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誡很快來了,開門見山道:「今兒叫你來,是為了開礦的事。」
高太太來之前也大概猜到是為這事,便道:「我們高家的財力是有的,至於如何運作,一切都聽大人調遣。」
「從先皇開始,礦禁就鬆了,隻要能拿到朝廷的批令,誰都能開礦。現在這座明晃晃的金山,誰不眼紅?」李誡捧著茶盞,啜了口茶,緩緩吐出一口氣,「我這次進京,光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家打聽這處礦藏,哪家來頭都不小。」
高太太不由攥緊帕子,忐忑問道:「那我們該怎麽辦?」
「我特意把高掌櫃的義舉稟告了皇上,也算在禦前掛上名號了,我想……不如加深下你家‘義商’的印象。」
高太太馬上醒悟,立即說:「來的時候我家老爺也說了,隻有太平的世道,我們商人才能賺到錢。你看前陣子鬧了那場匪患,死傷不少軍營的將士,唉,都是年輕的小夥子,叫人看了心疼……我們打算給朝廷捐筆銀子,聊表寸心。」
李誡一笑,拱手道:「那我就替死傷的將士們多謝高家了!」
高家捐了兩萬兩銀子,敲鑼打鼓送到巡撫衙門,李誡當即寫了一封奏折,大加稱頌高家的義舉。
同時他也腆著臉求皇上:主子,這筆銀子能賞給小的買鳥銃嗎?招遠的土匪窩子裏有火銃,其他地方的土匪那裏肯定也有,小的總不能叫將士們拿自己的血肉之軀硬抗啊!
而且他還詳細說了自己的打算,山東臨海,卻一直沒人重視海防,雖然不像福建、浙江等地飽嚐倭患,但也時不時有海匪上岸搶掠,如果皇上允許,小的想把海防搞起來。
末了,李誡還說,如果皇上能賞小的一門紅衣大炮就更好啦!
皇上的批複第二天就送到了巡撫衙門,速度之快,簡直令人咋舌。
李誡的奏請全都準了!
金礦繼續開采,采用朝廷督辦,民商經營的方式,自然,高家拿到了開采權和經營權。
高家捐的銀子,俱撥為購置鳥銃及彈藥的專款,直接調給山東巡撫衙門,此外,皇上還撥了五萬兩銀子,用於李誡籌建火器營。
至於紅衣大炮,也咕嚕咕嚕從京城運過來,不是一門,是三門。
把李誡給高興的,像個小孩子一樣,抱著趙瑀又蹦又跳,「瑀兒,有了這些東西,任憑是誰,也別想在我山東的地盤兒上興風作浪。」
趙瑀手裏捏著封信,無不感慨道:「皇恩浩蕩,這份殊榮也就你獨一份了,少不得惹人嫉恨,你別一時得意忘乎所以,讓人揪住你的不是。」
李誡一怔,眼皮跳了幾下,目光看向她手裏的信,「誰的信?」
趙瑀遞給他,「兩封信,這是張妲的信,她下個月出門子。這是我母親的信,有人給玫兒提親,你知道是哪家?楊家!」
「哪個楊家?」李誡略一思忖,猛然驚道,「難道是楊通判那個楊家?」
「就是他家的旁支,拐了七八個彎的族親,誰想起的這門親事!」趙瑀皺著眉頭,點著信紙說,「我母親竟然還挺滿意,你看,說什麽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翰林院當差,玫兒嫁過去就是當家的官太太,我真是……嫁過去就和溫家成了遠親。」
「溫家盡在後宅上動心思,真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李誡不屑道,「迴信告訴嶽母,這門親事不能應,你妹子的親事……唉,我本來打算說給唐虎的,現在這小子跟著二爺,水漲船高,也不知能成不成。」
趙瑀給母親迴了信,沒有細說他們與溫家的紛爭,隻說楊通判曾對李誡大放厥詞,頗為不尊重,她本人是相當不滿意和楊家結親的。
