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成天都要忍受厚重的牛肉芝士和咖喱,再沒有滾燙清香的中國茶,這樣的旅程,不要也罷。
對時常出遊的人來說,吃食可能還真是個問題。時間短還可以扛一扛,但一旦超過10天,基本上都會想念中國菜,哪怕能吃上一碗泡麵一包榨菜,都極可能是當下最幸福的事。
像我這種自認為還比較好打發的人,對西餐沒有惡感,甚至還特別喜歡西式早餐——我是說,那種好的酒店的自助早餐。記得那年去阿德萊德,因為機票和酒店都是抽中的獎品,人家知道我的英語爛,所以安排的酒店在靠近唐人街的希爾頓,可是那條唐人街我隻去過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反倒是每天早上都早早起床吃早餐,就為了好吃的麵包和煎得剛剛好的培根。其他呢,無論奶油濃湯、漢堡、牛扒、羊扒還是意粉,統統都可以興高采烈地吃掉。如果碰巧再有點人家醃製的酸菜之類,就更加開心了。——唯一不吃的是薯條,這是為減肥大計所慮,自從聽說了吃薯條就等同於喝油的說法後,我是完全碰都不碰了。當然,我在出發前基本上都會做足準備,尤其是這幾年趁工作之便,我都會積極果斷不辭辛勞地帶上自家公司的產品——茂德公香辣醬。
我是地道的四川人,16歲那年才第一次跟老媽出了省。老媽更是頑固的成都人,那年她帶我從重慶出發,一路坐船遊三峽、經南京、到上海,又順便逛了杭州和普陀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我們在上海的小館子吃早餐,吃餛飩,可餛燉哪裏及得上四川的紅油抄手?於是找老板要點辣椒醬,結果老板兇狠地拿個小碟子盛了一點點完全沒有辣味的辣椒醬,同時聲稱,要另外再收五分錢。由此我對上海的印象極不好:人小氣,又沒有辣的東西吃。說起這些久遠的往事,我其實是想說,誰沒有頑固的家鄉胃呢?河南人一定想念燴麵,東北人一定最想吃餃子和小雞蘑菇燉粉條,廣東人最想念的肯定是海鮮和早茶。作為四川人,我離開老家的這些年,在麻辣方麵完全沒有被消磨掉,反而走哪兒都把辣椒帶著,包括國外。
原本以為帶上辣椒就可以在異國的旅途中應付頑固的中國胃——事實上很多次都是這樣勝利而返的。哪怕去中歐的那大半個月,我基本上都沒怎麽想念過中國菜,倒是和我同行的兒子本來一直號稱喜歡西餐,可真到了歐洲他才明白:他喜歡的是廣州的西餐,不是這裏的。於是他每到一城都叫著要去找中餐廳,甚至在從慕尼黑到維也納的火車上,他坐在我對麵,惆悵而期待地對我說:“我想吃腸粉。”當時我就愣了,找個中餐廳吃吃糖醋排骨還有可能,像腸粉這種典型的廣東點心,有可能嗎?兒子點點頭,心下也明白。可是沒想到,我們在維也納下了火車,推著行李箱去找酒店的路上,一轉頭,居然看到一條小巷子裏有一間做功課時看到過的青島餐廳,招牌上分明寫著:腸粉!
迴想我們在中歐走過的那一路,德累斯頓、布拉格、維也納、薩爾茨堡、布達佩斯,我們都可以不太費勁地找到中餐廳,便不由得感慨,祖國的勢力是多麽的大啊,中餐的吸引力是多麽的大啊。那麽,這樣真的就可以放心地走世界了嗎?當然不。在印度,我就完全投降了。
去印度那次其實隻有12天。但從一開始,我就對各種咖喱和無休無止的土豆感覺厭惡,每頓飯都拿出辣椒醬,可這樣重口味加重口味,讓我的味蕾和胃從一開始就保持著無精打采的狀態。而北印那一路,感覺上還不如尼泊爾,畢竟尼泊爾還有無數品質良好的西餐,在加都和博卡拉還有中餐廳,甚至很地道的川菜館。我們日複一日地忍受著膩膩的咖喱、土豆和麵餅,在越往南走越炎熱幹燥的氣候中,終於在最後一站烏代普爾病倒了。倒不是大病,就是輕微腹瀉,渾身無力。好容易打起精神出去逛,總算在河邊找到一家韓國人開的小餐館,我們看了半天,隻要了一碗麵條。等麵條端上來,竟然是久違的白菜清湯麵條!拌上一點俺們自帶的辣椒醬,小會同學的眼淚都要出來了:家鄉的味道啊!
