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皇權齷齪
穿成紈絝後,我靠躺平撿了個皇位 作者:蜀中有嘉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旦剛過,很快國喪便除服,緊接著便是新皇登基。
這一連串的宮廷更迭,在曆朝曆代中實屬罕見,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大啟年號由“啟”改為“永嘉”,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
永嘉元年,新皇昭告天下,原本因先皇國喪取消的春闈,如期舉行。
京城一掃哀愁之象,籠罩在一片生機勃勃的春色之中。
街頭巷尾,茶館酒樓。
人們重新聚集在一起,談論著即將到來的春闈。
有的書生手持書卷,眉飛色舞地講述著自己的多年備考心得;
有的則圍坐在茶館裏,一邊品茗香茶,一邊聽著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曆年的科舉趣聞。
街市上,各種攤位琳琅滿目。
那些提早來京城準備赴考的學子們,則紛紛在攤位前駐足挑選。
吳楚洵漫無目的地遊走在各個坊間,目光所及,盡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立冠之後,他束起了長發。
頭戴束發嵌寶紫玉冠,使得他的五官更加棱角分明。
雖一身素衣,舉手投足間卻流露出一種獨特的氣質。
杜大始終緊隨在吳楚洵的身邊,心中卻難免為公子感到擔憂。
自從先皇駕崩以來,大公子與相爺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微妙,私下裏幾乎再未有過交流。
夫人吩咐他每日跟緊公子。
但他已經跟了好幾天了。
公子除了與那幾位知交飲酒作樂,就是在各個坊間閑逛。
從天亮到天黑,似乎總在尋找著什麽。
杜大知道,先皇對公子寄予了厚望,公子也視先皇為知己。
士為知己者死,公子倒是有他們武人的風範。
然而,人死不能複生。
新帝已經為公子安排了官職,但公子卻屢屢以病推脫。
這讓夫人憂心忡忡,生怕新帝與公子之間產生隔閡。
杜大無奈地搖搖頭,繼續跟在吳楚洵的身後。
兩人拐進了一條滿是酒樓的街道。
與其他街道的熱鬧不同,這裏的酒樓顯得冷冷清清,幾乎沒有人進出。
此時正是午食時間,杜大提議道:“大公子,要不我們進去吃點東西吧?”
吳楚洵似才迴過神,側目看向杜大,微微點了點頭。
杜大隨意選了一家酒樓,還未進去,便被店家告知不提供酒水,隻提供素食。
杜大一聽,便欲轉身離開。
卻聽許久未開口的吳楚洵停下腳步,低聲詢問:“店家,緣何不提供酒水葷食?”
店家靜默片刻,才緩緩開口:“雖說朝廷有旨,民間服喪隻需三十日,但先皇乃一代仁君,我們小老百姓也深受恩惠。這條街的酒樓,都自發約定為先皇服足一百天的喪,以示哀悼。”
杜大麵上動容。
他注意到吳楚洵的身體微微一僵,隨後朝著店家深深鞠了一躬,行了一個大禮。
店家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禮驚得連連迴禮,口中連聲道:“公子這是為何?這如何使得啊!”
不知為何,一向粗枝大葉的杜大在大公子的背影中竟然看了幾分蕭索和寂寥。
他也緊隨其後,朝著店家合揖躬身,臉上帶出一絲凝重。
大公子沒有言語。
那店家與他對視片刻,似反應過來,嘴唇微顫,輕聲道:“哦,好呀,好呀,咱們老百姓都是記著先皇的好。”
這日過後。
吳楚洵似乎重新恢複了往日的爽朗豁達。
不僅主動與吳相和好如初,還欣然接受了新皇封的散騎常侍官位。
府中的氣氛也隨之變得輕鬆起來。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落在城牆和琉璃瓦上,金色光芒與青石路、朱紅門相映成趣,美如畫卷。
吳楚洵再次走在這皇城中,心境卻已是物是人非。
權貴龍驤,英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
帝王霸業,千秋功名,遠不及一條鮮活的生命讓人感動。
新帝在禦書房接見了吳楚洵。
一個月未見,新帝似乎又長高了不少。
臉上再難尋覓到昔日小石頭那機靈聰慧的影子。
一身龍袍把他麵上襯托得多了幾分矜貴。
看來皇宮真是養人。
新帝見到吳楚洵來,揮退了所有宮人,房間裏隻留下兩人。
沒有了外人,軒轅裕臉上露出一抹屬於小石頭的熟悉笑意。
“吳大哥!”
