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看到這裏,很有可能以為這裏就是一個春日晴好時的風景,誰知道詩人話鋒一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好像從晴天一下轉到了陰雨天,看起來不和諧,卻又很好地囊括了江南風景的特徵,春日的江南可不常是煙霧朦朧的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首詩倒是讓王維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覺。
雖然他二人的風格不同,就這首詩也不同。
但這首詩讓王維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靜,即便有風有雨有鶯啼。
【這首詩,我們把它簡單地看成是一首描述江南風光的詩沒有問題,表現詩人的閑適心情,但是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東西,就是我們提到過的這後麵的兩句。】
【後兩句到底有沒有諷刺意義,一直以來是存在爭議的,我覺得說它沒有也說得通,說它有也沒有毛病,首先那個時候,確實,唐朝的佛教盛行,佛寺修了很多很多,這樣濫修佛寺對於民生來說是影響很大的,更別提那時候的佛道誤國的說法了。】
此話一出,唐朝的皇帝們皆是心中震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沒想到唐朝能有這麽多的問題,他開始意識到很多問題都是從開始慢慢放縱而形成的。
不管是秦朝、漢朝,還是此後的宋朝,都是如此。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要及時地發現並解決問題。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皺眉在心裏細數了一下自己下令修建的那些寺廟。
她總覺得幕中女子說這個的目的不簡單,這是要抨擊她?
這確實也是大臣們可以說的一個點。
他們以道為尊,不過是因為與老子同姓,自己想要穩固地位,自然是要打破此計。
卻沒想到影響有那麽大。
唐,元和年間。
韓愈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己。
他早覺得大型佛寺是不可取的,可 聖人不聽。
自古以來,大興土木者哪有好下場的?
佛道誤國,說得確實不算過。
【而南朝和唐朝同為古代對佛教最為推崇的兩個朝代,這裏寫南朝,更容易借古諷今。】
【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文學是以作品為中心的,然後在此前提下,作者、讀者和世界建立起來的一種話語夥伴關係。1按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作品的解讀,應該是作者和讀者以作品為中心,根據自己腦子裏的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去理解作品中的世界的一種行為。】
什麽作品、世界、讀者,新奇的觀點一下子讓許多人都暈了。
說錯了?
何解?
【也就是說,作品一旦創作出來,一旦被讀者解讀,那它就不單單是作者創作的作品,它還是讀者解讀的作品,讀者對它的理解也成了這個作品的一部分,我認為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兩個思想完全相通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那理解肯定就不同。】
哦,眾人明白了。
但是他們又不太明白。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作品那自然該是作者的,怎麽還成了讀者的呢?
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
【理想上來說是這樣,可是現實是在這其中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度解讀,甚至是曲解,曲解也常會變成攻擊人的工具,文字獄不就是這麽來的嗎?】
【所以我們在解讀作品時一定要言之有理,就像對於這首詩,我們不是杜牧,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諷刺,我們現在說他諷刺了可能他也不會在意,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在當時諷刺,那說不定是會招來一些禍端的,所以他或許諷刺了,但是他寫得隱晦,至少是可以否認的,但他可能也真就是在認真描述自己看到的江南風光。】
唐,元和年間。
慣常愛寫些諷喻詩的劉禹錫也看不懂了。
如果真是諷刺的話,寫得如此隱喻又有什麽意思呢?
難道諷喻詩不是寫給被諷刺的人看的嗎?
【在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想怎麽理解就怎麽理解,但如果是在那個年代,杜牧否認了自己的諷刺,就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的身上,因為避免一些過度解讀和曲解是可以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但是一些自由的解讀也是能夠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隻能說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吧。】
清,雍正年間。
許多人再贊同不過了。
如今的他們人人自危,還有什麽自由?
他們早就已經養成能不寫就不寫的習慣了,寫了也不想給旁的人看。
【在這個時候,杜牧的仕途是不太順利的。牛李黨爭已經開始,按理來說杜牧應該是李黨,首先杜家和李家相當於世交,但是這是爺爺輩的事情,而杜牧的從兄,杜悰,他可是堅定的牛黨,《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李宗閔黨也。」這個李宗閔雖然是姓李,但是他是牛黨,別搞混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隱嘆息,他與杜牧還真是同病相憐。
為何要有黨爭,他們就不能保持中立保持自我嗎?
