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
清平樂·村居[種田] 作者:丁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變臉,梁棟自愧不如,胳膊肘杵他一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被揭穿安兒也不尷尬,攬住梁棟肩膀追問,「咋了,看你悶悶不樂的?」說出來讓我樂嗬樂嗬!
見他端得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模樣,梁棟也沒扭捏,問道:「你覺得我以後做什麽比較合適?」
安兒:??????
瞪大眼睛,大拇指指向自己,「你問我?這問題不是要問你爹或爺爺的嘛,難道你想??????」叫我爹!
話沒說完,他自己先笑起來,梁棟拐起胳膊肘又是一記,「兒子不乖哦,還想沾爹的便宜。」
兩人在走廊又是一通打鬧,嘻嘻哈哈好不歡快,可是苦了挨窗坐的人,有人實在被擾的不耐煩,伸出頭大吼:「要玩去練武場,吵死了。」
一聲吼,教舍內趴桌上小憩的,、埋頭看書的??????紛紛抬頭,而室外被吼的兩人,對視一眼齊齊向吼人者作揖道歉。
不等其他人出門來看,拔腿就跑。
結果,練武場也不清淨,隨處可見背書的人。
兩人隻得找沒人的角落說話。
安兒彎腰吹了吹台階,一屁股坐上去拍著旁邊道:「坐。」
末了仰頭望天問道:「你想幹啥,你家裏不同意?」
梁棟看了看明顯不甚幹淨的石階,猶豫後坐下,搖頭道:「那倒沒有。」
說起來,家裏人想讓他幹得事恰好也是他期待的,隻是??????
「我自幼學業就不大成,但我爹沒覺得不好,每次書院考試結束,同窗都是愁眉苦臉擔心被長輩責怪,我考倒數第一都不擔心??????」
梁家在京城地位很特殊,先梁老太爺在世時,高居內閣首輔大臣,得太祖太宗兩代皇帝看重,門庭自是一般人無法踏入的。
而梁老爺子,一甲榜眼,當年若非他考中進士的年紀已至而立,且同科有位學問不差才及冠的江南舉人,他就是探花郎。
按說爹是閣老,自己又是榜眼,仕途再如何也不會太差,但梁老爺子卻恰恰相反。
按慣例,一甲直接入翰林院,當年秋闈結束,梁老爺子與狀元、探花以及考中庶吉士的同科一起進入翰林院修書修史,三年後同科皆外放或是入六部,唯有他依然留在翰林院修史修書,三年之後又三年。
初時,眾人以為是父子迴避,因此沒覺得有什麽。
等先梁老太爺過世,梁老爺子丁憂守孝,這一守就是六年,及至為母親守孝滿三年起復後,又迴翰林院修書了。
也是此時,眾人才發現,雖有聖寵不衰貴為閣老的父親,可梁老爺子的仕途無半點令人羨慕之處。
先梁老太爺在世,經常被聖上召進宮問政,梁家來往無白丁,皆是超品親王、正一品高官。
而梁老太爺過世後,梁老爺子起復官職不高,梁家宛若換了門庭。
對於這種變化,梁棟感觸不深,因為他到記事的年紀,曾祖已經過世十多年。
但梁家其餘人卻是感觸頗深,最難以接受這種變化的就是梁棟的親爹。
梁老爺子將兒子的變化看在眼裏,在兒子又一次醉酒迴家後,將人拉到祠堂抽了一頓,事後才給兒子分析了一迴自家在京城在朝堂的地位。
相比於兒子,梁老爺子對自己仕途有清醒的認知。
當年會試結束,他將自己的答卷默出來,他爹看過後就直言,「若是無意外,當屬榜眼。」
彼時,梁老爺子還是很高興的,結果,他爹當即給他兜頭一盆涼水。
「這是聖上對你的補償,你日後若想高官厚祿是不可能了。」
梁老爺子很是不解,結果他爹就說,「梁家有從龍之功,隻要不造反不賣國,後世子孫榮華就可保,有我這個閣老,至少三代內再不會出高官。」
民生逐漸恢復,朝政多智令,大越王朝欣欣向榮。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聖上不會容許梁家坐大。
「若是不信,你隻看文獻公後人如何?」
僅一句話,直接絕了梁老爺子所有說辭。
從那時,他就定了在翰林院修書的仕途之路,也是那時,他意識到到自家眼下的繁榮隻係一人身。
.
因此,當老太爺走後,他是最快接受現實的人。
可他的兒子卻不行。
因而梁老爺子第一次對兒子動手是兒子成年成親後。
他對兒子的要求很低,從不要求多優秀,能考中進士不辱沒梁家門楣就行。
當兒子考中進士當官後,他的要求更低,不貪墨不賄賂,不魚肉百姓,安安穩穩致仕就成。
因此,梁家大老爺從被揍後就知道他的仕途不會比他爹高,一中進士連庶吉士都沒考,直接外放去祖父當年為官的柳州,當了個小縣令。
梁棟就是在他爹縣令任上出生的,幼年在柳州生活過幾年。
也是梁棟的出生,讓梁老爺子終於記起這個外放多年的兒子,走了關係將人調任迴京城,進了禮部成了一名員外郎。
以至於梁棟初迴京城,一直覺得自家老家在柳州。
家裏兩位兄長比他年長太多,且兄長都是長在京城祖父膝下,不比他跟爹的關係親近。
而梁員外郎在柳州就一直放養小兒子,迴了京城還是放養,他不想兒子與自己一樣,自幼壯誌滿懷結果到頭來被現實擊碎所有夢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被揭穿安兒也不尷尬,攬住梁棟肩膀追問,「咋了,看你悶悶不樂的?」說出來讓我樂嗬樂嗬!
