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老夫人看來,女子若是像男子一般滿腹經綸、才學出眾,便想得太多,女子一旦想多了,便不安於室。
沈宜秋的母親便是典型。
故此她對別的孫女還算睜隻眼閉隻眼,對沈宜秋卻是嚴防死守,生怕她和一個「才」字沾邊。
給祖母請了安,沈宜秋出了青槐院,正打算迴去睡個迴籠覺,身後有人喚她。
沈宜秋轉頭一看,卻是滿麵紅霞的沈三娘,不由心裏發怵。
沈家這許多姊妹,她最怕的就是這三堂姊,因為與她說話從來都是雞同鴨講。
「堂姊有何事?」她問道。
沈三娘往四下裏瞟了幾眼,雙手絞著腰間的五彩絲絛,欲言又止道:「七妹……你不會怨阿姊吧?」
沈宜秋本就沒睡醒,聽了這話一臉困惑。
沈三娘握住她的手:「阿妹,這本是你的機緣,卻叫我搶了……阿姊很是過意不去……」
沈宜秋這才明白她的意思,不由哭笑不得:「阿姊不必介懷,這些賞賜本就是宮中娘娘給你的,與妹妹有何幹係。」
青槐院外人來人往,已經有別的兄弟姊妹朝他們兩人看過來。
沈宜秋不欲與她糾纏,可沈三娘從不知何為適可而止、就坡下驢,執拗地捏緊沈宜秋的手:「你知我說的不是這個……若是你沒病,入東宮的便是你……」
說到此處,沈三娘的臉燒得通紅,目光越發灼灼。
沈宜秋哭笑不得,沈三娘有沒有被相中還是兩說,未免操之過急了些。
她生怕沈三娘再說下去,隻得道:「阿姊別多想,無論什麽機緣都是阿姊該得的。」
沈宜秋邊說邊不動聲色地抽出手,福了一福:「妹妹還要迴去補上功課,失陪了。」
說完她不等沈三娘開口,轉身便溜。
她急著迴去會周公呢,誰在乎尉遲越娶誰不娶誰。
剛走出幾步,身後又有人叫她,沈宜秋無奈轉身,卻是沈老夫人身邊的婢女海棠。
海棠道:「七娘子留步,舅夫人剛遞了帖子進來。」
「舅母?」沈宜秋有些吃驚。
她五歲剛迴長安時,舅母時常來沈府走動,但沈老夫人看不上她舅家,一來二去的,舅母也感覺到了,漸漸的便來得少了,這幾年也就是逢年過節送些節禮來。
眼下非年非節的,舅母忽然登門拜訪,定是有什麽事。
兩人經過中庭,海堂不經意看了眼庭中槐樹:「今日樹上喜鵲叫個不停,不知咱們府裏有什麽喜事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沈宜秋經這麽一點,忽然想起來,上輩子舅母似乎曾上門說過媒。
隻不過那時候她在花宴上入了張皇後的眼,舅母剛提起個話頭就被祖母堵了迴去,她都不知說的是哪家公子。
沈宜秋折迴青槐院正堂。
不一會兒,便有仆婦領著個身著鵝黃衫子、石榴裙,身形高大健碩的年輕婦人走來。
沈宜秋一見那身影,鼻根便微微酸脹起來。
若說這世上有誰真心待她好,為她著想,除了從始至終一心護主的素娥以外,也就是舅舅一家了。
隻是上輩子舅舅一直外任,她又身在深宮禁苑,始終聚少離多。
上一迴見到舅母嶽氏,還是在舅舅外放揚州之前,算上前世,分別已有五六年。
沈宜秋忙上前給舅母行禮。
嶽氏一把將她拉住,握著她的胳膊端詳了半晌,忍不住紅了眼眶。
她與沈宜秋的母親曾是閨中密友,自幼情同手足,對這外甥女也是當自家女兒般疼愛。
當初沈宜秋父母雙亡,嶽氏曾動過接她迴去撫養的念頭,奈何沈宜秋姓沈,舅家畢竟是外姓,如何爭得過?便隻好作罷了。
沈宜秋如今十五歲,活脫脫就是她母親當年的模樣。
