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春闈
綜武:截胡南宮,李寒衣提劍上門 作者:旋律的獨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安城。
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萬眾矚目的春闈在今天,終於拉開了帷幕。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對於天下寒窗苦讀多年的芸芸學子來說,這就好比武夫眼中的天門,隻要跨過去便能夠鯉魚躍龍門,一飛衝天!
從此。
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科考考場。
一眾芸芸學子早已經在考場外排隊等候。
上至五十歲皓首窮經的老叟,下至十幾歲朝氣蓬勃的後生,競爭之激烈比後世的高考要高出百倍。
甚至。
不少人都是三五成團,警惕的看著其他人。
能夠走到會試這一步,自然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可會試錄取的不過兩百多人,名額有限。
少一個人參加考試,就意味著競爭對手少了一個,考中的機會就多了一分。
以往的考試中,
都有對同期考試的人下手,這才使得眾人各自抱團。
“久違的氣氛啊。”
當趙玉清慢慢悠悠的來到考場外,看著這壯觀的場麵,竟是有一種迴到了自己高考的時候,沒來由的感受到了一股壓力。
“沒問題。”
“過關。”
在漫長的排隊等候中,趙玉清成功的通過了禮部書吏的檢查,進入到了考場。
“我的位置還不錯。”
趙玉清的考號是地字開頭,離中間考官的住所很近,環境相對來說就好上不少。
或許是趙玉清手持上陰學宮令牌的緣故,這才分配到了較好的考舍,遠離了那靠近茅房的位置。
所謂考舍。
其實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小房間,裏麵擺放著一張案桌,上麵擺放了筆墨紙硯。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一旦考生進入了考舍之後,就不能隨意的出入,一直到考試結束。
又是漫長的等待。
就在趙玉清百無聊賴的時候,考官終於開始分發試卷。
拿到試卷之後,趙玉清一臉好奇的看了起來。
趙玉清本以為科舉會跟曆史上的科舉那般,考生的題目會很長,沒想到上麵竟然就隻有兩個字。
論秦!
科舉的第一篇文章,是重中之重。
開篇文章要是寫的不好,就會給考官不好的印象,後麵的文章答的再好也可能被耽誤。
因此。
大部分人在拿到試卷的時候,都在思考以哪個角度進行破題,以求能夠在開篇抓住考官的眼球。
但。
趙玉清卻是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提筆寫了起來。
這一幕。
自然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這麽短的時間就有了解題思路,要不是毫無經驗的愣頭青,要不就是才思敏捷的才子。
很顯然。
趙玉清的這般倉促動筆的模樣,理所當然的被眾人看作是前者。
殊不知。
趙玉清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中卻是樂開了花。
就決定是你了。
“過秦論!”
趙玉清隻是在略微思考之後,就直接在試卷中寫下了文章的題目。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對於這方世界的曆史,趙玉清恰好在上陰學宮時,有專門的了解過。
這裏的秦朝與他那個世界的秦朝,大同小異。
所以。
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趙玉清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過秦論》。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名臣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寫下了這一篇千古文章。
眼下。
離陽王朝的處境與那時的西漢何其相似,用這篇文章自然最合適不過了。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毫無疑問。
主考官看到這幾句時,定會對驚掉下巴。
後麵的文章。
趙玉清也是根據先秦有出入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洋洋灑灑寫完了《過秦論》,趙玉清又接著看向了下一題。
論離陽。
好嘛。
這題跟上一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更加的棘手。
但。
趙玉清隻是略微思索後,就有了應對之策。
毫無疑問。
眼下的離陽跟當初的大秦極為相似,看似春秋鼎盛,實際上卻是內憂外患。
北莽。
毫無疑問是離陽王朝最大的威脅,隨時都可能南下牧馬,染指中原,這就是外患。
內憂則是分為三塊。
一是吞並春秋八國所遺留下的各國遺民。
二是曆代皇室都頭疼的藩王割據問題。
三是功高蓋主,手握重兵的北椋勢力。
針對這些問題。
趙玉清也是一一做出了解答。
北莽王朝雖然一直對離陽虎視眈眈,卻一直不敢南下牧馬,就是因為忌憚北椋鐵騎。
所以。
北椋是離陽的北方屏障,不能妄動。
繼續維持眼下的局勢,解決內部的問題,才是對離陽朝廷最有利的局麵。
然後就是解決八國的遺民問題。
方法有兩種。
一是施行仁政,循序漸進。
促進離陽的百姓與八國遺民通婚,所有的政策都一視同仁,不論身份。如此三代,自然不會有人記得遺民的身份。
二是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利用八國遺民想要複辟的想法,推出一些皇室舊人,打著複國的旗號,將所有潛伏的遺民舊人聚集在一起,然後派兵鎮壓,一勞永逸。
兩個方法都各有利弊,趙玉清自然更傾向第一種。
最後就是藩王割據的問題。
這一直都是曆朝曆代都為之頭疼的難題。
可這道難題在趙玉清這裏,根本就不叫事。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了解一下。
趙玉清之所以願意寫下這些,自然不是出於好心,而是有著自己的打算。
以推恩令為例。
這千古第一陽謀確實能夠有效的解決藩王割據的問題,可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皇朝鼎盛,君主聖明有魄力,鎮得住各方諸侯藩王。
否則。
就會引來各地藩王的不滿,增加雙方的矛盾,引發叛亂!
