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又遇蘇美人
穿成紈絝後,我靠躺平撿了個皇位 作者:蜀中有嘉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蒼井公主的不幸離世,並未在秋狩上激起任何波瀾。
命運詭譎。
無人知曉,軒轅裕的荒唐行徑,竟意外地為大啟國避免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皇帝依舊享受著狩獵的樂趣。
日本使團也繼續保持著他們的謙卑和恭敬。
“什麽?開放海禁?在京都選址建立倭國使館?”
吳楚洵愕然,不可置信地看著吳相。
吳相語氣清淡:“此事,雖尚未在朝堂上正式商議,但陛下已與倭國達成了口頭協議。”
口頭協議?
那就是遲早的事。
吳楚洵不由得冷笑。
軒轅裕為了安撫倭國使臣,竟然輕易承諾了這兩件大事,其政治覺悟令人堪憂。
吳楚洵仔細觀察便宜爹的神色,發現他的態度也異常微妙。
他直接就笑不出來了。
“爹,難道你也不反對這些決定嗎?”
開放海禁,隻要海上軍隊實力夠硬,這一政策便能帶來諸多好處。
但京都建立倭國使館的提議,卻讓他感到極度不適,仿佛吞下了一隻蒼蠅般惡心。
便宜爹是清楚秦相私通倭國,卻仍同意這兩條政策,太不正常了。
吳相今日依舊身著丞相官服,威儀凜然,但眼神卻透露出一絲疲憊和無奈。
他長歎一聲,道:“我原本在東北三省的稅收政策上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秦宣說服了南北方的世家,同意了我的稅製改革。這次的協議,也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吳楚洵明白他所說的稅製改革指的是“歸元法”。
即將各種賦役合並征收銀兩,並按畝折算繳納,從而簡化了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增加財政收入。
然而,大啟國銀產量低,要實現這一改革,必須依賴外部的白銀供應。
日本作為產銀大國,自然成為了大啟的重要合作夥伴。
這次日本使團前來,不僅帶來了倭國天皇的國書,還同意了大啟通過生絲、絲織品、中藥材等實物換取白銀的提議。
吳相的聲音娓娓道來:“……改革,曆來都是雙刃劍,我隻能盡量考慮周全,讓利大於弊。”
吳楚洵不置可否:“即使,讓倭國得利?”
吳相沉默著點頭。
隻有國內白銀儲備充足,他的改革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吳楚洵的臉色極為難看,他在營帳中沉思許久,最終選擇了沉默。
走出營帳,秋風吹得周圍的樹葉沙沙作響。
遠處,層林盡染,深秋的氣息愈發濃烈。
接下來的幾日,連日的秋雨讓秋狩的氣氛有些冷清。
期間,子安曾幾次前來匯報花子的病情。
直到昨日,他臉上的笑意才更濃。
開心地稟報:“花子姐姐的手臂已經不再疼痛,隻要不過度用力,便能如常使用。”
聽到這個消息,吳楚洵的臉上才算露出連日來久違的笑容。
李墨寒的傷勢也在江太醫的精心調養下迅速恢複。
不僅傷口已經結疤,還長出了新肉。
江太醫更是用秘製配方為他祛除了疤痕,如今隻留下一點粉色的印記。
吳楚洵見狀,如獲至寶,也腆著臉向江太醫求了一瓶神藥,讓子安帶給武士達。
同時,子安也送來了來自邊疆的信。
王行之那幾個兄弟們、江家兄弟、常武以及托達瓦都紛紛來信。
連星哲也寄來了信件。
不過這位祭司寫得就簡單多了,隻有寥寥幾語,卻是提醒他小心身邊親人的安危。
吳楚洵讀完這些信件後,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猛然發現,自己已經兩個月沒有收到吳芮的來信了。
吳楚洵的心中驀然閃過吳芮提及的江州之行,以及倭寇偷襲江州的計劃。
他不禁脊背一涼,寒意直透心底。
然而,就在他正準備派人前去江州時,一個人的到來,給他吃下了定心丸。
蘇琦來了。
蘇琦此行是應吳相之邀,來共同商討稅製改革。
吳相在東北三省的改革試點中,曾參考過蘇琦先前的政法理念。
如今計劃將改革推廣至全國,關於白銀的相關事宜,自然希望能與蘇琦麵對麵深入交流。
蘇琦身著一件竹紋翠綠修身長袍,竹紋若隱若現,似翠竹搖曳,風姿綽約。
即便麵對的是當朝丞相,他仍神態自若,眉宇間透露出世事洞明與豁達,將清雅之韻融入了骨髓。
吳楚洵與蘇琦相視一笑。
兩人自上次在吳府相遇後,已有半年未曾相見。
吳楚洵不禁迴想起當時對蘇琦的勸告,也好奇蘇琦是否已經想通,準備入仕。
蘇琦拿出一封吳芮的信件,裏麵說他人已經在南蠻,在一位陸氏朋友家中久居。
向蘇琦寫信,是解釋自己可能會比約定的時間晚些迴到學院。
至於為什麽不寫信給家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吳楚洵霍霍磨牙,這小家夥欠收拾啊!
