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過“審訊”和調查得知,這個小女孩就是賭氣到網吧玩了一晚上,想嚇媽媽一跳,什麽事情也沒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後,一切都變了,所有的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這一晚上幹什麽去了。她媽媽有些後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響已不可挽迴。迫於壓力,孩子最後不得不轉學。
到新學校後,媽媽提出要求,不許和男生來往。但由於女孩到新學校後,很難一下融入新的同學圈子,沒有朋友,學習也一蹶不振;正好有個高年級男生來和她搭訕,她就真的和這個男生“談戀愛”了,最後鬧到要離家出走。到這個時候,做母親的才終於發現,自己除了傷心失望外,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戀”等兒童問題上,家長實際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疏導平息,一種是刺激強化。所有的家長都希望達到第一種效果,但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家長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種結果。他們想阻止孩子早戀,卻用錯誤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渦中。“動搖孩子意誌最有效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家長在這裏最大的過錯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觀念,把孩子們一些原本正常的行為惡俗化了,人為地製造孩子的罪惡感,客觀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來的短信,說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問我該怎麽辦?我馬上迴電話,問“有了男朋友”是怎麽迴事。
原來,她女兒同年級另一班的一個男孩子下課經常喜歡來找她女兒說話,女兒過生日時,叫了幾個同學到麥當勞,也叫了這個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兒一份禮物,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信。當媽的悄悄查了女兒的手機短信,和這個男孩之間發的短信較多,個別語句有些曖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對這位媽媽說,在我們的話語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義的,就這些事,你怎麽能把那個男孩子稱為你女兒的“男朋友”呢。其實孩子們什麽事也沒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孩子們的交往定性了。
我當然也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話,女兒和這個小男孩發展下去,真的會去“談戀愛”,影響學習。我告訴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裏世俗的汙垢,然後再來管孩子。後來這位媽媽按我的建議和女兒談了一次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這樣和孩子談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看來你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最後她告訴女兒,一個人隻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麽讓別人欣賞他/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這位媽媽後來又給我打電話,說她這樣和女兒談,孩子很高興。從那以後,她女兒還不時地和媽媽說誰給她寫紙條或發短信了,她覺得誰不錯等。具體到那個小男孩,還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別的同學沒什麽兩樣。這位媽媽悟出的道理是:隻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
其實,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主要不是如何進行愛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幹淨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麵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麵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不光在早戀方麵,其它方麵的思維垃圾也會讓孩子發生變異。
比如一位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針對孩子,把錢管得很緊,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在她的意識中,似乎孩子隻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在錢上做手腳。她不僅把家裏的錢放得很隱蔽,不讓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學後想買什麽,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那東西是那麽多錢嗎,你可要說實話”。即使經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錢包裏拿錢,她一定要說:“來,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不許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視下,她兒子形成了反監視的興趣和能力。上初中後,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從家裏偷錢。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父親輸密碼時,他竟然偷偷記下來,然後偷偷拿了家裏的銀行卡,一個月裏分三次取了兩千元,全部揮霍幹淨。每次偷錢事件發生後,家長除了把兒子暴打一頓,隻能仰天長歎,怎麽生了這麽個不爭氣的兒子。做家長的實在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在金錢方麵這樣提防兒子做壞事,怕他變壞,他怎麽就恰恰變得這麽糟糕呢?
和上麵事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對我講的一件事。
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某種原因誤過了學校的期中考試,為了讓兒子補上這場考試,就到學校找來各科期中考試的卷子,迴家讓孩子按照學校考試的時間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給孩子的一瞬間猶豫了一下,考慮是讓孩子自己掐時間還是由她來監督;同時她還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間裏的書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肯定會有一些內容不會做,那麽他會不會偷偷去看書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決定信任孩子,就告訴孩子說,你自己掐好時間,到點就不做了。別的什麽也沒說,就關上門出來了。
讓她高興的是,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知道考試應該是什麽樣子,他完全按照學校考試的樣子來管理自己,時間一到就不再做題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這迴事,他媽媽通過觀察看出來,他在遇到不會做的題時,也絕對沒有動過偷偷翻書的念頭。她不由地感歎:原來孩子是這樣純潔!她慶幸自己在那一瞬間的選擇,慶幸自己沒有用潛台詞告訴孩子這些糟糕的概念:考試是可以偷偷看書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內。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生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麵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發現,甚至一個人的外貌在別人不斷的暗示下,都會發生改變。相貌平平的人,在讚賞的目光下會變得越來越光彩照人;五官標致的人在不斷的蔑視中,也會變得形容枯槁,萎靡呆板。家長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我曾看過一個寓言故事。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問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蘇東坡非常高興。接下來他惡作劇地一笑說,我看師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糞。佛印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反駁,隻是微微一笑。蘇東坡以為占了佛印的便宜,迴到家裏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得實在是太慘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隻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
