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場中其實許多人都是遍讀百家的,他們覺得許多學說中都有可以學習的點,若是幕中女子的話能讓陛下重新考慮獨尊儒術的事情,當也是好事。
【而他的腐刑經歷我們也講過,源自於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詐降,但是消息傳迴長安,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這是為什麽呢?】
這事情提過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實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從前了。
雖然陛下帶著大漢走向了一條不錯的道路,但是陛下也並不是完美的。
他窮兵黷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個好皇帝,但卻也不是一個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眾人眼觀鼻,鼻觀心,就連眼神都不敢亂瞥,這事情顯然不是那麽簡單的。
先時女子提到時許多人就想說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那肯定是李陵有問題。
畢竟總不能整個朝堂的人都看著陛下的反應說話,都不出言勸諫。
難不成整個大漢就他司馬遷一個忠臣,這不是說笑嗎?
【首先第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人一旦成功了,他不可避免地就會自負,自負之後就有點不喜歡聽勸告,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比較好的,再者漢武帝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多慈善的人,他有他的一套思想準則,他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讓這世上再沒有匈奴,甚至就是王者無外,天下統一,但是受到現實因素,以及漢武帝那時候的人們的眼界的影響,並沒有能夠實現,也很難實現。】
眾人眼睜睜地看著陛下因為幕中女子的這話臉沉了下去。
也是,一向驕傲的陛下怎麽能忍受這樣的否定呢?
這幕中女子,說話實在是太直了。
她倒是好,在幕中說了就說了,陛下不能把她怎麽樣,遭殃的可是他們這些人啊!
劉徹沒有去管自己手底下這群心思精明的大臣。
他隻是在想,沒有實現的是什麽。
是再沒有匈奴,還是王者無外?
而現實因素又是什麽?
他們的眼界又是如何的?
【但是漢武帝他是有信心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認為漢朝就是天下,但是早在他掌權的時候,羅馬已經迅速發展,那個時候兩邊都無暇他顧,所以也沒有誰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
羅馬?
他們聽到了什麽?
是他們不知道的一個全新的地方嗎?
快速發展的外邦?
如今除了大秦國,還有比較強大的國家嗎?
還是說這個大秦國就是女子說的羅馬呢?
【不過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漢武帝的心態,他自負的性格以及他毫不心慈手軟的手段讓手底下的人懂得了看他的臉色行事,他憤怒了,手底下的人自然就開始抨擊李陵。】
哎呀,可不敢這麽說呀。
大臣們心中叫屈,他們何時如此了?
陛下又何時如此昏庸了?
在有些小事上,他們確實會順著陛下的心思來,可是涉及一些大事時他們也是絕不會讓陛下犯錯的。
而且陛下也不會那般不講道理。
【可是就有些人他就是軸,想說什麽說什麽,即便知道皇帝聽了會不高興,這個人就是司馬遷,司馬遷認為李陵就是詐降,認為李陵有機會還會迴來的。】
司馬遷老老實實站著,不敢有任何動作。
他確實有這毛病。
老師們都曾經說過他不懂變通。
但是若真是陛下的錯,難道他不該說出來嗎?
【其實司馬遷跟李陵有什麽關係嗎,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他和李陵「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嚐銜杯酒……」兩個人沒啥關係,也沒一起喝過酒什麽的,甚至共同語言都沒有,就是普通的同事,但是呢他覺得李陵這個人為人不錯,所以這裏為李陵說了話。】
眾人:「……」
司馬遷還真是。
剛剛眾人就在想是什麽樣的關係讓他不惜豁出自己的半條命為李陵說話。
結果呢?
還真是一身正氣啊!
不過這倒是讓朝堂上眾人在心裏高看了司馬遷幾分,雖然眾人也都覺得他傻。
【司馬遷這樣敢於直言的性格是很適合寫史書的,至少他會寫他認為客觀的東西,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認為客觀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東西。】
【剛才我們強調了一句話,需要記在腦子裏的,那就是不能「勢窘而溢價」,咱們帶著這個想法,再來看這件事情。】
什麽意思?
眾人都是一驚。
幕中女子先時提過那麽多次李陵,這後世的文人也一再地在自己的詩文中為李陵說話,但那些都是假的?
難怪啊!
難怪幕中女子要強調什麽勢窘而溢價,原來是如此啊!
人們對於李陵的態度,就像是對於那陳思王的態度一般,因為他遭受了挫折,所以引起了文人們的憐憫,而後如此便湮滅了真相,是這樣嗎?
