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自從公元1世紀倭奴國王第一次向中國派遣使節開始,日本無論在生產技術方麵還是在文化製度方麵,都以中國為摹本,包括文字、青銅器、鐵器、法律,甚至吃飯的筷子。可以說,日本文化首先吸吮的是中國文化的乳汁。這一學習中國的熱潮在唐朝發展到頂峰,他們數十次派出遣唐使漂洋過海前來取經。日本古籍中說的“衣冠唐製”、“文物漢宮儀”、“和魂漢才”等都反映了這一曆史。如今,中國文化的痕跡在日本依然隨處可見日文中1800個當用漢字就是每個有文化的日本人必須掌握的。這是否能間接證明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所以天生對中國文化有著親近感呢?


    不能就此推論。而且隨著對日本的深入了解,不少學者認為日本同中國似同實異,尤其在文化的深層次上根本不同。例如,在思想信仰方麵,我國曆史上是一元性地罷百尊一,日本是多元性地“三位一體”(儒教、佛教、神道):在審美觀念上,中國人崇尚盡善盡美的圓滿,日本人欣賞“殘缺”和“不足”,中國的皇帝可以“禪讓”,日本的天皇則是“萬世一係”等等。他們當初引進儒教,實際上僅利用其用語,實質上卻傳布與儒教異質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


    香港有學者大膽推測:徐福是日本開國君主神武天皇。這大大加強了中日兩國人民“同種”論的分量。他援引中日兩國古籍,綜合了考古學、地理學的研究,認為所謂的“澶洲”(《後漢書·東夷傳》中認為的徐福留住之地)就在日本。徐福東渡後建立了一個“徐福王國”,也就是日本國,其本人也就成了開國君主神武天皇。《日本神武開國新考》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響。日本人旋即將此譯為日文,題為《神武天皇=徐福傳說之謎》,並舉行了一係列考證活動。例如,日本曆史學家自發地成立了“日本民族頭蓋骨指數測定會”,由文部省提供經費,組織全國各大學解剖學教授,對各大學男女學生的頭蓋骨進行測定,並曆時5年收集了足以代表日本全國280個縣市居民的7萬人的測定結果,交由日本體質人類學家—長穀部言人博士整理研究。結果表明,現代日本人頭蓋骨指數,大多與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的指數完全相同,與中國其他省份的指數略有差別。由此得出結論,日本史前時代的祖先,曾在中國大陸東海沿岸居住。這一測定結果能否為徐福是日本的開國君主提供旁證?並有力地支撐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的觀點?還是給中日兩國的曆史關係更增添了一層迷霧?


    不少學者認為,徐福僅是傳說中人物,並非實有其人。古籍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樓,根本不可能是日本。他們並指出,既然徐福帶領大批童男童女到日本,為什麽當時沒有漢字傳入日本,直到公元2世紀漢字才傳入日本?既然傳說徐福將造紙術傳到日本,為何當時日本仍用竹簡書寫文字?“徐福東渡”完全是後人附會編造的,把他說成日本第一代天皇,更是無稽之談。


    看來這個懸案有待於下一世紀的進一步考證和研究。


    伊麗莎白女王為何終身不嫁


    十六世紀初,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愛上了王後的侍女,美麗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後沒有男嗣,在將來可能發生繼承糾紛為由要求離婚。王後阿拉貢·凱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們生有一個女兒瑪麗·都鐸。


    英國是天主教國家,亨利的離婚要求遭到了羅馬大主教的拒絕。亨利為了達到離婚的目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進行宗教改革,建立獨立的英國安立甘教會,以擺脫羅馬教皇的控製。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在距倫敦30英裏的女修道院開庭審理亨利離婚案。王後阿拉貢·凱塞林拒絕出庭,克蘭默遂於5月23日判決亨利與凱塞林的婚姻無效。兩天後,亨利就與已經懷孕的安妮舉行了秘密婚禮。28日,克蘭默宣布亨利與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開除出教。安妮也為亨利八世生了一個女兒,取名伊麗莎白·都鐸,她隨父親加入了英國國教。


    1554年,瑪麗·都鐸君臨天下,她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為了將英國帶迴天主教門下,她實施了一係列的血腥鎮壓,人稱“血腥瑪麗”。她的殘暴手段使帝國進一步的分裂,一時間,各種陰謀謠言不斷,而伊麗莎白·都鐸因涉嫌卷入新教運動也被瑪麗軟禁。


    1558年,瑪麗一世駕崩。因其膝下無子女,伊麗莎白便在英格蘭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和新教徒的擁戴下,繼承大典,稱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自幼聰慧、貌美,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覽群書,通曉意大利、法蘭西、西班牙等國語言。在她統治期間,注意任用賢才,積極推進國家在政治、經濟、宗教等各方麵的改革。她在位44年,帶領大英帝國進入“黃金時期”,成為當時歐洲最富強的國家,為英國的強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她卻終身未嫁,引起了人們對她的種種猜測。難道守身如玉67年,號稱“嫁給了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過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過驚心動魄的愛情經曆嗎?


