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包租婆老婆退休後的第一個春天,正是燕兒飛草兒綠的季節。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春風徐徐的周末,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的兒童樂園、中心花園和廣場上都是老人和父母帶著小孩玩耍的人群。我和包租婆也來到了小區廣場邊上遛彎,突然,聽到兒童們在歡唿雀躍:“歐,歐,歐,貓頭鷹風箏紮好了!馬上可以放飛了!”
我們夫妻倆一看:真的,隻見廣場上有一位90多歲高齡的白胡子老爺爺正在教一群孩子紮一隻貓頭鷹風箏,孩子們在他身邊跳著、叫著。包租婆賽彌陀再仔細一看:咦?老公,這放風箏的人不正是60年代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曹路鎮龔路老街上曾經教我們紮風箏、放風箏的阿土根嗎?難道他從龔路老街穿越過來了?
我有點疑惑的問她:“你說什麽?他就是那個當年帶領我們一起參加“上海市川沙縣(老浦東的北片)民間風箏比賽”得了一等獎的阿土根叔叔?你沒有看錯吧?”
賽彌陀肯定地說:“你看他的額頭上很明顯有當年的一塊黑斑胎記,不會有錯。”
我說:“是嗎?那我們過去打個招唿吧。”
賽彌陀點點頭:“好的,我們馬上過去。”於是,我們夫妻倆來到阿土根旁邊。賽彌陀叫了一聲:“阿土根叔叔,你好!”
阿土根正準備放飛風箏,側臉一看賽彌陀,卻一時沒有認出來,就問:“阿妹,你是——”
賽彌陀說:“阿土根叔叔,是我賽彌陀。現在我是退休的包租婆,旁邊的這位是我的漫畫家老公淘江湖。小時候你親自教我紮的蜻蜓風箏,你還記得嗎?”
阿土根撓撓腦袋,似乎想起來了,接著,一拍大腿說:“對,對,對,我想起來了,你是賽彌陀,那是你讀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的風箏比賽,我教你紮的蜻蜓風箏獲得了第一名。”這時,阿土根已經把風箏放飛上天了。
孩子們又興奮地叫起來:“歐,歐,歐,貓頭鷹風箏飛上天了!飛得越來越高了!”
賽彌陀笑了:“嗬嗬,阿土根叔叔,都60多年了,你居然還記得當年學校舉行的風箏比賽,你的記性可真好!”
阿土根搖搖頭:“嗨,人老了,我有時候經常會前做後忘記,記性不如以前嘍!”一陣南風吹來,風箏已經從4號樓北麵的廣場邊飛到32號樓的上空了。
我說:“阿土根大叔,你跟我的包租婆老婆再好好嘮嘮,風箏線板給我吧,我來放一會兒風箏。”
阿土根說:“好吧,順便讓我也歇一會兒,讓你來放貓頭鷹風箏。可別放得太遠、太高,當心貓頭鷹風箏飛走了!”說著,他把風箏線板遞給我。
我接過風箏線板,點點頭:“沒問題,讓我過一個放貓頭鷹風箏的癮,馬上就收迴來。”
我慢慢地放著風箏的線,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叫起來:“快看呀,貓頭鷹風箏飛得越來越高,快看不清楚了。”
賽彌陀聽到孩子們的叫聲,連忙對我說:“老公,快收線吧,再放線的話,風一大,風箏真的會吹走的。”
阿土根也跟著說:“是的,漫畫家,該收線了。”
說時遲,那時快。我正想收線時,一陣大風刮來,手裏的線板好像有點拉不住了,突然感覺線板上的線一鬆,那個貓頭鷹風箏真的斷線了,飛到隔壁的小區去了。
我把線板遞給阿土根:“大叔,不好意思,風太大,我沒有拉住線上的貓頭鷹風箏……”
“嗨,沒有關係。”阿土根說:“貓頭鷹風箏飛走了,還有蝴蝶風箏,蜜蜂風箏,燕子風箏……”一迴頭,阿土根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你們誰想放風箏?”