家長們千萬不要懷揣牛糞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不僅破壞孩子內心的純潔,還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沒有佛印大師的功力與淡定。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麵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彷徨迷失,自我鄙視。隻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製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一個人隻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麽讓別人欣賞他/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麵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麵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像牛頓一樣
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我們經常說圓圓“像牛頓一樣”,這不是一句表揚,而是批評,批評她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
這句話來自圓圓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他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天才因為太癡心於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卻多半會被看作“不用心”、“不聰明”,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教育中。
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醉心於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隻小雞是從哪裏來的,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入,忘了上廁所,尿了褲子;也可能讀一本有趣的畫冊,忘記了寫作業……一千個孩子會有一千件癡迷的事情,盡管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多麽簡單或毫無趣味;再加上孩子們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闖一些小禍。
大人用什麽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這不是件小事,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說到她未竟的文學夢時,講到一個事情。她初中時經常一邊拉風箱蒸饅頭一邊看小說,結果有幾次看得太投入,沒注意看火,把火弄滅了,她的父親一發現就打罵她一頓。近三十年過去了,她說起這事還是很難過,覺得這事對她的心理健康和事業成長有長久的消極影響。用她的遭遇對比愛迪生的母親對兒子種種“過錯”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後成不成“才”,父母在這些細節上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很關鍵的。
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這些小錯誤家長應該以何種態度處理——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我的女兒圓圓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別人會犯的小錯誤她也經常犯。比如花好幾百元買個電子辭典,用了沒幾天就丟了,都不知道丟哪兒了;做炒雞蛋,蛋皮磕開後,把蛋液直接打進垃圾桶,接下來考慮蛋殼該扔哪裏,才發現搞錯了;讓她把剪子放迴工具箱,她拿著剪子在家裏繞一圈,返迴來奇怪地問我給她剪子幹嗎。每當這個時候,我隻能無可奈何地說她“像牛頓一樣”。
她的“牛頓行為”還常常給我添亂。她初中時住校,一周迴一趟家。開始一段時間,周末返校時總是有什麽必需的東西忘了帶,到學校後就給家裏打電話,要求送一趟。她的學校離家遠,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時間就沒了,還得向單位請假。每到這時候,我們心裏也是氣鼓鼓的,但從沒因為這個訓過她,隻是表示我們特別忙,這樣浪費時間太可惜了。話說到這裏就足夠了。我們明白孩子在給你打電話時,她已經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給父母帶來麻煩了,這種情況下父母就用不著再責備她,如果父母責備,倒是給了她辯解卻不肯反省的機會。
到新學校後,媽媽提出要求,不許和男生來往。但由於女孩到新學校後,很難一下融入新的同學圈子,沒有朋友,學習也一蹶不振;正好有個高年級男生來和她搭訕,她就真的和這個男生“談戀愛”了,最後鬧到要離家出走。到這個時候,做母親的才終於發現,自己除了傷心失望外,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戀”等兒童問題上,家長實際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疏導平息,一種是刺激強化。所有的家長都希望達到第一種效果,但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家長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種結果。他們想阻止孩子早戀,卻用錯誤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渦中。“動搖孩子意誌最有效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家長在這裏最大的過錯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觀念,把孩子們一些原本正常的行為惡俗化了,人為地製造孩子的罪惡感,客觀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來的短信,說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問我該怎麽辦?我馬上迴電話,問“有了男朋友”是怎麽迴事。
原來,她女兒同年級另一班的一個男孩子下課經常喜歡來找她女兒說話,女兒過生日時,叫了幾個同學到麥當勞,也叫了這個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兒一份禮物,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信。當媽的悄悄查了女兒的手機短信,和這個男孩之間發的短信較多,個別語句有些曖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對這位媽媽說,在我們的話語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義的,就這些事,你怎麽能把那個男孩子稱為你女兒的“男朋友”呢。其實孩子們什麽事也沒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孩子們的交往定性了。
我當然也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話,女兒和這個小男孩發展下去,真的會去“談戀愛”,影響學習。我告訴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裏世俗的汙垢,然後再來管孩子。後來這位媽媽按我的建議和女兒談了一次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這樣和孩子談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看來你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最後她告訴女兒,一個人隻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麽讓別人欣賞他/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這位媽媽後來又給我打電話,說她這樣和女兒談,孩子很高興。從那以後,她女兒還不時地和媽媽說誰給她寫紙條或發短信了,她覺得誰不錯等。具體到那個小男孩,還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別的同學沒什麽兩樣。這位媽媽悟出的道理是:隻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
其實,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主要不是如何進行愛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幹淨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麵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麵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不光在早戀方麵,其它方麵的思維垃圾也會讓孩子發生變異。
比如一位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針對孩子,把錢管得很緊,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在她的意識中,似乎孩子隻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在錢上做手腳。她不僅把家裏的錢放得很隱蔽,不讓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學後想買什麽,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那東西是那麽多錢嗎,你可要說實話”。即使經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錢包裏拿錢,她一定要說:“來,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不許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視下,她兒子形成了反監視的興趣和能力。上初中後,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從家裏偷錢。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父親輸密碼時,他竟然偷偷記下來,然後偷偷拿了家裏的銀行卡,一個月裏分三次取了兩千元,全部揮霍幹淨。每次偷錢事件發生後,家長除了把兒子暴打一頓,隻能仰天長歎,怎麽生了這麽個不爭氣的兒子。做家長的實在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在金錢方麵這樣提防兒子做壞事,怕他變壞,他怎麽就恰恰變得這麽糟糕呢?
