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晉。
左思出身寒門,從小受這門閥製度的影響。
他受夠了這樣的製度。
可是他卻也很清楚,要想改,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就太艱難了。
書法再好有何用,品行再好又有何用,都抵不過權貴一句話。
【第三個原因是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宗教的發展帶起了經文典籍的發展,還會刻碑。】
【另外,皇室的重視、玄學清談的興起等等原因就促進了書法的發展。】
【而到了隋唐時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促進文化的發展,隋文帝創立科舉製,其中書學就在官學之中,另外隋文帝還下詔求遺書,就是求古代那些書,然後詔書法很好的人修補殘書,這可是一個很好地平步青雲的機會,潛移默化之下就提高了書法的重要性。】
許多百姓聽到這些都忍不住感嘆,這隋文帝確實是個不錯的,即便他也有缺點。
但人非聖賢誰能完美呢?
可惜就是有那麽個兒子。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覺得這個隋文帝跟自己是同一類人。
不過他的兒子可比隋文帝的兒子強多了。
雖然幕中女子先時說那隋煬帝也很強隻是過於自負,所以做了那許多的錯事,然而他作為一個外人,他隻看結果。
在他看來,隋煬帝不管怎麽好,就像那宋徽宗一樣,那都是亡國之君。
【後來到了唐朝,唐太宗是個書法發燒友,特別癡迷書法,所以他的手下就聚集了一批書法很優秀的人,其中最突出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很有名,而虞世南曾經得到二王後人指點,其風格很像二王,後世之人很多也學他的書法作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李世民很倚重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二人的字。
本來他還對楷書四大家沒他們幾個有些遺憾,這麽一說,李世民也十分自豪。
不過,這發燒友的說法還真是有些奇怪。
【再到後來,科舉設立明書科,就是以考書法為主,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藝體考試嘛,有些人他可能背書不大行,但是寫字好啊,就又是一條路。】
魏晉時期的許多寒門子弟不知多麽羨慕。
他們如今當然知道科舉考試就是能讓他們這些人走向仕途的一條道路。
如今聽說隻要會書法就能參加,心中更是嫉妒得不得了。
為何他們不是唐朝的人啊!
還好聽聞曹家四公子如今正在組織科舉考試,故而哪怕是那些並不抱希望的也想去見識見識。
萬一呢?
【然而再到宋朝,雖然也有很多不錯的書法家像蘇軾、米芾、趙佶、趙構,但為什麽感覺上會比唐朝差那麽一點呢?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活字印刷,四大發明之一,其科學進步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它也有一點小小的壞處,那就是放縱了人們的惰性,以前什麽書都是手抄,到後來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批量的嘛,假如要印課本,就把課本內容全部雕刻在木板或者是石頭上,再印到紙上,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妙啊!」
劉徹大喜過望。
先時聽說造紙術,他們也試了,那確實是一項不錯的發明。
沒想到這沒過多久竟就有了更令人驚喜的發明。
為什麽有印章還想不到這印刷術呢?
他有些懊惱,全然忘了自己是前不久才擁有紙這種東西的。
每天考慮這些,其實他攻打匈奴的心稍稍沉寂下來了一些。
他預感,若是自己好好地研究這巨幕中的東西,打下匈奴是遲早的事。
【但是,如果是大體量的印刷還好,雕刻算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如果隻要十多二十份,這可能就是雕版印刷大材小用,手抄呢,又累,這時候活字印刷就發揮了他的作用性,這些字可以無數次地排列印刷,大大地節約了時間,也很節約成本,這麽一來印刷價格就會下降,價格一降用得起的人就多了,那選擇印刷的人自然就多了。】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原來更加便捷的法子還會讓人變得懶惰。
趙禎倒也是沒想要就不用這活字印刷。
他們如今科舉考試依舊是要看書法的,隻是沒有唐朝時重視罷了,但該重視的還是該重視起來吧。
大宋總不能比前朝還差了去。
【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提倡無紙化辦公,這個有好處,因為我們知道紙是木頭做的,不用紙了那自然就保護生態了,但是無紙化辦公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會讓我們產生惰性不願意寫字,且不說咱們現在的字寫得好不好,很多人甚至是提筆忘字,隻認識,卻想不起怎麽寫了。】
【從古代到現代,很多東西都是從複雜到簡單的一個過程,但是在簡化的過程中,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讓我們丟失了一些東西。】
許多人想確實如此,文字在簡化、語言在簡化,詩也算是簡化成了詞。
雖然現在也有很多比以前好的地方,但是沒有人能說一切都比以前好。
可為何會簡化呢?
