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工場之問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此時正在定海的一座機械加工工場上實踐課。
黃昏降臨,工場內逐漸暗了下來,唯有二號車間的一角,還亮著油燈的火光。
諸葛亮取下勞保手套,從護欄上拿過一條毛巾擦了擦手上的機油,然後和韋恩兩個人坐到了工具箱上。
“大家都休息去了,孔明還挑燈夜戰?”
諸葛亮笑道:
“樂在其間,不知不覺,夜色已近。不知使君專程來尋亮,所為何事?”
其實華府卷的人著實不少,可基本上都是像諸葛亮這種為了興趣,為了理想而卷的人。
“哈哈,孔明,你也在定海呆了快兩年了,說話方式還是沒變啊,叫我子萊便可,你是了解我們的,我們其實不愛聽使君、府君一類的敬語。”
韋恩說著,一邊在心裏想,如果以後諸葛亮寫自傳,恐怕不會說什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是“我本遊子,學工於定海”……
諸葛亮聽聞一笑,擺手道:
“哈哈,吾之過也,上月寒假往豫章去探望完叔父與姊妹兄弟,這些習慣還沒轉換過來。”
韋恩點點頭,又問道:
“孔明現在習慣了華府這邊的生活嗎?你覺得華府如何?”
諸葛亮沒有立刻接話,而是又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後擰開保溫杯灌了一口茶,活脫脫一副老師傅的模樣:
“不虛此行。”
看諸葛亮還在品味茶的迴甘,韋恩繼續問道:
“隻是不虛此行?就沒有一點看我韋子萊虎軀一震,你就想納頭便拜的感覺?”
“哈哈哈哈~”
諸葛亮笑得雙眼眯成了一條縫,說道:
“子萊不是才說不喜歡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嗎,怎麽又想我納頭便拜?”
“代指,近義詞,開玩笑的,又不是真拜。”
韋恩解釋道,不過他心裏也清楚,君君臣臣這一類東西,在同道口中能當玩笑,可對於諸葛亮這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規則,不是一下子就能一笑了之的。
諸葛亮含笑點頭,沒有繼續上個話題,而是反問韋恩道:
“最近華府百姓對懲戒曹司空的熱情很是高漲,子萊如何看待?”
“百姓有了知識,有了見識,自然就會覺醒,所謂倉廩足而知禮儀,急公好義,心係天下,這是我們華府的禮。”
“子萊何必拿些淺層之意糊弄我?據亮觀來,華府之禮,似乎是‘發展生產,天下為公,消滅階層’?”
諸葛亮繼續喝著茶,韋恩則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笑道:
“孔明何時發覺的?”
“去年年末,我與牟子博論佛時明悟的,我問他不是篤信佛陀,出世修行嗎,為何要追隨華府入世,下到村社去為百姓服務。”
“牟子博怎麽說的?”
牟融,字子博,這人韋恩聽過,蒼梧人,避難交趾,是天下有名的佛學家。
年少時說過“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於是心向佛學,隻是後來不知為何,主動到龍編的印刷局求職,說願意當一名普通的工人,加上他還挺有名望的,收了能成為很好的宣傳素材,所以他就進了龍編印刷局當工人。
“他說,‘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在華府見識了許多,忽覺人在今世,亦可至極樂,渡人即是渡己,於是便再度入世。這華府之禮,便是他說與我聽的。”
聽起來像我們時代的活雷鋒,以後可以多點關注。韋恩思索了片刻,然後開口道:
“那孔明這明悟速度還真慢啊,這可不符合你的聰明才智,當年潁川遊俠徐庶徐元直,可是在入學之前,就獨自發覺了所謂的華府之禮。”
諸葛亮笑著搖搖頭,說道:
“徐元直什麽成長環境,亮什麽成長環境,亮一個世家子,願意來到定海就已經很稀奇了。”
“稀奇?哪有什麽稀奇的,在華府的世家子我隨手數出來,江夏黃氏的黃月英,聽說與你孔明還相交莫逆,晉陽……”
諸葛亮這時終於失了沉穩,連忙辯解道:
“我與月英,發於情,止於禮,子萊你莫要胡亂編排。”
“哈哈,急了吧,我還以為你孔明不會急呢,人一女子,離家出走,南下求學,這爽利勁兒不比你孔明強?
她好像長你幾個月?女大三,抱金磚,大三月,抱幾個鐵齒輪鐵發條還是行的,過兩年你便把家給成了,安安心心投身華府的變革大事業……”
韋恩的餅畫了不少,可諸葛亮卻反應寥寥,於是韋恩說著說著,聲音也小了起來,等到韋恩停住了,諸葛亮才緩緩開口道:
“消滅了現在的世家豪族,總會有新的世家豪族誕生的,屆時子萊豈不是白白忙活一場?”
