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讀不懂的古人的秘密——中國曆史之謎(2)
世界未解之謎(全集) 作者:錢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林則徐臨終前三唿“星鬥南”的傳聞,有人作了另一種解釋:“星鬥南”實際是“北鬥南”的誤傳。林則徐在新疆流放期間,對北方俄國的侵華野心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曾經提醒人們警惕俄國對中國的威脅。他臨終前,見到天上有一顆大星墜在北辰星(即北極星)的位置上。按星相學的說法,俄國在北極星以北,中國在北極星以南。大星墜於北極之位,說明俄國將威脅北方邊境。林則徐高喊“星鬥南”,是要人們防範沙皇俄國的南侵。這種說法,顯然很牽強。林則徐在重病之中,如何能對戶外天空看得這麽清楚呢?
對林則徐的死因,至今仍不明確。對這位有功於中華民族的偉人,人們在崇敬之餘,又為他的死因不明而留下遺憾。
李蓮英死亡之謎
清朝光緒年間的大太監李蓮英,是近代曆史上一個很獨特的人物。一般地說,他給人們留下了“很壞”的印象。而他的死,更使人們加深了這一印象。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市海澱區六一學校的一些老師被打成了“牛鬼蛇神”,趕下了講台。一天,他們被強製參加勞動,挖掘校園內的李蓮英墳墓。大家用錘、釺等工具砸開墓上的寶頂,掀開上麵的方磚,打開了通道,進入墓穴,找到了棺木。可當打開棺木看到這位大太監遺體的時候,人們都驚呆了。那躺在被下的遺體,隻是用衣物做成的一個人形,並不是屍體,裏麵隻剩一顆頭顱和拖得很長的發辮。
“李蓮英是被人殺死的!”挖掘的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一點。如果不是被殺,棺木裏為何隻有腦袋,而沒有身子呢?人們由此便想到了李蓮英的身世和他的所作所為,對他的死做了種種推測。
李蓮英,原名李應泰,直隸大城縣人。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出生。河北河間、大城一帶,曆來是出太監的地方,很多窮苦人家都是把小男孩自幼閹割了,送去當太監,為他求一條生路。李蓮英家裏生活十分貧寒,他幼年時無錢上學,隨家裏人私販過硝磺,觸犯了刑法,被官府逮捕下獄。出獄後,又以補鞋為生。後來人送他外號,就叫“皮硝李”。生活窮困,迫使家裏人動了讓他當太監的心思。1856年,他8歲那年,經同鄉太監沈蘭玉的舉薦,被閹割後,進宮當了太監。恰巧,他被分配到懿貴妃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後)宮裏當迴事太監,每天為主子跑腿傳話。他因為有一張巧嘴,又會見機行事,說話謹慎,便受到那拉氏喜愛。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鹹豐皇帝帶著皇後和懿貴妃等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李蓮英也隨同前往,並改當坐更太監,日夜在宮中值勤。這個差事雖然辛苦,卻能知道一些機密要事。據說,在鹹豐皇帝病重的時候,心腹大臣肅順曾暗示鹹豐帝殺掉那拉氏,再立其子為太子,免得那拉氏仗勢害人。這話讓李蓮英聽到了,他連夜鑽狗洞出宮,把此事密報那拉氏的妹妹、醇親王奕譞的妻子。奕譞妻又趕忙報告了那拉氏。這才促使那拉氏在鹹豐帝死後發動政變,殺了肅順等大臣,掌握了朝廷大權。為此,慈禧太後對李蓮英一直心懷感激,對他加以重用,甚至有什麽好吃的,也不忘留給他一點。
李蓮英見慈禧太後大權在握,更一心一意巴結討好。他見太後特別喜愛自己的又長又黑的頭發,每天都在梳頭上下工夫,就暗中學會了一手梳頭不掉發的手藝,還掌握了做發型的技巧。不久,慈禧太後讓他負責梳頭,他把她侍候得心滿意足,並掌握了慈禧的脾氣,討好逢迎,使得主子很開心。後來,慈禧就破格提升他當了宮中大總管,還賞他二品頂戴,和王公貴族平起平坐。這種對太監的重賞在清朝曆史上是無先例的。
李蓮英爬上高位,更死心塌地地為主子效力。慈禧太後很多專橫的行為,都是靠李蓮英的幫助得逞的。比如籌建北洋海軍的時候,全國各省奉命獻上經費,為的是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海軍。可慈禧為慶祝自己六十大壽,修建頤和園,竟因為經費不足,而動起了挪用海軍軍費的心思。她命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去天津檢閱海軍,又派李蓮英陪同前往,並對他交底說:“你見到李鴻章,給我傳個口信。修園子錢不足,讓他挪用一些軍費。這話隻有你去說最合適,但一定要保密。”李蓮英想到清朝有個規定,不許太監出京城,違犯者要處死罪斬首,就說:“奴才算個啥,陪醇親王一起去,怕諸多不便吧?”慈禧太後說:“我說了誰敢反對,我賞你穿黃馬褂,你不必多慮。”李蓮英有主子撐腰,儼然以朝廷重臣身份到了天津,把慈禧太後的話傳達給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有些為難,又不敢得罪李蓮英。李蓮英兩麵做好人,給李鴻章出主意,兩人最後商定,由李鴻章分月把銀子送交慈禧處。“任務”完成了,李蓮英從李鴻章那裏獲得了大筆賄賂,又使太後十分滿意。