“我想放風箏——”“我要放風箏——”“我來放風箏——”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都想放風箏。
阿土根雙手一張:“等等,誰能說出放風箏的浦東方言叫什麽,我就讓誰先放風箏。”
孩子們撓頭摸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人想出來。
忽然,旁邊一位拎著一個鼓鼓囊囊蛇皮袋的孩子迴答說:“老太爺,我曉得,放風箏格浦東方言叫放鷂子。有首鄉謠編得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上墳抬轎子……’其中格二月放鷂子就是陰曆2月份,也就是陽曆3月份放風箏。我講來對伐?”
阿土根點點頭:“對,沒錯。放風箏的浦東方言叫放鷂子。”
賽彌陀問:“這是誰家的孩子?居然能講浦東方言。現在一般的孩子都隻會講普通話。”
阿土根說:“你們大家沒有聽出來他是誰嗎?他叫我老太爺。”
我這個漫畫家頓時明白了:“對,他是阿土根的重孫子。”
賽彌陀說:“阿土根大叔,你真不簡單啊。居然把重孫子帶來了。”
“不,包租婆奶奶,是我把老太爺給你們帶來了。”
阿土根說:“對,是重孫子帶我到這裏來的,因為,他就是你們小區的租客,他住在2號樓204室,是他請我到你們小區來玩的。”
我有點驚訝地說:“鬧了半天,你的重孫子和我們住在同一層樓?”
賽彌陀聽到這裏,心裏不由思念起60年代時故鄉的青年阿土根,迴想起童年時代有關風箏的趣事。
記得那時我們川沙縣龔路老街有位阿土根叔叔。據說他11歲就走南闖北,在外近5年,除了見識廣外,還有一手紮風箏的技藝。他16歲時迴到龔路老街,他紮的風箏既美觀又耐飛,形狀有蝴蝶、天鵝、蜻蜓等。孩子們都羨慕極了。大人們被小孩纏得沒法,就掏出錢包準備買。阿土根就會扳起麵孔說:“你當我啥人啦?想紮風箏,放風箏,就坐下來學嘛!”
賽彌陀還清晰地記得,在阿土根的熱心指教下,賽彌陀和幾個小夥伴不久就學會了紮簡單的,如“肚兜”、“甲字”、“布攔”、“瓦片”之類風箏。當賽彌陀和小夥伴們親手紮的風箏飛上藍天時候,那股高興勁就甭提了。賽彌陀和小夥伴們時常一邊在水塘邊放牛,一邊手牽風箏線。累了,就用篾青穿過稻根,固定在田裏,然後從草篷抓來兩個“稻草人”,一個當枕頭,一個當鋪蓋,看看安閑地吃草的大黃牛,望望悠然在天空飄逸的拖著細長尾巴的風箏,心裏覺得像躺在雲朵上一樣舒坦。
賽彌陀上五年級時,學校裏組織一次風箏比賽,在阿土根指導下,賽彌陀做出了一個蜻蜓風箏。那風箏足有一張對開報紙那麽大,筋骨均是青篾紮成,糊的是薄棉紙。放這樣的風箏,可不能像“肚兜”風箏隻用兩根細棉紗線,得用結實的麻線才行。於是賽彌陀和我淘江湖以及她的夥伴們一起,整整一個星期天,爬到樹上挖螳螂巢(據說這種巢能製藥),然後賣給鎮裏收購站,又買迴三斤白麻。當晚,求著奶奶戴上老花鏡,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雙手撚線,小腳踩動紡車。待雞叫三遍時,紡車軲轆上繞滿了韌軟的細麻繩。
第二天中午,在田野上比賽,一雙小手拉著蜻蜓風箏,感到足足有四、五斤分量呢!當時,賽彌陀心裏怦怦直跳,唯恐斷了繩子。隔壁班級的一位參賽女同學邱蘭蘭的蝴蝶風箏精巧美麗,飛得又高又穩,可就是因斷了線,被風吹出三裏之遙,還掛到一棵柳樹上,幾位追上去的夥伴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取下來。