嶽氏想起早逝的摯友,如何能不傷感,可礙於沈老夫人在場不好多說,隻能撫著外甥女的頭發道:「小丸出落得越發好了,多虧了老夫人精心教養。」
沈老夫人笑得頗慈祥,陰騭紋根根分明:「舅夫人太客氣了,七娘本就是我沈家人,何須言謝?舅夫人快請坐。」
嶽氏出身不高,為人耿直而單純,但並不愚鈍,一下子聽出了弦外之音,知道自己方才說錯了話,倒有些喧賓奪主得意思。
她臉上訕訕的,低頭福了福,忙依言入坐,撫了撫鬢邊的散發道:「阿嶽不會說話,老夫人莫見怪。隻是數月不見小丸,一時高興,不小心失言了。」
沈老夫人淡淡一笑,命婢女奉茶上菓子,一番張羅後,這才悠悠地道:「舅夫人合該多來走動,七娘雖姓沈,舅家也是至親,我這做祖母的也樂見她與你們常來常往。」
嶽氏明白自己的話又叫沈老夫人尋出了紕漏,訥訥道:「老夫人莫見怪,晚輩並非此意。」
沈宜秋見舅母窘得耳根都紅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世家最擅長含沙射影那一套,一邊雲淡風輕地笑著,一邊將人刺得體無完膚,隻有身在其中才知道有多難堪。
以往她見祖母譏刺舅家人,心裏雖難受,卻不敢說什麽,如今卻沒了那麽多顧忌。
她徑直走到舅母身邊,與她連榻而坐,伏在她胳膊上:「舅母若是能多來看看小丸就好了。阿舅可康泰?表兄和表姊可好?」
嶽氏不由意外,隨即露出喜憂參半之色,沈宜秋當著祖母毫不掩飾親昵之態,她既欣慰又有些擔憂,喜的是外甥女並未與舅家疏遠,憂的是如此恐惹沈家人不快。
沈氏這樣的膏粱之族,人事複雜,不比他們蓬門蓽戶,外甥女又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在嚴苛的祖母喉嚨下取氣,想也知道不容易。
沈宜秋的母親便是典型。
故此她對別的孫女還算睜隻眼閉隻眼,對沈宜秋卻是嚴防死守,生怕她和一個「才」字沾邊。
給祖母請了安,沈宜秋出了青槐院,正打算迴去睡個迴籠覺,身後有人喚她。
沈宜秋轉頭一看,卻是滿麵紅霞的沈三娘,不由心裏發怵。
沈家這許多姊妹,她最怕的就是這三堂姊,因為與她說話從來都是雞同鴨講。
「堂姊有何事?」她問道。
沈三娘往四下裏瞟了幾眼,雙手絞著腰間的五彩絲絛,欲言又止道:「七妹……你不會怨阿姊吧?」
沈宜秋本就沒睡醒,聽了這話一臉困惑。
沈三娘握住她的手:「阿妹,這本是你的機緣,卻叫我搶了……阿姊很是過意不去……」
沈宜秋這才明白她的意思,不由哭笑不得:「阿姊不必介懷,這些賞賜本就是宮中娘娘給你的,與妹妹有何幹係。」
青槐院外人來人往,已經有別的兄弟姊妹朝他們兩人看過來。
沈宜秋不欲與她糾纏,可沈三娘從不知何為適可而止、就坡下驢,執拗地捏緊沈宜秋的手:「你知我說的不是這個……若是你沒病,入東宮的便是你……」
說到此處,沈三娘的臉燒得通紅,目光越發灼灼。
沈宜秋哭笑不得,沈三娘有沒有被相中還是兩說,未免操之過急了些。
她生怕沈三娘再說下去,隻得道:「阿姊別多想,無論什麽機緣都是阿姊該得的。」
沈宜秋邊說邊不動聲色地抽出手,福了一福:「妹妹還要迴去補上功課,失陪了。」
說完她不等沈三娘開口,轉身便溜。
她急著迴去會周公呢,誰在乎尉遲越娶誰不娶誰。
剛走出幾步,身後又有人叫她,沈宜秋無奈轉身,卻是沈老夫人身邊的婢女海棠。
海棠道:「七娘子留步,舅夫人剛遞了帖子進來。」
「舅母?」沈宜秋有些吃驚。
