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眾人不知道蘇格拉底和馬克思是誰,但他們知道孔孟啊!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儒,那時代確實是大動盪,他們所思考的,那就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如何建立一個有序的克己復禮的社會。
【假如他們都身處於一個大好的盛世,能產生的不滿情緒就是自己的日子為什麽不能更好,自己的才能為什麽得不到施展,而大多數人也隻能是感嘆周圍的美好,所以在興盛時期的漢朝才出現了鋪張揚厲、文才繁茂的漢大賦,在盛唐時期也是如此。】
一提起漢大賦眾人就都明白了,這個例子眾人都看過很多次了。
意思大體就是在好的年代,出現的作品一般能與之相對應,若是亂世,作品中便自然會有許多生靈塗炭,而在訴說苦難的同時,人們自然就會思考該如何逃離苦難,那思想性也就有了。
【然而史學上的盛唐和文學上的盛唐是不一樣的,史學上的盛唐從唐高宗李治即位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夕,而文學史上的盛唐卻是從開元年間到安史之亂前夕,為什麽呢,因為在開元年間盛唐的這一批文人初出茅廬,年歲還小的也是在那土壤中長大,而安史之亂時大多年老,杜甫算是活得比較久的一個,也是因為這個經歷,杜甫得以寫出那些堪稱詩史的作品。】
咦?
眾人心中浮現不好的想法,但卻又覺得不對。
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那從文學史上來說不是越是亂世越好?
但這肯定是不對的啊!
若是非要亂世才能寫出好的東西,那他們寧願這世上永無文學!
然而,很快,幕中女子便解答了眾人的疑惑。
【但是就算沒有安史之亂,杜甫的性格和經歷也註定了他的想法會比李白的多,而王維恰恰是將這些想法拋開了。佛門,講究的就是一個四大皆空,那他的思想性自然就沒有那麽足,不過他又正好出現在盛唐時期,出現在那個並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年代,他的作品順理成章地就受到追捧了。】
原來如此,如果王維不是出現在盛唐,那他就不會那般受到大家的歡迎了吧,眾人如是想。
若是在一個亂世,王維肯定就如同他們一樣寂寂無名了吧。
這麽一想,許多人開始欣喜,那這王維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嘛,隻不過是恰好生對了年代罷了,他們沒能有個好的前途,一定是沒能生在一個好的年代吧!
【然而,假如王維不是出現在盛唐,他寫出來的作品那肯定就會有所變化,這些作品都是順應時代而生的,所以他們的成就也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就這樣一句話又將那些沾沾自喜的人徹底擊垮了。
【還有一句話也是真相,那就是「文好可破」,不管在什麽年代,遭遇什麽,要想在文學上受到認可,寫出的作品也得是頂尖,要不然為什麽在盛唐那麽多信佛的人,就王維一個人被稱為詩佛呢?那麽多如同李白一樣放蕩不羈又壯誌未酬的人,為什麽單單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的詩聖之名同理。】
【許多時代雖然有主流的文學,但是也並不隻是有某一個題材或體裁受歡迎,隻要寫得好,那就會有人買帳,即便像杜甫這樣,在當時很多人不認可,那李邕一類對其不還是趨之若鶩嗎?】
這下許多心存僥倖的人徹底失去了信心。
世間果然沒有一條道理是快捷方式。
不管他們走哪一條路,那都得有真本事才行,不然就算是站在高處也隻能是摔得更慘。
【其實說了這麽多,我的意思就是王維的整體作品確實比李白杜甫有差,但他也是一個很優秀的詩人,這是很多的原因造成的,也不用糾結於比較,他的作品中自然也會有李白杜甫比不上的地方,不知不覺就說多了,具體的等我們到正片再慢慢講解。】
幕中女子這樣滔滔不絕,讓人都差點忘了她在說預告了。
不過眾人希望她多說些,他們都想知道後世對於他們的所有的評價。
每每聽完總能受益匪淺。
【王維他有很多興趣愛好,或許可以用我們之前的一個流行詞來形容他,叫做「斜槓青年」。】
【他首先是一名唐朝的官員,最高官至尚書右丞,這官位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是李杜二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但凡說到做官的文人,李白和杜甫總要被拿來被對比。
這就是名聲太盛的負擔吧,二人想。
【其次他是一名優秀的詩人,他號稱詩佛,大約因為信奉佛教的緣故,他的詩總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詩中常是山水田園之景。】
知道的眾人無不點頭贊同。
他的詩和孟浩然的詩都是山水田園詩居多。
不過之前幕中女子不是說過嗎?