諸葛亮看著韋恩,雖然他的問題有點突兀,可他相信韋恩一定想過這個問題,韋恩一定懂他的意思。
“繼續變革。”
“繼續變革?”
“對,繼續鬥爭,隻要有新世家豪強誕生,那就將變革進行下去。”韋恩斬釘截鐵地說道。
“那代價呢?這個樣子,變革不斷,子萊不怕天下再度大亂嗎?”
韋恩忽然抓起了諸葛亮的手,正色道:
“把握住主次矛盾,天下亂不起來!
而且孔明,如果我們弱小,天下才會亂,隻要我們強大,不過是剔除腐肉,重煥生機罷了。
甚至不能用剔除腐肉來形容,就是這副軀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那一直需要靠百姓來推動新陳代謝?”
諸葛亮身子往前探著,同時緊盯韋恩的雙眼,希望能看到一絲動搖。
“沒錯。”
此時韋恩的眼中,除了果決就是果決,諸葛亮於是略有失望地鬆開了韋恩的手,身子向後一仰道:
“我還是覺得應該維持一種平衡,子萊,人類向來是講中庸的,此乃人性。”
韋恩搖搖頭:
“你所求的中庸,所求的平衡,不過是靜態的平衡,滯後的平衡,這在邏輯上都是行不通的。
世家豪族隻要存在一天,他們就要欺壓百姓一日,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百姓之上的人,維係所謂的世家豪族。”
“定律令,正道德,一定可以遏止這種行為,豪族可以隻是內部抱團,而不是向外壓迫。”諸葛亮說道。
“再好的法律也是靠人執行,再正確的道德,也不乏道貌岸然。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的,互相聯係的,我們的變革是在尋求動態的平衡,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製度。
而且,就算是你所求的中庸,也缺不了鬥爭!”
諸葛亮忽然抬手一指黑漆漆的窗外,聲量提高道:
“是人就會懈怠!你能保證,外麵的華府百姓就一直有今天這種革命熱情?到時候百姓都倦怠了,而你們隻剩下幾個人還在做著不合時宜的事情,你會很可憐的!
這不是一個英雄該有歸宿!”
黃昏降臨,工場內逐漸暗了下來,唯有二號車間的一角,還亮著油燈的火光。
諸葛亮取下勞保手套,從護欄上拿過一條毛巾擦了擦手上的機油,然後和韋恩兩個人坐到了工具箱上。
“大家都休息去了,孔明還挑燈夜戰?”
諸葛亮笑道:
“樂在其間,不知不覺,夜色已近。不知使君專程來尋亮,所為何事?”
其實華府卷的人著實不少,可基本上都是像諸葛亮這種為了興趣,為了理想而卷的人。
“哈哈,孔明,你也在定海呆了快兩年了,說話方式還是沒變啊,叫我子萊便可,你是了解我們的,我們其實不愛聽使君、府君一類的敬語。”
韋恩說著,一邊在心裏想,如果以後諸葛亮寫自傳,恐怕不會說什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是“我本遊子,學工於定海”……
諸葛亮聽聞一笑,擺手道:
“哈哈,吾之過也,上月寒假往豫章去探望完叔父與姊妹兄弟,這些習慣還沒轉換過來。”
韋恩點點頭,又問道:
“孔明現在習慣了華府這邊的生活嗎?你覺得華府如何?”
諸葛亮沒有立刻接話,而是又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後擰開保溫杯灌了一口茶,活脫脫一副老師傅的模樣:
“不虛此行。”
看諸葛亮還在品味茶的迴甘,韋恩繼續問道:
“隻是不虛此行?就沒有一點看我韋子萊虎軀一震,你就想納頭便拜的感覺?”
“哈哈哈哈~”
諸葛亮笑得雙眼眯成了一條縫,說道:
“子萊不是才說不喜歡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嗎,怎麽又想我納頭便拜?”
“代指,近義詞,開玩笑的,又不是真拜。”
韋恩解釋道,不過他心裏也清楚,君君臣臣這一類東西,在同道口中能當玩笑,可對於諸葛亮這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規則,不是一下子就能一笑了之的。
諸葛亮含笑點頭,沒有繼續上個話題,而是反問韋恩道:
“最近華府百姓對懲戒曹司空的熱情很是高漲,子萊如何看待?”