這件事傳出去後,禦史們紛紛上書,彈劾李蓮英,但有慈禧太後撐腰,李蓮英逍遙法外。為了掩人耳目,李蓮英還給太後出主意,讓她下令在昆明湖設水師學堂,操練水師。這樣,挪用海軍軍費就“名正言順”了。
在清廷“後黨”和“帝黨”的爭鬥中,李蓮英自然站在“後黨”一邊。他表麵上對光緒皇帝很順從,暗中卻嚴密監視,對光緒帝寵愛的珍妃更是恨之入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太後帶光緒帝逃往西安,卻對被囚禁的珍妃放心不下。李蓮英便出主意說,帶她走不合適,留著又是禍害,不如賜她自盡。最後,珍妃被推入井中害死。光緒皇帝軟禁在瀛台期間,也是李蓮英負責看守。他下令把湖中惟一的小橋拆掉,出入隻能坐船。光緒帝在此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身體日漸衰弱,不到四十歲便離開人世。有人懷疑是李蓮英擔心太後死去皇帝掌權對自己不利,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光緒帝。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後,已經62歲的李蓮英告老出宮,想在自己豪華的宅第裏安度晚年,享享清福。李蓮英在宮中幾十年,受賞賜和賄賂敲詐,得了一筆巨大的財產。據有人估計,單是1900年至1908年這幾年中,他在北京各銀號存的白銀就多達一千六百萬兩,相當於國庫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就難怪,他告老迴家後,兄弟、養子、侄子、侄女,遠近親戚,都向他索要財產了。
宣統皇帝即位後,攝政王載灃和一些王公大臣曾打算把李蓮英治罪,沒收他的財產。因為隆裕太後的幹涉,李蓮英才得幸免,平安出宮,並保住了財產。隻是他在宮中的財產被沒收。
1911年春天,64‘歲的李蓮英“病死”。隆裕太後還特地賞賜兩千兩白銀辦喪事。當時的人都以為他是得病而死,還為他沒有像他的前任安德海被殺而感到遺憾。李蓮英的後代也一再說,其祖是善終,因得痢疾醫治無效而亡。過去很多史書也是這麽寫的。
自從20世紀60年代掘墓以後,李蓮英不是善終而是掉頭而死,被許多人認可。問題是,如果是被殺,他又是被什麽人、在什麽地方、什麽時間殺的,殺他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有人認為,李蓮英可能是被革命黨人殺的。他一生追隨慈禧太後做了那麽多賣國害人的壞事,早為民眾所痛恨。他出宮時,正是革命黨人要推翻清朝的活動高漲之日,已經多次暗殺清廷大員的革命黨人肯定不會放過李蓮英。
有人推測說,可能是朝廷下令殺死的。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曾免去了他痛恨的袁世凱的職務,對李蓮英自然也恨之入骨,下令殺掉他易如反掌。但這種說法也難以成立,因為如果是朝廷所為,史料應有記載,而實際上沒有。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李蓮英是因為財產過多引起關注而被殺的。李蓮英自己就說過“財大禍也大”的話。據一些民間流傳的說法,李蓮英是因為討債被人暗殺的。有的還具體講出他死的地方在河北、山東交界處。這些說法雖無確實證據,可使人們有了可供查找的線索。李蓮英死後,清朝不久也完結了。據說許多太監都把目光盯在李蓮英的遺產上,想奪占一份。他們派人查遍京城和大城的銀號,了解李蓮英的存銀,並因此引起爭鬥。這說明,李蓮英的財產確實是眾矢之的,他因此被殺,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種猜測別出心裁,認為李蓮英被砍頭不是生前被殺,而是死後其家人所為。因為他自幼被閹割送入皇宮當太監,雖然後來權傾朝野,大出風頭,但終究是個廢人,在一般人眼裏,他仍然是個下賤的宦官,不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這幾乎是古人對所有當太監的人的共同看法,李蓮英本人也這麽想。他曾發誓來世要做個真正的男人,並囑咐家人,在他死後,做個木製的生殖器安在下身,好讓他在九泉之下有個男人的完整形體去見祖宗。但是他的家人沒有這麽辦,他們認為李蓮英作為閹人,有辱門風和祖先,因而在他死後,家人把他沒有睾丸的身體割下拋棄了,隻留下他那顆人頭,埋入地下。
另外,還有些推測明顯站不住腳。比如是否有人盜過墓,毀壞了遺體?據挖掘者目擊,棺木打開時,被子整齊,裏麵有五十多件珍寶,包括鑽石、扳指等貴重之物。如果有人盜過墓,為什麽沒有拿走?又比如說因年代久遠,身體腐爛了,也是不可能的。人的骨骼耐腐性極強,幾千年的古人遺骨尚能保存完好,李蓮英從死亡到開棺,隻五十幾年,怎麽會身體毫無蹤影呢?而且,頭顱保存完好,隻是身體一絲不留,完全消失,也不可能。
