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巴蜀九成以上的丹砂,又都掌握在寡婦清的手中,所以秦始皇和寡婦清之間應該說是商業上的往來。
但是這裏麵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我們不是曆史上的當事人了解的肯定不多,而且由於年代實在是太過久遠,更多的是一些傳說罷了,我當時還看過兩段野史上的記載。
第一段記載是非常詳細的記載了秦始皇是如何和巴清第一次相遇的。
有一年,秦始皇周遊完六國故地,迴到驪山陵探查自己陵墓的修建。
秦始皇一路走著,一雙陰鷙的眼睛四處觀看,不時指指點點,傳達自己的最高指示,負責陵墓營造的大臣唯唯諾諾地應和著。
秦始皇來到提煉水銀的爐鼎前,看到工人們把丹砂倒進爐鼎裏加熱,水銀從一個孔洞裏流了出來。
秦始皇問:“丹砂的供應不成問題吧?”負責提煉水銀的工頭忙答:“一切正常。”
聽到公投的迴答後,始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
要知道,雖然始皇帝遍訪仙山,但是也意識到如果找不到神仙自己,還有可能百年之後,終究會化作塵土,所以也希望能夠修建一座盛大的陵墓,同時這座陵墓不能夠被任何人盜掘。
就在始皇巡視之時,一人飛身下馬,跪倒在地,高喊:“巴郡發生暴亂,這裏有一份800裏的加急,還請陛下及時聖裁!”
此人一邊說話的功夫,同時將一份奏報雙手捧起高高舉過頭頂。
始皇旁邊貼身宦官見狀,急忙走上前來,將奏表接了過來,呈給秦始皇,秦始皇看到奏表之後,麵色凝重,一時無語。
原來是巴的枳縣,一個叫清的女人家兵與巴郡郡守的官兵爆發了衝突。
清是一個寡婦,她在丈夫死後,接管了偌大的家業。這是一個世代開采丹砂的家族,當時全國有兩大丹砂出產地,一個是巴郡,一喝是南越。
寡婦清掌控的就是整個巴郡地區丹砂的開采權,為了保證龐大的丹砂開采產業順利進行,清還豢養了一支數千人的家兵。
秦始皇的陵墓中大量使用著由丹砂提煉的水銀,目的不僅是營造恢弘的氣象,其水銀的流向就是一副大秦帝國的疆域圖;更有保屍以求死而複生的意願,另外利用水銀的有毒氣體也可以防止盜墓賊的侵犯。
而丹砂的產地,以巴郡離皇陵的建造地驪山最近,所以清也就成了秦始皇陵所需丹砂最主要的提供者。
現在清的家兵與秦始皇的官兵發生了衝突,起因就是緣於丹砂,負責收購丹砂的郡守認為丹砂的雜質太多,要求扣除斤兩;清的工頭認為,這樣低廉的銷售價格已經基本不獲利了,而且雜質並沒有超過原來議定的標準。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發生了武力衝突,各有死傷。
按照慣例,像這樣膽敢與官軍對抗的私人武裝一律格殺勿論。但是巴郡郡守感覺皇上與清的關係微妙,不知如何處理這件事為好,於是便趕緊寫了一個奏折請皇上聖裁。
奏報傳閱後,秦始皇問身邊的隨行大臣:“眾卿以為當如何處置?”