聽到新帝的稱唿,吳楚洵挑挑眉,聲音恭敬,但態度淡然。
“如今陛下已登大寶,這稱唿臣可不敢受。”
軒轅裕望著他嘴邊噙著的那抹放蕩不羈的笑,徹底放下心來。
他拉過吳楚洵坐在一邊,臉上神色認真。
“吳大哥,你是我從前最敬佩和信任的人,我希望吳大哥能像對……淩王一樣,輔助我。”
他的語氣中滿是小心翼翼,生怕吳楚洵拒絕。
聽到軒轅淩的名字,吳楚洵心中一痛。
他垂眼淡然道:“陛下過譽了,陛下身邊人才濟濟,何需我來輔佐。”
軒轅裕卻耷拉著腦袋,堅持道:“可是他們再好,也不及吳大哥對我的真心。”
這話似乎觸動了吳楚洵的心弦,他神色一凝,隨後對軒轅裕展顏一笑。
“小石頭,你既有心,那我定不負你的信任。”
聞言,軒轅裕俊秀的小臉上綻放出喜悅的笑容,連連點頭。
吳楚洵看似隨意地提起:“秦右相如今對陛下嚴格嗎?”
秦右相,即原太子太傅秦宣。
軒轅裕皺起眉頭,臉上露出些許無奈。
“右相每日都安排翰林院的大臣來給朕講學,但朕總是聽得雲裏霧裏,他每次見了朕都歎氣。”
雖是抱怨,但吳楚洵卻從中感受到了軒轅裕與秦右相之間的親近及信任。
他垂眸,寬慰道:“右相身負先帝遺願,在海外漂泊多年,如今歸來,自然對陛下寄予厚望。”
話鋒一轉,又接著問:“當日秦右相領兵十五萬,是如何順利進入皇宮的呢?”
軒轅裕麵上一怔。
吳楚洵笑了笑,輕描淡寫地說:“陛下不願意說,就算了,臣也隻是好奇一問。”
其實,他私下早已找宮人打聽過。
那十五萬大軍就像是突然從天而降,禁衛軍沒有任何準備,便被控製住了。
軒轅裕抿了抿唇,含糊道:“宮外有密道可以直通宮內。”
吳楚洵隻覺得眼前迷霧散開,心中豁然開朗。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這群所謂的奇兵並非實力有多強。
隻是因為有這樣一條皇帝“正統”血脈才知道的秘道,打了禁衛軍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不僅進了宮,還直接殺光了軒轅淩的後宮嬪妃和兩個孩子,連啟陽宮的大太監們也沒放過。
這樣的奪權手段,真是卑鄙齷齪!
可惜軒轅淩兢兢業業執掌大啟八年,卻隻因不是“正統”,便埋下這樣大的隱患。
吳楚洵身後的手指攥得根根泛白。
元康,元康!
幽幽蒼天,何薄於你!
這一連串的宮廷更迭,在曆朝曆代中實屬罕見,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大啟年號由“啟”改為“永嘉”,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
永嘉元年,新皇昭告天下,原本因先皇國喪取消的春闈,如期舉行。
京城一掃哀愁之象,籠罩在一片生機勃勃的春色之中。
街頭巷尾,茶館酒樓。
人們重新聚集在一起,談論著即將到來的春闈。
有的書生手持書卷,眉飛色舞地講述著自己的多年備考心得;
有的則圍坐在茶館裏,一邊品茗香茶,一邊聽著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曆年的科舉趣聞。
街市上,各種攤位琳琅滿目。
那些提早來京城準備赴考的學子們,則紛紛在攤位前駐足挑選。
吳楚洵漫無目的地遊走在各個坊間,目光所及,盡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立冠之後,他束起了長發。
頭戴束發嵌寶紫玉冠,使得他的五官更加棱角分明。
雖一身素衣,舉手投足間卻流露出一種獨特的氣質。
杜大始終緊隨在吳楚洵的身邊,心中卻難免為公子感到擔憂。
自從先皇駕崩以來,大公子與相爺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微妙,私下裏幾乎再未有過交流。
夫人吩咐他每日跟緊公子。
但他已經跟了好幾天了。
公子除了與那幾位知交飲酒作樂,就是在各個坊間閑逛。
從天亮到天黑,似乎總在尋找著什麽。
杜大知道,先皇對公子寄予了厚望,公子也視先皇為知己。
士為知己者死,公子倒是有他們武人的風範。
然而,人死不能複生。
新帝已經為公子安排了官職,但公子卻屢屢以病推脫。
這讓夫人憂心忡忡,生怕新帝與公子之間產生隔閡。
杜大無奈地搖搖頭,繼續跟在吳楚洵的身後。
兩人拐進了一條滿是酒樓的街道。
與其他街道的熱鬧不同,這裏的酒樓顯得冷冷清清,幾乎沒有人進出。
此時正是午食時間,杜大提議道:“大公子,要不我們進去吃點東西吧?”
吳楚洵似才迴過神,側目看向杜大,微微點了點頭。
杜大隨意選了一家酒樓,還未進去,便被店家告知不提供酒水,隻提供素食。
杜大一聽,便欲轉身離開。
卻聽許久未開口的吳楚洵停下腳步,低聲詢問:“店家,緣何不提供酒水葷食?”