    她的政敵為此攻擊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夠像正常的女人一樣結婚生育;持反對觀點的人們則說她曾有過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認為,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後,在她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陰影,使她懼怕婚姻,拒絕婚姻。


    以伊麗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幹、地位,獲得歐洲各國國王、貴族的青睞與追逐,一直就未間斷過。據記載,伊麗莎白在少女時代曾與英國貴族湯姆斯·西摩爾關係密切,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一度成為宮廷的緋聞。但西摩爾追求伊麗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爭奪王位,後因陰謀敗露,西摩爾被殺,他們之間的這段戀情也就告終。


    1568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麗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絕。腓力二世曾是伊麗莎白的姐夫,她同父異母姐姐瑪麗·都鐸的丈夫。他早就對伊麗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瑪麗監禁期間曾給予了特別的關照。但伊麗莎白對是否締結這樁婚姻非常冷靜和慎重,瑪麗與腓力的結合,曾經給英國帶來危害,人們的記憶猶存。她相信腓力向她求婚是為了吞並英國的計劃。於是,她以雙方的宗教信仰不同為由,委婉地拒絕了腓力的求婚。以後,伊麗莎白又陸續拒絕了其他一些國家王公貴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羅馬皇儲查理大公等等。


    人們一直相傳,伊麗莎白一世雖然終身未曾婚嫁過,但她一直都有個情人,這個神秘的情人就是當時大英帝國的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


    伊麗莎白與達德利在孩童時代就已相識,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兩人之所以始終沒能締結良緣,是因為達德利早已結婚(他曾有過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神秘死亡),女王當然不能成為達德利的第三任妻子。據說,伊麗莎白女王與達德利長年保持著通信關係,女王喜歡在信中稱唿他為“甜蜜的羅賓”,並給他取了個昵稱:我的“眼睛”。


    美國的福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曾公開展覽過達德利寫給伊麗莎白一世的一封情書。這封情書寫於1588年7月20日或27日,是達德利正在海上指揮英國艦隊與西班牙艦隊交戰間隙寫給女王的。在這封情書中,達德利稱唿伊麗莎白為“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和“我最最親愛的女士”。有趣的是,他兩次將代表“最”的英文單詞“most”中的“o”雙寫,變成了“moost”,中間都空了一格,並在兩個“o”上麵加上“眉毛”,這樣就成了一雙“眼睛”。達德利在信裏感謝“甜蜜的”女王給予了他“最偉大的安慰”,落款“r·萊斯特”。這也是他給其他人寫信從來都沒有用過的落款。


    在寫完此信後一個多月,達德利就戰死在沙場,享年56歲。達德利的死訊令伊麗莎白女王幾乎崩潰。她把自己鎖在臥室裏,好幾天不眠不食。最後英國財政大臣和其他內閣大臣不得不破門而入,將女王抬出臥室。


    1578年,伊麗莎白女王已經45歲,仍然待字閨中,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僅20歲的安如公爵向她求婚,據說,伊麗莎白女王當時答應了求婚,但在即將舉行婚禮的前幾天,突然變卦。這次拒婚差點使伊麗莎白女王喪命。


    前麵提到過,伊麗莎白是新教徒,在羅馬天主教皇的眼裏,她繼承王位是不合法的,合法承繼人應是蘇格蘭的瑪利·斯圖亞特女王。瑪利·斯圖亞特是蘇格蘭詹姆士五世與法國蓋斯家族的瑪利所生的女兒,也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孫。而安如公爵則是瑪利·蓋斯的外甥。伊麗莎白的悔婚,使瑪利·蓋斯極其惱怒,她發誓要給伊麗莎白以顏色。一襲來自法國的絲裙,毒死了伊麗莎白的女官,驚魂未定的伊麗莎白決定反擊。她派華星漢前往蘇格蘭引誘瑪利·蓋斯,然後在床上殺了她。


