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幕中女子之意,應是她也不知如何破局,不然她定會說的。
而他的悲愴,還能有比國破家亡更為悲愴之事嗎?
沒有。
在另一個時空,扶月抓住了重點。
她想明白了。
做人就不能太悲觀,總是愁眉苦臉隻會遇上更倒黴的事。
她要打起精神來。
拍了拍因摔跤而髒兮兮的褲子,扶月又往前走去。
【北宋幹德二年十月,李煜年僅四歲的次子因病去世,他萬分悲痛,寫下五言律詩《悼幼子瑞保》,在這首詩裏麵我們可以看到李煜信仰佛教的一些反映。】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喪子之痛難以消除,而這種痛卻也隻能獨自受著,為何是獨自呢?這是兩人的小兒子,大周後自然也是寵著愛著的,但是或許跟喪子之痛也有關係,大周後在此時病重,並於同年十一月病逝。這對於李煜來說,可謂是雙重打擊。】
他的命運讓許多百姓也忍不住為之嘆息了。
雖然他們連溫飽都無法解決,卻還是忍不住為那樣一個父親哀嘆。
為人之父母都不容易。
想來做君主也不容易,想到此處許多人又感嘆李煜不爭氣,怎麽不再努把力呢?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秋日寂寥,雨聲點點,這樣的愁苦隻能是更添病痛,隻能立於風前將這愁苦獨自下咽,「咽絕風前思,昏朦眼上花。」就連眼前也是一片朦朧。】
【在這無盡悲傷的時候,李煜想到的是宗教的,他說:「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空王」是對佛祖的尊稱,「窮子」是佛教用語,指的是無家可歸的人,而「迷家」的典故出自《藝文類聚》,最初指的是物是人非之意,相傳東漢時期有個人得道成仙,迴到家鄉之後發現沒有人認識自己,於是他就化作一隻鶴,誰知一個少年挽弓欲射,他便道:「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後來佛教徒用迷家來表示迷失路徑請佛指引。】
【佛祖請憐惜「我」,為「我」指引前路吧。】
然而這次佛祖也無法為他指引道路了。
李煜明白,這次沒有人能幫得了他了。
就像他的孩子他的大周後不會再迴來,他的南唐也不會再迴來了。
過去的歲月都不會再迴來,他也沒有前路可去。
【陸遊的《南唐書》記載,李煜的次子是因為在四歲的時候在佛像前玩耍,然後貓把燈摔在地上,因為被聲音嚇到,故而重病,《南唐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真實可信的,隻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理由隻顯得李煜更加悲哀了。】
【可是這還不算完,剛才我們說了,大周後在一月後就因悲痛而亡,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幹德三年,李煜母親太後鍾氏卒。】
第139章
李煜
【李煜寫了許多的詞懷念故去的大周後,比如《感懷二首》,比如《梅花二首》。】
這人還真是個癡情種啊,許多人都這樣感嘆道。
或許就是因為將太多的心思都放在這男女之情上所以才會連國家都守不住吧。
是不是因為他失去大周後,所以才頹喪不振了?
【《梅花二首》一首律詩一首絕句,律詩主要敘事,而絕句主要抒情,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於大周後娥皇的感情。】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闌邊。」首句寫當初心心念念移栽梅花的地方是在曲折的欄杆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當初約好了等梅花再開時共同遊賞,還擔心會開得不好,於是做好了錯失,為梅花做遮風的步障,讓梅花可以沐浴月光可以灌溉泉水,「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可是誰能想到一切都料理好了,約好的人卻沒了,「誰料花前後,蛾眉卻不全。」】
清,幹隆年間。
天兒冷了,雪也落了下來。
院中冬梅香氣陣陣,讓曹雪芹記起兒時與姐姐妹妹們在院中賞梅時的場景。
方才他就在想,或許他與李煜是同一類人。
長於婦人之手,所以他才和李煜一般踟躕猶豫。
可這樣說也不正確,誰說婦人就不能堅毅果敢的呢?
人間百態,這世間就該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
【一首很簡單的詩,將李煜對大周後的思念都展現了出來,每一句都很細膩,都能讓我們想到當時的場景,其實詩詞字少,主打的就是一個言簡意賅,能寫得細膩也是一門技術。】
【其二一開始就承接了上一首的結尾,「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東君指的是春神,失去了梅花的主人春神卻不知道,還是讓梅花爭相開放,「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就算還開在去年的枝頭上,再香又有什麽用?】
上一首更加細膩,這一首就當是言簡意賅了吧。
李煜的詞他們是沒有懷疑過的,隻是從前隻覺他的詞矯揉造作。
如今再讀眾人仿佛更能體會他的情緒了。
也更能體會到那些泣血的詞是從什麽樣的詞發展過來的。
或許……若是沒有南唐的滅亡,便不會有那後麵的詞,他可能一生都隻能寫出這些傷春悲秋的感傷之作。
這就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啊!
【這兩首詞是思念、是悲傷、是物是人非,這些複雜的情緒在那個時候充斥了李煜的生活,然而即便他如此不舍,後來卻還是迎娶了小周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而他的悲愴,還能有比國破家亡更為悲愴之事嗎?
