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諸葛亮也明白,但他也不能做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一開始,韋恩就從來沒想過要站到人民的對立麵去,當年南海郡百姓不願意搞集體,韋恩就隨他們,帶著願意搞的人們去開荒,不願意躲兵災的,韋恩也隨他們跳火坑。
後來沒幾年,自治鄉裏的百姓因為眼紅集體村社的優待政策,很自然地就主動要搞集體化;當初僥幸從朱儁的屠刀下逃生的人們,之後也成了舊時代的死敵。
人也沒得罪,事也辦成了。
荊南和江東,就是被大勢壓垮的,韋恩也有這個耐心讓西蜀成為下一個。
這就是先發優勢,如果你是弱勢的一方,事情還沒搞成,可能自己就先被內外壓力給壓垮了。
這也是為什麽當年公社失敗了,馬老師依舊寄希望於發達地區,而紅毛冒頭,可其他地區的大瓦利息卻不看好的原因之一,底子厚的能失敗無數次,底子薄的,機會可能就隻有一次,畢竟大爭時代裏,你不會是單機玩家,敵人也足夠強,足夠狡猾。
……
被韋恩他們惦記的諸葛亮此時也很頭疼,因為曹昂和西川大族撤退的時候,把府庫裏的金銀財寶都給卷走了,等劉備打下了成都,發現沒什麽東西能夠賞賜給將士們和新投靠他的西川豪強們。
於是乎,不得不拿那些出逃的大族所遺留下來的土地,分賞了出去。
當時分得很痛快,可這些地變成私人的了,諸葛亮想收稅收糧就很麻煩了,可漢中前線還等著錢糧要用,怎麽辦?
“國相,華府那邊對於主公稱王的迴複已經來了。”糜竺一隻手上拿著一疊厚厚的公文,另一隻手上微微提起由蜀錦織成的華服前擺,一路小跑著走到諸葛亮的桌案前。
劉備稱了漢中王,立馬就將諸葛亮任命為漢中國的國相。
“子仲將軍辛苦了,這個怎麽有這麽厚?”諸葛亮問候著,然後接過那一疊公文,開始耐心地翻了起來。
“國相,你知道的,華府說話管用的人很多,報紙、刊物很多,所以我們就盡可能地全部收集整理了過來。”糜竺恭謹地在一旁站著說道。
“持負麵態度的人這麽多?”諸葛亮說著,言語之間帶了一種愁思。
“錢叔慈在報紙上的采訪說:‘小皇帝還沒死,就急著準備好棺材。’李叔寇在和學生聊天時說:‘這些老東西就靠著這一個名頭吊著這一口氣。’……”
初步瀏覽下來,幾乎沒有任何正麵言論,根本就不像是一個盟友說出的話。
“至少韋子萊和趙伯達的態度還算是不錯吧。”糜竺還是挺樂觀的,畢竟韋恩至少是華府名義上的領頭人,而趙伯達因為一直活躍在外部,主導一係列外交和貿易活動,在外人眼裏,地位也很高。
“趙伯達向來是隻撿好聽的說,而韋恩說的話和當年與靈帝說的一致無二,‘我是漢室忠良’,好一個漢室忠良。”諸葛亮說著,目光卻沒有離開手中翻動的公文。
糜竺沉默了一會,似是在猶豫該不該把自己心中的話說出來,但看著眼前的諸葛亮如此勤勉甚至有些忘我,糜竺還是打開了心扉:
“國相,其實依我看來,韋子萊的所作所為,確實是當得起‘漢室忠良’這一美譽,從當年北伐董賊……”
未等糜竺把話說完,諸葛亮便放下了手裏的公文,嚴肅地說道:
“大司馬確實有功,還有大功,但是,子仲啊,這世上焉有逼迫主上的忠良?曹賊也有功勞,可你看看他對天子做了些什麽?”
糜竺聽完很認同,但同時又想起當年徐州世家關於此事的討論,於是他說道:
“可能大司馬忠的不是君,而忠的是國吧,靈帝昏聵,湣帝不顯,大司馬以交州一隅之力穩定大漢半壁江山,且其曾拯救天子於水火,奈何識人不明,沒有看出袁術那個人麵獸心的奸佞的真麵目,所以才好心辦了壞事。”
大司馬本意是好的,隻是大丞相執行壞了。
看得出來,因為有著多年的合作來往,糜竺對華府還是有一定情感的,如今隨著劉備的勢力不斷擴張,其手下越來越複雜,親華府的元從係就相對來說變弱小了,但諸葛亮很需要他們。
所以諸葛亮不能說出自己推測出來的真相,當年他就在定海,他的感受明明白白,那就是韋恩他其實早就知道袁術心懷不軌,並且故意把劉協往火坑裏推!