【咱們倒推吧,為什麽沒有人幫李陵說話呢?難道朝野上下就隻有司馬遷一個人不怕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大漢朝恐怕早就滅亡了吧。漢武帝真的那麽昏庸嗎?如果真是那樣,他的那些功績隻怕很難做到吧。】
【那這麽看來,李陵是不是也有點問題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而他的腐刑經歷我們也講過,源自於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詐降,但是消息傳迴長安,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這是為什麽呢?】
這事情提過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實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從前了。
雖然陛下帶著大漢走向了一條不錯的道路,但是陛下也並不是完美的。
他窮兵黷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個好皇帝,但卻也不是一個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眾人眼觀鼻,鼻觀心,就連眼神都不敢亂瞥,這事情顯然不是那麽簡單的。
先時女子提到時許多人就想說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為李陵說話,那肯定是李陵有問題。
畢竟總不能整個朝堂的人都看著陛下的反應說話,都不出言勸諫。
難不成整個大漢就他司馬遷一個忠臣,這不是說笑嗎?
【首先第一個原因在於漢武帝,人一旦成功了,他不可避免地就會自負,自負之後就有點不喜歡聽勸告,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比較好的,再者漢武帝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多慈善的人,他有他的一套思想準則,他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讓這世上再沒有匈奴,甚至就是王者無外,天下統一,但是受到現實因素,以及漢武帝那時候的人們的眼界的影響,並沒有能夠實現,也很難實現。】
眾人眼睜睜地看著陛下因為幕中女子的這話臉沉了下去。
也是,一向驕傲的陛下怎麽能忍受這樣的否定呢?
這幕中女子,說話實在是太直了。
她倒是好,在幕中說了就說了,陛下不能把她怎麽樣,遭殃的可是他們這些人啊!
劉徹沒有去管自己手底下這群心思精明的大臣。
他隻是在想,沒有實現的是什麽。
是再沒有匈奴,還是王者無外?
而現實因素又是什麽?
他們的眼界又是如何的?
【但是漢武帝他是有信心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認為漢朝就是天下,但是早在他掌權的時候,羅馬已經迅速發展,那個時候兩邊都無暇他顧,所以也沒有誰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
羅馬?
他們聽到了什麽?
是他們不知道的一個全新的地方嗎?
快速發展的外邦?
如今除了大秦國,還有比較強大的國家嗎?
還是說這個大秦國就是女子說的羅馬呢?
【不過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漢武帝的心態,他自負的性格以及他毫不心慈手軟的手段讓手底下的人懂得了看他的臉色行事,他憤怒了,手底下的人自然就開始抨擊李陵。】
哎呀,可不敢這麽說呀。
大臣們心中叫屈,他們何時如此了?
陛下又何時如此昏庸了?
在有些小事上,他們確實會順著陛下的心思來,可是涉及一些大事時他們也是絕不會讓陛下犯錯的。
而且陛下也不會那般不講道理。
【可是就有些人他就是軸,想說什麽說什麽,即便知道皇帝聽了會不高興,這個人就是司馬遷,司馬遷認為李陵就是詐降,認為李陵有機會還會迴來的。】
司馬遷老老實實站著,不敢有任何動作。
他確實有這毛病。
老師們都曾經說過他不懂變通。
但是若真是陛下的錯,難道他不該說出來嗎?
【其實司馬遷跟李陵有什麽關係嗎,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他和李陵「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嚐銜杯酒……」兩個人沒啥關係,也沒一起喝過酒什麽的,甚至共同語言都沒有,就是普通的同事,但是呢他覺得李陵這個人為人不錯,所以這裏為李陵說了話。】
眾人:「……」
司馬遷還真是。
剛剛眾人就在想是什麽樣的關係讓他不惜豁出自己的半條命為李陵說話。
結果呢?
還真是一身正氣啊!
不過這倒是讓朝堂上眾人在心裏高看了司馬遷幾分,雖然眾人也都覺得他傻。
【司馬遷這樣敢於直言的性格是很適合寫史書的,至少他會寫他認為客觀的東西,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認為客觀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東西。】
【剛才我們強調了一句話,需要記在腦子裏的,那就是不能「勢窘而溢價」,咱們帶著這個想法,再來看這件事情。】
什麽意思?
眾人都是一驚。
幕中女子先時提過那麽多次李陵,這後世的文人也一再地在自己的詩文中為李陵說話,但那些都是假的?
難怪啊!
難怪幕中女子要強調什麽勢窘而溢價,原來是如此啊!
人們對於李陵的態度,就像是對於那陳思王的態度一般,因為他遭受了挫折,所以引起了文人們的憐憫,而後如此便湮滅了真相,是這樣嗎?
【咱們倒推吧,為什麽沒有人幫李陵說話呢?難道朝野上下就隻有司馬遷一個人不怕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大漢朝恐怕早就滅亡了吧。漢武帝真的那麽昏庸嗎?如果真是那樣,他的那些功績隻怕很難做到吧。】
【那這麽看來,李陵是不是也有點問題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