    翻看歐洲曆史,我們不難看出,由古至今,各國王室成員的婚姻,都很難由當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的締結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對外戰略密切相連。因而,王室婚姻也包含了太多的陰謀詭計和利益舍取。伊麗莎白之所以終身未嫁,並非是因為她有生理殘疾,也並非是她太挑剔,而是因為她睿智。她早已看得太透、太穿。所以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獨身,一生致力於英國的強大、昌盛。


    正如她在宣布解除與安如公爵的婚約時所說:“我無須再選擇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我國臣民的手上,意即我將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潔獻給英國。”


    希特勒的性別之謎


    一代殺人魔王希特勒竟沒有老婆!初聽這消息大家也許都覺得奇怪,但事實就是如此。這是什麽原因呢?人們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隻把這一切歸於他的“潔癖”。其實,這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呢!確實,據各種史料記載,希特勒從來沒什麽尋花問柳的劣跡,而且一生也沒有娶過妻妾,隻與惟一的情婦愛娃·布朗同居過幾年,直到1945年4月24日,當前蘇聯紅軍的隆隆炮聲響徹柏林時,他才在瀕臨滅頂之災前,舉行了“婚禮”。幾個小時後,兩人便雙雙自殺。


    也就是這個揚言要統治全世界的暴君,在生活方麵卻有著有悖於常人的許多怪異行徑,曾引起各國史學界的關注。許多人通過各種渠道深入研究。最後他們大多認為,希特勒之所以如此,是客觀條件所限,忙於戰爭,無暇顧及,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希特勒生性乖戾,喜怒無常,擇偶條件也十分苛刻,一般女子根本無法使他接受。


    20世紀80年代後,社會上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希特勒非但不像人們說的“見到女人就感到厭惡”:相反,在他行將覆滅之前,他似乎成天泡在女人堆裏。持這種說法的是他的死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德國軍備和戰時生產兩部部長的阿爾貝特·施佩爾。施佩爾一度在納粹政權中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並曾一度被希特勒考慮為自己的接班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施佩爾被逮捕,後經國際法庭審判,他被判處20年徒刑。服刑期間,施佩爾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撰寫了《阿爾貝特·施佩爾迴憶錄》,於1981年在聯邦德國出版。迴憶錄中,施佩爾在敘述希特勒臨近滅亡時的異常情況時這樣寫道:“此時,希特勒變得和藹和內向了。不少地方使我想起十幾年前我們開始合作時我所了解的希特勒。所不同的是,他現在變得更加令人難以捉摸。他對多年來一直在他身邊的幾個女人尤其親切殷勤。較長時間以來,他對其中的容格太太表現出特別的好感。容格太太的丈夫是他的仆人,1939年在前線陣亡。他的維也納廚娘因風韻猶存也受到他的恩寵。緊隨他多年的女秘書沃爾夫太太和克裏斯蒂太太,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幾天內,也都成了他這個私人小圈子的成員。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主要同她們一起喝茶和進餐。可以說,他的私人圈子裏幾乎找不到一個男人。”對這一反常現象,施佩爾這樣分析說:“他可能是被某種奇怪的觀念所驅使,那就是,當災禍臨頭時,這些人要比當他幕僚的男人忠實得多,看來他有時不信任他們口頭所表示的忠誠。”


    這本迴憶錄一出版,立即引起各國史學界的重視,特別是希特勒一反常態,對女人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態度,更引起史學家們的濃厚興趣,竭力想解開這一謎團。最近,德國的曆史學家丹普夫在研討會中宣布:他已獲得一份材料,能夠證實希特勒並非是一個真正的男子,而是一位陰陽人。這位曆史學家在德國韋丹堡工作。他進一步解釋說,他獲得的這份材料是由希特勒過去的副手赫斯以日記形式記敘的。1916年,希特勒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結果被軍醫發現他有女性的生理構造,令希特勒十分難堪。但最後,希特勒還是買通軍醫,讓他選擇了過男性的生活。


    後來,在登上了元首寶座後,希特勒為維持自己的男性化外型,他經常服用雄性荷爾蒙進行治療。這一極端秘密,除了赫斯知曉外,此外隻有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布朗和他的私人醫生,以及幾個最信任的仆人知道。


    客觀地說,希特勒一生不近女色、不娶妻室的原因,以及在他臨近滅亡時又表現出一種女性特有的心態,從丹普夫公布的材料來看,似乎可以得到解答。然而,僅僅根據幾頁日記就給希特勒定“性”,似乎有人身攻擊之嫌,畢竟,赫斯曾突然尋機逃到英國而被希特勒罵為瘋子,因而兩人結仇日深。


    因此關於希特勒的性別之事仍是一個謎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未解之謎(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源並收藏世界未解之謎(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