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稹確實是最在意這些的。
兩人這兩年寫了不少的信,其中應和詩也很多。
但因為政事繁忙,故而沒能很深入探究這些問題。
這篇文章,白居易是靜下心來好好寫的,其中不乏自己的一些狂妄之言。
如今想來還有些不妥。
不過現在,寫也寫了,幕中女子也開始解說了,便也就隨它去了。
【從第三段開始,白居易開始講文的起源,他認為天、地、人各有文,而人間的文以六經為首,六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另外古代還有六藝,大家別搞混了,六藝是禮、樂、藝、禦、書、數。這個六經是儒家經典,而六藝是古代尤其是周朝貴族教育體係中的六種技藝,後麵還提到一個《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他認為六經又以《詩經》為首,可想而知《詩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白居易說聖人是以《詩經》感化人心,使天下太平的。我們在看他的這些話的時候,要結合他的經歷去看,不能隻看表麵,這裏他雖然說的是詩經,但是這其實就代表了他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文學作品是可以感化人心的,而後麵所寫的什麽,「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都是對這個觀點的一個延伸。】
這些話倒是沒有人能反駁。
文學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有些詩歌使人精神振奮,有些詩歌使人悲傷頹喪,每篇作品都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才會有好壞之分。
【然後他又根據他自己所說的比喻具體分析,他認為孔子在編訂《詩經》的時候根據語言情況,也就是苗,分為了六義,「賦比興、風雅頌」,六義我們之前也是說過的,前三者《詩經》的表現方法的劃分,後三者表示《詩經》的題材的劃分。而後又根據聲音也就是花,將之融入五音。】
【有了聲律,各種劃分,情感得以明確,《詩經》才變得感人,就有了根,有了根、有了苗、長出花,最後就等待結果。如此一來,「上下通而一氣泰」,他認為君民就因為《詩經》而上下一心,古代聖明的君主把國家治理好,主要是要掌握這道理。而後他又舉了上古虞舜和太康的兩個例子來說明,意思是國家的興衰是能從這些詩文中體現出來的。】
【其實這個結論我們也講過,漢武帝為什麽漢大賦興盛,為什麽盛唐時期著名的是李白、王維、孟浩然,到了安史之亂後崛起的又是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為什麽辛棄疾、嶽飛還有陸遊這些人都是愛國主義詩人?】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看幕中女子來了這麽多迴。
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文學的重要性,不僅是那些史書有用,那些文人所寫的東西也是有用的。
而李斯提出的焚書之事,那確實是不妥的。
統一天下本就是一些難事,能將一些語言文字等統一了已然很不容易了,那些百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隻要他們會說話,就難免會產生文學,那樣他們焚書又如何能焚得完呢?
他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答應焚書。
雖然也是個促進統治的法子,可得不償失啊!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又有被扇耳光的感覺了,因為國不興,所以愛國主義詩人才多。
這不是公然打他的臉這是什麽?
偏偏他現在上對幕中女子無能為力,下還得靠著這些人幫他抗金。
歸根到底都是這些貪得無厭的金人的錯,管他什麽休養生息,他要讓金人徹底消失!
【到了下一段,白居易開始具體地闡述他自己的觀點,他說到了周朝衰敗,秦國興起的時候,大約在戰國後期吧,采詩官製度廢了,我們知道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就是由采詩官採集而來的,當時為的是享樂還是真的就是補察時政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要知道它確實能起到補察時政的作用。】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微微頷首。
這些事他們已經開始在做了。
他派去暗查的那些人找迴來不少的詩文,雖然他覺得很多都寫得狗屁不通,但是確確實實能讓他更了解百姓的現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管理天下亦是如此。
【但是這樣的采詩官製度到戰國後期就廢了,於是六義開始缺失,「國風變為騷辭」,這裏的國風原本是《詩經》中的一部分,應該是指代《詩經》,而五言詩始於蘇武和李陵。寫《離騷》的屈原和蘇李二人我們都是講過的,自古以來對他們幾人的作品我們還是誇讚為主的,但是白居易卻認為他們的作品不如《詩經》。】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不如不如,屈原也自認不如的。
他寫的那些如何能與詩三百相比?