不過一聽到“陸氏朋友”,他便了然於心。
猜測應是陸晉庭將吳芮留在了南蠻。
既然吳芮平安無事,他心中的一塊大石才算落地。
可如果吳芮無事,那星哲讓小心的又是誰呢?
吳楚洵又不禁擔憂起遠在京都的江氏和吳若。
他麵色凝重地吩咐子安,務必讓杜大等人加強巡邏,確保江氏和吳若外出時的安全。
子安雖然不明所以,但素來習慣聽從吳楚洵的命令。
他神情嚴肅地點點頭,隨後便駕著馬車返迴京都。
吳相將蘇琦引薦給了皇帝軒轅裕。
軒轅裕初見蘇琦,眼中便閃過一絲驚豔。
除了左東明之外,這是他見過的最具風度的文士。
此人姿容雅談,舉頭投足間盡顯儒雅之態,使人一見便知其非凡之才。
在得知蘇琦乃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時,軒轅裕心中不禁一動。
他站起身,以禮賢下士的姿態,向蘇琦表達了拜其為太傅的意願。
蘇琦麵對皇帝也是一派雲淡風輕,那雙眸色略深的眼睛像是能看透他心裏在想什麽。
軒轅裕一時竟生出幾分忐忑。
少頃,蘇琦才儀態優雅地朝他拱手一禮:“得陛下如此垂青,臣深感榮幸,謝陛下隆恩。”
竟是應允了。
吳楚洵在得知蘇琦接受太傅之職後,神色略顯悵然。
他記得軒轅淩曾遺憾地說過,蘇琦雖是經世之才,但誌大不朝,所以讓他在韻天書院中磨礪心性。
如今,蘇琦終於有了入仕之心,可惜那位明君卻已不在。
蒼井公主的不幸離世,並未在秋狩上激起任何波瀾。
命運詭譎。
無人知曉,軒轅裕的荒唐行徑,竟意外地為大啟國避免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皇帝依舊享受著狩獵的樂趣。
日本使團也繼續保持著他們的謙卑和恭敬。
“什麽?開放海禁?在京都選址建立倭國使館?”
吳楚洵愕然,不可置信地看著吳相。
吳相語氣清淡:“此事,雖尚未在朝堂上正式商議,但陛下已與倭國達成了口頭協議。”
口頭協議?
那就是遲早的事。
吳楚洵不由得冷笑。
軒轅裕為了安撫倭國使臣,竟然輕易承諾了這兩件大事,其政治覺悟令人堪憂。
吳楚洵仔細觀察便宜爹的神色,發現他的態度也異常微妙。
他直接就笑不出來了。
“爹,難道你也不反對這些決定嗎?”
開放海禁,隻要海上軍隊實力夠硬,這一政策便能帶來諸多好處。
但京都建立倭國使館的提議,卻讓他感到極度不適,仿佛吞下了一隻蒼蠅般惡心。
便宜爹是清楚秦相私通倭國,卻仍同意這兩條政策,太不正常了。
吳相今日依舊身著丞相官服,威儀凜然,但眼神卻透露出一絲疲憊和無奈。
他長歎一聲,道:“我原本在東北三省的稅收政策上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秦宣說服了南北方的世家,同意了我的稅製改革。這次的協議,也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吳楚洵明白他所說的稅製改革指的是“歸元法”。
即將各種賦役合並征收銀兩,並按畝折算繳納,從而簡化了稅製,方便征收稅款,同時增加財政收入。
然而,大啟國銀產量低,要實現這一改革,必須依賴外部的白銀供應。
日本作為產銀大國,自然成為了大啟的重要合作夥伴。
這次日本使團前來,不僅帶來了倭國天皇的國書,還同意了大啟通過生絲、絲織品、中藥材等實物換取白銀的提議。
吳相的聲音娓娓道來:“……改革,曆來都是雙刃劍,我隻能盡量考慮周全,讓利大於弊。”
吳楚洵不置可否:“即使,讓倭國得利?”
