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旅行是多麽快樂,就像沒有絲毫家仇國恨的遊子踏在迴家路上,輕盈到隻有想要飛翔的心情。
不記得具體是什麽時候,偶然在某本書或雜誌上讀到,說陶淵明喜讀書不求甚解,不由得大是歡喜,頗覺深得我心。像我這樣的懶人,熱愛著一切無所事事的方式,當下便將“不求甚解”引入到了個人的人生觀,無論什麽,都可不求甚解,不必糾纏根底細要。
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在其《五柳先生傳》裏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樣的欣然,我覺得,我是深深懂得的。我們又不是做學問,何必非要把什麽都搞得太明白呢?
所以,我就這樣為自己的懶惰、不肯鑽研找到了一個美好的借口。而我的旅行態度,也可以算是人生態度的一種,甚至在一些宏偉壯麗的博物館裏,我都不肯戴上耳機去聽講解,覺得是累贅,哪怕那副耳機是免費的。當然,如果手頭上有一本書,我倒是願意讓眼前的景致去和文字一一對照,去求一番“甚解”。畢竟在我看來,文字是可以有想象的。
迴想每次旅行之前,我都很樂於去做功課,做功課的同時,似乎就已經神遊了一番,景點和景物似乎都在想象中過了一遍。我覺得,隻要規劃好路線,確定了交通和住宿,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值得嚐試的美食,就完全可以放心地出發。畢竟對我們這樣時間有限、不可能隨行隨住隨時改變計劃的人來說,做好線路規劃是非常必要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做功課時我就會完全跳過那些博物館、城堡、教堂、峽穀、湖泊、山川等所有詳細的介紹說明,通常隻是瞟一眼,心裏對自己說:反正都是要去的,到了再去了解好了。
最隨性的還是那次去西藏,行前我們完全沒有準備,也不知道要去哪裏,連住的客棧都是跟著同一架飛機的小夥伴們去的,隨後的半個月,都是客棧的小夥伴們約去哪裏就去哪裏。最後看看該迴去了,於是就買機票迴去。迴想起來,那天去山南的路上,看到路邊有座“敏珠林寺”,就堅持著要拐進去看看,隻是因為那個寺名裏有個“敏”字。同伴們縱容了我的任性,一起踏進了這個當時沒什麽人提及的寺廟。正是午後四時,天光正在暗下來,完全沒有遊人,也沒有門票,甚至連喇嘛都不怎麽見得到。我們隨意走著,寺廟裏有些什麽已經全然不記得了。行至大殿,在漸漸來臨的暮色裏,我抬頭看那些神像,突然發現,原來佛的眼睛都是半睜半閉的啊。我立時想,對世情萬物,不就應該是這樣的態度?何必一定要睜大了眼睛去企圖看透?何況,就算睜大了眼也不一定能看透呢。我當下就怔住了,和佛像長久地對視著,看它半睜的眼睛,安詳又睿智。我們若是如此,此生必定會擁有更多的安詳與睿智。那樣的“會意”,令我記到現在,時時提醒著自己要“半睜半閉”,直至與“不求甚解”相遇。
而彼時,我甚至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佛教的經典。
雖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可是在旅行路上,我就是這麽一直不求甚解著,從來不願意去研讀任何相關的曆史政治背景,隻願意從一些趣味性十足、能夠帶來閱讀快感的讀本中獲取信息,或是像在敏珠林寺裏那樣更加偶然的、神奇的“會意”。不管對錯,不想是非,這樣的會意,於我個人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
唯一一次十分樂意戴上耳機老實地從頭聽到尾的,是在維也納的美泉宮,因為和14歲的少年一起,我不可以再像其他時候那樣任性,至少我得和他做些更深入的討論。在那座輝煌美麗的宮殿裏,我們戴著耳機,聽著對每一間房間的中文講解,並對這座與茜茜公主緊密聯係的宮殿以及她那不太幸福的愛情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對我來說,因為這樣的講解,也令我對美泉宮的“會意”有了局限,似乎收獲的也就是這些語音了。所以我更願意像在印度焦特浦爾的藍堡那樣,堅持不要那副沉重的耳機,手中拿一本書,慢慢從山腳走至山頂的城堡。看到那些繁複的精密的雕花,心中默默感歎:在這看似荒涼的所在竟然修建了這樣易守難攻又美麗到極致的城堡……那些曾經的歲月痕跡與故事,都隨著書本上的文字和想象一起無邊地翻飛著。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和這古老城堡的前世今生結合在一起,我竟感覺到了無盡的滿足和幸福。我又一次地確定著,這就是我想要的旅行。
不求甚解的旅行是多麽快樂,就像沒有絲毫家仇國恨的遊子踏在迴家路上,輕盈到隻有想要飛翔的心情。那些久遠年代的美麗的建築、教堂、城堡、清真寺,為什麽一定要搞得一清二楚呢?隻是單純地為它們的美麗和有限所知的背景故事沉醉不也是旅行的快樂嗎?而如果在日後,偶然得到更深層的“會意”,豈非更加欣然?
