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本書在路上吧,無論行與知,帶一本適當的書在路上,隨時翻讀,都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獲。


    每一次或長或短的旅行,都會想著要帶一本書上路,而每一次挑書,又是一種糾結又美妙的過程。帶什麽書好呢?既不能太鑽深,又不好太隨意,既能隨時翻開沉迷其中,又不可一下翻完沒有餘味……站在書櫃前,真真是好一陣迷茫,一邊想象著旅途可能遇到的美景,一邊又想象著自己在這美景中讀書的美妙,一時間,便神迷得快要忘記自己站在這裏所為何來了。


    去中歐那次,除了照例帶上一本《中歐lp》,還有一本超級驢友獨行俠的書,《獨行俠65天走遍申根25國》。這書是在網上發現的,買下後在微博上認識了作者,於是,在做功課和訂酒店火車票時便請教了一番。人家是“走遍歐洲”網站的超級顧問,訂製路線是需要收費的,可能是看在我臉皮厚還獨自帶著孩子的份上,獨行俠耐心地迴答了我的所有問題,還幫我在歐鐵上查了相關火車票的資訊。這本書教會我的一個最特別的經驗是:訂一個靠近中央火車站的酒店。他的理由是:背包客在歐洲通常都是坐火車旅行,而預訂的酒店靠近中央火車站,便可以一下火車就將行李扔下,輕裝上路。想想我那次帶著兒子獨自旅行,大箱子都指望我來扛,這個經驗則更加重要。一路上,我和兒子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片斷,比如在德國,著名的出品自然有啤酒和足球。獨行俠在酒吧暢快地和當地人一起看球喝酒,兒子看了那一段,得出結論:這個叔叔的酒量很好。微博上轉告給獨行俠,他笑,說:“隻是偶爾,隻是偶爾。”


    這便是旅行的過程中因書而友的故事,而更悠閑的旅行,我會帶一本買了很久卻一直無法細讀的書,比如林懷民的《高處眼亮》,我帶去了巴厘島的海邊。那樣的純粹度假,不用趕路的時光,就適合慢慢翻讀這樣的書。前些天和幾個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幾乎無一例外,大家都有帶本好書上路的習慣,至於在機場臨時買的雜誌都隻供機上閱讀,下飛機都不帶走。


    去西班牙那迴,自然是帶林達的《西班牙旅行筆記》。這本書是閨蜜子靜推薦的,她並沒告訴我之前她都去了西班牙的哪些地方,隻說:“去看這本書,看了你就知道了。”確實,這本書實在太值得細讀,更合適帶著上路。光是在廣州的炎夏裏,想象著站在神聖家族教堂以及羅馬水渠的麵前捧讀這本書,讓書裏的曆史與現實在心底蕩氣迴腸一番,就立刻激動起來,恨不得立刻置身其中。


    去南極時,因為正好和北京的朋友蘇小和談到信仰,他是基督教徒,我說我曾經翻讀過《聖經》,可是看到第一段就悲憤地拋開了,憑什麽上帝說有光就有光了啊?憑什麽啊?他溫和地建議我先從新約開始讀起。所以臨行前,想了半天,還是很矯情地把冬冬送的《聖經》裝進了行李箱,可我一頁都沒翻過,隻是把它裝在隨身的背包裏,在某天登陸的美景前拍了一張照片。直到後來下船,向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告別前的兩個小時,我們幾個多滯留了幾天的朋友閑坐在美國的走廊前,借著午後悠閑迷離的時光,隨手打開手機裏下載的《西藏生死書》——這也是買了十幾年都沒讀完的書。當讀到那句“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此時此地”時,不由得抬頭,四下環顧廣褒的草原,麵對即將踏上的歸程,心下瞬間平靜淡然起來,那些曾經的美好與夢幻,都已是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


    帶一本書在路上吧,無論行與知,帶一本適當的書在路上,隨時翻讀,都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獲。現在離開南極已大半年,我終於靜下心來,細細地閱讀《聖經》。當看到《馬太福音》那句“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不由得深唿一口氣,生命的本質為何?要那麽多的身外物作甚?還真是應該把更美好的時光和所有,都付予每一次陌生的、奇妙的行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讓我在路上遇見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敏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敏兒並收藏讓我在路上遇見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