如今巨幕一出,不知這事情還能不能有轉機。
【這個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影響到了杜牧的,雖然杜牧和杜悰的關係有些難以考證,但是就算是吵架,那怎麽也是同宗,在外人看來二人始終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首詩倒是讓王維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覺。
雖然他二人的風格不同,就這首詩也不同。
但這首詩讓王維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靜,即便有風有雨有鶯啼。
【這首詩,我們把它簡單地看成是一首描述江南風光的詩沒有問題,表現詩人的閑適心情,但是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東西,就是我們提到過的這後麵的兩句。】
【後兩句到底有沒有諷刺意義,一直以來是存在爭議的,我覺得說它沒有也說得通,說它有也沒有毛病,首先那個時候,確實,唐朝的佛教盛行,佛寺修了很多很多,這樣濫修佛寺對於民生來說是影響很大的,更別提那時候的佛道誤國的說法了。】
此話一出,唐朝的皇帝們皆是心中震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沒想到唐朝能有這麽多的問題,他開始意識到很多問題都是從開始慢慢放縱而形成的。
不管是秦朝、漢朝,還是此後的宋朝,都是如此。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要及時地發現並解決問題。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皺眉在心裏細數了一下自己下令修建的那些寺廟。
她總覺得幕中女子說這個的目的不簡單,這是要抨擊她?
這確實也是大臣們可以說的一個點。
他們以道為尊,不過是因為與老子同姓,自己想要穩固地位,自然是要打破此計。
卻沒想到影響有那麽大。
唐,元和年間。
韓愈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己。
他早覺得大型佛寺是不可取的,可 聖人不聽。
自古以來,大興土木者哪有好下場的?
佛道誤國,說得確實不算過。
【而南朝和唐朝同為古代對佛教最為推崇的兩個朝代,這裏寫南朝,更容易借古諷今。】
【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文學是以作品為中心的,然後在此前提下,作者、讀者和世界建立起來的一種話語夥伴關係。1按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作品的解讀,應該是作者和讀者以作品為中心,根據自己腦子裏的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去理解作品中的世界的一種行為。】
什麽作品、世界、讀者,新奇的觀點一下子讓許多人都暈了。
說錯了?
何解?
【也就是說,作品一旦創作出來,一旦被讀者解讀,那它就不單單是作者創作的作品,它還是讀者解讀的作品,讀者對它的理解也成了這個作品的一部分,我認為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兩個思想完全相通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那理解肯定就不同。】
哦,眾人明白了。
但是他們又不太明白。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作品那自然該是作者的,怎麽還成了讀者的呢?
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
【理想上來說是這樣,可是現實是在這其中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度解讀,甚至是曲解,曲解也常會變成攻擊人的工具,文字獄不就是這麽來的嗎?】
【所以我們在解讀作品時一定要言之有理,就像對於這首詩,我們不是杜牧,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諷刺,我們現在說他諷刺了可能他也不會在意,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在當時諷刺,那說不定是會招來一些禍端的,所以他或許諷刺了,但是他寫得隱晦,至少是可以否認的,但他可能也真就是在認真描述自己看到的江南風光。】
唐,元和年間。
慣常愛寫些諷喻詩的劉禹錫也看不懂了。
如果真是諷刺的話,寫得如此隱喻又有什麽意思呢?
難道諷喻詩不是寫給被諷刺的人看的嗎?
【在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想怎麽理解就怎麽理解,但如果是在那個年代,杜牧否認了自己的諷刺,就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的身上,因為避免一些過度解讀和曲解是可以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但是一些自由的解讀也是能夠促進文學自由發展的,隻能說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吧。】
清,雍正年間。
許多人再贊同不過了。
如今的他們人人自危,還有什麽自由?
他們早就已經養成能不寫就不寫的習慣了,寫了也不想給旁的人看。
【在這個時候,杜牧的仕途是不太順利的。牛李黨爭已經開始,按理來說杜牧應該是李黨,首先杜家和李家相當於世交,但是這是爺爺輩的事情,而杜牧的從兄,杜悰,他可是堅定的牛黨,《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李宗閔黨也。」這個李宗閔雖然是姓李,但是他是牛黨,別搞混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隱嘆息,他與杜牧還真是同病相憐。
為何要有黨爭,他們就不能保持中立保持自我嗎?
如今巨幕一出,不知這事情還能不能有轉機。
【這個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影響到了杜牧的,雖然杜牧和杜悰的關係有些難以考證,但是就算是吵架,那怎麽也是同宗,在外人看來二人始終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