沒有。
在另一個時空,扶月抓住了重點。
她想明白了。
做人就不能太悲觀,總是愁眉苦臉隻會遇上更倒黴的事。
她要打起精神來。
拍了拍因摔跤而髒兮兮的褲子,扶月又往前走去。
【北宋幹德二年十月,李煜年僅四歲的次子因病去世,他萬分悲痛,寫下五言律詩《悼幼子瑞保》,在這首詩裏麵我們可以看到李煜信仰佛教的一些反映。】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喪子之痛難以消除,而這種痛卻也隻能獨自受著,為何是獨自呢?這是兩人的小兒子,大周後自然也是寵著愛著的,但是或許跟喪子之痛也有關係,大周後在此時病重,並於同年十一月病逝。這對於李煜來說,可謂是雙重打擊。】
他的命運讓許多百姓也忍不住為之嘆息了。
雖然他們連溫飽都無法解決,卻還是忍不住為那樣一個父親哀嘆。
為人之父母都不容易。
想來做君主也不容易,想到此處許多人又感嘆李煜不爭氣,怎麽不再努把力呢?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秋日寂寥,雨聲點點,這樣的愁苦隻能是更添病痛,隻能立於風前將這愁苦獨自下咽,「咽絕風前思,昏朦眼上花。」就連眼前也是一片朦朧。】
【在這無盡悲傷的時候,李煜想到的是宗教的,他說:「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空王」是對佛祖的尊稱,「窮子」是佛教用語,指的是無家可歸的人,而「迷家」的典故出自《藝文類聚》,最初指的是物是人非之意,相傳東漢時期有個人得道成仙,迴到家鄉之後發現沒有人認識自己,於是他就化作一隻鶴,誰知一個少年挽弓欲射,他便道:「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後來佛教徒用迷家來表示迷失路徑請佛指引。】
【佛祖請憐惜「我」,為「我」指引前路吧。】
然而這次佛祖也無法為他指引道路了。
李煜明白,這次沒有人能幫得了他了。
就像他的孩子他的大周後不會再迴來,他的南唐也不會再迴來了。
過去的歲月都不會再迴來,他也沒有前路可去。
【陸遊的《南唐書》記載,李煜的次子是因為在四歲的時候在佛像前玩耍,然後貓把燈摔在地上,因為被聲音嚇到,故而重病,《南唐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真實可信的,隻是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理由隻顯得李煜更加悲哀了。】
【可是這還不算完,剛才我們說了,大周後在一月後就因悲痛而亡,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幹德三年,李煜母親太後鍾氏卒。】
第139章
李煜
【李煜寫了許多的詞懷念故去的大周後,比如《感懷二首》,比如《梅花二首》。】
這人還真是個癡情種啊,許多人都這樣感嘆道。
或許就是因為將太多的心思都放在這男女之情上所以才會連國家都守不住吧。
是不是因為他失去大周後,所以才頹喪不振了?
【《梅花二首》一首律詩一首絕句,律詩主要敘事,而絕句主要抒情,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於大周後娥皇的感情。】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闌邊。」首句寫當初心心念念移栽梅花的地方是在曲折的欄杆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當初約好了等梅花再開時共同遊賞,還擔心會開得不好,於是做好了錯失,為梅花做遮風的步障,讓梅花可以沐浴月光可以灌溉泉水,「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可是誰能想到一切都料理好了,約好的人卻沒了,「誰料花前後,蛾眉卻不全。」】
清,幹隆年間。
天兒冷了,雪也落了下來。
院中冬梅香氣陣陣,讓曹雪芹記起兒時與姐姐妹妹們在院中賞梅時的場景。
方才他就在想,或許他與李煜是同一類人。
長於婦人之手,所以他才和李煜一般踟躕猶豫。
可這樣說也不正確,誰說婦人就不能堅毅果敢的呢?
人間百態,這世間就該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
【一首很簡單的詩,將李煜對大周後的思念都展現了出來,每一句都很細膩,都能讓我們想到當時的場景,其實詩詞字少,主打的就是一個言簡意賅,能寫得細膩也是一門技術。】
【其二一開始就承接了上一首的結尾,「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東君指的是春神,失去了梅花的主人春神卻不知道,還是讓梅花爭相開放,「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就算還開在去年的枝頭上,再香又有什麽用?】
上一首更加細膩,這一首就當是言簡意賅了吧。
李煜的詞他們是沒有懷疑過的,隻是從前隻覺他的詞矯揉造作。
如今再讀眾人仿佛更能體會他的情緒了。
也更能體會到那些泣血的詞是從什麽樣的詞發展過來的。
或許……若是沒有南唐的滅亡,便不會有那後麵的詞,他可能一生都隻能寫出這些傷春悲秋的感傷之作。
這就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啊!
【這兩首詞是思念、是悲傷、是物是人非,這些複雜的情緒在那個時候充斥了李煜的生活,然而即便他如此不舍,後來卻還是迎娶了小周後。】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