李蓮英身首分離的怪事,令人難解,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說明此事的來龍去脈。人們從中不僅對清朝末年宮廷內部的爭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更對封建專製和太監製度給社會、給百姓、給當事人本身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悲劇,有了深刻的認識。這點,比弄清李蓮英身死之謎更為重要。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
虞姬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曆史人物。因為她作為著名曆史悲劇《霸王別姬》的主人公,千百年來,已經隨著各種文藝體裁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了這一出曆史悲劇外,可能對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關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為曆史學家,對虞姬這樣一位曾在中國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對當時可能決定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產生過影響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曆史學家卻一直無法迴答,虞姬的墓在哪裏?
實際上,並不是後人沒有發現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發現了幾處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處都有相應的傳說在證明它是真的虞姬墓,這就使人們無法確定虞姬墓到底在哪裏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轉眼之間秦王朝就在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的反抗聲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軍事力量中,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稱雄一時,幾乎就成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可惜,由於他的狂妄自大,不善於使用人才,轉瞬之間就在政治、軍事鬥爭中,由優勢變為劣勢,被原來不被他放在眼裏的“弱者”劉邦打得一敗塗地,所以,才和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劇《霸王別姬》。虞姬眼見著項羽兵敗,大勢已去,為了不再拖累項羽,在突圍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呢?現在大體有4種影響較為普遍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接續著《霸王別姬》這一出悲劇,因為虞姬自刎之處,據傳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遠縣境內。所以,這種說法就是:定遠縣是虞姬的殤喪之地。今天的定遠縣內,已經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這種說法依然流傳。而且,在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記》中,也引用了《括地誌》的記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裏……
第二種說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靈壁縣。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靈壁的地方誌上記載著:“在靈壁城東30裏,與泗縣交界處有虞姬墓。”在今天的靈壁,人們仍能看到傳說中虞姬的墓碑,上麵還刻有“巾幗英雄”4個字。另外,還有兩句聯語詩:“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淒涼之中點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對這種說法,古人也曾多次質疑,認為是後人附會的。
