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誤會重重
穿成紈絝後,我靠躺平撿了個皇位 作者:蜀中有嘉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風唿嘯。
甘州城軍營,一片肅殺之氣。
今日,大啟皇帝親臨甘州校場,身後跟隨著十幾名親衛。
後麵還有一隊隊鑾儀衛緹騎,步伐整齊,麵容冷峻。
校場上。
三十萬大軍列陣以待,刀槍劍戟,旌旗獵獵。
士兵們神色緊張,肅然無聲。
最外圍有新兵竊竊私語:“喂,老哥,知道皇上怎會突然閱兵嗎?”
他前麵那位老兵身子朝後微仰,低語道:“等著吧,有熱鬧看。”
新兵好奇追問:“老哥,你還真知道?快,說說。”
老兵低聲迴應:“殺人!”
新兵聞言,麵露驚恐。
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仿佛連風都屏住了唿吸。
皇帝緩緩登上高台,目光掃過校場,聲音威嚴:“朕今日親臨甘州校場,隻為整肅軍紀,現場行刑,以儆效尤!”
話音未落,校場上便響起一片低沉的議論聲。
吳楚洵隨侍在皇帝身側,神色肅穆地四下打望。
這群士兵初時看似精神抖擻,但轉眼間便有一半人顯得萎靡不振。
他無聲地嘖了嘖。
這到底是一群什麽樣的軍隊啊!
皇帝肅容,揮手示意,鑾儀衛的指揮僉事手持名冊,走上前來。
眾人安靜。
指揮僉事才開始逐一宣讀罪狀。
“……盧其鎮千戶邱虎,勾結外族,私吞軍餉,克扣糧草,致使士卒怨聲載道,罪不可赦!沙城百戶李國木,縱兵劫掠百姓,酒後打殺百姓,無視軍法,罪不容誅……”
被點到名字的人,麵色慘白,渾身顫抖。
此次處置的皆是中級以下的武將官員。
至於高級官員,按照大啟律法,需經過朝廷三司會審後再行處置。
指揮僉事念完後,校場上人聲沸騰,氣氛緊張。
皇帝聲音愈發冷厲:“這些人,皆是我大啟軍隊的敗類,證據確鑿,按律當斬!”
鄭總兵等高級將領肅立於台下,距離皇帝軒轅淩近在咫尺。
從開始念名冊起,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便異常的陰沉。
他身邊一眾武將個個兇悍陰戾,漲紅著脖子,咬著牙關,緊握雙拳,內心憤慨。
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皇帝在征討韃靼之後,首要之舉竟是對軍隊開刀。
這幾日鑾儀衛的動靜他們不是不清楚,但大多數人仍心存僥幸,認為皇上隻是做做樣子。
畢竟,鄭總兵的女兒是當今皇上最寵愛的鄭貴妃。
鄭總兵掌管漠北邊境多年,威名遠揚,忠心耿耿。
所有人都迫切地看向他。
隻要鄭總兵振臂一唿,他們便敢把高台上那黃口小兒拉下馬,擁立鄭總兵為王。
但是,眾將失望了。
鄭總兵始終沒有任何表示。
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鑾儀衛將一名又一名將領被帶了出來。
那些人麵色慘白,如喪考妣,被威猛的鑾儀衛押到了高台前,當場斬首示眾。
寒風凜冽。
新來的小兵嚇得渾身發抖。
他前麵的老兵嘲笑道:“新兵蛋子,這點膽量還來當什麽兵?”
那小兵哭喪著臉道:“我們本來就不是自願來的,是剛剛被斬的李百戶花錢雇我來的,他說隻要等皇上離開,我們就可以迴家了。”
老兵:!!!
周圍其他老兵:???!!!
這時,前方傳來一陣喧嘩聲。
原是一名參將突然站了出來,高聲喊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吳楚洵站在高台上,目光緊鎖著這名參將,心中咯噔一下。
此人正是與軒轅淩關係不清不楚的葉連歲。
葉連歲行了軍禮後,說道:“陛下,李國木等人雖有過錯,但皆因酒後失態,他們都是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的將才。如今陛下將他們當眾斬殺,恐怕會寒了將士們的心啊!”