他二人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啊。
【再者他也是一個佛教徒,號摩詰居士,這算是他的家學淵源,他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帶髮修行,而他也是精通禪理,常年吃素,所以我們讀他的詩也帶著禪理,也感覺素素的,少有人間煙火氣。】
「不食人間煙火。」有人故作高深地念道。
眾人卻紛紛附和,「正是,正是這感覺。」
大家都是吃五穀雜糧,難道這就是佛門的力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儒,那時代確實是大動盪,他們所思考的,那就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如何建立一個有序的克己復禮的社會。
【假如他們都身處於一個大好的盛世,能產生的不滿情緒就是自己的日子為什麽不能更好,自己的才能為什麽得不到施展,而大多數人也隻能是感嘆周圍的美好,所以在興盛時期的漢朝才出現了鋪張揚厲、文才繁茂的漢大賦,在盛唐時期也是如此。】
一提起漢大賦眾人就都明白了,這個例子眾人都看過很多次了。
意思大體就是在好的年代,出現的作品一般能與之相對應,若是亂世,作品中便自然會有許多生靈塗炭,而在訴說苦難的同時,人們自然就會思考該如何逃離苦難,那思想性也就有了。
【然而史學上的盛唐和文學上的盛唐是不一樣的,史學上的盛唐從唐高宗李治即位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夕,而文學史上的盛唐卻是從開元年間到安史之亂前夕,為什麽呢,因為在開元年間盛唐的這一批文人初出茅廬,年歲還小的也是在那土壤中長大,而安史之亂時大多年老,杜甫算是活得比較久的一個,也是因為這個經歷,杜甫得以寫出那些堪稱詩史的作品。】
咦?
眾人心中浮現不好的想法,但卻又覺得不對。
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那從文學史上來說不是越是亂世越好?
但這肯定是不對的啊!
若是非要亂世才能寫出好的東西,那他們寧願這世上永無文學!
然而,很快,幕中女子便解答了眾人的疑惑。
【但是就算沒有安史之亂,杜甫的性格和經歷也註定了他的想法會比李白的多,而王維恰恰是將這些想法拋開了。佛門,講究的就是一個四大皆空,那他的思想性自然就沒有那麽足,不過他又正好出現在盛唐時期,出現在那個並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年代,他的作品順理成章地就受到追捧了。】
原來如此,如果王維不是出現在盛唐,那他就不會那般受到大家的歡迎了吧,眾人如是想。
若是在一個亂世,王維肯定就如同他們一樣寂寂無名了吧。
這麽一想,許多人開始欣喜,那這王維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嘛,隻不過是恰好生對了年代罷了,他們沒能有個好的前途,一定是沒能生在一個好的年代吧!
【然而,假如王維不是出現在盛唐,他寫出來的作品那肯定就會有所變化,這些作品都是順應時代而生的,所以他們的成就也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就這樣一句話又將那些沾沾自喜的人徹底擊垮了。
【還有一句話也是真相,那就是「文好可破」,不管在什麽年代,遭遇什麽,要想在文學上受到認可,寫出的作品也得是頂尖,要不然為什麽在盛唐那麽多信佛的人,就王維一個人被稱為詩佛呢?那麽多如同李白一樣放蕩不羈又壯誌未酬的人,為什麽單單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的詩聖之名同理。】
【許多時代雖然有主流的文學,但是也並不隻是有某一個題材或體裁受歡迎,隻要寫得好,那就會有人買帳,即便像杜甫這樣,在當時很多人不認可,那李邕一類對其不還是趨之若鶩嗎?】
這下許多心存僥倖的人徹底失去了信心。
世間果然沒有一條道理是快捷方式。
不管他們走哪一條路,那都得有真本事才行,不然就算是站在高處也隻能是摔得更慘。
【其實說了這麽多,我的意思就是王維的整體作品確實比李白杜甫有差,但他也是一個很優秀的詩人,這是很多的原因造成的,也不用糾結於比較,他的作品中自然也會有李白杜甫比不上的地方,不知不覺就說多了,具體的等我們到正片再慢慢講解。】
幕中女子這樣滔滔不絕,讓人都差點忘了她在說預告了。
不過眾人希望她多說些,他們都想知道後世對於他們的所有的評價。
每每聽完總能受益匪淺。
【王維他有很多興趣愛好,或許可以用我們之前的一個流行詞來形容他,叫做「斜槓青年」。】
【他首先是一名唐朝的官員,最高官至尚書右丞,這官位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是李杜二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但凡說到做官的文人,李白和杜甫總要被拿來被對比。
這就是名聲太盛的負擔吧,二人想。
【其次他是一名優秀的詩人,他號稱詩佛,大約因為信奉佛教的緣故,他的詩總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詩中常是山水田園之景。】
知道的眾人無不點頭贊同。
他的詩和孟浩然的詩都是山水田園詩居多。
不過之前幕中女子不是說過嗎?
他二人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啊。
【再者他也是一個佛教徒,號摩詰居士,這算是他的家學淵源,他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帶髮修行,而他也是精通禪理,常年吃素,所以我們讀他的詩也帶著禪理,也感覺素素的,少有人間煙火氣。】
「不食人間煙火。」有人故作高深地念道。
眾人卻紛紛附和,「正是,正是這感覺。」
大家都是吃五穀雜糧,難道這就是佛門的力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