見他端得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模樣,梁棟也沒扭捏,問道:「你覺得我以後做什麽比較合適?」
安兒:??????
瞪大眼睛,大拇指指向自己,「你問我?這問題不是要問你爹或爺爺的嘛,難道你想??????」叫我爹!
話沒說完,他自己先笑起來,梁棟拐起胳膊肘又是一記,「兒子不乖哦,還想沾爹的便宜。」
兩人在走廊又是一通打鬧,嘻嘻哈哈好不歡快,可是苦了挨窗坐的人,有人實在被擾的不耐煩,伸出頭大吼:「要玩去練武場,吵死了。」
一聲吼,教舍內趴桌上小憩的,、埋頭看書的??????紛紛抬頭,而室外被吼的兩人,對視一眼齊齊向吼人者作揖道歉。
不等其他人出門來看,拔腿就跑。
結果,練武場也不清淨,隨處可見背書的人。
兩人隻得找沒人的角落說話。
安兒彎腰吹了吹台階,一屁股坐上去拍著旁邊道:「坐。」
末了仰頭望天問道:「你想幹啥,你家裏不同意?」
梁棟看了看明顯不甚幹淨的石階,猶豫後坐下,搖頭道:「那倒沒有。」
說起來,家裏人想讓他幹得事恰好也是他期待的,隻是??????
「我自幼學業就不大成,但我爹沒覺得不好,每次書院考試結束,同窗都是愁眉苦臉擔心被長輩責怪,我考倒數第一都不擔心??????」
梁家在京城地位很特殊,先梁老太爺在世時,高居內閣首輔大臣,得太祖太宗兩代皇帝看重,門庭自是一般人無法踏入的。
而梁老爺子,一甲榜眼,當年若非他考中進士的年紀已至而立,且同科有位學問不差才及冠的江南舉人,他就是探花郎。
按說爹是閣老,自己又是榜眼,仕途再如何也不會太差,但梁老爺子卻恰恰相反。
按慣例,一甲直接入翰林院,當年秋闈結束,梁老爺子與狀元、探花以及考中庶吉士的同科一起進入翰林院修書修史,三年後同科皆外放或是入六部,唯有他依然留在翰林院修史修書,三年之後又三年。
初時,眾人以為是父子迴避,因此沒覺得有什麽。
等先梁老太爺過世,梁老爺子丁憂守孝,這一守就是六年,及至為母親守孝滿三年起復後,又迴翰林院修書了。
也是此時,眾人才發現,雖有聖寵不衰貴為閣老的父親,可梁老爺子的仕途無半點令人羨慕之處。
先梁老太爺在世,經常被聖上召進宮問政,梁家來往無白丁,皆是超品親王、正一品高官。
而梁老太爺過世後,梁老爺子起復官職不高,梁家宛若換了門庭。
對於這種變化,梁棟感觸不深,因為他到記事的年紀,曾祖已經過世十多年。
但梁家其餘人卻是感觸頗深,最難以接受這種變化的就是梁棟的親爹。
梁老爺子將兒子的變化看在眼裏,在兒子又一次醉酒迴家後,將人拉到祠堂抽了一頓,事後才給兒子分析了一迴自家在京城在朝堂的地位。
相比於兒子,梁老爺子對自己仕途有清醒的認知。
當年會試結束,他將自己的答卷默出來,他爹看過後就直言,「若是無意外,當屬榜眼。」
彼時,梁老爺子還是很高興的,結果,他爹當即給他兜頭一盆涼水。
「這是聖上對你的補償,你日後若想高官厚祿是不可能了。」
梁老爺子很是不解,結果他爹就說,「梁家有從龍之功,隻要不造反不賣國,後世子孫榮華就可保,有我這個閣老,至少三代內再不會出高官。」
民生逐漸恢復,朝政多智令,大越王朝欣欣向榮。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聖上不會容許梁家坐大。
「若是不信,你隻看文獻公後人如何?」
僅一句話,直接絕了梁老爺子所有說辭。
從那時,他就定了在翰林院修書的仕途之路,也是那時,他意識到到自家眼下的繁榮隻係一人身。
.
因此,當老太爺走後,他是最快接受現實的人。
可他的兒子卻不行。
因而梁老爺子第一次對兒子動手是兒子成年成親後。
他對兒子的要求很低,從不要求多優秀,能考中進士不辱沒梁家門楣就行。
當兒子考中進士當官後,他的要求更低,不貪墨不賄賂,不魚肉百姓,安安穩穩致仕就成。
因此,梁家大老爺從被揍後就知道他的仕途不會比他爹高,一中進士連庶吉士都沒考,直接外放去祖父當年為官的柳州,當了個小縣令。
梁棟就是在他爹縣令任上出生的,幼年在柳州生活過幾年。
也是梁棟的出生,讓梁老爺子終於記起這個外放多年的兒子,走了關係將人調任迴京城,進了禮部成了一名員外郎。
以至於梁棟初迴京城,一直覺得自家老家在柳州。
家裏兩位兄長比他年長太多,且兄長都是長在京城祖父膝下,不比他跟爹的關係親近。
而梁員外郎在柳州就一直放養小兒子,迴了京城還是放養,他不想兒子與自己一樣,自幼壯誌滿懷結果到頭來被現實擊碎所有夢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