此言一出,校場上頓時響起一片嘩然。
隨著葉連歲的出言,不少將士開始私下交談,議論聲此起彼伏。
吳楚洵側目窺探著皇帝的反應。
皇帝並未對葉連歲另眼相待。
他麵色一沉,冷聲道:“張參將,軍法如山,不容私情。若因一時之念而姑息縱容,何以服眾?何以整肅軍紀?今日朕若不嚴厲處罰,明日又會有何人效仿?”
葉連歲見皇帝發怒,心中一緊。
但他仍堅持再次進諫:“陛下!臣並非為他們求情,隻是擔心此舉會動搖軍心。請陛下三思啊!”
皇帝聽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動搖軍心?朕今日之舉,正是為了整肅軍紀,穩定軍心!若不嚴懲不貸,何以讓將士們信服?何以讓百姓安心?”
“繼續行刑……”
皇帝在甘州整頓漠北邊軍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遍漠北邊境的每個角落。
百姓們歡欣鼓舞,紛紛高聲讚頌皇帝英明。
不過,正當百姓們還沉浸在對此事的討論中時,另一項重大消息,更是激發了漠北百姓的熱情。
聽說朝廷決定在邊境互市了!
這說明什麽?
說明邊境即將迎來和平,百姓們即將過上好日子。
過去,大啟的商人們為了與北疆和漠北進行貿易,常常在黑市上交易。
不僅風險重重,而且價格波動極大。
如今,有了官方的互市場地,百姓們可以在此進行公平交易,價格穩定且安全無憂。
所有人都紛紛翹首以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而關於互市的實施細節,皇帝還需返迴朝廷,與內閣進行深入的商議。
因此,百姓們期盼年前互市能夠啟動的願望,恐怕短期內難以實現。
吳楚洵也很高興,看來離皇帝接受韃靼族歸降也不遠了。
不過,在此之前,吳楚洵卻想滿足皇帝一個願望。
在輪值期間,他騎馬疾馳數裏,再度去了龍脊城。
總兵府內。
軒轅淩正仔細審閱著朝廷送來的奏折。
關於是否接納韃靼人的投降,內閣與六部官員的聲音如出一轍,主張以和為貴,接納歸順。
如今國庫空虛,早已如同幹涸的河床,無法再承受另一場戰爭的狂瀾。
軒轅淩的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
吳楚洵那張因多次勸說而失望的臉也在他腦中閃過。
他在評估著接降帶來的利益……
最後軒轅淩站起身,他決定——
接受韃靼部族的投降!
軒轅淩自嘲地笑了笑。
自己何時變得如此優柔寡斷,竟然為了一人多次打破了往日的冷靜和原則。
軒轅淩嘴角揚起笑,起身往外走,打算把他這個決定親自告訴吳楚洵,相信這人一定會非常高興。
出了房門,恰好遇到了前來求見鄭總兵的張連歲。
張連歲在見禮後,無意中也談及韃靼人的問題,建議軒轅淩接受韃靼的投降。
軒轅淩稍感意外。
沒想到武將之中也有主張和談。
他一臉溫和,帶著讚許的口吻誇道:“愛卿的建議甚合朕意,我會考慮采納的。”
軒轅淩這種說話套路,其實是他對朝廷百官的慣用策略。
無論內心如何,他總是先表示讚同百官的意見。
待張連歲離開後,軒轅淩準備再去找吳楚洵,卻發現對方正一直站在一處迴廊那看著自己。
吳楚洵臉上沒有表情,見到軒轅淩也隻是淡淡地行了禮。
軒轅淩一心隻想讓他高興,並未留意到他的表情,急忙將他叫進房間。
吳楚洵眼神晦暗,默默地跟在他身後。
而在他離開後,迴廊的一個角落裏,正有兩個憨態可掬的小人木偶,倒在地上,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委屈。
甘州城軍營,一片肅殺之氣。
今日,大啟皇帝親臨甘州校場,身後跟隨著十幾名親衛。
後麵還有一隊隊鑾儀衛緹騎,步伐整齊,麵容冷峻。
校場上。
三十萬大軍列陣以待,刀槍劍戟,旌旗獵獵。
士兵們神色緊張,肅然無聲。
最外圍有新兵竊竊私語:“喂,老哥,知道皇上怎會突然閱兵嗎?”