小夥伴們在放風箏時還常做“傳信”遊戲,那是把一個用竹片或藤條做成的圓圈兒,套在風箏繩上,然後係上白紙條,上麵任你作詩描畫。春風吹動圈兒,會慢慢順著繩一直滑到雲間的風箏邊。賽彌陀記得曾經在白紙條上摘抄過這樣一首童謠:“風箏乘風飛得高,飛到雲裏找不到,小鳥與它捉迷藏,我在下麵多快活。”要說比高,得算最簡便的“布攔”風箏,這種風箏隻需用五根筷子那麽長的細竹條就可紮成,糊上白紙後拖一根兩米來長的紙尾巴。由於體小量輕,用一根棉紗線即可放飛。賽彌陀和幾個小夥伴打賭:能不能飛到看不見。於是各自悄悄從母親的針線盤裏拿來紗團。賽彌陀記得,當放到第十隻紗團時,大家一致認為已經小到無法看清了。那一次,到了掌燈時分,才把在藍天翱翔的“布攔”拉到跟前,因迴收風箏不是急性子能幹的活,得得慢慢來……
阿土根叔叔見賽彌陀和小夥伴們對風箏簡直著了迷,且鑽研性十足。一天晚上,阿土根叔叔跟小夥伴們說:“”我們要準備參加上海市川沙縣(現在的浦東新區北片,浦東新區南片為原來的南匯縣)民間風箏比賽。他打算與小夥伴們一起做一個特別大的蜈蚣風箏,大家一聽可樂壞了。這種風箏比起其他風箏要複雜多了。它由六個身段風箏組成,每個身段有一米寬、兩米長,須精密設計長短距離才行。緊張的籌備工作開始了,我們作了分工:有去買紙的,去紡繩的,去搞顏料的,當時賽彌陀與我淘江湖是采竹(要向種竹子的大叔討竹子和青蔑)。大約足足忙碌了四、五個晚上,六個身段的蜈蚣風箏才做成。阿土根還在它的眼部和足部分別裝上大大小小的電燈泡,在電燈泡上還裹了紅綢布,然後分三處繃上蓄電池、幹電池。
試放那天傍晚,村前田野上像開廟會一樣熱鬧,大人小孩聚集了一大幫。阿土根叔叔親自持繩,在他一聲吆喝後,賽彌陀和我們村裏的十六位村民以及我們六個小夥伴,一齊把蜈蚣風箏逆風拋起。說時遲,那時快,隻見阿土根叔叔和淘江湖等人拉著麻繩風箏線,短跑了好一陣子,風箏終於在鄉親們和小夥伴們的一片喝彩聲中,冉冉地升上了空中,放飛成功。眾人仰望著扭動著美麗身姿的蜈蚣風箏,不由自主地翹起了大拇指。隨著暮色漸漸降臨,“蜈蚣”風箏的眼部與足部慢慢發出紅光,影影綽綽,舞姿翩翩,仿佛是神話中的星星仙子下凡而來……
上海市川沙縣民間風箏比賽那天,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東南風4到5級,是個放飛風箏的好日子。
在那熱鬧非凡的風箏比賽場上,陽光灑在五彩斑斕的風箏上,熠熠生輝。包租婆和我淘江湖以及村民們、小夥伴們一起興奮地跟著阿土根老師傅來到了風箏比賽現場。
我們抬著那巨大的蜈蚣風箏,吸引了眾多目光。大家一看,媽呀!這蜈蚣風箏一共有六段身體,每一段有1米寬,2 米長,都是精心製作,然後拚接起來,總共達到十幾米長呢。你看。這蜈蚣風箏在風中仿佛真的要活過來一般。
隨著主持人宣布:“上海市川沙縣民間風箏比賽現在 開始——”,各個參賽隊都紛紛將自己的風箏進行了放飛。頓時,天空中出現了無數個品種多樣、形態各異的風箏。
包租婆和我在阿土根老師傅指導下,熟練地展開風箏,阿土根仔細地調整著角度,包租婆和我都緊緊地拽著線。隨著一陣微風拂過,阿土根和十六個村民們、以及六個小夥伴們們奮力地將這個特別巨大的蜈蚣風箏拋向空中。那蜈蚣風箏先是搖搖晃晃了幾下,隨後便穩穩地升上了天空。
在我們齊心協力的操控下,蜈蚣風箏在空中自由翱翔,時而盤旋,時而俯衝,長長的風箏身軀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在陽光照射下,風箏身上的燈泡一閃一閃,就像銀河裏的星星一樣發出光芒。周圍的觀眾們紛紛發出驚歎聲和歡唿聲,其他參賽選手也投來了欽佩的目光。
