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道:“我報了。三年前剛開始做實驗,有一點成果的時候就報了。但戶部的批複是我胡說八道。
去年我又報了,這迴的批複是我異想天開。諸位大人如若不信,我這裏還留著批複公文。”
胡親慶從懷裏掏出兩封信箋模樣的東西,高高舉起。
皇帝身邊的太監過去拿給皇帝看,然後皇帝就把那兩樣批複扔在台階下的地上。
戶部大臣沒有一個敢出聲的。
皇帝點名戶部尚書說話,他能說什麽?隻是說迴去後要嚴查手下做事的人,求皇上開恩。
然後為了拍皇帝的馬屁,又說了皇上慧眼識珠得了個能人等。
皇帝:“胡慶的確是難得的實用人才,你們戶部剛好需要這樣的人,朕就把他給你們戶部了。”
戶部尚書不想要,他說胡縣令的確是個能幹務實的人,但是戶部沒有適合他的位置。
皇帝心裏惱火起來,我還沒有追究你們的錯誤呢,你還想給我添堵?那就來個很的。
皇帝:你們戶部有錯要嚴查嚴懲,你也別迴去查了,現在就查。咱們都在這裏等著,啥時候查完啥時候散朝。
這下想糊弄也糊弄不了了,戶部自己查不清有吏部大理寺主動幫忙。從下到上,不消一時三刻就查了個清楚。
戶部有一個部門是專門負責搞農業生產的,他們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生產,但是他們真正會種地的並不是多。
所以研究了許多年也沒有研究出來,胡慶的信件上所寫他們根本就不信。
他們主要是研究種子、農具類,銀錢花了不少了也沒有出成績,你這什麽爛樹葉子塘泥能行?
第一次嗤之以鼻,第二次粗略掃過,其實真正的內容並沒有看清楚。
皇帝說由於戶部某些人的不嚴謹,造成了全國少打糧,所以要嚴懲不貸。
戶部有人出來認錯,老大肯定不能啊,他的心腹侍郎就出來認錯,皇帝當即罷免了官職,把胡慶推上去。
皇帝心說,你戶部不是沒位置嗎?我就騰個位置給他胡慶,看你能如何?
戶部尚書第一個反對,理由是胡慶從外放七品一躍到四品京官不合規矩。
皇帝說不合規矩,那什麽合規矩?朝廷每年給你戶部那麽多銀子讓你們搞生產,什麽都沒搞出來合規矩嗎?
人家三個人不花朝廷一文錢,人家搞出來了,這合規矩嗎?還有啊,那粉麵粉條的事是不是早就上報了?
你們戶部有動靜嗎?做什麽了嗎?沒有!說什麽是沒有用的,人家泉縣卻靠著粉絲粉條致富發家了,這合規矩嗎?
講規矩好,規矩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戶部尚書的對手立刻擁護皇上,附和皇帝就是打壓對手。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再說什麽都沒有用了,戶部隻好沉默。
皇上再次提起了張五妮,說她有大功,和大家商量該怎麽賞。
大家都說張五妮如果是個男的,可以讓她入朝為官,可她是女的沒辦法做官。
讓她的家人做官呢?好像不合適,咱講得是女子的事,而且她父母都是農人怎麽做官?
金銀財寶呢?人家也不缺錢花,那怎麽辦呢?
其實滿朝文武,除了胡慶和皇帝是真的想感謝張五妮,其他人都是抱著隨意的態度。
既然商量不出來結果就先退朝,留下胡慶和丞相繼續商量。
胡慶新晉京官沒有多大的發言權,皇帝主要是和丞相商量,要胡慶在旁邊提意見。
泉縣縣令胡慶走了,那麽泉縣怎麽辦呢?交給什麽人打理呢主持呢?這是個難題。
胡慶說了他在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會征詢張五妮的意見。雖然大家都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但張五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想要讓她繼續為國家效力,就得給她點動力,不能光給點金銀珠寶,不方便她施展手腳。
胡慶尊重她喜歡找她商量可下一任呢?新任縣令會不會打壓她?
張五妮在當地已經有了一定的威望,如果和新縣令合作不愉快,那麽就會出問題。
可如果整個泉縣交給她來管理,又怕眾人不服,特別是男人不服氣啊,哪有女子做縣令的?
