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知縣卻沒有侯俊铖那麽樂觀,眉間微微皺起,猶豫了一陣,還是出聲提醒道:“侯掌營,小官出自商戶之家,家裏兩代經商,工商之事,小官也算是知曉一二,工商看似得利豐厚,但那是建立在壟斷的基礎上,辦工興商風險很大,一有波折很容易血本無歸。”
“故而一般的小民若不是無地可種,是絕不會投入工商的行當,侯掌營想要大興工商,需要備好一大筆的錢糧準備投入,就像侯掌營之前所說的商號一般,商號的借貸抹平了農戶種田的成本,侯掌營想要大興工商,同樣需要抹平那些商販工坊的成本,還得做好很長一段時間虧本的準備,這筆錢不是小數目,農家的借貸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侯俊铖點點頭表示同意,工廠設備不是地裏長的,有技術的工人也不是樹上結的,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積累,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如果不是什麽人無我有的產業,在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超過別人以前,必然是長期虧本的。
商業則更為脆弱,這個時代沒有什麽財產保護、商業法規之類保護商販的律法規定,商場之上的競爭是極為激烈且無底線的,更別說有再多的錢,在暴力麵前也是不堪一擊的,官府缺錢了,上麵的權貴動不了,下麵的貧民刮不到油水,便時常朝著中間這些有錢無勢的商賈下手,勒捐雜稅無所不用其極。
故而如今這個時代的大商大賈要麽就是有權貴和朝廷背景的“官商”,要麽就是千方百計搭上官麵關係,替官員權貴充當白手套的工具。
在如今這個時代,買地收租、放高利貸、培養自家子弟考取功名,或者投資窮苦的讀書人才是最賺錢、最穩定的生意,即便是鄭芝龍那樣的海賊王,靠著海貿賺取暴利,每年進項過百萬,都選擇上岸買地、送兒子去國子監讀書。
現在的士人其實也差不多,顧炎武早年以擅於治財而聞名,他治財的手段便是每遊曆一處便考察當地的田土產出購置田地房屋,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可黃家卻是餘姚一等一的豪紳地主。
說白了,經營工商無利可圖,而且收益還不穩定,若是沒有堅實的後盾全力支持,沒有前期的大量投入,百姓官紳寧願守著田土過日子。
“後盾問題不用考慮,經營就是後盾,至於前期的投入嘛……”侯俊铖輕聲念叨了幾句,抬頭問道:“邱知縣,你說咱們紅營自己鑄幣造錢如何?”
“難!”邱知縣毫不猶豫的說道:“中土自古以來便缺銀少銅,金銀銅料都自海外輸入,實際上就控製在江南那些豪族官紳手中,也就是控製在朝廷的手中,侯掌營的紅營如今還能以山賊為偽裝,可日後若是席卷吉安府,還能藏得住嗎?必然是要在朝廷那裏露底的,朝廷掐斷金銀銅料的輸入江西的商道,侯掌營拿什麽去鑄錢呢?可銀錢這些東西,一天都缺不得。”
侯俊铖點點頭表示同意,經濟封鎖是對付根據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滿清或許做不到後世民國和日本人那樣的嚴密程度,但侯俊铖不敢抱有任何僥幸的心理,必然是要往最嚴重的情況去做打算的。
“當然,如今有了新的情況,那便是滇銅的開采量越來越大,大有超級海外輸銅的趨勢……”邱知縣到底是商戶家庭出身,對錢財上的事很是敏銳:“小官在江蘇讀書之時,市麵上流行的都是倭銅鑄的錢,等小官考取功名當了官,卻發現江西等地的銅錢大多已經是滇銅所鑄,可見滇銅的開采量已經超越了海外輸入的倭銅,成了鑄錢的主要材料。”
侯俊铖有些訝異,這邱知縣確實是個人才,讓侯俊铖都懷疑他是不是也是後世穿越而來的了。
兩宋之前鑄錢主要使用的贛銅,但贛銅在北宋年間就已經開采枯竭,之後的元明大多都是自海外輸入銅料鑄錢,到隆萬年間實物稅崩解,加之商品供應匱乏、豪紳貴胄兼並嚴重,越來越多的百姓淪為赤貧,導致金銀銅錢向著權貴豪紳手中集中,官府缺乏金銀、市麵上流通的金銀銅錢也越來越少,由此催生了一條鞭法。