包租婆和我跟阿土根老師傅相互配合默契,不斷調整著線的長度和力度,讓蜈蚣風箏在空中展現出各種美妙的姿態。最終,經過激烈的角逐,我們的蜈蚣風箏憑借著創意獨特、製作精良、形態美妙、工藝完美、動作變化多端等優勢,加上放飛技巧高超,居然毫無懸念地獲得了這次風箏比賽的第一名。
當宣布結果的那一刻,包租婆和我一起,與阿土根老師傅激動地擁抱在一起,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這場風箏比賽,不僅讓我們收獲了榮譽,更讓我們心中對故鄉的熱愛和對風箏技藝的執著愈發深厚。
一晃60 年過去了。賽彌陀收到故鄉的小夥伴小三毛發來信息,他說,阿土根叔叔現在已經90多歲了,仍健康地生活著,最近。跟著重孫子到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來串門,來春遊了,你們一定遇見了吧……讓他跟你們一起好好多玩一些日子。
想不到眼前小區裏廣場上正在和孩子們一起放飛貓頭鷹風箏的這位90多歲高齡的白胡子老爺爺,就是阿土根叔叔。阿土根叔叔是到他的重孫子所居住的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春遊度假的。
在以後的日子裏,每當這樣的花紅草綠季節,阿土根叔叔雖然已經90幾歲高齡了,卻還是像現在一樣,興致勃勃地指導浦東和臨海的孩子們紮風箏、放風箏呢。哦,我願故鄉的風箏,緊係遠離家鄉人的情,牽動千萬遊子赤誠的心……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春風徐徐的周末,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的兒童樂園、中心花園和廣場上都是老人和父母帶著小孩玩耍的人群。我和包租婆也來到了小區廣場邊上遛彎,突然,聽到兒童們在歡唿雀躍:“歐,歐,歐,貓頭鷹風箏紮好了!馬上可以放飛了!”
我們夫妻倆一看:真的,隻見廣場上有一位90多歲高齡的白胡子老爺爺正在教一群孩子紮一隻貓頭鷹風箏,孩子們在他身邊跳著、叫著。包租婆賽彌陀再仔細一看:咦?老公,這放風箏的人不正是60年代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曹路鎮龔路老街上曾經教我們紮風箏、放風箏的阿土根嗎?難道他從龔路老街穿越過來了?
我有點疑惑的問她:“你說什麽?他就是那個當年帶領我們一起參加“上海市川沙縣(老浦東的北片)民間風箏比賽”得了一等獎的阿土根叔叔?你沒有看錯吧?”
賽彌陀肯定地說:“你看他的額頭上很明顯有當年的一塊黑斑胎記,不會有錯。”
我說:“是嗎?那我們過去打個招唿吧。”
賽彌陀點點頭:“好的,我們馬上過去。”於是,我們夫妻倆來到阿土根旁邊。賽彌陀叫了一聲:“阿土根叔叔,你好!”
阿土根正準備放飛風箏,側臉一看賽彌陀,卻一時沒有認出來,就問:“阿妹,你是——”
賽彌陀說:“阿土根叔叔,是我賽彌陀。現在我是退休的包租婆,旁邊的這位是我的漫畫家老公淘江湖。小時候你親自教我紮的蜻蜓風箏,你還記得嗎?”
阿土根撓撓腦袋,似乎想起來了,接著,一拍大腿說:“對,對,對,我想起來了,你是賽彌陀,那是你讀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的風箏比賽,我教你紮的蜻蜓風箏獲得了第一名。”這時,阿土根已經把風箏放飛上天了。
孩子們又興奮地叫起來:“歐,歐,歐,貓頭鷹風箏飛上天了!飛得越來越高了!”