胡慶提出一個建議:“張五妮不做縣令做縣主如何?讓她做泉縣的縣主,一切事務由她來做決定。”
皇帝沒說話,縣主都是皇親,但是沒一個有用的。好像也行,女子有本事了也可以為國出力。
這樣以後有奇能的女子就會效仿張五妮,有些事情、有些男人的確不如女人。
丞相皺眉:“做縣主做跟縣令有啥區別?還不都是她領頭?”
胡慶搖頭:“不一樣,縣主本就是女子的職位,人們不易反感。最重要的是以我對張五妮的了解,她不喜歡管太多事。
她是縣主,讓縣令聽她指揮,她喜歡掙錢,有什麽想法她會提出來,具體的事情都由縣令做。
我估計縣衙的一些事務她也不會管,但是出了大事的時候,她必會出手。”
皇帝聽的兩眼冒光:“朕隻要給她一個聽話又上進的縣令就行了,對嗎?”
胡慶說是。
丞相一聽立刻就舉薦人選,他家族中旁支就有這麽一個人。能幹肯幹,但是腦子太實在,轉不出花來。把他給弄過去不就挺好的?
跟著張五妮幾年,腦子活泛了、能力上來了,成績有了,以後迴京不是很簡單?
皇帝也想收買丞相的心,就答應了。事情完美解決,在朝堂上一說,大臣們想反對也不敢反對。
丞相的人,皇帝的主意,誰敢同時得罪這倆人?
朝堂上有爭鬥,丞相也有對頭。丞相都去薅羊毛了他也得沾點好處吧,說再舉薦個縣丞吧。
以前的縣丞跟著胡大人也忙碌了幾年了,應該也學到一些東西,讓他去別的地方做縣令,去造福一方。
皇帝同意。
胡慶急忙就給推薦了曾光宗,說縣衙以前的老人都走了,交接後工作不好展開,沒個熟人不行。
曾光宗是舉人出身,做縣丞是綽綽有餘。
丞相大人立刻同意,皇帝也點頭同意。丞相的對頭不答應也沒有辦法,曾光宗撿了個便宜。
去年我又報了,這迴的批複是我異想天開。諸位大人如若不信,我這裏還留著批複公文。”
胡親慶從懷裏掏出兩封信箋模樣的東西,高高舉起。
皇帝身邊的太監過去拿給皇帝看,然後皇帝就把那兩樣批複扔在台階下的地上。
戶部大臣沒有一個敢出聲的。
皇帝點名戶部尚書說話,他能說什麽?隻是說迴去後要嚴查手下做事的人,求皇上開恩。
然後為了拍皇帝的馬屁,又說了皇上慧眼識珠得了個能人等。
皇帝:“胡慶的確是難得的實用人才,你們戶部剛好需要這樣的人,朕就把他給你們戶部了。”
戶部尚書不想要,他說胡縣令的確是個能幹務實的人,但是戶部沒有適合他的位置。
皇帝心裏惱火起來,我還沒有追究你們的錯誤呢,你還想給我添堵?那就來個很的。
皇帝:你們戶部有錯要嚴查嚴懲,你也別迴去查了,現在就查。咱們都在這裏等著,啥時候查完啥時候散朝。
這下想糊弄也糊弄不了了,戶部自己查不清有吏部大理寺主動幫忙。從下到上,不消一時三刻就查了個清楚。
戶部有一個部門是專門負責搞農業生產的,他們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生產,但是他們真正會種地的並不是多。
所以研究了許多年也沒有研究出來,胡慶的信件上所寫他們根本就不信。
他們主要是研究種子、農具類,銀錢花了不少了也沒有出成績,你這什麽爛樹葉子塘泥能行?
第一次嗤之以鼻,第二次粗略掃過,其實真正的內容並沒有看清楚。
皇帝說由於戶部某些人的不嚴謹,造成了全國少打糧,所以要嚴懲不貸。
戶部有人出來認錯,老大肯定不能啊,他的心腹侍郎就出來認錯,皇帝當即罷免了官職,把胡慶推上去。
皇帝心說,你戶部不是沒位置嗎?我就騰個位置給他胡慶,看你能如何?