印度是我旅行史上的一次敗筆——我是說,在中國胃的問題上,我完全舉手繳械,怎麽能每天都是重口味的咖喱牛羊肉啊!那些天,我們成天幻想著喝一碗清甜的小米粥,或是一盤碧綠綠的菜心,如果有幹鍋豆角或是熗炒蓮白就更完美了。當然,這隻是完全的個體經驗,像比我晚出發的曉嵐姑娘,她因為本身就熱愛咖喱和土豆,居然那一路都吃得容光煥發。
後來,我就不那麽羨慕一直在路上的驢友們了,看到那些好像成天在外麵晃蕩的人,我的第一個念頭不再是“何以為生”,而變成“他們吃什麽啊”。曾經在微博上看“流氓小魚兒”的微博,他好像在外頭遊蕩了好幾百天,一路走一路在各國的中國領館辦下一站的簽證。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正好也在印度,後來還去了孟加拉、斯裏蘭卡、尼泊爾以及敘利亞、埃及……從在外麵兩百多天一直跟到四五百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他,想中餐了怎麽辦?他簡單地迴我兩個字:忍著。
這或許也是旅行的趣致之一吧,忍著忍著,也就在對紅燒肉的想念中成精了。雖說遍嚐各國美食也是旅行的必備功課,可是如果長時間吃那些不能撫慰我們中國胃的餐食,最終都可能都會讓人抓狂。而我對人家的袋泡茶也不能忍受,走到哪兒都會帶著我的鐵觀音、普洱或祁門紅茶,甚至還會將燒水壺也塞進行李箱。要是成天都要忍受厚重的牛肉芝士和咖喱,再沒有滾燙清香的中國茶,這樣的旅程,不要也罷。
對時常出遊的人來說,吃食可能還真是個問題。時間短還可以扛一扛,但一旦超過10天,基本上都會想念中國菜,哪怕能吃上一碗泡麵一包榨菜,都極可能是當下最幸福的事。
像我這種自認為還比較好打發的人,對西餐沒有惡感,甚至還特別喜歡西式早餐——我是說,那種好的酒店的自助早餐。記得那年去阿德萊德,因為機票和酒店都是抽中的獎品,人家知道我的英語爛,所以安排的酒店在靠近唐人街的希爾頓,可是那條唐人街我隻去過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反倒是每天早上都早早起床吃早餐,就為了好吃的麵包和煎得剛剛好的培根。其他呢,無論奶油濃湯、漢堡、牛扒、羊扒還是意粉,統統都可以興高采烈地吃掉。如果碰巧再有點人家醃製的酸菜之類,就更加開心了。——唯一不吃的是薯條,這是為減肥大計所慮,自從聽說了吃薯條就等同於喝油的說法後,我是完全碰都不碰了。當然,我在出發前基本上都會做足準備,尤其是這幾年趁工作之便,我都會積極果斷不辭辛勞地帶上自家公司的產品——茂德公香辣醬。
我是地道的四川人,16歲那年才第一次跟老媽出了省。老媽更是頑固的成都人,那年她帶我從重慶出發,一路坐船遊三峽、經南京、到上海,又順便逛了杭州和普陀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我們在上海的小館子吃早餐,吃餛飩,可餛燉哪裏及得上四川的紅油抄手?於是找老板要點辣椒醬,結果老板兇狠地拿個小碟子盛了一點點完全沒有辣味的辣椒醬,同時聲稱,要另外再收五分錢。由此我對上海的印象極不好:人小氣,又沒有辣的東西吃。說起這些久遠的往事,我其實是想說,誰沒有頑固的家鄉胃呢?河南人一定想念燴麵,東北人一定最想吃餃子和小雞蘑菇燉粉條,廣東人最想念的肯定是海鮮和早茶。作為四川人,我離開老家的這些年,在麻辣方麵完全沒有被消磨掉,反而走哪兒都把辣椒帶著,包括國外。
原本以為帶上辣椒就可以在異國的旅途中應付頑固的中國胃——事實上很多次都是這樣勝利而返的。哪怕去中歐的那大半個月,我基本上都沒怎麽想念過中國菜,倒是和我同行的兒子本來一直號稱喜歡西餐,可真到了歐洲他才明白:他喜歡的是廣州的西餐,不是這裏的。於是他每到一城都叫著要去找中餐廳,甚至在從慕尼黑到維也納的火車上,他坐在我對麵,惆悵而期待地對我說:“我想吃腸粉。”當時我就愣了,找個中餐廳吃吃糖醋排骨還有可能,像腸粉這種典型的廣東點心,有可能嗎?兒子點點頭,心下也明白。可是沒想到,我們在維也納下了火車,推著行李箱去找酒店的路上,一轉頭,居然看到一條小巷子裏有一間做功課時看到過的青島餐廳,招牌上分明寫著:腸粉!