賽彌陀笑了:“嗬嗬,阿土根叔叔,都60多年了,你居然還記得當年學校舉行的風箏比賽,你的記性可真好!”
阿土根搖搖頭:“嗨,人老了,我有時候經常會前做後忘記,記性不如以前嘍!”一陣南風吹來,風箏已經從4號樓北麵的廣場邊飛到32號樓的上空了。
我說:“阿土根大叔,你跟我的包租婆老婆再好好嘮嘮,風箏線板給我吧,我來放一會兒風箏。”
阿土根說:“好吧,順便讓我也歇一會兒,讓你來放貓頭鷹風箏。可別放得太遠、太高,當心貓頭鷹風箏飛走了!”說著,他把風箏線板遞給我。
我接過風箏線板,點點頭:“沒問題,讓我過一個放貓頭鷹風箏的癮,馬上就收迴來。”
我慢慢地放著風箏的線,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叫起來:“快看呀,貓頭鷹風箏飛得越來越高,快看不清楚了。”
賽彌陀聽到孩子們的叫聲,連忙對我說:“老公,快收線吧,再放線的話,風一大,風箏真的會吹走的。”
阿土根也跟著說:“是的,漫畫家,該收線了。”
說時遲,那時快。我正想收線時,一陣大風刮來,手裏的線板好像有點拉不住了,突然感覺線板上的線一鬆,那個貓頭鷹風箏真的斷線了,飛到隔壁的小區去了。
我把線板遞給阿土根:“大叔,不好意思,風太大,我沒有拉住線上的貓頭鷹風箏……”
“嗨,沒有關係。”阿土根說:“貓頭鷹風箏飛走了,還有蝴蝶風箏,蜜蜂風箏,燕子風箏……”一迴頭,阿土根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你們誰想放風箏?”
“我想放風箏——”“我要放風箏——”“我來放風箏——”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都想放風箏。
阿土根雙手一張:“等等,誰能說出放風箏的浦東方言叫什麽,我就讓誰先放風箏。”
孩子們撓頭摸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人想出來。
忽然,旁邊一位拎著一個鼓鼓囊囊蛇皮袋的孩子迴答說:“老太爺,我曉得,放風箏格浦東方言叫放鷂子。有首鄉謠編得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上墳抬轎子……’其中格二月放鷂子就是陰曆2月份,也就是陽曆3月份放風箏。我講來對伐?”
阿土根點點頭:“對,沒錯。放風箏的浦東方言叫放鷂子。”
賽彌陀問:“這是誰家的孩子?居然能講浦東方言。現在一般的孩子都隻會講普通話。”
阿土根說:“你們大家沒有聽出來他是誰嗎?他叫我老太爺。”
我這個漫畫家頓時明白了:“對,他是阿土根的重孫子。”
賽彌陀說:“阿土根大叔,你真不簡單啊。居然把重孫子帶來了。”
“不,包租婆奶奶,是我把老太爺給你們帶來了。”
阿土根說:“對,是重孫子帶我到這裏來的,因為,他就是你們小區的租客,他住在2號樓204室,是他請我到你們小區來玩的。”
我有點驚訝地說:“鬧了半天,你的重孫子和我們住在同一層樓?”
賽彌陀聽到這裏,心裏不由思念起60年代時故鄉的青年阿土根,迴想起童年時代有關風箏的趣事。
記得那時我們川沙縣龔路老街有位阿土根叔叔。據說他11歲就走南闖北,在外近5年,除了見識廣外,還有一手紮風箏的技藝。他16歲時迴到龔路老街,他紮的風箏既美觀又耐飛,形狀有蝴蝶、天鵝、蜻蜓等。孩子們都羨慕極了。大人們被小孩纏得沒法,就掏出錢包準備買。阿土根就會扳起麵孔說:“你當我啥人啦?想紮風箏,放風箏,就坐下來學嘛!”