戶部尚書第一個反對,理由是胡慶從外放七品一躍到四品京官不合規矩。
皇帝說不合規矩,那什麽合規矩?朝廷每年給你戶部那麽多銀子讓你們搞生產,什麽都沒搞出來合規矩嗎?
人家三個人不花朝廷一文錢,人家搞出來了,這合規矩嗎?還有啊,那粉麵粉條的事是不是早就上報了?
你們戶部有動靜嗎?做什麽了嗎?沒有!說什麽是沒有用的,人家泉縣卻靠著粉絲粉條致富發家了,這合規矩嗎?
講規矩好,規矩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戶部尚書的對手立刻擁護皇上,附和皇帝就是打壓對手。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再說什麽都沒有用了,戶部隻好沉默。
皇上再次提起了張五妮,說她有大功,和大家商量該怎麽賞。
大家都說張五妮如果是個男的,可以讓她入朝為官,可她是女的沒辦法做官。
讓她的家人做官呢?好像不合適,咱講得是女子的事,而且她父母都是農人怎麽做官?
金銀財寶呢?人家也不缺錢花,那怎麽辦呢?
其實滿朝文武,除了胡慶和皇帝是真的想感謝張五妮,其他人都是抱著隨意的態度。
既然商量不出來結果就先退朝,留下胡慶和丞相繼續商量。
胡慶新晉京官沒有多大的發言權,皇帝主要是和丞相商量,要胡慶在旁邊提意見。
泉縣縣令胡慶走了,那麽泉縣怎麽辦呢?交給什麽人打理呢主持呢?這是個難題。
胡慶說了他在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會征詢張五妮的意見。雖然大家都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但張五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想要讓她繼續為國家效力,就得給她點動力,不能光給點金銀珠寶,不方便她施展手腳。
胡慶尊重她喜歡找她商量可下一任呢?新任縣令會不會打壓她?
張五妮在當地已經有了一定的威望,如果和新縣令合作不愉快,那麽就會出問題。
可如果整個泉縣交給她來管理,又怕眾人不服,特別是男人不服氣啊,哪有女子做縣令的?
胡慶提出一個建議:“張五妮不做縣令做縣主如何?讓她做泉縣的縣主,一切事務由她來做決定。”
皇帝沒說話,縣主都是皇親,但是沒一個有用的。好像也行,女子有本事了也可以為國出力。
這樣以後有奇能的女子就會效仿張五妮,有些事情、有些男人的確不如女人。
丞相皺眉:“做縣主做跟縣令有啥區別?還不都是她領頭?”
胡慶搖頭:“不一樣,縣主本就是女子的職位,人們不易反感。最重要的是以我對張五妮的了解,她不喜歡管太多事。
她是縣主,讓縣令聽她指揮,她喜歡掙錢,有什麽想法她會提出來,具體的事情都由縣令做。
我估計縣衙的一些事務她也不會管,但是出了大事的時候,她必會出手。”
皇帝聽的兩眼冒光:“朕隻要給她一個聽話又上進的縣令就行了,對嗎?”
胡慶說是。
丞相一聽立刻就舉薦人選,他家族中旁支就有這麽一個人。能幹肯幹,但是腦子太實在,轉不出花來。把他給弄過去不就挺好的?
跟著張五妮幾年,腦子活泛了、能力上來了,成績有了,以後迴京不是很簡單?
皇帝也想收買丞相的心,就答應了。事情完美解決,在朝堂上一說,大臣們想反對也不敢反對。
丞相的人,皇帝的主意,誰敢同時得罪這倆人?
朝堂上有爭鬥,丞相也有對頭。丞相都去薅羊毛了他也得沾點好處吧,說再舉薦個縣丞吧。
以前的縣丞跟著胡大人也忙碌了幾年了,應該也學到一些東西,讓他去別的地方做縣令,去造福一方。
皇帝同意。
胡慶急忙就給推薦了曾光宗,說縣衙以前的老人都走了,交接後工作不好展開,沒個熟人不行。
曾光宗是舉人出身,做縣丞是綽綽有餘。
丞相大人立刻同意,皇帝也點頭同意。丞相的對頭不答應也沒有辦法,曾光宗撿了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