和上麵事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對我講的一件事。
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某種原因誤過了學校的期中考試,為了讓兒子補上這場考試,就到學校找來各科期中考試的卷子,迴家讓孩子按照學校考試的時間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給孩子的一瞬間猶豫了一下,考慮是讓孩子自己掐時間還是由她來監督;同時她還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間裏的書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肯定會有一些內容不會做,那麽他會不會偷偷去看書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決定信任孩子,就告訴孩子說,你自己掐好時間,到點就不做了。別的什麽也沒說,就關上門出來了。
讓她高興的是,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知道考試應該是什麽樣子,他完全按照學校考試的樣子來管理自己,時間一到就不再做題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這迴事,他媽媽通過觀察看出來,他在遇到不會做的題時,也絕對沒有動過偷偷翻書的念頭。她不由地感歎:原來孩子是這樣純潔!她慶幸自己在那一瞬間的選擇,慶幸自己沒有用潛台詞告訴孩子這些糟糕的概念:考試是可以偷偷看書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內。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生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麵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發現,甚至一個人的外貌在別人不斷的暗示下,都會發生改變。相貌平平的人,在讚賞的目光下會變得越來越光彩照人;五官標致的人在不斷的蔑視中,也會變得形容枯槁,萎靡呆板。家長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我曾看過一個寓言故事。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問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蘇東坡非常高興。接下來他惡作劇地一笑說,我看師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糞。佛印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反駁,隻是微微一笑。蘇東坡以為占了佛印的便宜,迴到家裏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得實在是太慘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隻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
家長們千萬不要懷揣牛糞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不僅破壞孩子內心的純潔,還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沒有佛印大師的功力與淡定。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麵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彷徨迷失,自我鄙視。隻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製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一個人隻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麽讓別人欣賞他/她。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麵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麵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像牛頓一樣
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我們經常說圓圓“像牛頓一樣”,這不是一句表揚,而是批評,批評她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
這句話來自圓圓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他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天才因為太癡心於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卻多半會被看作“不用心”、“不聰明”,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教育中。
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醉心於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隻小雞是從哪裏來的,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入,忘了上廁所,尿了褲子;也可能讀一本有趣的畫冊,忘記了寫作業……一千個孩子會有一千件癡迷的事情,盡管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多麽簡單或毫無趣味;再加上孩子們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闖一些小禍。
大人用什麽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這不是件小事,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說到她未竟的文學夢時,講到一個事情。她初中時經常一邊拉風箱蒸饅頭一邊看小說,結果有幾次看得太投入,沒注意看火,把火弄滅了,她的父親一發現就打罵她一頓。近三十年過去了,她說起這事還是很難過,覺得這事對她的心理健康和事業成長有長久的消極影響。用她的遭遇對比愛迪生的母親對兒子種種“過錯”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後成不成“才”,父母在這些細節上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很關鍵的。
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這些小錯誤家長應該以何種態度處理——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我的女兒圓圓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別人會犯的小錯誤她也經常犯。比如花好幾百元買個電子辭典,用了沒幾天就丟了,都不知道丟哪兒了;做炒雞蛋,蛋皮磕開後,把蛋液直接打進垃圾桶,接下來考慮蛋殼該扔哪裏,才發現搞錯了;讓她把剪子放迴工具箱,她拿著剪子在家裏繞一圈,返迴來奇怪地問我給她剪子幹嗎。每當這個時候,我隻能無可奈何地說她“像牛頓一樣”。
她的“牛頓行為”還常常給我添亂。她初中時住校,一周迴一趟家。開始一段時間,周末返校時總是有什麽必需的東西忘了帶,到學校後就給家裏打電話,要求送一趟。她的學校離家遠,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時間就沒了,還得向單位請假。每到這時候,我們心裏也是氣鼓鼓的,但從沒因為這個訓過她,隻是表示我們特別忙,這樣浪費時間太可惜了。話說到這裏就足夠了。我們明白孩子在給你打電話時,她已經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給父母帶來麻煩了,這種情況下父母就用不著再責備她,如果父母責備,倒是給了她辯解卻不肯反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