但是六義缺失這一點,他皺眉想了想,沒想出個確切的答案來。
【「詩騷皆不遇者,各係其誌,發而為文。」他認為他們幾人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得誌,而後各自為了各自寫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像也沒錯,像《離騷》,雖然我們從中看到了屈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實際上他確實是因為自己的仕途受到打擊才寫的這個作品,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他的愛國,這些都是從他整個人的經歷看出來的,如果拋開他的經歷和當時的背景,那我們看到的或許就隻能是一個棄婦的愁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兩人這兩年寫了不少的信,其中應和詩也很多。
但因為政事繁忙,故而沒能很深入探究這些問題。
這篇文章,白居易是靜下心來好好寫的,其中不乏自己的一些狂妄之言。
如今想來還有些不妥。
不過現在,寫也寫了,幕中女子也開始解說了,便也就隨它去了。
【從第三段開始,白居易開始講文的起源,他認為天、地、人各有文,而人間的文以六經為首,六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另外古代還有六藝,大家別搞混了,六藝是禮、樂、藝、禦、書、數。這個六經是儒家經典,而六藝是古代尤其是周朝貴族教育體係中的六種技藝,後麵還提到一個《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他認為六經又以《詩經》為首,可想而知《詩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白居易說聖人是以《詩經》感化人心,使天下太平的。我們在看他的這些話的時候,要結合他的經歷去看,不能隻看表麵,這裏他雖然說的是詩經,但是這其實就代表了他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文學作品是可以感化人心的,而後麵所寫的什麽,「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都是對這個觀點的一個延伸。】
這些話倒是沒有人能反駁。
文學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有些詩歌使人精神振奮,有些詩歌使人悲傷頹喪,每篇作品都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才會有好壞之分。
【然後他又根據他自己所說的比喻具體分析,他認為孔子在編訂《詩經》的時候根據語言情況,也就是苗,分為了六義,「賦比興、風雅頌」,六義我們之前也是說過的,前三者《詩經》的表現方法的劃分,後三者表示《詩經》的題材的劃分。而後又根據聲音也就是花,將之融入五音。】
【有了聲律,各種劃分,情感得以明確,《詩經》才變得感人,就有了根,有了根、有了苗、長出花,最後就等待結果。如此一來,「上下通而一氣泰」,他認為君民就因為《詩經》而上下一心,古代聖明的君主把國家治理好,主要是要掌握這道理。而後他又舉了上古虞舜和太康的兩個例子來說明,意思是國家的興衰是能從這些詩文中體現出來的。】
【其實這個結論我們也講過,漢武帝為什麽漢大賦興盛,為什麽盛唐時期著名的是李白、王維、孟浩然,到了安史之亂後崛起的又是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為什麽辛棄疾、嶽飛還有陸遊這些人都是愛國主義詩人?】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看幕中女子來了這麽多迴。
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文學的重要性,不僅是那些史書有用,那些文人所寫的東西也是有用的。
而李斯提出的焚書之事,那確實是不妥的。
統一天下本就是一些難事,能將一些語言文字等統一了已然很不容易了,那些百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隻要他們會說話,就難免會產生文學,那樣他們焚書又如何能焚得完呢?
他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答應焚書。
雖然也是個促進統治的法子,可得不償失啊!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又有被扇耳光的感覺了,因為國不興,所以愛國主義詩人才多。
這不是公然打他的臉這是什麽?
偏偏他現在上對幕中女子無能為力,下還得靠著這些人幫他抗金。
歸根到底都是這些貪得無厭的金人的錯,管他什麽休養生息,他要讓金人徹底消失!
【到了下一段,白居易開始具體地闡述他自己的觀點,他說到了周朝衰敗,秦國興起的時候,大約在戰國後期吧,采詩官製度廢了,我們知道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就是由采詩官採集而來的,當時為的是享樂還是真的就是補察時政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要知道它確實能起到補察時政的作用。】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微微頷首。
這些事他們已經開始在做了。
他派去暗查的那些人找迴來不少的詩文,雖然他覺得很多都寫得狗屁不通,但是確確實實能讓他更了解百姓的現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管理天下亦是如此。
【但是這樣的采詩官製度到戰國後期就廢了,於是六義開始缺失,「國風變為騷辭」,這裏的國風原本是《詩經》中的一部分,應該是指代《詩經》,而五言詩始於蘇武和李陵。寫《離騷》的屈原和蘇李二人我們都是講過的,自古以來對他們幾人的作品我們還是誇讚為主的,但是白居易卻認為他們的作品不如《詩經》。】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不如不如,屈原也自認不如的。
他寫的那些如何能與詩三百相比?
但是六義缺失這一點,他皺眉想了想,沒想出個確切的答案來。
【「詩騷皆不遇者,各係其誌,發而為文。」他認為他們幾人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得誌,而後各自為了各自寫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像也沒錯,像《離騷》,雖然我們從中看到了屈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實際上他確實是因為自己的仕途受到打擊才寫的這個作品,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他的愛國,這些都是從他整個人的經歷看出來的,如果拋開他的經歷和當時的背景,那我們看到的或許就隻能是一個棄婦的愁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