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22章
陸遊
【當時,川陝宣撫使王炎有北伐的打算,於是招陸遊為他辦事,陸遊仿佛看到了希望,欣然答應。】
看到仿佛二字眾人就已經能猜到結局了,多半是沒什麽好的結果。
眾人心中不免咋舌,他們完全能想像陸遊的欣喜。
心中越發欣喜到了失敗的時候隻會更難受。
【就在這裏,陸遊度過了他的為期八個月的幕府生涯,他寫下《平戎策》上書朝廷,希望朝廷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見北伐,並且預測軍中用人事宜,但是寫下的建議朝廷沒有採納,提出的有關掌兵人選的看法也被王炎反駁。】
果然,幾乎所有人都猜到了陸遊此行不會順利。
不過很多人都被他這精神給感動了。
明明朝廷就不想北伐,他也知道,可是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嚐試,還真是倔強啊。
但仔細想來,眾人還是願意像王安石那樣。
知道沒有希望就退後一步,等有機會就奮力向前,那樣即便是輸了也不會覺得遺憾了。
【雖然他自己很有激情,我想那時候他身邊應該也有跟他一樣誌同道合的人和他在幕府為北伐之事而努力,但是朝廷根本就沒有這個心,不過幾月,王炎就被調迴了京中,幕府就此解散。】
【陸遊離北伐之路最近的一次也依舊是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陸遊仍舊記得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希冀著北伐勝利的那一日。
他做了那麽多的準備,做了那麽多的假設,獨獨沒想到還沒開始就結束。
可偏生地就是那樣的結局。
大概這真是他的命。
【後來陸遊在《三山杜門作歌》中寫道:「畫策雖工不見用,悲吒那復從軍樂。」我想這應該是他十分絕望的時候,有時候沒有獲得希望也就罷了,獲得了希望之後又失望,真的是一件很讓人難過的事情。】
【就像杜甫一直將「致君堯舜上」放在心上,李白一直想著「遨遊直上九萬裏」,陸遊和辛棄疾也有自己心中的堅持,他們一生就是想收復北方,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有一首詩很能體會陸遊的感情,《夜讀兵書》。】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杜二人確實是很能體會陸遊的心情了。
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奔著心中的那個目標去的,可是目標卻一直離他們很遙遠。
即便是現在,他們兩人來到國子監,其實與他們最先時的想法也差了不少。
隻不過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非得要求個結果了,能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似乎也不錯。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感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想這個時候陸遊孤獨地夜讀兵書就是這樣的感覺,「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而他生平夙願就是奔赴戰場保家衛國。】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這些感觸可能不僅是他自己的想法,也是他讀兵書後產生的感觸,戰死是一個誌士的分內之事,恥於守在妻兒身邊,站在某一個角度來說這話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舍小家為大家,從古至今的戰士都是如此。】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嶽飛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果這個大家能因為他犧牲小家而得以保全,那他犧牲自己的小家算什麽。
他想不僅是他,軍中所有的兄弟都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隻要朝廷和百姓都在支持著他們,那遇到再苦再難的事他們也都能捱過去。
曾經無數次,他也在夜裏懷疑自己。
如今勝利的希望大得多了,他也終於看到能有人懂自己了。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能否實現理想為國立功這要看機遇,輕易地去預料結果難免是迂闊疏於事理。】
【「陂澤號飢鴻,歲月欺貧儒。」百姓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讓他這個貧儒也心中難安,「嘆息鏡中麵,安得長膚腴。」隻能看著鏡子嘆息,怎麽才能容顏永駐呢?】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如此瞧著,怎麽覺得這陸大人這麽……沒用呢?」
有百姓忍不住地嘟囔了兩句。
頓時便有人反駁他,「你懂什麽,有些事情是想做就能做的嗎?」
原來這人是曾在蜀中得到過陸遊幫助的人,他知道陸大人是個好官,看了陸大人的這些詩就更加覺得了。
可他懂,很多人卻是不懂。
「為什麽呢?」
「他又不是武將,我想陸大人求的並非隻是提刀殺敵,而是指揮三軍,或是當一個軍師,他希望朝廷能有計劃地北伐。」
很快,眾人的討論就被幕中女子的聲音打斷了。
【這最後一句感覺有點跳戲,但是我們可以有很多的解讀角度,比如他是為了國家廢寢忘食,所以看起來狀況並不好,比如他看著鏡中已經不再年輕的自己,心中感嘆「五十猶臒儒。」還有可能是他感嘆為何事事都不如意,為何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像的發展,為何北伐始終難以開始、難以成功?】
這也是從前辛棄疾一再地問自己的問題。
他比陸遊年輕。
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應該挑起這個重擔,讓那些一生盼望著北伐成功的人能夠看到那一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陸遊