她五歲剛迴長安時,舅母時常來沈府走動,但沈老夫人看不上她舅家,一來二去的,舅母也感覺到了,漸漸的便來得少了,這幾年也就是逢年過節送些節禮來。
眼下非年非節的,舅母忽然登門拜訪,定是有什麽事。
兩人經過中庭,海堂不經意看了眼庭中槐樹:「今日樹上喜鵲叫個不停,不知咱們府裏有什麽喜事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沈宜秋經這麽一點,忽然想起來,上輩子舅母似乎曾上門說過媒。
隻不過那時候她在花宴上入了張皇後的眼,舅母剛提起個話頭就被祖母堵了迴去,她都不知說的是哪家公子。
沈宜秋折迴青槐院正堂。
不一會兒,便有仆婦領著個身著鵝黃衫子、石榴裙,身形高大健碩的年輕婦人走來。
沈宜秋一見那身影,鼻根便微微酸脹起來。
若說這世上有誰真心待她好,為她著想,除了從始至終一心護主的素娥以外,也就是舅舅一家了。
隻是上輩子舅舅一直外任,她又身在深宮禁苑,始終聚少離多。
上一迴見到舅母嶽氏,還是在舅舅外放揚州之前,算上前世,分別已有五六年。
沈宜秋忙上前給舅母行禮。
嶽氏一把將她拉住,握著她的胳膊端詳了半晌,忍不住紅了眼眶。
她與沈宜秋的母親曾是閨中密友,自幼情同手足,對這外甥女也是當自家女兒般疼愛。
當初沈宜秋父母雙亡,嶽氏曾動過接她迴去撫養的念頭,奈何沈宜秋姓沈,舅家畢竟是外姓,如何爭得過?便隻好作罷了。
沈宜秋如今十五歲,活脫脫就是她母親當年的模樣。
嶽氏想起早逝的摯友,如何能不傷感,可礙於沈老夫人在場不好多說,隻能撫著外甥女的頭發道:「小丸出落得越發好了,多虧了老夫人精心教養。」
沈老夫人笑得頗慈祥,陰騭紋根根分明:「舅夫人太客氣了,七娘本就是我沈家人,何須言謝?舅夫人快請坐。」
嶽氏出身不高,為人耿直而單純,但並不愚鈍,一下子聽出了弦外之音,知道自己方才說錯了話,倒有些喧賓奪主得意思。
她臉上訕訕的,低頭福了福,忙依言入坐,撫了撫鬢邊的散發道:「阿嶽不會說話,老夫人莫見怪。隻是數月不見小丸,一時高興,不小心失言了。」
沈老夫人淡淡一笑,命婢女奉茶上菓子,一番張羅後,這才悠悠地道:「舅夫人合該多來走動,七娘雖姓沈,舅家也是至親,我這做祖母的也樂見她與你們常來常往。」
嶽氏明白自己的話又叫沈老夫人尋出了紕漏,訥訥道:「老夫人莫見怪,晚輩並非此意。」
沈宜秋見舅母窘得耳根都紅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世家最擅長含沙射影那一套,一邊雲淡風輕地笑著,一邊將人刺得體無完膚,隻有身在其中才知道有多難堪。
以往她見祖母譏刺舅家人,心裏雖難受,卻不敢說什麽,如今卻沒了那麽多顧忌。
她徑直走到舅母身邊,與她連榻而坐,伏在她胳膊上:「舅母若是能多來看看小丸就好了。阿舅可康泰?表兄和表姊可好?」
嶽氏不由意外,隨即露出喜憂參半之色,沈宜秋當著祖母毫不掩飾親昵之態,她既欣慰又有些擔憂,喜的是外甥女並未與舅家疏遠,憂的是如此恐惹沈家人不快。
沈氏這樣的膏粱之族,人事複雜,不比他們蓬門蓽戶,外甥女又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在嚴苛的祖母喉嚨下取氣,想也知道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