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了這麽多其實隻是站在上帝視角,以宏觀視角來看了看整個變法的前世今生,接下來我們仔細來看看王安石變法的過程。】
這個時候,不管是支持變法的,還是不看好變法的,更有那各朝各代或抱著學習的心態或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的人如今都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巨幕。
他們都十分期待整個變法的過程。
因為幕中女子很多時候都是這樣,除了跟詩文有關的她常常都是略過,眾人生怕她這次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還好幕中女子並沒有轉移話頭,慢慢講解起來。
【公元1068年,熙寧元年,宋神宗因為宋朝的政治、軍事、邊境危機召見王安石,和王安石達成了初步共識,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第一次進入執政行列,開始籌備變法,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熙寧變法。】
趙禎沒想到竟然不是王安石主動提的,而是宋神宗主動地召見的王安石。
這王安石,倒真是個不容小覷的。
【此次的變法最主要的分為富國、強兵、取士三個方麵,首先是青苗法,就是在農民窮的時候給農民貸款和貸糧,相當於就是給了農民原始資本,讓所有的人都能種上地,在這個法令頒布之前,農民要是沒有錢隻能去借高利貸,這個怎麽樣不用說,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能輕鬆還上的百不足一吧。】
百姓們都紛紛點頭。
這高利貸說的就是印子錢吧,那東西不能碰,輕易碰了基本都是家破人亡了!
這法子聽起來倒是不錯,跟官府借銀兩總好過跟那些大奸大惡之輩借。
懷著對朝廷的本能的信任,許多人還是覺得這青苗法是不錯的,心中對王安石的怨念少了一點。
【青苗法限製了高利貸對農民壓榨,相當於自己搞了一個國家貸款,到了豐收的時候,農民給二三成的利息,連本帶息的還,這麽一來對雙方都有好處,國家有了錢,農民免受高利貸困擾也能保持生活。】
百姓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都露出點欣喜之色。
「這樣的好法子,怎麽還不趕快施行呢?我也想多種點糧食!」
「我也是,不過這二三成的利,還是有點高吧。」有人不是很贊成。
「那還能有印子錢高了?」
這個問題一出,眾人恍然,那當然還是朝廷的好,印子錢誰能還得上啊?
「這王安石也不是這麽不行嘛,就這點就還可以。」
「那是當然,人家可是幕中女子認同的大老爺……」
【但是這隻是理想狀態,這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首先,二三成的利息太多了,農民經濟壓力依舊很大,再者為了自己的績效,官員們會強製農民借貸,借得越多,還不起的風險就越大,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家要收二三成的利,在那個層層剝削的年代,百姓還的是不是二三成,這還不是收利的人說了算,碰上好官,農民日子可能好些,碰上貪官,完蛋,這就又迴歸到了吏治的問題。】
剛剛還欣喜的百姓們這下傻眼了。
「這咋迴事呢?這怎麽還強製借貸呢?」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是啊,平日裏那些個貪官汙吏可不是在收稅時就剝削他們嗎?
他們……果然是沒有出路的是嗎?
王安石怔住,原來這才是他剝削百姓的理由。
原來是如此,所以要讓人監督起來。
這些還是得交給官家去做主,雖說他不怕那些人,也願意去做事,但是他人微言輕,說了得罪了人也不起作用,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他的心裏想著,「吏治」二字在他心裏紮了根。
【第二個是募役法,梁啓超評價這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一好政策,然而這個第一好政策恰好是最犧牲貴族利益的一項政策,在這個政策之前,每家每戶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貴族官紳不用,像唐朝我們之前都說過,杜甫那些是不用服役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這是要讓貴族官紳也服徭役?」杜甫問道。
他們雖然政治才能不突出,可到底活了幾十年,走過名山大川,很多事情也都了解,想得也能更遠些。
說到王安石與反對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這些方麵。
在他們這時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財物交換,宋朝何不就跟著他們的政策來?
其實大唐發展得那般好,最大的問題便是藩鎮割據,若是宋朝能學著他們,而後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就好了。
可是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不會簡單。
那宋朝不是因為害怕藩鎮割據害怕兵強而反所以才重文輕武的嗎?