店家靜默片刻,才緩緩開口:“雖說朝廷有旨,民間服喪隻需三十日,但先皇乃一代仁君,我們小老百姓也深受恩惠。這條街的酒樓,都自發約定為先皇服足一百天的喪,以示哀悼。”
杜大麵上動容。
他注意到吳楚洵的身體微微一僵,隨後朝著店家深深鞠了一躬,行了一個大禮。
店家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禮驚得連連迴禮,口中連聲道:“公子這是為何?這如何使得啊!”
不知為何,一向粗枝大葉的杜大在大公子的背影中竟然看了幾分蕭索和寂寥。
他也緊隨其後,朝著店家合揖躬身,臉上帶出一絲凝重。
大公子沒有言語。
那店家與他對視片刻,似反應過來,嘴唇微顫,輕聲道:“哦,好呀,好呀,咱們老百姓都是記著先皇的好。”
這日過後。
吳楚洵似乎重新恢複了往日的爽朗豁達。
不僅主動與吳相和好如初,還欣然接受了新皇封的散騎常侍官位。
府中的氣氛也隨之變得輕鬆起來。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落在城牆和琉璃瓦上,金色光芒與青石路、朱紅門相映成趣,美如畫卷。
吳楚洵再次走在這皇城中,心境卻已是物是人非。
權貴龍驤,英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
帝王霸業,千秋功名,遠不及一條鮮活的生命讓人感動。
新帝在禦書房接見了吳楚洵。
一個月未見,新帝似乎又長高了不少。
臉上再難尋覓到昔日小石頭那機靈聰慧的影子。
一身龍袍把他麵上襯托得多了幾分矜貴。
看來皇宮真是養人。
新帝見到吳楚洵來,揮退了所有宮人,房間裏隻留下兩人。
沒有了外人,軒轅裕臉上露出一抹屬於小石頭的熟悉笑意。
“吳大哥!”
聽到新帝的稱唿,吳楚洵挑挑眉,聲音恭敬,但態度淡然。
“如今陛下已登大寶,這稱唿臣可不敢受。”
軒轅裕望著他嘴邊噙著的那抹放蕩不羈的笑,徹底放下心來。
他拉過吳楚洵坐在一邊,臉上神色認真。
“吳大哥,你是我從前最敬佩和信任的人,我希望吳大哥能像對……淩王一樣,輔助我。”
他的語氣中滿是小心翼翼,生怕吳楚洵拒絕。
聽到軒轅淩的名字,吳楚洵心中一痛。
他垂眼淡然道:“陛下過譽了,陛下身邊人才濟濟,何需我來輔佐。”
軒轅裕卻耷拉著腦袋,堅持道:“可是他們再好,也不及吳大哥對我的真心。”
這話似乎觸動了吳楚洵的心弦,他神色一凝,隨後對軒轅裕展顏一笑。
“小石頭,你既有心,那我定不負你的信任。”
聞言,軒轅裕俊秀的小臉上綻放出喜悅的笑容,連連點頭。
吳楚洵看似隨意地提起:“秦右相如今對陛下嚴格嗎?”
秦右相,即原太子太傅秦宣。
軒轅裕皺起眉頭,臉上露出些許無奈。
“右相每日都安排翰林院的大臣來給朕講學,但朕總是聽得雲裏霧裏,他每次見了朕都歎氣。”
雖是抱怨,但吳楚洵卻從中感受到了軒轅裕與秦右相之間的親近及信任。
他垂眸,寬慰道:“右相身負先帝遺願,在海外漂泊多年,如今歸來,自然對陛下寄予厚望。”
話鋒一轉,又接著問:“當日秦右相領兵十五萬,是如何順利進入皇宮的呢?”
軒轅裕麵上一怔。
吳楚洵笑了笑,輕描淡寫地說:“陛下不願意說,就算了,臣也隻是好奇一問。”
其實,他私下早已找宮人打聽過。
那十五萬大軍就像是突然從天而降,禁衛軍沒有任何準備,便被控製住了。
軒轅裕抿了抿唇,含糊道:“宮外有密道可以直通宮內。”
吳楚洵隻覺得眼前迷霧散開,心中豁然開朗。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這群所謂的奇兵並非實力有多強。
隻是因為有這樣一條皇帝“正統”血脈才知道的秘道,打了禁衛軍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不僅進了宮,還直接殺光了軒轅淩的後宮嬪妃和兩個孩子,連啟陽宮的大太監們也沒放過。
這樣的奪權手段,真是卑鄙齷齪!
可惜軒轅淩兢兢業業執掌大啟八年,卻隻因不是“正統”,便埋下這樣大的隱患。
吳楚洵身後的手指攥得根根泛白。
元康,元康!
幽幽蒼天,何薄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