至於張妲的信,她猶豫了很久,終究沒有迴。
她不知道該說什麽,張妲無意是被家族充作爭權奪勢的棋子,這點齊王知道,張妲知道,張家知道,溫家更是明白。
齊王和張妲都不滿意對方,可他們誰也沒辦法反抗。
隨著大皇子的徹底倒台,皇後隻剩下齊王一個嫡子,不管齊王有無意願爭奪儲君之位,皇後都會堅決把他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溫首輔兩朝元老,為文官之首,溫家又是清流中的砥柱,在朝堂上有相當分量的話語權,的確是扶持齊王的不二人選。
張妲,相比自己當初被逼赴死的困境,更沒的選擇,沒有人可以救張妲。
暮色降臨,趙瑀望著晦暗不明的天空,輕輕歎了口氣,今後,京城的爭鬥隻怕會愈演愈烈。
端午臨近,這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氣,各家各戶雖也包粽子、懸艾草,給孩子們驅五毒,但到底不如元宵節、中秋節等大節熱鬧。
唯一可以看熱鬧的盛事,大明湖賽龍舟,也因四月裏一場大水泡了湯。
當然這場大水沒發生在山東,在河南,黃河大堤沒抵擋住洶湧而至的春汛,十幾處決口,河南幾乎三成地方都被淹了。
大批的災民流入山東,一個個衣衫襤褸,饑腸轆轆。李誡怕出事,果斷取消轄下各府各縣一切端午龍舟事宜。
畢竟人家剛經曆滅頂之災,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看見你們在這裏鑼鼓喧天過端午,一邊是嚎天嚎地的哭聲,一邊是喜氣洋洋的笑聲,映在眼裏,紮在心裏,保不齊這些災民一時不平,做出過激的事來。
在賑濟災民、維定局麵上頭,李誡已是做熟了的,設立粥棚,安置災民,增派人手巡邏,加強宵禁力度,有條不紊地一一吩咐下去。
高太太來之前也大概猜到是為這事,便道:「我們高家的財力是有的,至於如何運作,一切都聽大人調遣。」
「從先皇開始,礦禁就鬆了,隻要能拿到朝廷的批令,誰都能開礦。現在這座明晃晃的金山,誰不眼紅?」李誡捧著茶盞,啜了口茶,緩緩吐出一口氣,「我這次進京,光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家打聽這處礦藏,哪家來頭都不小。」
高太太不由攥緊帕子,忐忑問道:「那我們該怎麽辦?」
「我特意把高掌櫃的義舉稟告了皇上,也算在禦前掛上名號了,我想……不如加深下你家‘義商’的印象。」
高太太馬上醒悟,立即說:「來的時候我家老爺也說了,隻有太平的世道,我們商人才能賺到錢。你看前陣子鬧了那場匪患,死傷不少軍營的將士,唉,都是年輕的小夥子,叫人看了心疼……我們打算給朝廷捐筆銀子,聊表寸心。」
李誡一笑,拱手道:「那我就替死傷的將士們多謝高家了!」
高家捐了兩萬兩銀子,敲鑼打鼓送到巡撫衙門,李誡當即寫了一封奏折,大加稱頌高家的義舉。
同時他也腆著臉求皇上:主子,這筆銀子能賞給小的買鳥銃嗎?招遠的土匪窩子裏有火銃,其他地方的土匪那裏肯定也有,小的總不能叫將士們拿自己的血肉之軀硬抗啊!
而且他還詳細說了自己的打算,山東臨海,卻一直沒人重視海防,雖然不像福建、浙江等地飽嚐倭患,但也時不時有海匪上岸搶掠,如果皇上允許,小的想把海防搞起來。
末了,李誡還說,如果皇上能賞小的一門紅衣大炮就更好啦!
皇上的批複第二天就送到了巡撫衙門,速度之快,簡直令人咋舌。
李誡的奏請全都準了!