迴想我們在中歐走過的那一路,德累斯頓、布拉格、維也納、薩爾茨堡、布達佩斯,我們都可以不太費勁地找到中餐廳,便不由得感慨,祖國的勢力是多麽的大啊,中餐的吸引力是多麽的大啊。那麽,這樣真的就可以放心地走世界了嗎?當然不。在印度,我就完全投降了。
去印度那次其實隻有12天。但從一開始,我就對各種咖喱和無休無止的土豆感覺厭惡,每頓飯都拿出辣椒醬,可這樣重口味加重口味,讓我的味蕾和胃從一開始就保持著無精打采的狀態。而北印那一路,感覺上還不如尼泊爾,畢竟尼泊爾還有無數品質良好的西餐,在加都和博卡拉還有中餐廳,甚至很地道的川菜館。我們日複一日地忍受著膩膩的咖喱、土豆和麵餅,在越往南走越炎熱幹燥的氣候中,終於在最後一站烏代普爾病倒了。倒不是大病,就是輕微腹瀉,渾身無力。好容易打起精神出去逛,總算在河邊找到一家韓國人開的小餐館,我們看了半天,隻要了一碗麵條。等麵條端上來,竟然是久違的白菜清湯麵條!拌上一點俺們自帶的辣椒醬,小會同學的眼淚都要出來了:家鄉的味道啊!
印度是我旅行史上的一次敗筆——我是說,在中國胃的問題上,我完全舉手繳械,怎麽能每天都是重口味的咖喱牛羊肉啊!那些天,我們成天幻想著喝一碗清甜的小米粥,或是一盤碧綠綠的菜心,如果有幹鍋豆角或是熗炒蓮白就更完美了。當然,這隻是完全的個體經驗,像比我晚出發的曉嵐姑娘,她因為本身就熱愛咖喱和土豆,居然那一路都吃得容光煥發。
後來,我就不那麽羨慕一直在路上的驢友們了,看到那些好像成天在外麵晃蕩的人,我的第一個念頭不再是“何以為生”,而變成“他們吃什麽啊”。曾經在微博上看“流氓小魚兒”的微博,他好像在外頭遊蕩了好幾百天,一路走一路在各國的中國領館辦下一站的簽證。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正好也在印度,後來還去了孟加拉、斯裏蘭卡、尼泊爾以及敘利亞、埃及……從在外麵兩百多天一直跟到四五百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他,想中餐了怎麽辦?他簡單地迴我兩個字:忍著。
這或許也是旅行的趣致之一吧,忍著忍著,也就在對紅燒肉的想念中成精了。雖說遍嚐各國美食也是旅行的必備功課,可是如果長時間吃那些不能撫慰我們中國胃的餐食,最終都可能都會讓人抓狂。而我對人家的袋泡茶也不能忍受,走到哪兒都會帶著我的鐵觀音、普洱或祁門紅茶,甚至還會將燒水壺也塞進行李箱。要是成天都要忍受厚重的牛肉芝士和咖喱,再沒有滾燙清香的中國茶,這樣的旅程,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