而他們的許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重文輕武產生的,想要突破困境,還真是不簡單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務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給錢,窮人家人口少,有點錢的就給錢把勞動力留在家裏,沒錢的就把勞動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很多人還是沒錢免役的,還是隻能去服役,而這項募役法那就是在貴族手裏搶錢,貴族一般家大業大人丁興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給的錢就多,人一走家中勞動力就少了,錢一給損失的利益就大,左右為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個時候,不管是支持變法的,還是不看好變法的,更有那各朝各代或抱著學習的心態或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的人如今都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巨幕。
他們都十分期待整個變法的過程。
因為幕中女子很多時候都是這樣,除了跟詩文有關的她常常都是略過,眾人生怕她這次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還好幕中女子並沒有轉移話頭,慢慢講解起來。
【公元1068年,熙寧元年,宋神宗因為宋朝的政治、軍事、邊境危機召見王安石,和王安石達成了初步共識,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第一次進入執政行列,開始籌備變法,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熙寧變法。】
趙禎沒想到竟然不是王安石主動提的,而是宋神宗主動地召見的王安石。
這王安石,倒真是個不容小覷的。
【此次的變法最主要的分為富國、強兵、取士三個方麵,首先是青苗法,就是在農民窮的時候給農民貸款和貸糧,相當於就是給了農民原始資本,讓所有的人都能種上地,在這個法令頒布之前,農民要是沒有錢隻能去借高利貸,這個怎麽樣不用說,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能輕鬆還上的百不足一吧。】
百姓們都紛紛點頭。
這高利貸說的就是印子錢吧,那東西不能碰,輕易碰了基本都是家破人亡了!
這法子聽起來倒是不錯,跟官府借銀兩總好過跟那些大奸大惡之輩借。
懷著對朝廷的本能的信任,許多人還是覺得這青苗法是不錯的,心中對王安石的怨念少了一點。
【青苗法限製了高利貸對農民壓榨,相當於自己搞了一個國家貸款,到了豐收的時候,農民給二三成的利息,連本帶息的還,這麽一來對雙方都有好處,國家有了錢,農民免受高利貸困擾也能保持生活。】
百姓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都露出點欣喜之色。
「這樣的好法子,怎麽還不趕快施行呢?我也想多種點糧食!」
「我也是,不過這二三成的利,還是有點高吧。」有人不是很贊成。
「那還能有印子錢高了?」
這個問題一出,眾人恍然,那當然還是朝廷的好,印子錢誰能還得上啊?
「這王安石也不是這麽不行嘛,就這點就還可以。」
「那是當然,人家可是幕中女子認同的大老爺……」
【但是這隻是理想狀態,這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首先,二三成的利息太多了,農民經濟壓力依舊很大,再者為了自己的績效,官員們會強製農民借貸,借得越多,還不起的風險就越大,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家要收二三成的利,在那個層層剝削的年代,百姓還的是不是二三成,這還不是收利的人說了算,碰上好官,農民日子可能好些,碰上貪官,完蛋,這就又迴歸到了吏治的問題。】
剛剛還欣喜的百姓們這下傻眼了。
「這咋迴事呢?這怎麽還強製借貸呢?」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是啊,平日裏那些個貪官汙吏可不是在收稅時就剝削他們嗎?
他們……果然是沒有出路的是嗎?
王安石怔住,原來這才是他剝削百姓的理由。
原來是如此,所以要讓人監督起來。
這些還是得交給官家去做主,雖說他不怕那些人,也願意去做事,但是他人微言輕,說了得罪了人也不起作用,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他的心裏想著,「吏治」二字在他心裏紮了根。
【第二個是募役法,梁啓超評價這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一好政策,然而這個第一好政策恰好是最犧牲貴族利益的一項政策,在這個政策之前,每家每戶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貴族官紳不用,像唐朝我們之前都說過,杜甫那些是不用服役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這是要讓貴族官紳也服徭役?」杜甫問道。
他們雖然政治才能不突出,可到底活了幾十年,走過名山大川,很多事情也都了解,想得也能更遠些。
說到王安石與反對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這些方麵。
在他們這時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財物交換,宋朝何不就跟著他們的政策來?
其實大唐發展得那般好,最大的問題便是藩鎮割據,若是宋朝能學著他們,而後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就好了。
可是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不會簡單。
那宋朝不是因為害怕藩鎮割據害怕兵強而反所以才重文輕武的嗎?
而他們的許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重文輕武產生的,想要突破困境,還真是不簡單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務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給錢,窮人家人口少,有點錢的就給錢把勞動力留在家裏,沒錢的就把勞動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很多人還是沒錢免役的,還是隻能去服役,而這項募役法那就是在貴族手裏搶錢,貴族一般家大業大人丁興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給的錢就多,人一走家中勞動力就少了,錢一給損失的利益就大,左右為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