真叫人疑惑。
【其實,練字這個事情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兩個字:多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左思出身寒門,從小受這門閥製度的影響。
他受夠了這樣的製度。
可是他卻也很清楚,要想改,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就太艱難了。
書法再好有何用,品行再好又有何用,都抵不過權貴一句話。
【第三個原因是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宗教的發展帶起了經文典籍的發展,還會刻碑。】
【另外,皇室的重視、玄學清談的興起等等原因就促進了書法的發展。】
【而到了隋唐時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促進文化的發展,隋文帝創立科舉製,其中書學就在官學之中,另外隋文帝還下詔求遺書,就是求古代那些書,然後詔書法很好的人修補殘書,這可是一個很好地平步青雲的機會,潛移默化之下就提高了書法的重要性。】
許多百姓聽到這些都忍不住感嘆,這隋文帝確實是個不錯的,即便他也有缺點。
但人非聖賢誰能完美呢?
可惜就是有那麽個兒子。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覺得這個隋文帝跟自己是同一類人。
不過他的兒子可比隋文帝的兒子強多了。
雖然幕中女子先時說那隋煬帝也很強隻是過於自負,所以做了那許多的錯事,然而他作為一個外人,他隻看結果。
在他看來,隋煬帝不管怎麽好,就像那宋徽宗一樣,那都是亡國之君。
【後來到了唐朝,唐太宗是個書法發燒友,特別癡迷書法,所以他的手下就聚集了一批書法很優秀的人,其中最突出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很有名,而虞世南曾經得到二王後人指點,其風格很像二王,後世之人很多也學他的書法作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李世民很倚重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二人的字。
本來他還對楷書四大家沒他們幾個有些遺憾,這麽一說,李世民也十分自豪。
不過,這發燒友的說法還真是有些奇怪。
【再到後來,科舉設立明書科,就是以考書法為主,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藝體考試嘛,有些人他可能背書不大行,但是寫字好啊,就又是一條路。】
魏晉時期的許多寒門子弟不知多麽羨慕。
他們如今當然知道科舉考試就是能讓他們這些人走向仕途的一條道路。
如今聽說隻要會書法就能參加,心中更是嫉妒得不得了。
為何他們不是唐朝的人啊!
還好聽聞曹家四公子如今正在組織科舉考試,故而哪怕是那些並不抱希望的也想去見識見識。
萬一呢?
【然而再到宋朝,雖然也有很多不錯的書法家像蘇軾、米芾、趙佶、趙構,但為什麽感覺上會比唐朝差那麽一點呢?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活字印刷,四大發明之一,其科學進步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它也有一點小小的壞處,那就是放縱了人們的惰性,以前什麽書都是手抄,到後來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批量的嘛,假如要印課本,就把課本內容全部雕刻在木板或者是石頭上,再印到紙上,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妙啊!」
劉徹大喜過望。
先時聽說造紙術,他們也試了,那確實是一項不錯的發明。
沒想到這沒過多久竟就有了更令人驚喜的發明。
為什麽有印章還想不到這印刷術呢?
他有些懊惱,全然忘了自己是前不久才擁有紙這種東西的。
每天考慮這些,其實他攻打匈奴的心稍稍沉寂下來了一些。
他預感,若是自己好好地研究這巨幕中的東西,打下匈奴是遲早的事。
【但是,如果是大體量的印刷還好,雕刻算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如果隻要十多二十份,這可能就是雕版印刷大材小用,手抄呢,又累,這時候活字印刷就發揮了他的作用性,這些字可以無數次地排列印刷,大大地節約了時間,也很節約成本,這麽一來印刷價格就會下降,價格一降用得起的人就多了,那選擇印刷的人自然就多了。】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原來更加便捷的法子還會讓人變得懶惰。
趙禎倒也是沒想要就不用這活字印刷。
他們如今科舉考試依舊是要看書法的,隻是沒有唐朝時重視罷了,但該重視的還是該重視起來吧。
大宋總不能比前朝還差了去。
【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提倡無紙化辦公,這個有好處,因為我們知道紙是木頭做的,不用紙了那自然就保護生態了,但是無紙化辦公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會讓我們產生惰性不願意寫字,且不說咱們現在的字寫得好不好,很多人甚至是提筆忘字,隻認識,卻想不起怎麽寫了。】
【從古代到現代,很多東西都是從複雜到簡單的一個過程,但是在簡化的過程中,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讓我們丟失了一些東西。】
許多人想確實如此,文字在簡化、語言在簡化,詩也算是簡化成了詞。
雖然現在也有很多比以前好的地方,但是沒有人能說一切都比以前好。
可為何會簡化呢?
真叫人疑惑。
【其實,練字這個事情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兩個字:多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