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著他二人的關係,李煜也跟馮延巳學到了不少,尤其是在詞作方麵。
【「落花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落花一片狼藉,酒也喝得意興闌珊,仿佛置身於夜夜笙歌的醉夢之中。】
【「春睡覺,晚妝殘,憑誰整翠鬟?」春睡醒來,先時的妝已經十分淩亂,誰還會去整理梳妝呢?「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隻可惜光陰易逝人易老,好好的容顏也隻能是到黃昏獨倚欄杆罷了。】
眾文人看到他的詞都忍不住和以往的花間詞相比。
其實他的詞與花間詞是很相似的,尤其是這早期的詞。
若非有點研究,還無法看出其中差別來。
【這首詞是一首閨怨詞,表麵看來寫的就是女子孤獨無依靠而有些自怨自艾的心情,但是這首詞是李煜寫的,我們就要從他的經歷出發去看,一般來說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這首詞是李煜中後期麵對強敵無能為力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這是他前期對於其弟李從善的不滿。】
【第一種顯得有點頹喪,這其實也還能理解,本來李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這樣一種類型,麵對強敵 ,他寫什麽「長是閑」就感覺有些奇怪,不過根據他後來的表現來看也還算正常,而第二種說法卻不是太正常,他現在可是一個帝王,至於用一首詩來表達對自己弟弟的不滿嗎?我個人認為這是他早期時候的作品,但是並不一定是表達的對其弟弟的不滿,總之,這個時候的他的詩風就已經有那種自傷的宮怨氣息,另外,從這首詞中也能看得出來他的描寫也一向細膩,很有他自己的風格。】
他後來的表現……
李煜想起自己登基後的表現,他突然有種自己不配與先時那些文人同論的感覺。
其實他心中早已經隱隱有了這樣的感覺了,隻是一直不想承認。
先時他看到屈原,看到蘇軾,看到杜甫,他們出身或許尊貴,但比之自己到底差了些,而且大多都有落敗的趨勢,可是他們一個比一個堅韌,而自己還一直在逃避。
如今縱有種種悔意卻也毫無辦法。
【這幾年裏,李煜對宋朝就是一種俯首稱臣的態度,雖然時不時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罷除詔書的無名之禮,無名之禮就是在詔書裏不說李煜名諱而是直唿其名,就這麽無關痛癢的要求還被拒絕了,李煜心中不可能沒有氣憤,但他選擇了偏安,也無法反抗,也或許是他根本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麵,因為這時整個南唐都還處在表麵太平的假像中,這自然是因為他的領導,在公元963年,北宋幹德元年,距離南唐滅亡也不過十來年的時間了,李煜卻還在和大周後歡笑宴飲。】
十來年的時間。
李煜遙想十年前,若他從那時便開始採取舉措,那是不是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不,他們太可怕了,他哪裏是他們的對手?
可是那是十年,不是十天,誰又能說得好呢?
他那時能怎麽做,奮起反抗?恐怕隻能死得更慘。
仔細謀劃?
他能如何謀劃?
【當時周後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殘譜,和樂工一起重新譜了新曲,李煜在《玉樓春》一詞中說了此事。】
【相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時李隆基登三鄉驛望女幾山而作,後來楊玉環初次見李隆基時,李隆基就曾以《霓裳羽衣曲》作導引,這首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在開元天寶年間盛極一時,但是後來安史之亂後,曲譜丟失,再沒人演奏,現在大周後卻找到了殘譜,精通音律的兩人自然不會錯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其中還有他的事兒?
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陷入沉思。
許久未見表演了。
如今宮廷內外,個個小心行事,隻怕是想看此舞的人也不敢喚人出演。
這安史之亂危害真是極大,竟會連個曲譜都保不住。
【但是這首《霓裳羽衣曲》作為大型宮廷樂舞,講的是唐玄宗嚮往仙界 去月宮遇見仙女的事情,它或許本身隻是一個在音樂上的關於盛唐氣象的體現,但是巧的是它正好出現在安史之亂前夕,所以它也就由一首太平盛曲變成了「亡國之音」。】
李隆基眼睛一眯。
亡國之音?