其實,帶著一路困惑的遊走是多麽的有趣,就像我們在尼泊爾,一路都在想,為什麽那麽多的寺廟裏都有性愛的木雕?他們不怕孩子們看到嗎?而既然全民都信印度教,為什麽又有那麽多的狡詐?……我們一路疑惑著,卻一路都沒有想要去真正搞明白,直到要離開的前夜,去北京飯店吃川菜,和飯店老板聊天說起這個。在加都生活了很多年的飯店老板神情複雜地給我們的答案:正因為他們全信教,騙了人,去河裏洗把臉再禱告一下,就算贖罪了。我們都哈哈笑起來,對這樣的答案,很滿意。
不記得具體是什麽時候,偶然在某本書或雜誌上讀到,說陶淵明喜讀書不求甚解,不由得大是歡喜,頗覺深得我心。像我這樣的懶人,熱愛著一切無所事事的方式,當下便將“不求甚解”引入到了個人的人生觀,無論什麽,都可不求甚解,不必糾纏根底細要。
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在其《五柳先生傳》裏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樣的欣然,我覺得,我是深深懂得的。我們又不是做學問,何必非要把什麽都搞得太明白呢?
所以,我就這樣為自己的懶惰、不肯鑽研找到了一個美好的借口。而我的旅行態度,也可以算是人生態度的一種,甚至在一些宏偉壯麗的博物館裏,我都不肯戴上耳機去聽講解,覺得是累贅,哪怕那副耳機是免費的。當然,如果手頭上有一本書,我倒是願意讓眼前的景致去和文字一一對照,去求一番“甚解”。畢竟在我看來,文字是可以有想象的。
迴想每次旅行之前,我都很樂於去做功課,做功課的同時,似乎就已經神遊了一番,景點和景物似乎都在想象中過了一遍。我覺得,隻要規劃好路線,確定了交通和住宿,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值得嚐試的美食,就完全可以放心地出發。畢竟對我們這樣時間有限、不可能隨行隨住隨時改變計劃的人來說,做好線路規劃是非常必要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做功課時我就會完全跳過那些博物館、城堡、教堂、峽穀、湖泊、山川等所有詳細的介紹說明,通常隻是瞟一眼,心裏對自己說:反正都是要去的,到了再去了解好了。
最隨性的還是那次去西藏,行前我們完全沒有準備,也不知道要去哪裏,連住的客棧都是跟著同一架飛機的小夥伴們去的,隨後的半個月,都是客棧的小夥伴們約去哪裏就去哪裏。最後看看該迴去了,於是就買機票迴去。迴想起來,那天去山南的路上,看到路邊有座“敏珠林寺”,就堅持著要拐進去看看,隻是因為那個寺名裏有個“敏”字。同伴們縱容了我的任性,一起踏進了這個當時沒什麽人提及的寺廟。正是午後四時,天光正在暗下來,完全沒有遊人,也沒有門票,甚至連喇嘛都不怎麽見得到。我們隨意走著,寺廟裏有些什麽已經全然不記得了。行至大殿,在漸漸來臨的暮色裏,我抬頭看那些神像,突然發現,原來佛的眼睛都是半睜半閉的啊。我立時想,對世情萬物,不就應該是這樣的態度?何必一定要睜大了眼睛去企圖看透?何況,就算睜大了眼也不一定能看透呢。我當下就怔住了,和佛像長久地對視著,看它半睜的眼睛,安詳又睿智。我們若是如此,此生必定會擁有更多的安詳與睿智。那樣的“會意”,令我記到現在,時時提醒著自己要“半睜半閉”,直至與“不求甚解”相遇。
而彼時,我甚至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佛教的經典。
雖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可是在旅行路上,我就是這麽一直不求甚解著,從來不願意去研讀任何相關的曆史政治背景,隻願意從一些趣味性十足、能夠帶來閱讀快感的讀本中獲取信息,或是像在敏珠林寺裏那樣更加偶然的、神奇的“會意”。不管對錯,不想是非,這樣的會意,於我個人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
唯一一次十分樂意戴上耳機老實地從頭聽到尾的,是在維也納的美泉宮,因為和14歲的少年一起,我不可以再像其他時候那樣任性,至少我得和他做些更深入的討論。在那座輝煌美麗的宮殿裏,我們戴著耳機,聽著對每一間房間的中文講解,並對這座與茜茜公主緊密聯係的宮殿以及她那不太幸福的愛情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對我來說,因為這樣的講解,也令我對美泉宮的“會意”有了局限,似乎收獲的也就是這些語音了。所以我更願意像在印度焦特浦爾的藍堡那樣,堅持不要那副沉重的耳機,手中拿一本書,慢慢從山腳走至山頂的城堡。看到那些繁複的精密的雕花,心中默默感歎:在這看似荒涼的所在竟然修建了這樣易守難攻又美麗到極致的城堡……那些曾經的歲月痕跡與故事,都隨著書本上的文字和想象一起無邊地翻飛著。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和這古老城堡的前世今生結合在一起,我竟感覺到了無盡的滿足和幸福。我又一次地確定著,這就是我想要的旅行。
不求甚解的旅行是多麽快樂,就像沒有絲毫家仇國恨的遊子踏在迴家路上,輕盈到隻有想要飛翔的心情。那些久遠年代的美麗的建築、教堂、城堡、清真寺,為什麽一定要搞得一清二楚呢?隻是單純地為它們的美麗和有限所知的背景故事沉醉不也是旅行的快樂嗎?而如果在日後,偶然得到更深層的“會意”,豈非更加欣然?
其實,帶著一路困惑的遊走是多麽的有趣,就像我們在尼泊爾,一路都在想,為什麽那麽多的寺廟裏都有性愛的木雕?他們不怕孩子們看到嗎?而既然全民都信印度教,為什麽又有那麽多的狡詐?……我們一路疑惑著,卻一路都沒有想要去真正搞明白,直到要離開的前夜,去北京飯店吃川菜,和飯店老板聊天說起這個。在加都生活了很多年的飯店老板神情複雜地給我們的答案:正因為他們全信教,騙了人,去河裏洗把臉再禱告一下,就算贖罪了。我們都哈哈笑起來,對這樣的答案,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