賽彌陀還清晰地記得,在阿土根的熱心指教下,賽彌陀和幾個小夥伴不久就學會了紮簡單的,如“肚兜”、“甲字”、“布攔”、“瓦片”之類風箏。當賽彌陀和小夥伴們親手紮的風箏飛上藍天時候,那股高興勁就甭提了。賽彌陀和小夥伴們時常一邊在水塘邊放牛,一邊手牽風箏線。累了,就用篾青穿過稻根,固定在田裏,然後從草篷抓來兩個“稻草人”,一個當枕頭,一個當鋪蓋,看看安閑地吃草的大黃牛,望望悠然在天空飄逸的拖著細長尾巴的風箏,心裏覺得像躺在雲朵上一樣舒坦。
賽彌陀上五年級時,學校裏組織一次風箏比賽,在阿土根指導下,賽彌陀做出了一個蜻蜓風箏。那風箏足有一張對開報紙那麽大,筋骨均是青篾紮成,糊的是薄棉紙。放這樣的風箏,可不能像“肚兜”風箏隻用兩根細棉紗線,得用結實的麻線才行。於是賽彌陀和我淘江湖以及她的夥伴們一起,整整一個星期天,爬到樹上挖螳螂巢(據說這種巢能製藥),然後賣給鎮裏收購站,又買迴三斤白麻。當晚,求著奶奶戴上老花鏡,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雙手撚線,小腳踩動紡車。待雞叫三遍時,紡車軲轆上繞滿了韌軟的細麻繩。
第二天中午,在田野上比賽,一雙小手拉著蜻蜓風箏,感到足足有四、五斤分量呢!當時,賽彌陀心裏怦怦直跳,唯恐斷了繩子。隔壁班級的一位參賽女同學邱蘭蘭的蝴蝶風箏精巧美麗,飛得又高又穩,可就是因斷了線,被風吹出三裏之遙,還掛到一棵柳樹上,幾位追上去的夥伴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取下來。
小夥伴們在放風箏時還常做“傳信”遊戲,那是把一個用竹片或藤條做成的圓圈兒,套在風箏繩上,然後係上白紙條,上麵任你作詩描畫。春風吹動圈兒,會慢慢順著繩一直滑到雲間的風箏邊。賽彌陀記得曾經在白紙條上摘抄過這樣一首童謠:“風箏乘風飛得高,飛到雲裏找不到,小鳥與它捉迷藏,我在下麵多快活。”要說比高,得算最簡便的“布攔”風箏,這種風箏隻需用五根筷子那麽長的細竹條就可紮成,糊上白紙後拖一根兩米來長的紙尾巴。由於體小量輕,用一根棉紗線即可放飛。賽彌陀和幾個小夥伴打賭:能不能飛到看不見。於是各自悄悄從母親的針線盤裏拿來紗團。賽彌陀記得,當放到第十隻紗團時,大家一致認為已經小到無法看清了。那一次,到了掌燈時分,才把在藍天翱翔的“布攔”拉到跟前,因迴收風箏不是急性子能幹的活,得得慢慢來……
阿土根叔叔見賽彌陀和小夥伴們對風箏簡直著了迷,且鑽研性十足。一天晚上,阿土根叔叔跟小夥伴們說:“”我們要準備參加上海市川沙縣(現在的浦東新區北片,浦東新區南片為原來的南匯縣)民間風箏比賽。他打算與小夥伴們一起做一個特別大的蜈蚣風箏,大家一聽可樂壞了。這種風箏比起其他風箏要複雜多了。它由六個身段風箏組成,每個身段有一米寬、兩米長,須精密設計長短距離才行。緊張的籌備工作開始了,我們作了分工:有去買紙的,去紡繩的,去搞顏料的,當時賽彌陀與我淘江湖是采竹(要向種竹子的大叔討竹子和青蔑)。大約足足忙碌了四、五個晚上,六個身段的蜈蚣風箏才做成。阿土根還在它的眼部和足部分別裝上大大小小的電燈泡,在電燈泡上還裹了紅綢布,然後分三處繃上蓄電池、幹電池。