那他就讓這亡國之音永不現世。
【就像當時的南唐大臣徐鉉寫的《又聽霓裳羽衣曲送陳君》中寫的那樣,「此是開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別離聲。」這首曲子伴隨著唐朝由盛轉衰,也伴隨著南唐由表麵太平走向徹底滅亡。】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深知南唐的滅亡怪不到這霓裳羽衣曲上。
可是聽聞此言,他還是忍不住去想。
若他擅長的不是音律,而是兵法經書, 那是不是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此兩句寫的是大殿之上妃嬪宮娥魚貫而入,光照下個個冰肌玉骨、美艷動人。隻此兩句便能讓人感受到李煜當時的夜夜笙歌了,對比之下,或許李隆基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都還差了點意思,所以唐朝隻是沒落,南唐直接滅亡,當然了,這個結論沒有任何依據,不過確實可以想像當時整個南唐的狀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什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落花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落花一片狼藉,酒也喝得意興闌珊,仿佛置身於夜夜笙歌的醉夢之中。】
【「春睡覺,晚妝殘,憑誰整翠鬟?」春睡醒來,先時的妝已經十分淩亂,誰還會去整理梳妝呢?「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隻可惜光陰易逝人易老,好好的容顏也隻能是到黃昏獨倚欄杆罷了。】
眾文人看到他的詞都忍不住和以往的花間詞相比。
其實他的詞與花間詞是很相似的,尤其是這早期的詞。
若非有點研究,還無法看出其中差別來。
【這首詞是一首閨怨詞,表麵看來寫的就是女子孤獨無依靠而有些自怨自艾的心情,但是這首詞是李煜寫的,我們就要從他的經歷出發去看,一般來說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這首詞是李煜中後期麵對強敵無能為力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這是他前期對於其弟李從善的不滿。】
【第一種顯得有點頹喪,這其實也還能理解,本來李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這樣一種類型,麵對強敵 ,他寫什麽「長是閑」就感覺有些奇怪,不過根據他後來的表現來看也還算正常,而第二種說法卻不是太正常,他現在可是一個帝王,至於用一首詩來表達對自己弟弟的不滿嗎?我個人認為這是他早期時候的作品,但是並不一定是表達的對其弟弟的不滿,總之,這個時候的他的詩風就已經有那種自傷的宮怨氣息,另外,從這首詞中也能看得出來他的描寫也一向細膩,很有他自己的風格。】
他後來的表現……
李煜想起自己登基後的表現,他突然有種自己不配與先時那些文人同論的感覺。
其實他心中早已經隱隱有了這樣的感覺了,隻是一直不想承認。
先時他看到屈原,看到蘇軾,看到杜甫,他們出身或許尊貴,但比之自己到底差了些,而且大多都有落敗的趨勢,可是他們一個比一個堅韌,而自己還一直在逃避。
如今縱有種種悔意卻也毫無辦法。
【這幾年裏,李煜對宋朝就是一種俯首稱臣的態度,雖然時不時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罷除詔書的無名之禮,無名之禮就是在詔書裏不說李煜名諱而是直唿其名,就這麽無關痛癢的要求還被拒絕了,李煜心中不可能沒有氣憤,但他選擇了偏安,也無法反抗,也或許是他根本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麵,因為這時整個南唐都還處在表麵太平的假像中,這自然是因為他的領導,在公元963年,北宋幹德元年,距離南唐滅亡也不過十來年的時間了,李煜卻還在和大周後歡笑宴飲。】
十來年的時間。
李煜遙想十年前,若他從那時便開始採取舉措,那是不是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不,他們太可怕了,他哪裏是他們的對手?
可是那是十年,不是十天,誰又能說得好呢?
他那時能怎麽做,奮起反抗?恐怕隻能死得更慘。
仔細謀劃?
他能如何謀劃?
【當時周後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殘譜,和樂工一起重新譜了新曲,李煜在《玉樓春》一詞中說了此事。】
【相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時李隆基登三鄉驛望女幾山而作,後來楊玉環初次見李隆基時,李隆基就曾以《霓裳羽衣曲》作導引,這首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在開元天寶年間盛極一時,但是後來安史之亂後,曲譜丟失,再沒人演奏,現在大周後卻找到了殘譜,精通音律的兩人自然不會錯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其中還有他的事兒?
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陷入沉思。
許久未見表演了。
如今宮廷內外,個個小心行事,隻怕是想看此舞的人也不敢喚人出演。
這安史之亂危害真是極大,竟會連個曲譜都保不住。
【但是這首《霓裳羽衣曲》作為大型宮廷樂舞,講的是唐玄宗嚮往仙界 去月宮遇見仙女的事情,它或許本身隻是一個在音樂上的關於盛唐氣象的體現,但是巧的是它正好出現在安史之亂前夕,所以它也就由一首太平盛曲變成了「亡國之音」。】
李隆基眼睛一眯。
亡國之音?
那他就讓這亡國之音永不現世。
【就像當時的南唐大臣徐鉉寫的《又聽霓裳羽衣曲送陳君》中寫的那樣,「此是開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別離聲。」這首曲子伴隨著唐朝由盛轉衰,也伴隨著南唐由表麵太平走向徹底滅亡。】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深知南唐的滅亡怪不到這霓裳羽衣曲上。
可是聽聞此言,他還是忍不住去想。
若他擅長的不是音律,而是兵法經書, 那是不是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此兩句寫的是大殿之上妃嬪宮娥魚貫而入,光照下個個冰肌玉骨、美艷動人。隻此兩句便能讓人感受到李煜當時的夜夜笙歌了,對比之下,或許李隆基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都還差了點意思,所以唐朝隻是沒落,南唐直接滅亡,當然了,這個結論沒有任何依據,不過確實可以想像當時整個南唐的狀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什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