自隆慶開關之後,明代海貿愈發繁榮,海外輸入的金銀銅錢能撐起一條鞭法,可到了萬曆中後期,作為海外銅料主要輸入地的日本統一,德川幕府開始閉關鎖國、禁止銅料和金銀出口,而歐洲又爆發三十年戰爭,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的金銀運迴國內供應戰事,建立在金銀銅錢之上的財稅體係便驟然崩潰了。
明末的財稅危機就是因為缺銀少銅的緣故,但明代的君臣對世界和金融沒有係統性的了解,他們理解不了問題的根源,不清楚為何這白銀銅料如下雨一般一陣有一陣沒,隻以為是有奸臣奸商作怪,所以萬曆便到處派礦監,天啟崇禎則是年年的加派,反倒更加破壞了明朝的財稅體係和稅基。
但到了清代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明末雲南爆發的奢安之亂、沙普之亂,然後是大西軍入滇、清軍入滇,將雲南的土司殺了個七七八八,暴力的完成了“改土歸流”,不僅徹底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讓漢人成為雲南的主體民族,而且還讓原本掌握在土司手裏的銅礦握在了朝廷的手中。
自清初開始滇銅便逐步取代了倭銅,從明代年產量十五萬斤暴增至一千萬斤,讓清廷手裏有了足夠的貨幣供應,清廷也是在此基礎上才能完成明代一條鞭法沒有完成的後續改革,施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如今的滇銅自然是掌握在吳三桂手中,以侯掌營和船山先生的關係,從雲南搞些滇銅來鑄錢並非難事……”邱知縣眯著雙眼,朝著湖南的方向看去:“可侯掌營,紅營和吳三桂之間難道就能永遠合作下去嗎?”
“故而一般的小民若不是無地可種,是絕不會投入工商的行當,侯掌營想要大興工商,需要備好一大筆的錢糧準備投入,就像侯掌營之前所說的商號一般,商號的借貸抹平了農戶種田的成本,侯掌營想要大興工商,同樣需要抹平那些商販工坊的成本,還得做好很長一段時間虧本的準備,這筆錢不是小數目,農家的借貸與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侯俊铖點點頭表示同意,工廠設備不是地裏長的,有技術的工人也不是樹上結的,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積累,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如果不是什麽人無我有的產業,在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超過別人以前,必然是長期虧本的。
商業則更為脆弱,這個時代沒有什麽財產保護、商業法規之類保護商販的律法規定,商場之上的競爭是極為激烈且無底線的,更別說有再多的錢,在暴力麵前也是不堪一擊的,官府缺錢了,上麵的權貴動不了,下麵的貧民刮不到油水,便時常朝著中間這些有錢無勢的商賈下手,勒捐雜稅無所不用其極。
故而如今這個時代的大商大賈要麽就是有權貴和朝廷背景的“官商”,要麽就是千方百計搭上官麵關係,替官員權貴充當白手套的工具。
在如今這個時代,買地收租、放高利貸、培養自家子弟考取功名,或者投資窮苦的讀書人才是最賺錢、最穩定的生意,即便是鄭芝龍那樣的海賊王,靠著海貿賺取暴利,每年進項過百萬,都選擇上岸買地、送兒子去國子監讀書。
現在的士人其實也差不多,顧炎武早年以擅於治財而聞名,他治財的手段便是每遊曆一處便考察當地的田土產出購置田地房屋,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可黃家卻是餘姚一等一的豪紳地主。
說白了,經營工商無利可圖,而且收益還不穩定,若是沒有堅實的後盾全力支持,沒有前期的大量投入,百姓官紳寧願守著田土過日子。
“後盾問題不用考慮,經營就是後盾,至於前期的投入嘛……”侯俊铖輕聲念叨了幾句,抬頭問道:“邱知縣,你說咱們紅營自己鑄幣造錢如何?”