可說出來誰信呢?
哪次反奸臣,救天子,韋恩不是參與者甚至是牽頭人?
但人們總是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韋恩他救了那麽多次天子,可為什麽天子的處境,卻一次次的越救越危險?
為什麽?
外人不清楚華府到底有多強的實力,但諸葛亮就是從華府裏出來的,他太了解了。
韋恩就是個反賊,徹頭徹尾的反賊,一個扛著漢旗反漢帝的反賊頭子!
而這種純粹的反賊頭子,居然是大漢朝的大司馬?
在袁術複辟丞相之前,韋恩一直都是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他是個反賊!
但是,諸葛亮不能戳穿他,就像是韋恩認為不能用武力進攻一個進步的炎漢一樣,諸葛亮也是要搞桶蘸的。
劉備帳下,荊襄集團、西川豪強,東州士族、北地文人,都是堅定的華府反對派,如果諸葛亮這個國相再倒向反華府的一方,甚至是不用表態,隻需要把他推測出來的誅心之言說出一二,那劉韋聯盟就完蛋了。
而劉韋聯盟這麽早就完蛋,也就意味著炎漢三興也要完蛋,如同天空閃耀的流星,很快地墜落於地。
這是諸葛亮不希望看到的。
正當諸葛亮在思考怎麽迴複糜竺的言論時,屋外突然有報捷露布飛馳而至,國相府的書吏佐馬良興奮地跑進來說道:
“國相!將軍!大捷,前線大捷!曹賊的征西將軍夏侯淵,被漢升將軍陣斬於陳倉城下,我軍已經殺出陳倉道,進入關中平原!”
“好!好啊!”
“曹賊在關西的兵團完了!”
“長安在望!舊都在望!”
“蒼天有眼,佑我大漢!”
國相府裏的官員全都歡唿了起來,就連諸葛亮也暫時忘卻了煩惱,淚水逐漸浸濕了雙眼,模糊了視線。
後來沒幾年,自治鄉裏的百姓因為眼紅集體村社的優待政策,很自然地就主動要搞集體化;當初僥幸從朱儁的屠刀下逃生的人們,之後也成了舊時代的死敵。
人也沒得罪,事也辦成了。
荊南和江東,就是被大勢壓垮的,韋恩也有這個耐心讓西蜀成為下一個。
這就是先發優勢,如果你是弱勢的一方,事情還沒搞成,可能自己就先被內外壓力給壓垮了。
這也是為什麽當年公社失敗了,馬老師依舊寄希望於發達地區,而紅毛冒頭,可其他地區的大瓦利息卻不看好的原因之一,底子厚的能失敗無數次,底子薄的,機會可能就隻有一次,畢竟大爭時代裏,你不會是單機玩家,敵人也足夠強,足夠狡猾。
……
被韋恩他們惦記的諸葛亮此時也很頭疼,因為曹昂和西川大族撤退的時候,把府庫裏的金銀財寶都給卷走了,等劉備打下了成都,發現沒什麽東西能夠賞賜給將士們和新投靠他的西川豪強們。
於是乎,不得不拿那些出逃的大族所遺留下來的土地,分賞了出去。
當時分得很痛快,可這些地變成私人的了,諸葛亮想收稅收糧就很麻煩了,可漢中前線還等著錢糧要用,怎麽辦?