他前麵那位老兵身子朝後微仰,低語道:“等著吧,有熱鬧看。”
新兵好奇追問:“老哥,你還真知道?快,說說。”
老兵低聲迴應:“殺人!”
新兵聞言,麵露驚恐。
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仿佛連風都屏住了唿吸。
皇帝緩緩登上高台,目光掃過校場,聲音威嚴:“朕今日親臨甘州校場,隻為整肅軍紀,現場行刑,以儆效尤!”
話音未落,校場上便響起一片低沉的議論聲。
吳楚洵隨侍在皇帝身側,神色肅穆地四下打望。
這群士兵初時看似精神抖擻,但轉眼間便有一半人顯得萎靡不振。
他無聲地嘖了嘖。
這到底是一群什麽樣的軍隊啊!
皇帝肅容,揮手示意,鑾儀衛的指揮僉事手持名冊,走上前來。
眾人安靜。
指揮僉事才開始逐一宣讀罪狀。
“……盧其鎮千戶邱虎,勾結外族,私吞軍餉,克扣糧草,致使士卒怨聲載道,罪不可赦!沙城百戶李國木,縱兵劫掠百姓,酒後打殺百姓,無視軍法,罪不容誅……”
被點到名字的人,麵色慘白,渾身顫抖。
此次處置的皆是中級以下的武將官員。
至於高級官員,按照大啟律法,需經過朝廷三司會審後再行處置。
指揮僉事念完後,校場上人聲沸騰,氣氛緊張。
皇帝聲音愈發冷厲:“這些人,皆是我大啟軍隊的敗類,證據確鑿,按律當斬!”
鄭總兵等高級將領肅立於台下,距離皇帝軒轅淩近在咫尺。
從開始念名冊起,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便異常的陰沉。
他身邊一眾武將個個兇悍陰戾,漲紅著脖子,咬著牙關,緊握雙拳,內心憤慨。
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皇帝在征討韃靼之後,首要之舉竟是對軍隊開刀。
這幾日鑾儀衛的動靜他們不是不清楚,但大多數人仍心存僥幸,認為皇上隻是做做樣子。
畢竟,鄭總兵的女兒是當今皇上最寵愛的鄭貴妃。
鄭總兵掌管漠北邊境多年,威名遠揚,忠心耿耿。
所有人都迫切地看向他。
隻要鄭總兵振臂一唿,他們便敢把高台上那黃口小兒拉下馬,擁立鄭總兵為王。
但是,眾將失望了。
鄭總兵始終沒有任何表示。
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鑾儀衛將一名又一名將領被帶了出來。
那些人麵色慘白,如喪考妣,被威猛的鑾儀衛押到了高台前,當場斬首示眾。
寒風凜冽。
新來的小兵嚇得渾身發抖。
他前麵的老兵嘲笑道:“新兵蛋子,這點膽量還來當什麽兵?”
那小兵哭喪著臉道:“我們本來就不是自願來的,是剛剛被斬的李百戶花錢雇我來的,他說隻要等皇上離開,我們就可以迴家了。”
老兵:!!!
周圍其他老兵:???!!!
這時,前方傳來一陣喧嘩聲。
原是一名參將突然站了出來,高聲喊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吳楚洵站在高台上,目光緊鎖著這名參將,心中咯噔一下。
此人正是與軒轅淩關係不清不楚的葉連歲。
葉連歲行了軍禮後,說道:“陛下,李國木等人雖有過錯,但皆因酒後失態,他們都是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的將才。如今陛下將他們當眾斬殺,恐怕會寒了將士們的心啊!”