金礦繼續開采,采用朝廷督辦,民商經營的方式,自然,高家拿到了開采權和經營權。
高家捐的銀子,俱撥為購置鳥銃及彈藥的專款,直接調給山東巡撫衙門,此外,皇上還撥了五萬兩銀子,用於李誡籌建火器營。
至於紅衣大炮,也咕嚕咕嚕從京城運過來,不是一門,是三門。
把李誡給高興的,像個小孩子一樣,抱著趙瑀又蹦又跳,「瑀兒,有了這些東西,任憑是誰,也別想在我山東的地盤兒上興風作浪。」
趙瑀手裏捏著封信,無不感慨道:「皇恩浩蕩,這份殊榮也就你獨一份了,少不得惹人嫉恨,你別一時得意忘乎所以,讓人揪住你的不是。」
李誡一怔,眼皮跳了幾下,目光看向她手裏的信,「誰的信?」
趙瑀遞給他,「兩封信,這是張妲的信,她下個月出門子。這是我母親的信,有人給玫兒提親,你知道是哪家?楊家!」
「哪個楊家?」李誡略一思忖,猛然驚道,「難道是楊通判那個楊家?」
「就是他家的旁支,拐了七八個彎的族親,誰想起的這門親事!」趙瑀皺著眉頭,點著信紙說,「我母親竟然還挺滿意,你看,說什麽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翰林院當差,玫兒嫁過去就是當家的官太太,我真是……嫁過去就和溫家成了遠親。」
「溫家盡在後宅上動心思,真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李誡不屑道,「迴信告訴嶽母,這門親事不能應,你妹子的親事……唉,我本來打算說給唐虎的,現在這小子跟著二爺,水漲船高,也不知能成不成。」
趙瑀給母親迴了信,沒有細說他們與溫家的紛爭,隻說楊通判曾對李誡大放厥詞,頗為不尊重,她本人是相當不滿意和楊家結親的。
至於張妲的信,她猶豫了很久,終究沒有迴。
她不知道該說什麽,張妲無意是被家族充作爭權奪勢的棋子,這點齊王知道,張妲知道,張家知道,溫家更是明白。
齊王和張妲都不滿意對方,可他們誰也沒辦法反抗。
隨著大皇子的徹底倒台,皇後隻剩下齊王一個嫡子,不管齊王有無意願爭奪儲君之位,皇後都會堅決把他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溫首輔兩朝元老,為文官之首,溫家又是清流中的砥柱,在朝堂上有相當分量的話語權,的確是扶持齊王的不二人選。
張妲,相比自己當初被逼赴死的困境,更沒的選擇,沒有人可以救張妲。
暮色降臨,趙瑀望著晦暗不明的天空,輕輕歎了口氣,今後,京城的爭鬥隻怕會愈演愈烈。
端午臨近,這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氣,各家各戶雖也包粽子、懸艾草,給孩子們驅五毒,但到底不如元宵節、中秋節等大節熱鬧。
唯一可以看熱鬧的盛事,大明湖賽龍舟,也因四月裏一場大水泡了湯。
當然這場大水沒發生在山東,在河南,黃河大堤沒抵擋住洶湧而至的春汛,十幾處決口,河南幾乎三成地方都被淹了。
大批的災民流入山東,一個個衣衫襤褸,饑腸轆轆。李誡怕出事,果斷取消轄下各府各縣一切端午龍舟事宜。
畢竟人家剛經曆滅頂之災,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看見你們在這裏鑼鼓喧天過端午,一邊是嚎天嚎地的哭聲,一邊是喜氣洋洋的笑聲,映在眼裏,紮在心裏,保不齊這些災民一時不平,做出過激的事來。
在賑濟災民、維定局麵上頭,李誡已是做熟了的,設立粥棚,安置災民,增派人手巡邏,加強宵禁力度,有條不紊地一一吩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