第三種說法也和霸王別姬的傳說上下相連。清代道光年間,安徽省和縣的《和州誌》中記錄了這個說法:美人虞姬當年自刎後,項羽將她的頭係在馬脖子上突圍奔騎。經過一座山下,原來插在虞姬頭發上的蘭花失落。於是,後人把這座山改做“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廟”也叫“魯妃廟”或“虞姬廟”。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當地群眾都要戴著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廟裏祈禱求子。
還有一種說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蘇省江浦縣。與之相對應的傳說則有別於《霸王別姬》的情節。
這裏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項羽從垓下突圍後,逃到了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在這裏又遭遇到韓信的堵截,於是雙方混戰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雙劍,跟在項羽身後廝殺。一不小心,虞姬頭上的碧玉蘭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從此這裏就開滿了香氣襲人的蘭花。而這口塘也因此被後人稱做“蘭花塘”,這個地方也就隨著被稱為“蘭花鄉”。
項羽帶著虞姬等人衝破堵截後,走了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橋旁就地宿營。此時的項羽麵對自己的慘景心如刀絞,悲憤難忍。虞姬見此情景,便舞劍給項羽解憂。舞著舞著,她說了句:“大王珍重龍體,妾先去……”話未說完,便自刎身亡。項羽大驚,泣不成聲。此時,漢軍又來了。項羽無奈,隻好把虞姬埋在小橋西邊的田野裏,帶兵突圍而去。後來,人們稱這座橋為“失姬橋”。
“失姬橋”、“蘭花鄉”至今還是江浦縣的兩處地名。
的確夠麻煩的吧?這四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憑據,都很有道理。可究竟哪種說法是真的呢?現在還無法判定。
熟悉而又陌生的曆史名人
我們對曆史上的名人往往如數家珍,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些人嗎?也許他們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方麵。
秦始皇是誰的兒子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以說,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名人,但是關於他的生身父親是誰,人們卻眾說紛紜,使其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嬴政生於趙國。從秦國國君的世係看,他的父親是當時為人質於趙國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後立為莊襄王)。《史記·秦本紀》說:“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可是,《史記·呂不韋列傳》卻記載了一個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的傳奇式故事——說呂不韋先與能歌善舞的趙姬同居,知趙姬有身孕後,讓趙姬去勾引子楚。不久子楚愛.亡趙姬,呂不韋便把趙姬獻給子楚。趙姬足月後生下嬴政,子楚遂立趙姬為夫人。子楚迴國繼承了王位,死後把王位傳給子政。此說為班固所接受,於是《漢書》徑稱嬴政為呂政。
對林則徐的死因,至今仍不明確。對這位有功於中華民族的偉人,人們在崇敬之餘,又為他的死因不明而留下遺憾。
李蓮英死亡之謎
清朝光緒年間的大太監李蓮英,是近代曆史上一個很獨特的人物。一般地說,他給人們留下了“很壞”的印象。而他的死,更使人們加深了這一印象。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市海澱區六一學校的一些老師被打成了“牛鬼蛇神”,趕下了講台。一天,他們被強製參加勞動,挖掘校園內的李蓮英墳墓。大家用錘、釺等工具砸開墓上的寶頂,掀開上麵的方磚,打開了通道,進入墓穴,找到了棺木。可當打開棺木看到這位大太監遺體的時候,人們都驚呆了。那躺在被下的遺體,隻是用衣物做成的一個人形,並不是屍體,裏麵隻剩一顆頭顱和拖得很長的發辮。
“李蓮英是被人殺死的!”挖掘的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一點。如果不是被殺,棺木裏為何隻有腦袋,而沒有身子呢?人們由此便想到了李蓮英的身世和他的所作所為,對他的死做了種種推測。