吳相沉默著點頭。
隻有國內白銀儲備充足,他的改革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吳楚洵的臉色極為難看,他在營帳中沉思許久,最終選擇了沉默。
走出營帳,秋風吹得周圍的樹葉沙沙作響。
遠處,層林盡染,深秋的氣息愈發濃烈。
接下來的幾日,連日的秋雨讓秋狩的氣氛有些冷清。
期間,子安曾幾次前來匯報花子的病情。
直到昨日,他臉上的笑意才更濃。
開心地稟報:“花子姐姐的手臂已經不再疼痛,隻要不過度用力,便能如常使用。”
聽到這個消息,吳楚洵的臉上才算露出連日來久違的笑容。
李墨寒的傷勢也在江太醫的精心調養下迅速恢複。
不僅傷口已經結疤,還長出了新肉。
江太醫更是用秘製配方為他祛除了疤痕,如今隻留下一點粉色的印記。
吳楚洵見狀,如獲至寶,也腆著臉向江太醫求了一瓶神藥,讓子安帶給武士達。
同時,子安也送來了來自邊疆的信。
王行之那幾個兄弟們、江家兄弟、常武以及托達瓦都紛紛來信。
連星哲也寄來了信件。
不過這位祭司寫得就簡單多了,隻有寥寥幾語,卻是提醒他小心身邊親人的安危。
吳楚洵讀完這些信件後,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猛然發現,自己已經兩個月沒有收到吳芮的來信了。
吳楚洵的心中驀然閃過吳芮提及的江州之行,以及倭寇偷襲江州的計劃。
他不禁脊背一涼,寒意直透心底。
然而,就在他正準備派人前去江州時,一個人的到來,給他吃下了定心丸。
蘇琦來了。
蘇琦此行是應吳相之邀,來共同商討稅製改革。
吳相在東北三省的改革試點中,曾參考過蘇琦先前的政法理念。
如今計劃將改革推廣至全國,關於白銀的相關事宜,自然希望能與蘇琦麵對麵深入交流。
蘇琦身著一件竹紋翠綠修身長袍,竹紋若隱若現,似翠竹搖曳,風姿綽約。
即便麵對的是當朝丞相,他仍神態自若,眉宇間透露出世事洞明與豁達,將清雅之韻融入了骨髓。
吳楚洵與蘇琦相視一笑。
兩人自上次在吳府相遇後,已有半年未曾相見。
吳楚洵不禁迴想起當時對蘇琦的勸告,也好奇蘇琦是否已經想通,準備入仕。
蘇琦拿出一封吳芮的信件,裏麵說他人已經在南蠻,在一位陸氏朋友家中久居。
向蘇琦寫信,是解釋自己可能會比約定的時間晚些迴到學院。
至於為什麽不寫信給家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吳楚洵霍霍磨牙,這小家夥欠收拾啊!
不過一聽到“陸氏朋友”,他便了然於心。
猜測應是陸晉庭將吳芮留在了南蠻。
既然吳芮平安無事,他心中的一塊大石才算落地。
可如果吳芮無事,那星哲讓小心的又是誰呢?
吳楚洵又不禁擔憂起遠在京都的江氏和吳若。
他麵色凝重地吩咐子安,務必讓杜大等人加強巡邏,確保江氏和吳若外出時的安全。
子安雖然不明所以,但素來習慣聽從吳楚洵的命令。
他神情嚴肅地點點頭,隨後便駕著馬車返迴京都。
吳相將蘇琦引薦給了皇帝軒轅裕。
軒轅裕初見蘇琦,眼中便閃過一絲驚豔。
除了左東明之外,這是他見過的最具風度的文士。
此人姿容雅談,舉頭投足間盡顯儒雅之態,使人一見便知其非凡之才。
在得知蘇琦乃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時,軒轅裕心中不禁一動。
他站起身,以禮賢下士的姿態,向蘇琦表達了拜其為太傅的意願。
蘇琦麵對皇帝也是一派雲淡風輕,那雙眸色略深的眼睛像是能看透他心裏在想什麽。
軒轅裕一時竟生出幾分忐忑。
少頃,蘇琦才儀態優雅地朝他拱手一禮:“得陛下如此垂青,臣深感榮幸,謝陛下隆恩。”
竟是應允了。
吳楚洵在得知蘇琦接受太傅之職後,神色略顯悵然。
他記得軒轅淩曾遺憾地說過,蘇琦雖是經世之才,但誌大不朝,所以讓他在韻天書院中磨礪心性。
如今,蘇琦終於有了入仕之心,可惜那位明君卻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