此言一出,校場上頓時響起一片嘩然。
隨著葉連歲的出言,不少將士開始私下交談,議論聲此起彼伏。
吳楚洵側目窺探著皇帝的反應。
皇帝並未對葉連歲另眼相待。
他麵色一沉,冷聲道:“張參將,軍法如山,不容私情。若因一時之念而姑息縱容,何以服眾?何以整肅軍紀?今日朕若不嚴厲處罰,明日又會有何人效仿?”
葉連歲見皇帝發怒,心中一緊。
但他仍堅持再次進諫:“陛下!臣並非為他們求情,隻是擔心此舉會動搖軍心。請陛下三思啊!”
皇帝聽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動搖軍心?朕今日之舉,正是為了整肅軍紀,穩定軍心!若不嚴懲不貸,何以讓將士們信服?何以讓百姓安心?”
“繼續行刑……”
皇帝在甘州整頓漠北邊軍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遍漠北邊境的每個角落。
百姓們歡欣鼓舞,紛紛高聲讚頌皇帝英明。
不過,正當百姓們還沉浸在對此事的討論中時,另一項重大消息,更是激發了漠北百姓的熱情。
聽說朝廷決定在邊境互市了!
這說明什麽?
說明邊境即將迎來和平,百姓們即將過上好日子。
過去,大啟的商人們為了與北疆和漠北進行貿易,常常在黑市上交易。
不僅風險重重,而且價格波動極大。
如今,有了官方的互市場地,百姓們可以在此進行公平交易,價格穩定且安全無憂。
所有人都紛紛翹首以盼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而關於互市的實施細節,皇帝還需返迴朝廷,與內閣進行深入的商議。
因此,百姓們期盼年前互市能夠啟動的願望,恐怕短期內難以實現。
吳楚洵也很高興,看來離皇帝接受韃靼族歸降也不遠了。
不過,在此之前,吳楚洵卻想滿足皇帝一個願望。
在輪值期間,他騎馬疾馳數裏,再度去了龍脊城。
總兵府內。
軒轅淩正仔細審閱著朝廷送來的奏折。
關於是否接納韃靼人的投降,內閣與六部官員的聲音如出一轍,主張以和為貴,接納歸順。
如今國庫空虛,早已如同幹涸的河床,無法再承受另一場戰爭的狂瀾。
軒轅淩的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
吳楚洵那張因多次勸說而失望的臉也在他腦中閃過。
他在評估著接降帶來的利益……
最後軒轅淩站起身,他決定——
接受韃靼部族的投降!
軒轅淩自嘲地笑了笑。
自己何時變得如此優柔寡斷,竟然為了一人多次打破了往日的冷靜和原則。
軒轅淩嘴角揚起笑,起身往外走,打算把他這個決定親自告訴吳楚洵,相信這人一定會非常高興。
出了房門,恰好遇到了前來求見鄭總兵的張連歲。
張連歲在見禮後,無意中也談及韃靼人的問題,建議軒轅淩接受韃靼的投降。
軒轅淩稍感意外。
沒想到武將之中也有主張和談。
他一臉溫和,帶著讚許的口吻誇道:“愛卿的建議甚合朕意,我會考慮采納的。”
軒轅淩這種說話套路,其實是他對朝廷百官的慣用策略。
無論內心如何,他總是先表示讚同百官的意見。
待張連歲離開後,軒轅淩準備再去找吳楚洵,卻發現對方正一直站在一處迴廊那看著自己。
吳楚洵臉上沒有表情,見到軒轅淩也隻是淡淡地行了禮。
軒轅淩一心隻想讓他高興,並未留意到他的表情,急忙將他叫進房間。
吳楚洵眼神晦暗,默默地跟在他身後。
而在他離開後,迴廊的一個角落裏,正有兩個憨態可掬的小人木偶,倒在地上,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