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將士們最近都殺紅了眼。
他們越發地肯定自己的信念。
他們不僅是要收復失地,他們還要為後世絕了這後患。
所以這金人他們是一定要趕走的。
等等……
元朝?
是他們後麵的朝代?
怎麽是蒙古人呢?
【在我看來,元代的雜劇和散曲就是宋代話本和宋詞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內容形式咱們看著都是很熟悉的,隻是那種風格比之宋代好像粗獷了些,我覺得這就是因為遊牧民族的一些文化的影響吧。】
【像這些元曲的創作素材來自於什麽地方呢?你看四大悲劇《竇娥冤》取材自《烈女傳》,《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漢宮秋》寫的是漢文帝和王昭君等人的故事,《趙氏》則是春秋時期的故事,這些全部都是文化的延續。】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化的延續,所以漢字順利地流傳下來。】
聽到這裏,許多唐宋時期的文人開始想像這元曲是什麽樣子的。
他們對文化有著極高的敏銳度,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生在文化繁盛的年代。
若說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遊牧民族有什麽優秀的文化嗎?
【而漢字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工具的變革,甲骨文是創作在獸骨龜甲之上,而金文並不是指金國的文字,我小時候一度以為就是金國的文字,見笑了,它呢其實是銅器銘文的另一個稱唿,也就是刻在青銅器等器物上的文字,後來篆書開始刻在竹簡木簡石碑之上,也是喜得好古代人喜歡刻石碑,要不然咱們現在可能都看不到那麽多優秀的書法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實方才眾人就在想,之前女子說秦朝沒有什麽文化傳下去,就隻有李斯。
那那些石碑呢?
陛下一路巡遊花了大功夫刻下的那些石碑不會都被後人給毀了吧?
【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候的文字一直在簡化,而且到篆書時文字比較圓潤,這是為了好刻,後來變成隸書又是怎麽來的呢?】
【隸書據說是秦朝的監獄產物,秦朝,這個腦門上都刻著法字的朝代,全國上下都體現著嚴刑峻法的特徵,那那個時候的罪犯就很多,動不動就被連坐了,這麽一來獄卒們工作就繁忙了,寫的字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變了。】
朝堂上眾人都覺得有點臉熱。
甚至都想摸摸自己的腦門。
這女子說話,真是不客氣。
不過現在他們也已經做出來那叫紙的東西了,雖然也不怎麽好用,做不到像幕中女子手中拿的那樣精細,但到底是輕便許多了。
如此他們的文字是不是就要變了呢?
【但是這隻是其中一個說法,還有說的是因為篆書不好寫,就專門有了幫忙寫字的人叫做隸人,人的本質就是偷懶(bushi),隸人們為了寫得快,就慢慢地改變這些篆書,這個變化的過程在歷史上稱之為隸變。】
怎麽人類的本質又成為了偷懶了呢?
這偷懶與前麵提到的複讀機複印機有什麽聯繫嗎?
【但是這個隸變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變了的,是經過長期而緩慢的變化的。】
【我們都知道隸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叫做一波三折,為什麽隸書會有一波三折呢?人們都說那是因為筆畫本來就有這種起筆、行筆、收筆的三個過程,這話從本質上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是這不是說反了嗎?】
很快眾人就沒有空去思考人類的本質了。
聽幕中女子說話就必須跟著她走,若是現在就思考聽不懂的,那得有更多的東西聽不懂。
為什麽說說反了?
他們開始手指在空處書寫,筆畫就是有那三個過程啊?
【筆畫一開始是怎麽來的?不是根據物體的形態幻化的嗎?何止是一波三折,可能很多折都有,而那個時候也沒有筆畫的概念,慢慢地字體簡化,開始變成有了這三個過程的筆畫,還是得有一個來歷。】
此處確實讓許多人沒聽懂。
不過他們也想知道筆畫是怎麽來的,聽意思就是簡化,可她好像還能說出什麽來。
【我個人認為,一開始刻在那些東西上麵並不好刻,而因為手的慣性就會形成一些彎曲的筆勢,比如說這個「人」字,在篆書之前的象形文字是這樣的,像一個側身的人,那為什麽後來變彎了呢?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嗎?我覺得就是為了好刻,而小篆看起來好像更複雜了,但是這個捺畫它卻已經在很多字中出現了,就是更加規範化吧,也就是說金文看起來五花八門的每個字可能都需要專門的記,但是小篆就變得更像是一門文字了,文字間的規律性更大了,而且這小篆應該是以秦國文字為底,取諸國文字之所長而形成的。】
眾人看著巨幕中出現的幾種文字的「人」,覺得幕中女子說得很有道理。
是為了簡化。
但是還是沒說筆畫是怎麽產生的。
不對,她的意思是筆畫就是由簡化而產生的?
【而後看篆書到隸書的對比就很明顯了,顯然就是為了快,把這個捺畫拉得更直,但是又不是完全直的,一來不好刻,而來美感不足,所以保留了一些小篆中的筆勢,「蠶頭燕尾」這個燕尾甩出去不就是為了快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他們越發地肯定自己的信念。
他們不僅是要收復失地,他們還要為後世絕了這後患。
所以這金人他們是一定要趕走的。
等等……
元朝?
