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人無人的,還真是把人給繞暈了。
但是李白二人卻很容易就懂了。
他們兩人頗覺驚奇,倒是少有人從這樣的方向去解釋詩作的。
王維的這人有人勝無人?
有沒有人又有何關係呢?
【但是陶淵明的詩句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人采的,南山,人見的,所以他的詩句中,人是參與其中的。】
眾人有些懂了,又好像沒有完全懂。
但他們明白,有人就更熱鬧一些,所以他們看到陶淵明的詩作能感覺的溫情的生活氣息,而讀王維的詩更多時候像是在讀佛經,心是更能靜下來的。
短短幾十字,竟如此神奇。
所以他們寂寞時讀陶淵明,心亂時讀王維,這樣就妥了?
【咱們細細看兩人的作品,很多都是這樣,王維更在意自然中的植物、動物,而人更多的可能隻是作為旁觀者,而陶淵明詩中的人更多的是參與者,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咱們往下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講的就是動植物,在廣闊無際的水田上飛翔的白鷺,在茂密幽深的森林中啼叫的黃鸝。】
【關於這兩句,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甚至有人說王維的這兩句是抄襲的李嘉佑,但是具體誰先誰後,我們無從得知,不管誰前誰後我們都要唾棄抄襲行為,但是拋開抄襲這事情來說,兩人的這兩句詩還是可以一比的。】
【我個人當然還是認為王維的好一些,首先是他給予水田和夏木的描述使得場景更加生動形象,其次是「漠漠」和「陰陰」簡潔明了,用詞很精準,其三是兩句跟其餘的句子契合度很高,這首千古名篇,少了其中一句都不行。】
這麽一說,好像也是。
「王維作詩這般厲害,如何會抄旁人的呢?」有人發出疑問,「肯定不是他抄的。」
「那可不一定,不知全貌,可不能胡說。」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有淡定討論的,也有那直接吵起來的,四處熱鬧得緊。
倒是文人們都以此為戒,否管是誰抄了,但凡沾了都不是什麽好事。
其實他們很多都是不屑去抄的,不是自己的說出去還不是讓人笑話。
【下兩句,人出現了,所以王維的詩中的「沒有人」我是帶引號的,「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久居山中,習慣靜坐看那木槿花開花落,在鬆林下采那素齋所需的帶了露珠的葵菜。這兩句是帶了人的,但是即便是帶著人咱們的注意力更多的也應該是在木槿、露葵上,旁邊的人就像是陪襯,或者更為形象的說應該是二者融為一體了,你要說此中的詩人是老樹成精,我覺得那種感覺更為契合,詩人也成了這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來陶淵明的詩是更注重人的行為的,景當然也好但是是作為人的行為的陪襯而出現的。】
東晉。
陶淵明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
畢竟他寫詩也不是為了考慮詩中有沒有人,想到什麽便寫了。
他自己寫的,出現自己沒什麽問題吧。
思及此,陶淵明沒忍住笑了笑。
這麽一對比,還挺有意思的,原來王維的自我風格在此處。
他也看得出來,王維不是刻意這樣「無人」的。
或許對方也不知道,但是因為他信佛,他久居山林,還有他的沉穩的富家公子的性子等許多原因才造就了他這樣的詩作。
每個人,還真就是神奇而不同的。
明明過去了那麽些年,大家寫的東西還是那些山山水水,可是寫出來的感覺卻能千差萬別,竟像是無窮盡似的。
【或許用兩人的詩句能夠很好地形容這種感覺,陶淵明的詩和生活,就是「種豆南山下」,是「採菊東籬下」,而王維是「人閑桂花落」,是「空山不見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聽到女子的解釋,範成大也恍然大悟。
他忍不住把自己的詩句放到其中去,看看自己到底是有人還是無人。
像他這樣做的人數不勝數,尤其是山水田園詩人。
【最後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最後兩句中也有人,但這是不具體的,是兩個典故,表明的是王維的隱居態度,前句的典故出自《莊子》,說的是楊朱學道,客人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反而與他爭席,說明他已經學到了老子的那些自然之道,能與農人、普通人和睦相處。】
【而後一句,出自《列子》,講的是海上的一個人和海鷗關係很好,經常一起玩,但是這個人的父親想捕捉海鷗,後來海鷗便連這人也不親了。】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王維已經從那紛亂的朝堂中退出來了,能與自然和睦相處,表明了他決意遠離喧囂,脫離塵世的態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是覺得最近王維是對他態度更恭敬些,但還是一副清冷樣子,像是隨時隨地要長居輞川不出似的,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難道是李林甫還沒抓到?
對他的罪己詔不滿意?
還是自己有什麽沒有做到的地方?