“百姓有了知識,有了見識,自然就會覺醒,所謂倉廩足而知禮儀,急公好義,心係天下,這是我們華府的禮。”
“子萊何必拿些淺層之意糊弄我?據亮觀來,華府之禮,似乎是‘發展生產,天下為公,消滅階層’?”
諸葛亮繼續喝著茶,韋恩則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笑道:
“孔明何時發覺的?”
“去年年末,我與牟子博論佛時明悟的,我問他不是篤信佛陀,出世修行嗎,為何要追隨華府入世,下到村社去為百姓服務。”
“牟子博怎麽說的?”
牟融,字子博,這人韋恩聽過,蒼梧人,避難交趾,是天下有名的佛學家。
年少時說過“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於是心向佛學,隻是後來不知為何,主動到龍編的印刷局求職,說願意當一名普通的工人,加上他還挺有名望的,收了能成為很好的宣傳素材,所以他就進了龍編印刷局當工人。
“他說,‘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在華府見識了許多,忽覺人在今世,亦可至極樂,渡人即是渡己,於是便再度入世。這華府之禮,便是他說與我聽的。”
聽起來像我們時代的活雷鋒,以後可以多點關注。韋恩思索了片刻,然後開口道:
“那孔明這明悟速度還真慢啊,這可不符合你的聰明才智,當年潁川遊俠徐庶徐元直,可是在入學之前,就獨自發覺了所謂的華府之禮。”
諸葛亮笑著搖搖頭,說道:
“徐元直什麽成長環境,亮什麽成長環境,亮一個世家子,願意來到定海就已經很稀奇了。”
“稀奇?哪有什麽稀奇的,在華府的世家子我隨手數出來,江夏黃氏的黃月英,聽說與你孔明還相交莫逆,晉陽……”
諸葛亮這時終於失了沉穩,連忙辯解道:
“我與月英,發於情,止於禮,子萊你莫要胡亂編排。”
“哈哈,急了吧,我還以為你孔明不會急呢,人一女子,離家出走,南下求學,這爽利勁兒不比你孔明強?
她好像長你幾個月?女大三,抱金磚,大三月,抱幾個鐵齒輪鐵發條還是行的,過兩年你便把家給成了,安安心心投身華府的變革大事業……”
韋恩的餅畫了不少,可諸葛亮卻反應寥寥,於是韋恩說著說著,聲音也小了起來,等到韋恩停住了,諸葛亮才緩緩開口道:
“消滅了現在的世家豪族,總會有新的世家豪族誕生的,屆時子萊豈不是白白忙活一場?”
諸葛亮看著韋恩,雖然他的問題有點突兀,可他相信韋恩一定想過這個問題,韋恩一定懂他的意思。
“繼續變革。”
“繼續變革?”
“對,繼續鬥爭,隻要有新世家豪強誕生,那就將變革進行下去。”韋恩斬釘截鐵地說道。
“那代價呢?這個樣子,變革不斷,子萊不怕天下再度大亂嗎?”
韋恩忽然抓起了諸葛亮的手,正色道:
“把握住主次矛盾,天下亂不起來!
而且孔明,如果我們弱小,天下才會亂,隻要我們強大,不過是剔除腐肉,重煥生機罷了。
甚至不能用剔除腐肉來形容,就是這副軀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那一直需要靠百姓來推動新陳代謝?”
諸葛亮身子往前探著,同時緊盯韋恩的雙眼,希望能看到一絲動搖。
“沒錯。”
此時韋恩的眼中,除了果決就是果決,諸葛亮於是略有失望地鬆開了韋恩的手,身子向後一仰道:
“我還是覺得應該維持一種平衡,子萊,人類向來是講中庸的,此乃人性。”
韋恩搖搖頭:
“你所求的中庸,所求的平衡,不過是靜態的平衡,滯後的平衡,這在邏輯上都是行不通的。
世家豪族隻要存在一天,他們就要欺壓百姓一日,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百姓之上的人,維係所謂的世家豪族。”
“定律令,正道德,一定可以遏止這種行為,豪族可以隻是內部抱團,而不是向外壓迫。”諸葛亮說道。
“再好的法律也是靠人執行,再正確的道德,也不乏道貌岸然。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的,互相聯係的,我們的變革是在尋求動態的平衡,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製度。
而且,就算是你所求的中庸,也缺不了鬥爭!”
諸葛亮忽然抬手一指黑漆漆的窗外,聲量提高道:
“是人就會懈怠!你能保證,外麵的華府百姓就一直有今天這種革命熱情?到時候百姓都倦怠了,而你們隻剩下幾個人還在做著不合時宜的事情,你會很可憐的!
這不是一個英雄該有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