好。在張讓咳嗽提醒下,劉辯才察覺失態,正了正衣冠坐迴寶座。
相互攀談一陣才知,靈帝今年年初(189年4月病逝),親點了一批孝廉,其中荀彧被舉薦入朝廷任職守宮令,隻不過後麵朝廷接連出亂,同批孝廉多避禍辭官,荀彧不畏艱險趕赴朝廷。沒想到這個便宜老爹還給劉辯留了這麽一個大禮包;
劉曄純被劉辯的無心之言打動,劉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玄孫,正經皇室宗親,少有才智,聰慧機敏,善審視局勢。他本對當下時局失望透頂,欲隱居田園,劉辯在朝堂一句“朕令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傳揚出去被他聽到,被深深激勵,帶領淮南宗親弟子,北上勤王投效。
聊到晚膳時間,王允、楊彪紛紛請辭迴府,劉辯不是不留他們吃飯,邀請過幾次,但是老人家都不適應劉辯改良的菜肴。作為一名現代人來說,漢朝飲食佐料太少,大部分菜肴不合胃口,所以劉辯把還習慣的菜肴一頓爆改,高油、辛辣。每每看著一大桌子菜肴吃不完倒掉,心裏過意不去,所以也將用膳標準定成三菜一湯。
今日留荀彧和劉曄用膳,提高用膳標準,七菜一湯。
荀彧看著菜肴,眼睛驚得老大,敬佩道“陛下勤儉,百姓之福!”
劉辯揮了揮手“快入座用膳,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吃飯嘛,吃飽就好,何必鋪張浪費。”
劉曄拱手說道“陛下務實逼虛,臣等敬佩!”
劉辯不再和他們客氣,給每人盛了一碗肉湯,開始自己吃了起來。兩人夾了一口菜,被辛辣得慌忙喝湯。劉辯訕笑道“如果不習慣,這些青菜是清淡的,就著肉湯也還可以。”兩人默默地吃著青菜,喝著肉湯,心裏驚歎陛下果然異於凡人。
用膳之後,劉辯實在不舍倆人,留宿荀彧、劉曄秉燭夜談。
劉辯對著兩人拱手以禮,正色問道“如今大漢危卵,民不聊生,不臣者眾,朕向二位諮詢救國之策。”
倆人對視一眼,荀彧先答道“臣以為,大漢危機始於黨錮之禍,使皇家與世家嫌隙,朝廷流失賢良,治政不善,疲敝百姓,引發黃巾之亂,後飲鴆止渴,為平亂而推州牧,導致地方軍、政合一,促成諸侯崛起。臣認為應再善用世家,軍、政分立,施懷柔之策,修養天下。”
劉曄提出異議“黨錮之禍有錯,皆因世家壓皇權,天下諸侯林立,也少不了世家身影。臣以為軍、政要分,天下要修養,世家更要製、用。所謂製、用既要管製,也要巧用。”
荀彧、劉曄倆人基本點出弊端,隻是所站身份不同,對世家的態度有所不同,整體思路基本和劉辯所想一致。
思量倆人所說,劉辯也道出自己想法“兩位先生所說很有道理,但朕認為當下弊端還有一點,就是斷了天路。昔日高祖亭長出生,開國功勳多半白身,為何當今大漢,隻有舉薦之製?百姓的孩子永遠是百姓,不被察舉者就泯滅眾生,朝廷也失去一位賢能。若那位賢能不甘心,不就憋著造反。應有一策,能為天下開新科,給天下能者一個機會,這也是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荀彧、劉曄沉思半晌,敬佩說道“陛下之遠略,實在遠見卓識,臣等佩服。”劉辯牽起二人手,欣慰道“有兩位王佐賢臣的輔佐,朕想我們定能開創一個中興的大漢。製、用世家,軍、政分立,修養天下,天恩開科。”
荀彧、劉曄二人跪地叩拜“臣等定當竭力,不辱皇恩。”
劉辯攙扶起二位,想到當下,不由黯然歎氣“國策都是以後長遠之事,如今董卓還在,時局不利,不知有未來否。”
荀彧說道“陛下不必憂愁,正如王司徒女兒所說,我方三勝,董卓三敗,何況陛下已經打敗董卓一次,董卓滅亡隻是時間問題,我等隻需堅持即可。”
劉曄也說道“根據楊太尉所說,我們現在精兵1.5萬,新兵2.5萬,並且新兵經此前戰役洗禮和這半月訓練,也初具戰力。我等隻需繼續堅守至關東盟軍到達,董卓必亡無疑。”
由兩位王佐的肯定,劉辯也自信了不少,再問詢道“消滅董卓之後,兩個愛卿認為該如何再為一統?”劉辯也不再繞彎,如今諸侯林立,董卓造反就如鄭公射向周天子的箭,天下不臣者都躍躍欲試,當今天下,皇命所及不過兩三州郡而已。
此次倆人意見高度一致,異口同聲道“效仿高祖!”
劉曄說道“高祖立足川蜀,暗度陳倉入關中,以圖得天下。當今我等已在關中,立關中入川蜀更易而,待關中、雍、涼、漢中,川蜀在手,厲兵秣馬,修養三載,再不臣者,王師所至,無不投降。”
荀彧補充道“陛下仍是正統,敢冒天下大不韙者少也。陛下隻需沉心閉守,憑關中之險,也不是那個諸侯可輕易攻取。守雍、涼、關中3年,足以成軍20萬,兩年內可取漢中、川蜀,五年內氣吞中原。”
聽著倆人建議,略有劉備隆中對的感覺,先占天下一分,後謀求一統。細細想來,也是如此,關中良田沃土,而且易守難攻,若後麵順利占據雍、涼、漢中、川蜀,既有戰馬之地又有廣袤資源,想不成功也難,而且劉辯也才14歲。
三人暢聊至深夜,油燈補了兩次燈油。張讓實在堅持不住,最後跪求劉辯入寢,才草草結束。
倆人因還未立功勳,也是暫時隱秘好倆人,荀彧按照舉孝廉任職守宮令,劉曄任職中書令,這樣倆人能陪同劉辯左右,供其詢政問策,同時劉曄帶來1000宗親子弟編入禁衛軍,守護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