這樣一個心裏裝著黎民眾生的首輔,值得趙玉清的尊敬。
人聲鼎沸,車水馬龍。
萬眾矚目的春闈在今天,終於拉開了帷幕。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對於天下寒窗苦讀多年的芸芸學子來說,這就好比武夫眼中的天門,隻要跨過去便能夠鯉魚躍龍門,一飛衝天!
從此。
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科考考場。
一眾芸芸學子早已經在考場外排隊等候。
上至五十歲皓首窮經的老叟,下至十幾歲朝氣蓬勃的後生,競爭之激烈比後世的高考要高出百倍。
甚至。
不少人都是三五成團,警惕的看著其他人。
能夠走到會試這一步,自然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可會試錄取的不過兩百多人,名額有限。
少一個人參加考試,就意味著競爭對手少了一個,考中的機會就多了一分。
以往的考試中,
都有對同期考試的人下手,這才使得眾人各自抱團。
“久違的氣氛啊。”
當趙玉清慢慢悠悠的來到考場外,看著這壯觀的場麵,竟是有一種迴到了自己高考的時候,沒來由的感受到了一股壓力。
“沒問題。”
“過關。”
在漫長的排隊等候中,趙玉清成功的通過了禮部書吏的檢查,進入到了考場。
“我的位置還不錯。”
趙玉清的考號是地字開頭,離中間考官的住所很近,環境相對來說就好上不少。
或許是趙玉清手持上陰學宮令牌的緣故,這才分配到了較好的考舍,遠離了那靠近茅房的位置。
所謂考舍。
其實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小房間,裏麵擺放著一張案桌,上麵擺放了筆墨紙硯。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一旦考生進入了考舍之後,就不能隨意的出入,一直到考試結束。
又是漫長的等待。
就在趙玉清百無聊賴的時候,考官終於開始分發試卷。
拿到試卷之後,趙玉清一臉好奇的看了起來。
趙玉清本以為科舉會跟曆史上的科舉那般,考生的題目會很長,沒想到上麵竟然就隻有兩個字。
論秦!
科舉的第一篇文章,是重中之重。
開篇文章要是寫的不好,就會給考官不好的印象,後麵的文章答的再好也可能被耽誤。
因此。
大部分人在拿到試卷的時候,都在思考以哪個角度進行破題,以求能夠在開篇抓住考官的眼球。
但。
趙玉清卻是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提筆寫了起來。
這一幕。
自然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這麽短的時間就有了解題思路,要不是毫無經驗的愣頭青,要不就是才思敏捷的才子。
很顯然。
趙玉清的這般倉促動筆的模樣,理所當然的被眾人看作是前者。
殊不知。
趙玉清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中卻是樂開了花。
就決定是你了。
“過秦論!”
趙玉清隻是在略微思考之後,就直接在試卷中寫下了文章的題目。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對於這方世界的曆史,趙玉清恰好在上陰學宮時,有專門的了解過。
這裏的秦朝與他那個世界的秦朝,大同小異。
所以。
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趙玉清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過秦論》。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名臣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寫下了這一篇千古文章。
眼下。
離陽王朝的處境與那時的西漢何其相似,用這篇文章自然最合適不過了。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毫無疑問。
主考官看到這幾句時,定會對驚掉下巴。
後麵的文章。
趙玉清也是根據先秦有出入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洋洋灑灑寫完了《過秦論》,趙玉清又接著看向了下一題。
論離陽。
好嘛。
這題跟上一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更加的棘手。
但。
趙玉清隻是略微思索後,就有了應對之策。
毫無疑問。
眼下的離陽跟當初的大秦極為相似,看似春秋鼎盛,實際上卻是內憂外患。
北莽。
毫無疑問是離陽王朝最大的威脅,隨時都可能南下牧馬,染指中原,這就是外患。
內憂則是分為三塊。
一是吞並春秋八國所遺留下的各國遺民。
二是曆代皇室都頭疼的藩王割據問題。
三是功高蓋主,手握重兵的北椋勢力。
針對這些問題。
趙玉清也是一一做出了解答。
北莽王朝雖然一直對離陽虎視眈眈,卻一直不敢南下牧馬,就是因為忌憚北椋鐵騎。
所以。
北椋是離陽的北方屏障,不能妄動。
繼續維持眼下的局勢,解決內部的問題,才是對離陽朝廷最有利的局麵。
然後就是解決八國的遺民問題。
方法有兩種。
一是施行仁政,循序漸進。
促進離陽的百姓與八國遺民通婚,所有的政策都一視同仁,不論身份。如此三代,自然不會有人記得遺民的身份。
二是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利用八國遺民想要複辟的想法,推出一些皇室舊人,打著複國的旗號,將所有潛伏的遺民舊人聚集在一起,然後派兵鎮壓,一勞永逸。
兩個方法都各有利弊,趙玉清自然更傾向第一種。
最後就是藩王割據的問題。
這一直都是曆朝曆代都為之頭疼的難題。
可這道難題在趙玉清這裏,根本就不叫事。
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了解一下。
趙玉清之所以願意寫下這些,自然不是出於好心,而是有著自己的打算。
以推恩令為例。
這千古第一陽謀確實能夠有效的解決藩王割據的問題,可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皇朝鼎盛,君主聖明有魄力,鎮得住各方諸侯藩王。
否則。
就會引來各地藩王的不滿,增加雙方的矛盾,引發叛亂!
這樣一個心裏裝著黎民眾生的首輔,值得趙玉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