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為什麽唐代的求謁那麽普遍的一個原因,包括唐代時期的崇尚隱士之風,終南快捷方式,我覺得它是魏晉名士之風延伸到唐朝的一個表現。】


    這個其實大家都了解,凡事都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發展的。


    某個現象不會突然地出現又突然的消失,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最近變法之事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雖然王安石等人想了許多的舉措。


    可就是吏治之事也還亂糟糟的算不得進入正軌,讓眾人都頗有些心力交瘁之感。


    不過,王安石總記得幕中女子說的積累二字,看著簡簡單單,真正做到不容易,要發揮作用也不會有多容易。


    【而人們通常以為王維中狀元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後門,因為與岐王相熟的原因,岐王就把王維引薦給了玉真公主,然後玉真公主一看,玉樹臨風、多才多藝,就讓王維順利當了狀元。】


    誒?


    這樣嗎?


    許多還未曾參考過的貧人童生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有些心中不快。


    他們其實也不是沒聽到過此類的事情,甚至早已經是心知肚明。


    但是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若說起來,如今他們能有機會去爭一爭已然很不錯了,他們該慶幸自己生在唐朝,而不是那永遠無法出頭的魏晉時期。


    如他們一般,上層社會的人就更沒把這事情放在心上了。


    別說是給個狀元,皇家的人看上了那就是直接封官也不是不行。


    更何況恰恰是那王維來參加了科舉考試才說明他是個有真本事的。


    因為雖然可向考官舉薦可請教,但是聖人不會允許狀元是個草包,否則就是在侮辱科舉考試,這樣的錯聖人是不會犯的。


    除非是出現那幕中提到過的野無遺賢的鬧劇。


    許多人都在心中暗自嘆息,這李林甫也不知跑哪兒去了,竟是這麽久都還沒有消息。


    像他這種人如今否管到哪兒恐怕都是人人喊打。


    正如他們所想,自從李林甫逃出京城後,身邊走的走散的散,隻剩身邊一個老奴。


    在路上還幾次碰上那認得自己的險些就被抓住了。


    如今整個大唐上下都是他的畫像,他隻敢帶著那老僕走荒山野嶺的小路,日日擔心,夜夜受怕,整個人憔悴了好一圈。


    【後來人們猜測王維和李白的關係,為什麽這二人同處盛唐,幾乎毫無交集,我們都說過李白供奉翰林那是玉真公主舉薦的,所以人們就覺得他們之間是有點什麽的,而有些人認為王維之所以和李白關係不好,是因為李白搶了玉真公主,因為從時間線來看,先是王維中狀元然後再是李白入仕,好像也說得通哈,但這事到底沒有依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從這巨幕出現,李世民所有的焦愁都給到了後世那群不成器的兒孫身上。


    一個個的,不管皇子公主,真是沒一個讓人省心的。


    否管這事情是真的假的,堂堂公主同兩個男子傳出這樣的故事,就算那兩人才華橫溢,他仍覺不妥。


    都是沒教導好啊!


    不說遠了,他一定要好好教導自己的兒女。


    還是幕中女子說得是,教育委實重要。


    【還有一個傳聞就是王維中年被貶,是因為他娶了妻沒娶玉真公主,這些傳聞有離譜的,有特別離譜的,但我個人感覺是無風不起浪,不過這個風有多大那就不知道了,或許人家就是說了句笑,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傳奇小說家們再這麽一潤色,得,掩了名字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說的自己,但是這其實也是衍生作品的魅力之一吧,隻能說要懂得甄別信息。】


    這都是因為文學有助於造勢。


    其實自從巨幕出現,人們就漸漸意識到文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個朝代。


    平日裏他們也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造勢,為此甚至有無數的「魚肚藏書」的類似的故事。


    但是那些都是應急而用的做法,然而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應該像儒學那般深入人心。


    【王維雖然高中而後又做了官,但是一開始並不順利,也就是在他中進士的同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他因為手底下的人舞黃獅子受了牽連,被貶連州,大家都知道黃色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隨便用的,屬於皇室專用,王維算是管理出了問題。】


    說起這事情,許多人都為王維感到可惜。


    要知道考上狀元,哪怕是求了貴人,那也是萬裏挑一的機會,這王維不僅是做了一個八品小官,不過一年時間不到,他竟就被貶離了京城。


    唏噓的同時,許多人又習以為常。


    伴君如伴虎,在君王麵前那還不是看君王的喜怒。


    【他在太樂丞的位置上並沒能待多久就被貶了,我覺得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打擊應該是會比較大的,尤其是他還是被連累,但是呢這處罰我覺得也沒什麽問題,站在一定的位置就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


    唐玄宗點頭。


    他以為幕中女子要站在王維那邊反對自己,沒想到幕中女子竟這般說。


    管理不善,自然該受到懲處,如果他輕易放過,那日後誰還會好好約束手底下的人,畢竟誰願意得罪人呢?


    【他一路經過當時的河北、滎陽等地,留下了《宿鄭州》、《早入滎陽界》、《千塔主人》等作品,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有了點那味兒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娜麗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娜麗鵝並收藏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