對於這個問題,朝中的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
一些始皇帝貼身的武將認為,這件事情已經觸動到了大秦皇帝的權威,所以必須予以剿滅,同時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將寡婦清的家財以及影響力,全部都納為己用。
寡婦清對於大秦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作為一個巴蜀的商人,她不光是在經商的道路上非常有成就,同時也很熱愛秦國,在秦國修建長城的時候,也是散盡家財,予以支持。
對於清這個女人,始皇帝的心裏還是有些敬佩的,所以一聽到這些武將的建議後,頓時皺了皺眉頭。
很明顯始皇帝並不想按照武將所說的那麽做,因為真那樣做的話,會影響天下人的局勢,同時讓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暴君。
因為六國的舊部始終都在蠢蠢欲動,加上始皇帝在前麵,曾經焚書坑儒,已經讓全天下的人怨聲連連,如果在這個時候,一旦再鬧出這麽大的事情,始皇帝也明白,對於自己的政權穩固,將會是一個非常大障礙和困難。
當然了,始皇帝也是有理由能夠剿滅寡婦清的。
這話說到了問題的結骨眼上了,秦始皇兼並天下後,為了江山的安穩,立即收繳了天下兵器,運到鹹陽加以熔化,鑄造了12個巨大的“金人”(銅人)安放在鹹陽宮裏。在當時,就連私藏一把殘劍鈍刀都要受嚴厲的懲罰,更別說擁有私人武裝了。
所以僅僅是這一項,始皇帝就完全可以派兵將寡婦清的這支軍隊予以殲滅。
但是秦始皇很明顯不想這麽做,可是周圍的這些武將全部都是大老粗,一生征伐,哪裏懂得始皇帝的苦心。
這個時候,丞相李斯站了出來,主動將這個責任攬了下來,說他會去親自調查。
要不怎麽能說人家李斯能夠坐上丞相?
用了沒有幾天的功夫,丞相李斯便將這件事情調查的一清二楚,原來這件事情也怪不得人家寡婦清,確實是這邊的官兵審查的太過嚴格,而且有一些無事生非的嫌疑,到最後衝動的加兵,這才和官兵產生了衝突。
而且這一番衝突下來,雙方各有死傷,誰也沒有占到便宜。
聽到這裏是皇帝點了點頭,詢問丞相該如何處理下一步的事情。
丞相李斯乃是人中龍鳳,一眼就洞穿了始皇帝的心思,又為寡婦清說了許多的好話。
當然啦,他說這些好話也不光光是為了人家,也是為了他自己的仕途,畢竟拍馬屁也是一門有學問的東西,拍不好的話很容易拍到馬蹄子上,到時候挨踹的可是自己。
李斯給了秦始皇建議,那就是讓始皇帝親自出遊,看一看究竟是什麽情況,到時候還可以成就一段佳話,人們都會認為是皇帝微服體貼,同時又體察民意。
始皇帝自然也明白,自己現在欠缺的就是民意,所以也是欣然答應,你個人的身份帶著幾個貼身隨從和李斯,就這樣來到了巴蜀。
但是這裏麵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我們不是曆史上的當事人了解的肯定不多,而且由於年代實在是太過久遠,更多的是一些傳說罷了,我當時還看過兩段野史上的記載。
第一段記載是非常詳細的記載了秦始皇是如何和巴清第一次相遇的。
有一年,秦始皇周遊完六國故地,迴到驪山陵探查自己陵墓的修建。
秦始皇一路走著,一雙陰鷙的眼睛四處觀看,不時指指點點,傳達自己的最高指示,負責陵墓營造的大臣唯唯諾諾地應和著。
秦始皇來到提煉水銀的爐鼎前,看到工人們把丹砂倒進爐鼎裏加熱,水銀從一個孔洞裏流了出來。
秦始皇問:“丹砂的供應不成問題吧?”負責提煉水銀的工頭忙答:“一切正常。”
聽到公投的迴答後,始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
要知道,雖然始皇帝遍訪仙山,但是也意識到如果找不到神仙自己,還有可能百年之後,終究會化作塵土,所以也希望能夠修建一座盛大的陵墓,同時這座陵墓不能夠被任何人盜掘。
就在始皇巡視之時,一人飛身下馬,跪倒在地,高喊:“巴郡發生暴亂,這裏有一份800裏的加急,還請陛下及時聖裁!”