李蓮英,原名李應泰,直隸大城縣人。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出生。河北河間、大城一帶,曆來是出太監的地方,很多窮苦人家都是把小男孩自幼閹割了,送去當太監,為他求一條生路。李蓮英家裏生活十分貧寒,他幼年時無錢上學,隨家裏人私販過硝磺,觸犯了刑法,被官府逮捕下獄。出獄後,又以補鞋為生。後來人送他外號,就叫“皮硝李”。生活窮困,迫使家裏人動了讓他當太監的心思。1856年,他8歲那年,經同鄉太監沈蘭玉的舉薦,被閹割後,進宮當了太監。恰巧,他被分配到懿貴妃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後)宮裏當迴事太監,每天為主子跑腿傳話。他因為有一張巧嘴,又會見機行事,說話謹慎,便受到那拉氏喜愛。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鹹豐皇帝帶著皇後和懿貴妃等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李蓮英也隨同前往,並改當坐更太監,日夜在宮中值勤。這個差事雖然辛苦,卻能知道一些機密要事。據說,在鹹豐皇帝病重的時候,心腹大臣肅順曾暗示鹹豐帝殺掉那拉氏,再立其子為太子,免得那拉氏仗勢害人。這話讓李蓮英聽到了,他連夜鑽狗洞出宮,把此事密報那拉氏的妹妹、醇親王奕譞的妻子。奕譞妻又趕忙報告了那拉氏。這才促使那拉氏在鹹豐帝死後發動政變,殺了肅順等大臣,掌握了朝廷大權。為此,慈禧太後對李蓮英一直心懷感激,對他加以重用,甚至有什麽好吃的,也不忘留給他一點。
李蓮英見慈禧太後大權在握,更一心一意巴結討好。他見太後特別喜愛自己的又長又黑的頭發,每天都在梳頭上下工夫,就暗中學會了一手梳頭不掉發的手藝,還掌握了做發型的技巧。不久,慈禧太後讓他負責梳頭,他把她侍候得心滿意足,並掌握了慈禧的脾氣,討好逢迎,使得主子很開心。後來,慈禧就破格提升他當了宮中大總管,還賞他二品頂戴,和王公貴族平起平坐。這種對太監的重賞在清朝曆史上是無先例的。
李蓮英爬上高位,更死心塌地地為主子效力。慈禧太後很多專橫的行為,都是靠李蓮英的幫助得逞的。比如籌建北洋海軍的時候,全國各省奉命獻上經費,為的是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海軍。可慈禧為慶祝自己六十大壽,修建頤和園,竟因為經費不足,而動起了挪用海軍軍費的心思。她命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去天津檢閱海軍,又派李蓮英陪同前往,並對他交底說:“你見到李鴻章,給我傳個口信。修園子錢不足,讓他挪用一些軍費。這話隻有你去說最合適,但一定要保密。”李蓮英想到清朝有個規定,不許太監出京城,違犯者要處死罪斬首,就說:“奴才算個啥,陪醇親王一起去,怕諸多不便吧?”慈禧太後說:“我說了誰敢反對,我賞你穿黃馬褂,你不必多慮。”李蓮英有主子撐腰,儼然以朝廷重臣身份到了天津,把慈禧太後的話傳達給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有些為難,又不敢得罪李蓮英。李蓮英兩麵做好人,給李鴻章出主意,兩人最後商定,由李鴻章分月把銀子送交慈禧處。“任務”完成了,李蓮英從李鴻章那裏獲得了大筆賄賂,又使太後十分滿意。
這件事傳出去後,禦史們紛紛上書,彈劾李蓮英,但有慈禧太後撐腰,李蓮英逍遙法外。為了掩人耳目,李蓮英還給太後出主意,讓她下令在昆明湖設水師學堂,操練水師。這樣,挪用海軍軍費就“名正言順”了。
在清廷“後黨”和“帝黨”的爭鬥中,李蓮英自然站在“後黨”一邊。他表麵上對光緒皇帝很順從,暗中卻嚴密監視,對光緒帝寵愛的珍妃更是恨之入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太後帶光緒帝逃往西安,卻對被囚禁的珍妃放心不下。李蓮英便出主意說,帶她走不合適,留著又是禍害,不如賜她自盡。最後,珍妃被推入井中害死。光緒皇帝軟禁在瀛台期間,也是李蓮英負責看守。他下令把湖中惟一的小橋拆掉,出入隻能坐船。光緒帝在此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身體日漸衰弱,不到四十歲便離開人世。有人懷疑是李蓮英擔心太後死去皇帝掌權對自己不利,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光緒帝。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後,已經62歲的李蓮英告老出宮,想在自己豪華的宅第裏安度晚年,享享清福。李蓮英在宮中幾十年,受賞賜和賄賂敲詐,得了一筆巨大的財產。據有人估計,單是1900年至1908年這幾年中,他在北京各銀號存的白銀就多達一千六百萬兩,相當於國庫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就難怪,他告老迴家後,兄弟、養子、侄子、侄女,遠近親戚,都向他索要財產了。