“國相,華府那邊對於主公稱王的迴複已經來了。”糜竺一隻手上拿著一疊厚厚的公文,另一隻手上微微提起由蜀錦織成的華服前擺,一路小跑著走到諸葛亮的桌案前。
劉備稱了漢中王,立馬就將諸葛亮任命為漢中國的國相。
“子仲將軍辛苦了,這個怎麽有這麽厚?”諸葛亮問候著,然後接過那一疊公文,開始耐心地翻了起來。
“國相,你知道的,華府說話管用的人很多,報紙、刊物很多,所以我們就盡可能地全部收集整理了過來。”糜竺恭謹地在一旁站著說道。
“持負麵態度的人這麽多?”諸葛亮說著,言語之間帶了一種愁思。
“錢叔慈在報紙上的采訪說:‘小皇帝還沒死,就急著準備好棺材。’李叔寇在和學生聊天時說:‘這些老東西就靠著這一個名頭吊著這一口氣。’……”
初步瀏覽下來,幾乎沒有任何正麵言論,根本就不像是一個盟友說出的話。
“至少韋子萊和趙伯達的態度還算是不錯吧。”糜竺還是挺樂觀的,畢竟韋恩至少是華府名義上的領頭人,而趙伯達因為一直活躍在外部,主導一係列外交和貿易活動,在外人眼裏,地位也很高。
“趙伯達向來是隻撿好聽的說,而韋恩說的話和當年與靈帝說的一致無二,‘我是漢室忠良’,好一個漢室忠良。”諸葛亮說著,目光卻沒有離開手中翻動的公文。
糜竺沉默了一會,似是在猶豫該不該把自己心中的話說出來,但看著眼前的諸葛亮如此勤勉甚至有些忘我,糜竺還是打開了心扉:
“國相,其實依我看來,韋子萊的所作所為,確實是當得起‘漢室忠良’這一美譽,從當年北伐董賊……”
未等糜竺把話說完,諸葛亮便放下了手裏的公文,嚴肅地說道:
“大司馬確實有功,還有大功,但是,子仲啊,這世上焉有逼迫主上的忠良?曹賊也有功勞,可你看看他對天子做了些什麽?”
糜竺聽完很認同,但同時又想起當年徐州世家關於此事的討論,於是他說道:
“可能大司馬忠的不是君,而忠的是國吧,靈帝昏聵,湣帝不顯,大司馬以交州一隅之力穩定大漢半壁江山,且其曾拯救天子於水火,奈何識人不明,沒有看出袁術那個人麵獸心的奸佞的真麵目,所以才好心辦了壞事。”
大司馬本意是好的,隻是大丞相執行壞了。
看得出來,因為有著多年的合作來往,糜竺對華府還是有一定情感的,如今隨著劉備的勢力不斷擴張,其手下越來越複雜,親華府的元從係就相對來說變弱小了,但諸葛亮很需要他們。
所以諸葛亮不能說出自己推測出來的真相,當年他就在定海,他的感受明明白白,那就是韋恩他其實早就知道袁術心懷不軌,並且故意把劉協往火坑裏推!
可說出來誰信呢?
哪次反奸臣,救天子,韋恩不是參與者甚至是牽頭人?
但人們總是會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韋恩他救了那麽多次天子,可為什麽天子的處境,卻一次次的越救越危險?
為什麽?
外人不清楚華府到底有多強的實力,但諸葛亮就是從華府裏出來的,他太了解了。
韋恩就是個反賊,徹頭徹尾的反賊,一個扛著漢旗反漢帝的反賊頭子!
而這種純粹的反賊頭子,居然是大漢朝的大司馬?
在袁術複辟丞相之前,韋恩一直都是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他是個反賊!
但是,諸葛亮不能戳穿他,就像是韋恩認為不能用武力進攻一個進步的炎漢一樣,諸葛亮也是要搞桶蘸的。
劉備帳下,荊襄集團、西川豪強,東州士族、北地文人,都是堅定的華府反對派,如果諸葛亮這個國相再倒向反華府的一方,甚至是不用表態,隻需要把他推測出來的誅心之言說出一二,那劉韋聯盟就完蛋了。
而劉韋聯盟這麽早就完蛋,也就意味著炎漢三興也要完蛋,如同天空閃耀的流星,很快地墜落於地。
這是諸葛亮不希望看到的。
正當諸葛亮在思考怎麽迴複糜竺的言論時,屋外突然有報捷露布飛馳而至,國相府的書吏佐馬良興奮地跑進來說道:
“國相!將軍!大捷,前線大捷!曹賊的征西將軍夏侯淵,被漢升將軍陣斬於陳倉城下,我軍已經殺出陳倉道,進入關中平原!”
“好!好啊!”
“曹賊在關西的兵團完了!”
“長安在望!舊都在望!”
“蒼天有眼,佑我大漢!”
國相府裏的官員全都歡唿了起來,就連諸葛亮也暫時忘卻了煩惱,淚水逐漸浸濕了雙眼,模糊了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