【當時,川陝宣撫使王炎有北伐的打算,於是招陸遊為他辦事,陸遊仿佛看到了希望,欣然答應。】
看到仿佛二字眾人就已經能猜到結局了,多半是沒什麽好的結果。
眾人心中不免咋舌,他們完全能想像陸遊的欣喜。
心中越發欣喜到了失敗的時候隻會更難受。
【就在這裏,陸遊度過了他的為期八個月的幕府生涯,他寫下《平戎策》上書朝廷,希望朝廷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見北伐,並且預測軍中用人事宜,但是寫下的建議朝廷沒有採納,提出的有關掌兵人選的看法也被王炎反駁。】
果然,幾乎所有人都猜到了陸遊此行不會順利。
不過很多人都被他這精神給感動了。
明明朝廷就不想北伐,他也知道,可是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嚐試,還真是倔強啊。
但仔細想來,眾人還是願意像王安石那樣。
知道沒有希望就退後一步,等有機會就奮力向前,那樣即便是輸了也不會覺得遺憾了。
【雖然他自己很有激情,我想那時候他身邊應該也有跟他一樣誌同道合的人和他在幕府為北伐之事而努力,但是朝廷根本就沒有這個心,不過幾月,王炎就被調迴了京中,幕府就此解散。】
【陸遊離北伐之路最近的一次也依舊是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陸遊仍舊記得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希冀著北伐勝利的那一日。
他做了那麽多的準備,做了那麽多的假設,獨獨沒想到還沒開始就結束。
可偏生地就是那樣的結局。
大概這真是他的命。
【後來陸遊在《三山杜門作歌》中寫道:「畫策雖工不見用,悲吒那復從軍樂。」我想這應該是他十分絕望的時候,有時候沒有獲得希望也就罷了,獲得了希望之後又失望,真的是一件很讓人難過的事情。】
【就像杜甫一直將「致君堯舜上」放在心上,李白一直想著「遨遊直上九萬裏」,陸遊和辛棄疾也有自己心中的堅持,他們一生就是想收復北方,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有一首詩很能體會陸遊的感情,《夜讀兵書》。】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杜二人確實是很能體會陸遊的心情了。
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奔著心中的那個目標去的,可是目標卻一直離他們很遙遠。
即便是現在,他們兩人來到國子監,其實與他們最先時的想法也差了不少。
隻不過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非得要求個結果了,能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似乎也不錯。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感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想這個時候陸遊孤獨地夜讀兵書就是這樣的感覺,「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而他生平夙願就是奔赴戰場保家衛國。】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這些感觸可能不僅是他自己的想法,也是他讀兵書後產生的感觸,戰死是一個誌士的分內之事,恥於守在妻兒身邊,站在某一個角度來說這話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舍小家為大家,從古至今的戰士都是如此。】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嶽飛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果這個大家能因為他犧牲小家而得以保全,那他犧牲自己的小家算什麽。
他想不僅是他,軍中所有的兄弟都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隻要朝廷和百姓都在支持著他們,那遇到再苦再難的事他們也都能捱過去。
曾經無數次,他也在夜裏懷疑自己。
如今勝利的希望大得多了,他也終於看到能有人懂自己了。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能否實現理想為國立功這要看機遇,輕易地去預料結果難免是迂闊疏於事理。】
【「陂澤號飢鴻,歲月欺貧儒。」百姓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讓他這個貧儒也心中難安,「嘆息鏡中麵,安得長膚腴。」隻能看著鏡子嘆息,怎麽才能容顏永駐呢?】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如此瞧著,怎麽覺得這陸大人這麽……沒用呢?」
有百姓忍不住地嘟囔了兩句。
頓時便有人反駁他,「你懂什麽,有些事情是想做就能做的嗎?」
原來這人是曾在蜀中得到過陸遊幫助的人,他知道陸大人是個好官,看了陸大人的這些詩就更加覺得了。
可他懂,很多人卻是不懂。
「為什麽呢?」
「他又不是武將,我想陸大人求的並非隻是提刀殺敵,而是指揮三軍,或是當一個軍師,他希望朝廷能有計劃地北伐。」
很快,眾人的討論就被幕中女子的聲音打斷了。
【這最後一句感覺有點跳戲,但是我們可以有很多的解讀角度,比如他是為了國家廢寢忘食,所以看起來狀況並不好,比如他看著鏡中已經不再年輕的自己,心中感嘆「五十猶臒儒。」還有可能是他感嘆為何事事都不如意,為何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像的發展,為何北伐始終難以開始、難以成功?】
這也是從前辛棄疾一再地問自己的問題。
他比陸遊年輕。
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應該挑起這個重擔,讓那些一生盼望著北伐成功的人能夠看到那一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