宣統皇帝即位後,攝政王載灃和一些王公大臣曾打算把李蓮英治罪,沒收他的財產。因為隆裕太後的幹涉,李蓮英才得幸免,平安出宮,並保住了財產。隻是他在宮中的財產被沒收。
1911年春天,64‘歲的李蓮英“病死”。隆裕太後還特地賞賜兩千兩白銀辦喪事。當時的人都以為他是得病而死,還為他沒有像他的前任安德海被殺而感到遺憾。李蓮英的後代也一再說,其祖是善終,因得痢疾醫治無效而亡。過去很多史書也是這麽寫的。
自從20世紀60年代掘墓以後,李蓮英不是善終而是掉頭而死,被許多人認可。問題是,如果是被殺,他又是被什麽人、在什麽地方、什麽時間殺的,殺他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有人認為,李蓮英可能是被革命黨人殺的。他一生追隨慈禧太後做了那麽多賣國害人的壞事,早為民眾所痛恨。他出宮時,正是革命黨人要推翻清朝的活動高漲之日,已經多次暗殺清廷大員的革命黨人肯定不會放過李蓮英。
有人推測說,可能是朝廷下令殺死的。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曾免去了他痛恨的袁世凱的職務,對李蓮英自然也恨之入骨,下令殺掉他易如反掌。但這種說法也難以成立,因為如果是朝廷所為,史料應有記載,而實際上沒有。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李蓮英是因為財產過多引起關注而被殺的。李蓮英自己就說過“財大禍也大”的話。據一些民間流傳的說法,李蓮英是因為討債被人暗殺的。有的還具體講出他死的地方在河北、山東交界處。這些說法雖無確實證據,可使人們有了可供查找的線索。李蓮英死後,清朝不久也完結了。據說許多太監都把目光盯在李蓮英的遺產上,想奪占一份。他們派人查遍京城和大城的銀號,了解李蓮英的存銀,並因此引起爭鬥。這說明,李蓮英的財產確實是眾矢之的,他因此被殺,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種猜測別出心裁,認為李蓮英被砍頭不是生前被殺,而是死後其家人所為。因為他自幼被閹割送入皇宮當太監,雖然後來權傾朝野,大出風頭,但終究是個廢人,在一般人眼裏,他仍然是個下賤的宦官,不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這幾乎是古人對所有當太監的人的共同看法,李蓮英本人也這麽想。他曾發誓來世要做個真正的男人,並囑咐家人,在他死後,做個木製的生殖器安在下身,好讓他在九泉之下有個男人的完整形體去見祖宗。但是他的家人沒有這麽辦,他們認為李蓮英作為閹人,有辱門風和祖先,因而在他死後,家人把他沒有睾丸的身體割下拋棄了,隻留下他那顆人頭,埋入地下。
另外,還有些推測明顯站不住腳。比如是否有人盜過墓,毀壞了遺體?據挖掘者目擊,棺木打開時,被子整齊,裏麵有五十多件珍寶,包括鑽石、扳指等貴重之物。如果有人盜過墓,為什麽沒有拿走?又比如說因年代久遠,身體腐爛了,也是不可能的。人的骨骼耐腐性極強,幾千年的古人遺骨尚能保存完好,李蓮英從死亡到開棺,隻五十幾年,怎麽會身體毫無蹤影呢?而且,頭顱保存完好,隻是身體一絲不留,完全消失,也不可能。
李蓮英身首分離的怪事,令人難解,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說明此事的來龍去脈。人們從中不僅對清朝末年宮廷內部的爭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更對封建專製和太監製度給社會、給百姓、給當事人本身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悲劇,有了深刻的認識。這點,比弄清李蓮英身死之謎更為重要。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
虞姬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曆史人物。因為她作為著名曆史悲劇《霸王別姬》的主人公,千百年來,已經隨著各種文藝體裁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了這一出曆史悲劇外,可能對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關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為曆史學家,對虞姬這樣一位曾在中國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對當時可能決定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產生過影響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曆史學家卻一直無法迴答,虞姬的墓在哪裏?