此人一邊說話的功夫,同時將一份奏報雙手捧起高高舉過頭頂。
始皇旁邊貼身宦官見狀,急忙走上前來,將奏表接了過來,呈給秦始皇,秦始皇看到奏表之後,麵色凝重,一時無語。
原來是巴的枳縣,一個叫清的女人家兵與巴郡郡守的官兵爆發了衝突。
清是一個寡婦,她在丈夫死後,接管了偌大的家業。這是一個世代開采丹砂的家族,當時全國有兩大丹砂出產地,一個是巴郡,一喝是南越。
寡婦清掌控的就是整個巴郡地區丹砂的開采權,為了保證龐大的丹砂開采產業順利進行,清還豢養了一支數千人的家兵。
秦始皇的陵墓中大量使用著由丹砂提煉的水銀,目的不僅是營造恢弘的氣象,其水銀的流向就是一副大秦帝國的疆域圖;更有保屍以求死而複生的意願,另外利用水銀的有毒氣體也可以防止盜墓賊的侵犯。
而丹砂的產地,以巴郡離皇陵的建造地驪山最近,所以清也就成了秦始皇陵所需丹砂最主要的提供者。
現在清的家兵與秦始皇的官兵發生了衝突,起因就是緣於丹砂,負責收購丹砂的郡守認為丹砂的雜質太多,要求扣除斤兩;清的工頭認為,這樣低廉的銷售價格已經基本不獲利了,而且雜質並沒有超過原來議定的標準。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發生了武力衝突,各有死傷。
按照慣例,像這樣膽敢與官軍對抗的私人武裝一律格殺勿論。但是巴郡郡守感覺皇上與清的關係微妙,不知如何處理這件事為好,於是便趕緊寫了一個奏折請皇上聖裁。
奏報傳閱後,秦始皇問身邊的隨行大臣:“眾卿以為當如何處置?”
對於這個問題,朝中的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
一些始皇帝貼身的武將認為,這件事情已經觸動到了大秦皇帝的權威,所以必須予以剿滅,同時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將寡婦清的家財以及影響力,全部都納為己用。
寡婦清對於大秦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作為一個巴蜀的商人,她不光是在經商的道路上非常有成就,同時也很熱愛秦國,在秦國修建長城的時候,也是散盡家財,予以支持。
對於清這個女人,始皇帝的心裏還是有些敬佩的,所以一聽到這些武將的建議後,頓時皺了皺眉頭。
很明顯始皇帝並不想按照武將所說的那麽做,因為真那樣做的話,會影響天下人的局勢,同時讓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暴君。
因為六國的舊部始終都在蠢蠢欲動,加上始皇帝在前麵,曾經焚書坑儒,已經讓全天下的人怨聲連連,如果在這個時候,一旦再鬧出這麽大的事情,始皇帝也明白,對於自己的政權穩固,將會是一個非常大障礙和困難。
當然了,始皇帝也是有理由能夠剿滅寡婦清的。
這話說到了問題的結骨眼上了,秦始皇兼並天下後,為了江山的安穩,立即收繳了天下兵器,運到鹹陽加以熔化,鑄造了12個巨大的“金人”(銅人)安放在鹹陽宮裏。在當時,就連私藏一把殘劍鈍刀都要受嚴厲的懲罰,更別說擁有私人武裝了。
所以僅僅是這一項,始皇帝就完全可以派兵將寡婦清的這支軍隊予以殲滅。
但是秦始皇很明顯不想這麽做,可是周圍的這些武將全部都是大老粗,一生征伐,哪裏懂得始皇帝的苦心。
這個時候,丞相李斯站了出來,主動將這個責任攬了下來,說他會去親自調查。
要不怎麽能說人家李斯能夠坐上丞相?
用了沒有幾天的功夫,丞相李斯便將這件事情調查的一清二楚,原來這件事情也怪不得人家寡婦清,確實是這邊的官兵審查的太過嚴格,而且有一些無事生非的嫌疑,到最後衝動的加兵,這才和官兵產生了衝突。
而且這一番衝突下來,雙方各有死傷,誰也沒有占到便宜。
聽到這裏是皇帝點了點頭,詢問丞相該如何處理下一步的事情。
丞相李斯乃是人中龍鳳,一眼就洞穿了始皇帝的心思,又為寡婦清說了許多的好話。
當然啦,他說這些好話也不光光是為了人家,也是為了他自己的仕途,畢竟拍馬屁也是一門有學問的東西,拍不好的話很容易拍到馬蹄子上,到時候挨踹的可是自己。
李斯給了秦始皇建議,那就是讓始皇帝親自出遊,看一看究竟是什麽情況,到時候還可以成就一段佳話,人們都會認為是皇帝微服體貼,同時又體察民意。
始皇帝自然也明白,自己現在欠缺的就是民意,所以也是欣然答應,你個人的身份帶著幾個貼身隨從和李斯,就這樣來到了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