李隆基近來重新學會了反思,倒是解決了不少的問題。
但有些問題卻是怎麽想也想不通的,比如這個問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但是李白二人卻很容易就懂了。
他們兩人頗覺驚奇,倒是少有人從這樣的方向去解釋詩作的。
王維的這人有人勝無人?
有沒有人又有何關係呢?
【但是陶淵明的詩句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人采的,南山,人見的,所以他的詩句中,人是參與其中的。】
眾人有些懂了,又好像沒有完全懂。
但他們明白,有人就更熱鬧一些,所以他們看到陶淵明的詩作能感覺的溫情的生活氣息,而讀王維的詩更多時候像是在讀佛經,心是更能靜下來的。
短短幾十字,竟如此神奇。
所以他們寂寞時讀陶淵明,心亂時讀王維,這樣就妥了?
【咱們細細看兩人的作品,很多都是這樣,王維更在意自然中的植物、動物,而人更多的可能隻是作為旁觀者,而陶淵明詩中的人更多的是參與者,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咱們往下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講的就是動植物,在廣闊無際的水田上飛翔的白鷺,在茂密幽深的森林中啼叫的黃鸝。】
【關於這兩句,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甚至有人說王維的這兩句是抄襲的李嘉佑,但是具體誰先誰後,我們無從得知,不管誰前誰後我們都要唾棄抄襲行為,但是拋開抄襲這事情來說,兩人的這兩句詩還是可以一比的。】
【我個人當然還是認為王維的好一些,首先是他給予水田和夏木的描述使得場景更加生動形象,其次是「漠漠」和「陰陰」簡潔明了,用詞很精準,其三是兩句跟其餘的句子契合度很高,這首千古名篇,少了其中一句都不行。】
這麽一說,好像也是。
「王維作詩這般厲害,如何會抄旁人的呢?」有人發出疑問,「肯定不是他抄的。」
「那可不一定,不知全貌,可不能胡說。」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有淡定討論的,也有那直接吵起來的,四處熱鬧得緊。
倒是文人們都以此為戒,否管是誰抄了,但凡沾了都不是什麽好事。
其實他們很多都是不屑去抄的,不是自己的說出去還不是讓人笑話。
【下兩句,人出現了,所以王維的詩中的「沒有人」我是帶引號的,「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久居山中,習慣靜坐看那木槿花開花落,在鬆林下采那素齋所需的帶了露珠的葵菜。這兩句是帶了人的,但是即便是帶著人咱們的注意力更多的也應該是在木槿、露葵上,旁邊的人就像是陪襯,或者更為形象的說應該是二者融為一體了,你要說此中的詩人是老樹成精,我覺得那種感覺更為契合,詩人也成了這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來陶淵明的詩是更注重人的行為的,景當然也好但是是作為人的行為的陪襯而出現的。】
東晉。
陶淵明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
畢竟他寫詩也不是為了考慮詩中有沒有人,想到什麽便寫了。
他自己寫的,出現自己沒什麽問題吧。
思及此,陶淵明沒忍住笑了笑。
這麽一對比,還挺有意思的,原來王維的自我風格在此處。
他也看得出來,王維不是刻意這樣「無人」的。
或許對方也不知道,但是因為他信佛,他久居山林,還有他的沉穩的富家公子的性子等許多原因才造就了他這樣的詩作。
每個人,還真就是神奇而不同的。
明明過去了那麽些年,大家寫的東西還是那些山山水水,可是寫出來的感覺卻能千差萬別,竟像是無窮盡似的。
【或許用兩人的詩句能夠很好地形容這種感覺,陶淵明的詩和生活,就是「種豆南山下」,是「採菊東籬下」,而王維是「人閑桂花落」,是「空山不見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聽到女子的解釋,範成大也恍然大悟。
他忍不住把自己的詩句放到其中去,看看自己到底是有人還是無人。
像他這樣做的人數不勝數,尤其是山水田園詩人。
【最後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最後兩句中也有人,但這是不具體的,是兩個典故,表明的是王維的隱居態度,前句的典故出自《莊子》,說的是楊朱學道,客人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反而與他爭席,說明他已經學到了老子的那些自然之道,能與農人、普通人和睦相處。】
【而後一句,出自《列子》,講的是海上的一個人和海鷗關係很好,經常一起玩,但是這個人的父親想捕捉海鷗,後來海鷗便連這人也不親了。】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王維已經從那紛亂的朝堂中退出來了,能與自然和睦相處,表明了他決意遠離喧囂,脫離塵世的態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是覺得最近王維是對他態度更恭敬些,但還是一副清冷樣子,像是隨時隨地要長居輞川不出似的,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難道是李林甫還沒抓到?
對他的罪己詔不滿意?
還是自己有什麽沒有做到的地方?
李隆基近來重新學會了反思,倒是解決了不少的問題。
但有些問題卻是怎麽想也想不通的,比如這個問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