實際上,並不是後人沒有發現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發現了幾處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處都有相應的傳說在證明它是真的虞姬墓,這就使人們無法確定虞姬墓到底在哪裏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轉眼之間秦王朝就在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的反抗聲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軍事力量中,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稱雄一時,幾乎就成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可惜,由於他的狂妄自大,不善於使用人才,轉瞬之間就在政治、軍事鬥爭中,由優勢變為劣勢,被原來不被他放在眼裏的“弱者”劉邦打得一敗塗地,所以,才和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劇《霸王別姬》。虞姬眼見著項羽兵敗,大勢已去,為了不再拖累項羽,在突圍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呢?現在大體有4種影響較為普遍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接續著《霸王別姬》這一出悲劇,因為虞姬自刎之處,據傳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遠縣境內。所以,這種說法就是:定遠縣是虞姬的殤喪之地。今天的定遠縣內,已經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這種說法依然流傳。而且,在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記》中,也引用了《括地誌》的記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裏……
第二種說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靈壁縣。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靈壁的地方誌上記載著:“在靈壁城東30裏,與泗縣交界處有虞姬墓。”在今天的靈壁,人們仍能看到傳說中虞姬的墓碑,上麵還刻有“巾幗英雄”4個字。另外,還有兩句聯語詩:“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淒涼之中點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對這種說法,古人也曾多次質疑,認為是後人附會的。
第三種說法也和霸王別姬的傳說上下相連。清代道光年間,安徽省和縣的《和州誌》中記錄了這個說法:美人虞姬當年自刎後,項羽將她的頭係在馬脖子上突圍奔騎。經過一座山下,原來插在虞姬頭發上的蘭花失落。於是,後人把這座山改做“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廟”也叫“魯妃廟”或“虞姬廟”。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當地群眾都要戴著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廟裏祈禱求子。
還有一種說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蘇省江浦縣。與之相對應的傳說則有別於《霸王別姬》的情節。
這裏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項羽從垓下突圍後,逃到了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在這裏又遭遇到韓信的堵截,於是雙方混戰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雙劍,跟在項羽身後廝殺。一不小心,虞姬頭上的碧玉蘭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從此這裏就開滿了香氣襲人的蘭花。而這口塘也因此被後人稱做“蘭花塘”,這個地方也就隨著被稱為“蘭花鄉”。
項羽帶著虞姬等人衝破堵截後,走了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橋旁就地宿營。此時的項羽麵對自己的慘景心如刀絞,悲憤難忍。虞姬見此情景,便舞劍給項羽解憂。舞著舞著,她說了句:“大王珍重龍體,妾先去……”話未說完,便自刎身亡。項羽大驚,泣不成聲。此時,漢軍又來了。項羽無奈,隻好把虞姬埋在小橋西邊的田野裏,帶兵突圍而去。後來,人們稱這座橋為“失姬橋”。
“失姬橋”、“蘭花鄉”至今還是江浦縣的兩處地名。
的確夠麻煩的吧?這四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憑據,都很有道理。可究竟哪種說法是真的呢?現在還無法判定。
熟悉而又陌生的曆史名人
我們對曆史上的名人往往如數家珍,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些人嗎?也許他們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方麵。
秦始皇是誰的兒子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以說,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名人,但是關於他的生身父親是誰,人們卻眾說紛紜,使其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嬴政生於趙國。從秦國國君的世係看,他的父親是當時為人質於趙國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後立為莊襄王)。《史記·秦本紀》說:“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可是,《史記·呂不韋列傳》卻記載了一個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的傳奇式故事——說呂不韋先與能歌善舞的趙姬同居,知趙姬有身孕後,讓趙姬去勾引子楚。不久子楚愛.亡趙姬,呂不韋便把趙姬獻給子楚。趙姬足月後生下嬴政,子楚遂立趙姬為夫人。子楚迴國繼承了王位,死後把王位傳給子政。此說為班固所接受,於是《漢書》徑稱嬴政為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