試放那天傍晚,村前田野上像開廟會一樣熱鬧,大人小孩聚集了一大幫。阿土根叔叔親自持繩,在他一聲吆喝後,賽彌陀和我們村裏的十六位村民以及我們六個小夥伴,一齊把蜈蚣風箏逆風拋起。說時遲,那時快,隻見阿土根叔叔和淘江湖等人拉著麻繩風箏線,短跑了好一陣子,風箏終於在鄉親們和小夥伴們的一片喝彩聲中,冉冉地升上了空中,放飛成功。眾人仰望著扭動著美麗身姿的蜈蚣風箏,不由自主地翹起了大拇指。隨著暮色漸漸降臨,“蜈蚣”風箏的眼部與足部慢慢發出紅光,影影綽綽,舞姿翩翩,仿佛是神話中的星星仙子下凡而來……
上海市川沙縣民間風箏比賽那天,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東南風4到5級,是個放飛風箏的好日子。
在那熱鬧非凡的風箏比賽場上,陽光灑在五彩斑斕的風箏上,熠熠生輝。包租婆和我淘江湖以及村民們、小夥伴們一起興奮地跟著阿土根老師傅來到了風箏比賽現場。
我們抬著那巨大的蜈蚣風箏,吸引了眾多目光。大家一看,媽呀!這蜈蚣風箏一共有六段身體,每一段有1米寬,2 米長,都是精心製作,然後拚接起來,總共達到十幾米長呢。你看。這蜈蚣風箏在風中仿佛真的要活過來一般。
隨著主持人宣布:“上海市川沙縣民間風箏比賽現在 開始——”,各個參賽隊都紛紛將自己的風箏進行了放飛。頓時,天空中出現了無數個品種多樣、形態各異的風箏。
包租婆和我在阿土根老師傅指導下,熟練地展開風箏,阿土根仔細地調整著角度,包租婆和我都緊緊地拽著線。隨著一陣微風拂過,阿土根和十六個村民們、以及六個小夥伴們們奮力地將這個特別巨大的蜈蚣風箏拋向空中。那蜈蚣風箏先是搖搖晃晃了幾下,隨後便穩穩地升上了天空。
在我們齊心協力的操控下,蜈蚣風箏在空中自由翱翔,時而盤旋,時而俯衝,長長的風箏身軀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在陽光照射下,風箏身上的燈泡一閃一閃,就像銀河裏的星星一樣發出光芒。周圍的觀眾們紛紛發出驚歎聲和歡唿聲,其他參賽選手也投來了欽佩的目光。
包租婆和我跟阿土根老師傅相互配合默契,不斷調整著線的長度和力度,讓蜈蚣風箏在空中展現出各種美妙的姿態。最終,經過激烈的角逐,我們的蜈蚣風箏憑借著創意獨特、製作精良、形態美妙、工藝完美、動作變化多端等優勢,加上放飛技巧高超,居然毫無懸念地獲得了這次風箏比賽的第一名。
當宣布結果的那一刻,包租婆和我一起,與阿土根老師傅激動地擁抱在一起,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這場風箏比賽,不僅讓我們收獲了榮譽,更讓我們心中對故鄉的熱愛和對風箏技藝的執著愈發深厚。
一晃60 年過去了。賽彌陀收到故鄉的小夥伴小三毛發來信息,他說,阿土根叔叔現在已經90多歲了,仍健康地生活著,最近。跟著重孫子到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來串門,來春遊了,你們一定遇見了吧……讓他跟你們一起好好多玩一些日子。
想不到眼前小區裏廣場上正在和孩子們一起放飛貓頭鷹風箏的這位90多歲高齡的白胡子老爺爺,就是阿土根叔叔。阿土根叔叔是到他的重孫子所居住的臨海市東港區濱海鎮朝露佳苑小區春遊度假的。
在以後的日子裏,每當這樣的花紅草綠季節,阿土根叔叔雖然已經90幾歲高齡了,卻還是像現在一樣,興致勃勃地指導浦東和臨海的孩子們紮風箏、放風箏呢。哦,我願故鄉的風箏,緊係遠離家鄉人的情,牽動千萬遊子赤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