是他們後麵的朝代?
怎麽是蒙古人呢?
【在我看來,元代的雜劇和散曲就是宋代話本和宋詞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內容形式咱們看著都是很熟悉的,隻是那種風格比之宋代好像粗獷了些,我覺得這就是因為遊牧民族的一些文化的影響吧。】
【像這些元曲的創作素材來自於什麽地方呢?你看四大悲劇《竇娥冤》取材自《烈女傳》,《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漢宮秋》寫的是漢文帝和王昭君等人的故事,《趙氏》則是春秋時期的故事,這些全部都是文化的延續。】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化的延續,所以漢字順利地流傳下來。】
聽到這裏,許多唐宋時期的文人開始想像這元曲是什麽樣子的。
他們對文化有著極高的敏銳度,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生在文化繁盛的年代。
若說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遊牧民族有什麽優秀的文化嗎?
【而漢字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工具的變革,甲骨文是創作在獸骨龜甲之上,而金文並不是指金國的文字,我小時候一度以為就是金國的文字,見笑了,它呢其實是銅器銘文的另一個稱唿,也就是刻在青銅器等器物上的文字,後來篆書開始刻在竹簡木簡石碑之上,也是喜得好古代人喜歡刻石碑,要不然咱們現在可能都看不到那麽多優秀的書法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實方才眾人就在想,之前女子說秦朝沒有什麽文化傳下去,就隻有李斯。
那那些石碑呢?
陛下一路巡遊花了大功夫刻下的那些石碑不會都被後人給毀了吧?
【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候的文字一直在簡化,而且到篆書時文字比較圓潤,這是為了好刻,後來變成隸書又是怎麽來的呢?】
【隸書據說是秦朝的監獄產物,秦朝,這個腦門上都刻著法字的朝代,全國上下都體現著嚴刑峻法的特徵,那那個時候的罪犯就很多,動不動就被連坐了,這麽一來獄卒們工作就繁忙了,寫的字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變了。】
朝堂上眾人都覺得有點臉熱。
甚至都想摸摸自己的腦門。
這女子說話,真是不客氣。
不過現在他們也已經做出來那叫紙的東西了,雖然也不怎麽好用,做不到像幕中女子手中拿的那樣精細,但到底是輕便許多了。
如此他們的文字是不是就要變了呢?
【但是這隻是其中一個說法,還有說的是因為篆書不好寫,就專門有了幫忙寫字的人叫做隸人,人的本質就是偷懶(bushi),隸人們為了寫得快,就慢慢地改變這些篆書,這個變化的過程在歷史上稱之為隸變。】
怎麽人類的本質又成為了偷懶了呢?
這偷懶與前麵提到的複讀機複印機有什麽聯繫嗎?
【但是這個隸變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變了的,是經過長期而緩慢的變化的。】
【我們都知道隸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叫做一波三折,為什麽隸書會有一波三折呢?人們都說那是因為筆畫本來就有這種起筆、行筆、收筆的三個過程,這話從本質上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是這不是說反了嗎?】
很快眾人就沒有空去思考人類的本質了。
聽幕中女子說話就必須跟著她走,若是現在就思考聽不懂的,那得有更多的東西聽不懂。
為什麽說說反了?
他們開始手指在空處書寫,筆畫就是有那三個過程啊?
【筆畫一開始是怎麽來的?不是根據物體的形態幻化的嗎?何止是一波三折,可能很多折都有,而那個時候也沒有筆畫的概念,慢慢地字體簡化,開始變成有了這三個過程的筆畫,還是得有一個來歷。】
此處確實讓許多人沒聽懂。
不過他們也想知道筆畫是怎麽來的,聽意思就是簡化,可她好像還能說出什麽來。
【我個人認為,一開始刻在那些東西上麵並不好刻,而因為手的慣性就會形成一些彎曲的筆勢,比如說這個「人」字,在篆書之前的象形文字是這樣的,像一個側身的人,那為什麽後來變彎了呢?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嗎?我覺得就是為了好刻,而小篆看起來好像更複雜了,但是這個捺畫它卻已經在很多字中出現了,就是更加規範化吧,也就是說金文看起來五花八門的每個字可能都需要專門的記,但是小篆就變得更像是一門文字了,文字間的規律性更大了,而且這小篆應該是以秦國文字為底,取諸國文字之所長而形成的。】
眾人看著巨幕中出現的幾種文字的「人」,覺得幕中女子說得很有道理。
是為了簡化。
但是還是沒說筆畫是怎麽產生的。
不對,她的意思是筆畫就是由簡化而產生的?
【而後看篆書到隸書的對比就很明顯了,顯然就是為了快,把這個捺畫拉得更直,但是又不是完全直的,一來不好刻,而來美感不足,所以保留了一些小篆中的筆勢,「蠶頭燕尾」這個燕尾甩出去不就是為了快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