“難!”邱知縣毫不猶豫的說道:“中土自古以來便缺銀少銅,金銀銅料都自海外輸入,實際上就控製在江南那些豪族官紳手中,也就是控製在朝廷的手中,侯掌營的紅營如今還能以山賊為偽裝,可日後若是席卷吉安府,還能藏得住嗎?必然是要在朝廷那裏露底的,朝廷掐斷金銀銅料的輸入江西的商道,侯掌營拿什麽去鑄錢呢?可銀錢這些東西,一天都缺不得。”
侯俊铖點點頭表示同意,經濟封鎖是對付根據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滿清或許做不到後世民國和日本人那樣的嚴密程度,但侯俊铖不敢抱有任何僥幸的心理,必然是要往最嚴重的情況去做打算的。
“當然,如今有了新的情況,那便是滇銅的開采量越來越大,大有超級海外輸銅的趨勢……”邱知縣到底是商戶家庭出身,對錢財上的事很是敏銳:“小官在江蘇讀書之時,市麵上流行的都是倭銅鑄的錢,等小官考取功名當了官,卻發現江西等地的銅錢大多已經是滇銅所鑄,可見滇銅的開采量已經超越了海外輸入的倭銅,成了鑄錢的主要材料。”
侯俊铖有些訝異,這邱知縣確實是個人才,讓侯俊铖都懷疑他是不是也是後世穿越而來的了。
兩宋之前鑄錢主要使用的贛銅,但贛銅在北宋年間就已經開采枯竭,之後的元明大多都是自海外輸入銅料鑄錢,到隆萬年間實物稅崩解,加之商品供應匱乏、豪紳貴胄兼並嚴重,越來越多的百姓淪為赤貧,導致金銀銅錢向著權貴豪紳手中集中,官府缺乏金銀、市麵上流通的金銀銅錢也越來越少,由此催生了一條鞭法。
自隆慶開關之後,明代海貿愈發繁榮,海外輸入的金銀銅錢能撐起一條鞭法,可到了萬曆中後期,作為海外銅料主要輸入地的日本統一,德川幕府開始閉關鎖國、禁止銅料和金銀出口,而歐洲又爆發三十年戰爭,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的金銀運迴國內供應戰事,建立在金銀銅錢之上的財稅體係便驟然崩潰了。
明末的財稅危機就是因為缺銀少銅的緣故,但明代的君臣對世界和金融沒有係統性的了解,他們理解不了問題的根源,不清楚為何這白銀銅料如下雨一般一陣有一陣沒,隻以為是有奸臣奸商作怪,所以萬曆便到處派礦監,天啟崇禎則是年年的加派,反倒更加破壞了明朝的財稅體係和稅基。
但到了清代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明末雲南爆發的奢安之亂、沙普之亂,然後是大西軍入滇、清軍入滇,將雲南的土司殺了個七七八八,暴力的完成了“改土歸流”,不僅徹底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讓漢人成為雲南的主體民族,而且還讓原本掌握在土司手裏的銅礦握在了朝廷的手中。
自清初開始滇銅便逐步取代了倭銅,從明代年產量十五萬斤暴增至一千萬斤,讓清廷手裏有了足夠的貨幣供應,清廷也是在此基礎上才能完成明代一條鞭法沒有完成的後續改革,施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如今的滇銅自然是掌握在吳三桂手中,以侯掌營和船山先生的關係,從雲南搞些滇銅來鑄錢並非難事……”邱知縣眯著雙眼,朝著湖南的方向看去:“可侯掌營,紅營和吳三桂之間難道就能永遠合作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